專利名稱:一種開閉件安裝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開閉件安裝裝置,尤其是用于車輛上的開閉件安裝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的車輛中,尤其是在民用汽車和工程車上,通常需要設置諸如窗、蓋、 門之類的小型開閉件。這些需要開啟及關閉的開閉件,通常以旋轉的方式開啟和關閉,并采 用傳統鉸鏈來實現所述旋轉。由于傳統鉸鏈包括固定片、旋轉片及軸,從而需要較大的安裝 空間。但是有時由于結構限制等原因難以保證所述的較大空間,從而難以實現開閉件的可 旋轉式安裝與連接。因此希望有一種所需安裝空間較小的新型結構代替所述傳統鉸鏈來實 現開閉件的可開閉安裝(可旋轉式安裝)。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僅需要較小安裝空間的新型開閉件安裝置根據本實用新型,所述目的通過提供一種開閉件安裝裝置而實現。所述開閉件安 裝裝置用于將開閉件安裝及連接至基體,并且包括一個U形彈簧片。該U形彈簧片包括第 一片和第二片以及將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連接起來的弧形連接部分,所述第一片適于 連接至所述開閉件,而所述第二片適于連接至所述基體。所述開閉件可以是窗、蓋、門、罩等需要運動以打開或關閉車輛上的某一通道的任 何構件或組件。所述基體可以是門框、窗框等相對于車體固定的構件、部分或組件,所述開 閉件將安裝在所述基體上,且能夠相對于所述基體旋轉。從而,通過采用上述的開閉件安裝 裝置,在將U形彈簧片的第一片和第二片分別與開閉件和基體連接之后,開閉件能夠大體 上以所述U形彈簧的弧形連接部分為旋轉軸線來相對于所述基體旋轉,并在關閉位置和最 大打開位置之間運動。由此,以簡單且需要安裝空間小的形式實現了開閉件的可旋轉式安 裝。并且,在將開閉件打開之后,由于U形彈簧片自身的彈性,可以將開閉件復位。進一步 地,通過設置U形彈簧片的第一片和第二片之間的初始角度(即無負載角度)以及U形彈 簧片的剛度,可以調節開閉件的初始位置以及初始張緊力。優選地,所述第一片的外側可以帶有適于與所述開閉件相粘接的部分。從而以粘 接的方式實現第一片與開閉件之間的連接。這樣,可以進一步節省安裝所需的空間。優選地,所述第一片的外側帶有向外突出的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 的是,此處的外側是指整個U形彈簧片的外側。所述筋一方面可以增加第一片的強度,另一 方面,可以在粘接時起到保持粘接劑的作用。優選地,所述第二片上可以固定有至少一個向外側延伸的螺柱,所述螺柱的軸線 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片所限定的平面。從而,通過所述螺柱,可以在第二片的外側上與基體 連接。需要指出的是,此處關于第二片所說的外側也是指整個U形彈簧片的外側,但是與前 文中關于第一片所指的外側在物理上是方向相反的方向。[0009]優選地,所述螺柱焊接在所述第二片上。從而可以減少螺柱和第二片之間連接所 需的空間,并最終進一步減小以本實用新型的開閉件安裝裝置來安裝開閉件所需的安裝空 間。優選地,所述開閉件安裝裝置可以進一步包括定位裝置,用于在所述開閉件打開 時防止所述開閉件在U形彈簧片的作用下復位。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的開閉件安裝裝置,該裝置 不僅以簡單、需要安 裝空間小的結構實現了開閉件的可旋轉式安裝,而且可以對開閉件施加一個預緊力,用于 減小開閉件在車輛運行時的振動和噪音。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開閉件安裝裝置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開閉件安裝裝置的另一實施例的正面視圖。圖3為圖2所示開閉件安裝裝置的背面視圖。圖4為圖2所示開閉件安裝裝置的側面視圖。附圖中各附圖標記所指示的含義1螺柱2加強筋3墊片 4第一片5弧形連接部分 6第二片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和描述。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開閉件安裝裝置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在圖1所示的實施 例中,開閉件安裝裝置用于將開閉件(例如車窗)安裝及連接至基體(例如窗框)。該開閉 件安裝裝置包括一個U形彈簧片。U形彈簧片包括第一片4和第二片6,以及將第一片4和 第二片6連接起來的弧形連接部分5。第一片4適于連接至開閉件,而第二片6適于連接至基體。U形彈簧片的尺寸、具體結構及材料可根據待安裝開閉件的大小、重量、開啟角度 以及可用安裝空間來確定。U形彈簧片的材料可以為彈簧鋼、或者不銹彈簧鋼。所述U形彈簧片還可以由塑料 模制而成,用于不需要較大彈性力的應用場合以及無需利用U形彈簧片對開閉件進行精確 定位的應用場合。第一片與開閉件之間的連接以及第二片與基體之間的連接可以采取各種已知方 式(例如粘接、點焊、插接、卡扣連接、螺紋連接等等),只要能夠實現可靠的固定連接即可。 在一個實施例中,在第一片和開閉件之間采取插入式連接。第一片插入開閉件上設置的相 應槽中;第一片與開閉件之間的固定通過第一片與相應槽之間過盈配合而實現,還可以通 過在第一片上設置孔,在開閉件上設置柱狀突起而實現第一片與開閉件之間的固定。與之 類似,第二片與基體之間的連接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實現。在結構上,U形彈簧片的第一片可以與第二片大體平行(指在無負載情況下,下 同),也可以成一定的角度。例如,在無負載時,第一片與第二片之間形成一個在-30°至 +30°之間的夾角。如前所述,通過調節第一片和第二片之間的夾角,可以調整開閉件的初 始位置(即開閉件在U形彈簧片無負載時的位置);也可以調節開閉件在初始位置時的預緊力。在結構上,還可以根據需要而設置U形彈簧片各部分的相對尺寸。例如,盡管彈 簧片的各部分可以具有相同的厚度,但是也可以使得弧形連接部分的厚度較厚或較薄,這 也可以調節開閉件在初始位置時的預緊力,還可以調節打開開閉件時所需要的力的大小。 再例如,可以將第一片和第二片的尺寸設置為基本上一樣大,但是也可以將第一片和第二 片的尺寸設置為不一樣大。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與開閉件粘接的第二片的尺寸大于通 過螺柱與基體連接的第一片的尺寸,以便第二片有較大的面積用于粘接而增加粘接的可靠 性。通過采用上述的開閉件安裝裝置,在將U形彈簧片的第一片和第二片分別與開閉 件和基體連接之后,開閉件能夠大體上以所述U形彈簧的弧形連接部分為旋轉軸線來相對 于所述基體旋轉,而在關閉位置和最大打開位置之間運動。并且,在將開閉件打開之后,由 于U形彈簧片自身的彈性,可以將開閉件復位。進一步地,通過設置U形彈簧片的第一片和 第二片之間的初始角度(即無負載角度),可以調節開閉件的初始位置以及初始張緊力。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片4的外側可以帶有適于與所述開閉件 相粘接的部分。從而以粘接的方式實現第一片與開閉件之間的連接。例如,所述第一片的 外側(圖4中的左側)帶有向外突出的筋2。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此處的 外側是指整個U形彈簧片的外側。所述筋2 —方面可以增加第一片的強度,另一方面,可以 在粘接時起到保持粘接劑的作用。在施加粘接劑(例如膠水)時,粘接劑的高度需超過所 述筋。或者在開閉件的相應部位帶有凹部來容納所述筋。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及如圖4中所清楚示出的,所述第二片上可以固定 有一個向外側(圖4中的右側)延伸的螺柱1,所述螺柱1的軸線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片所 限定的平面。需要指出的是,此處的外側是指整個U形彈簧片的外側,但是與前文中關于第 一片所指的外側在物理上是方向相反的方向。從而,通過所述螺柱,可以在第二片的外側上 與基體連接。即螺柱穿過安裝墊片3以及基體中設置的相應孔(圖中未示出),然后在螺柱 的端部處擰上螺母(圖中未示出)。圖中還示出了墊片3。墊片3用于減小摩擦、震動和噪 音,還可以設置為用于防止螺母從螺柱脫落(防松)。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實施例中,螺柱焊接在第二片上,以減少螺柱和第二片之間 連接所需的空間,并最終進一步減小以本實用新型的開閉件安裝裝置來安裝開閉件所需的 安裝空間。所述螺柱的數量、粗細以及長度,可以根據具體的應用場合而設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所述開閉件安裝裝置包括定位裝置(未示 出),用于在所述開閉件打開時防止所述開閉件在U形彈簧片的作用下復位。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 凡是依實用新型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改,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一種開閉件安裝裝置,用于將開閉件安裝及連接至基體,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U形彈簧片,該U形彈簧片包括第一片(4)、第二片(6)以及將所述第一片(4)和所述第二片(6)連接起來的弧形連接部分(5),所述第一片(4)適于連接至所述開閉件,而所述第二片(6)適于連接至所述基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閉件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4)的外側帶有適于 與所述開閉件相粘接的部分。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閉件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4)的外側帶有向外 突出的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閉件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片(6)上固定有至少一 個向外側延伸的螺柱,所述螺柱的軸線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片所限定的平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開閉件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柱焊接在所述第二片上。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開閉件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定位裝置,用于在所 述開閉件打開時防止所述開閉件在所述U形彈簧片的作用下復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車輛的開閉件安裝裝置。所述開閉件安裝裝置用于將開閉件安裝及連接至基體。為了實現所述安裝和連接,所述開閉件安裝裝置包括一個U形彈簧片。該U形彈簧片包括第一片(4)和第二片(6)以及將所述第一片(4)和所述第二片(6)連接起來的弧形連接部分(5)。所述第一片適于連接至所述開閉件,而所述第二片適于連接至所述基體。由此以簡單、所需安裝空間小的新型裝置代替了傳統鉸鏈,可以用于安裝空間較小的場合。此外,本實用新型的開閉件安裝裝置還可以對開閉件提供預緊力,來減小開閉件在車輛運行期間的振動和噪音。
文檔編號E05D1/04GK201560656SQ20092024686
公開日2010年8月2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2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12日
發明者多瑋煒, 霍加林, 馬紅杏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