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兒護帶及小兒護帶的支承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使用者為了支承嬰幼兒而使用的小兒護帶,特別涉及 能夠減輕支承嬰幼兒的使用者的負擔的小兒護帶及其支承部。此外, 本發明涉及使用者為了以嬰幼兒就座的狀態支承嬰幼兒而使用的小兒 護帶,特別涉及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嬰幼兒從小兒護帶主體滑落的小兒 護帶。進而,本發明涉及使用者為了以嬰幼兒就座的狀態支承嬰幼兒 而使用的小兒護帶,特別涉及使用者能夠緊貼地支承嬰幼兒、并且能 夠容易地進行嬰幼兒的乘降的小兒護帶。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使用者(保護者等)為了支承嬰幼兒而使用的小兒 護帶。小兒護帶也有稱作嬰兒背帶、嬰兒攜帶裝置、抱嬰兒帶的情況。最近,由形成為環狀的片狀材料構成的小兒護帶(例如實開平7-14921 號公報及實開平1-92862號公報)已廣泛地使用。該類型的小兒護帶掛 在使用者的左右中的一側的肩上,并且穿過使用者的左右中的另一側 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并且,嬰幼兒以與使用者面對而坐在片狀 材料上的狀態、或者以躺在片狀材料內的狀態被收容。該類型的小兒護帶支承在使用者的身體的一個部位上。因而,為 了支承嬰幼兒所需要的力在該一個部位上被局部地施加在使用者上。 所以,在實開平7-14921號公報中公開的小兒護帶中,使抵接在使用者 上的片狀材料的寬度較寬,來減輕對使用者的負擔。但是,在實開平7-14921號公報中公開的小兒護帶中,對于抵接在 使用者上的部分(小兒護帶的支承部)的片狀材料的結構并沒有特別 進行研究。因而,不能使為了支承嬰幼兒而向使用者施加的力有效地 分散到向寬度較寬的片狀材料抵接的面整體上。具體而言,片狀材料 咬入到從肩部豎起的頸部中,4吏用者在該部分上集中地凈皮施加線狀的 較大的力。即,雖說擴大了片狀材料的抵接在使用者上的部分的面積, 但并不能分散向使用者的負荷而減輕使用者的負擔。此外,作為這樣的小兒護帶的另一不好的地方,在使嬰幼兒就座支承在小兒護帶的片狀材料上的情況下,嬰幼兒有可能從片狀材料落 下。特別是,使用者會擔心面對著就座的嬰幼兒從小兒護帶向后背側 掉落。因此,保護者想要從嬰幼兒的后背側將片狀材料拉起。但是, 通過該動作,嬰幼兒的臀部下方的片狀材料也被向后背側拉起,結果 嬰幼兒容易從小兒護帶向前方滑落。在上述實開平1-92862號公報中公開的小兒護帶中,在支承嬰幼兒 的部分(實開平1-92862號公報中的對置部)上形成有凹部。并且,通 過使嬰幼兒乘坐在該凹部中,來防止嬰幼兒的落下。但是,如果在該 小兒護帶上嬰幼兒乘坐的位置偏差,則不能有效地防止嬰幼兒的落下。 此外,僅通過形成凹部,并不能充分地消除使用者對落下的不安。進而,在這樣的小兒護帶中還有其他不好的地方。這樣的小兒護 帶的周向長度也考慮到使用者進行的小兒護帶的穿戴、以及嬰幼兒向 小兒護帶的乘降來決定。因而,在使嬰幼兒就座支承在小兒護帶的片 狀材料上的情況下,在使用者與嬰幼兒之間產生間隙。此外,在使嬰 幼兒就座支承在小兒護帶的片狀材料上的情況下,嬰幼兒有從使用者 離開的趨勢。但是,在使用者與嬰幼兒沒有緊貼的情況下,經由小兒 護帶支承嬰幼兒的使用者的負擔增大。此外,如果在片狀材料上嬰幼 兒向后仰則嬰幼兒有可能從小兒護帶向后背側落下。進而,如果考慮 對被支承的嬰幼兒的負擔,則優選地包裹嬰幼兒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 進行支承。在上迷實開平7-14921號公報中公開的小兒護帶中,在小兒護帶的 寬度方向兩緣部上分別設有^皮加固的加固部,通過一對加固部之間穩 定地支承嬰幼兒。但是,在實開平7-14921號公報的小兒護帶中,并沒 有使用者與嬰幼兒緊貼那樣的設計。此外,在實開平7-14921號公報的 小兒護帶中,嬰幼兒從一對加固部局部地受到較大的支承力而被支承, 不會以面支承在配置于加固部間的包裹布上。發明內容本發明是考慮到這樣的問題而做出的,第1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 分散對使用者施加的負荷而減輕對使用者的負擔的小兒護帶及其支承部。此外,本發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嬰幼兒從小兒護帶主體滑落的小兒護帶。進而,本發明是考慮到這樣的問題而做出的,第3目的是提供一 種使用者能夠緊貼地支承嬰幼兒、并且能夠容易地進行嬰幼兒的乘降 的小兒護帶。另外,在本發明的小兒護帶中,如果能夠包裹嬰幼兒的 臀部及背部而以面進行支承,則更為優選。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的特征在于,具備小兒護帶主 體,所述小兒護帶主體具有桂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嬰幼兒 的保持部、和從兩側連結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對連結部,且 形成為環狀;上述支承部具有由包括縱線和橫線的織物構成的布;配 置在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一側的上述支承部的一側區 域中的布的線的延伸方向與配置在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 的另一側的上述支承部的另一側區域中的布的線的延伸方向不同。根據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包括在抵接于使用者的 肩上的支承部中的布在一側區域及另一側區域中具有不同的伸縮性。 因而,能夠使支承部有效地適合于使用者的肩而進行面接觸。因此, 能夠使為了支承嬰幼兒而對使用者施加的力有效地分散。即,能夠使 對使用者施加的負荷分散而減輕對使用者的負擔。在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配置在上述 一側區域中的布及配置在上迷另 一側區域中的布由相同的織物構成。 根據這樣的小兒護帶,能夠便宜地制作在 一 側區域及另 一側區域之間 具有不同的伸縮性的支承部。此外,在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寬度方向的一側在上述支承部掛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情況下是在寬度方 向上接近于使用者的頸部的一側。進而,在本發明的笫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支承部的上述另一側區域是上述支承部的上述一側區域以外的區域。進而,在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的配置于上述一側區 域中的布中,上述縱線及上述橫線也可以相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 周向傾斜。在這樣的配置在小兒護帶的上述一側區域中的布中,上述 縱線及上迷橫線優選地相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以30°以上60 °以下的角度傾斜。進而,在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的配置于上述另一側區域中的布中,優選地上述縱線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所成的角 度以及上述橫線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較小的角度是0°以上15°以下。進而,在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在配 置于上迷一側區域中的布中上述縱線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所成 的角度以及上述橫線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較小 的角度比在配置于上述另一側區域中的布中上述縱線與上迷小兒護帶 主體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以及上述橫線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所成 的角度中的較小的角度大。進而,在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支承部的布包括對置于使用者的肩的內側布、和對置于內側布而配置 的外側布;在上述內側布與上述外側布之間設有具有伸縮性的緩沖部 件。在這樣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緩沖部件在上述一側區域 的寬度方向的另一側的緣部或上述緣部的附近,沿著該緣部縫接在上 述內側布及外側布的至少一個上。此外,在這樣的小兒護帶中,也可 以是,配置在上述一側區域中的外側布及配置在上述一側區域中的內 側布由在上述支承部的寬度方向的一側的緣部折回的一片織物構成。 進而,在這樣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一側區域的寬度在上述 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上的兩側的端部區域中隨著接近于該兩側的端部 而變窄。進而,在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環狀 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由無端的片狀材料構成。進而,在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隨著從上述支承部經由上述連結部朝向上迷保持 部而連續地變寬。進而,在本發明的第1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環狀 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桂在使用者的一側的肩上,并且穿過使用者的另 一側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本發明的小兒護帶的支承部,是小兒護帶的掛在使用者的肩上的 細長狀的支承部,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包括縱線和橫線的織物構成的 布;配置在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一側的上述支承部的一 側區域中的布的線的延伸方向與配置在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另一側的上述支承部的另一側區域中的布的線的延伸方向不同。根椐本發明的小兒護帶的支承部,抵接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 在一側區域及另一側區域之間具有不同的伸縮性。因而,能夠使支承 部有效地適合于使用者的肩而進行面接觸。因此,能夠使為了支承嬰 幼兒而對使用者施加的力有效地分散。即,能夠使對使用者施加的負 荷分散而減輕對使用者的負擔。本發明的第2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是為了使用者以嬰幼兒就座 的狀態支承嬰幼兒而使用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具備小兒護帶 主體,形成為環狀;保持部件,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穿過嬰 幼兒的胯股而將該嬰幼兒保持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根據本發明的第2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能夠通過保持部件將嬰 幼兒穩定地保持在小兒護帶主體上。因而,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嬰幼兒 從小兒護帶主體滑落,能夠更安全地支承嬰幼兒。在本發明的第2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保持部 件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一個緣部附近連接在上述小兒護 帶主體上。此外,在本發明的第2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保持部件具有穿過嬰幼兒的胯股的基部、和從上述基部分別延伸的第1延伸部及第2延伸部;上述保持部件在上述基部、上述第1延伸部和 上述第2延伸部處、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在這樣的小兒護帶 中,也可以是,上述第1延伸部及上述第2延伸部能夠伸展。此外, 在這樣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小兒護帶主體具有桂在使用者 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嬰幼兒的保持部、和從兩側連結上述支承部及 上述保持部的一對連結部;上述基部連接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述第1 延伸部在比上述基部的向上述保持部連接的連接部位靠一個連結部側 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上述第2延伸部在比上述基部的向上述 保持部連接的連接部位靠另一個連結部側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 上。進而,在這樣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基部、上述第1延 伸部及上述第2延伸部分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相同側 的緣部附近連接在上迷小兒護帶主體上。進而,在這樣的小兒護帶中, 也可以是,上述保持部件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以使得在穿戴 在使用者上時保持部件從上述小兒護帶主體豎起。進而,在這樣的小兒護帶中,優選地,上述小兒護帶主體及上述第1延伸部的連接部位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及上述第2延伸部的連接部位之間的上述小兒護 帶主體上的長度比上述小兒護帶主體及上述第1延伸部的連接部位與 上述小兒護帶主體及上述第2延伸部的連接部位之間的上述保持部件 上的長度長。進而,在本發明的第2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小兒護帶主體由片狀材料構成;上述保持部件連接在與使用者對置側 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面上。進而,在本發明的第2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環狀 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由片狀的無端材料構成。進而,在本發明的第2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小兒護帶主體具有掛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嬰幼兒的保持部、 和從兩側連結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個連結部;上述小兒護帶 主體的寬度隨著從上述支承部經由上述連結部朝向上述保持部而連續 地變寬。進而,在本發明的第2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環狀 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掛在使用者的一側的肩上,穿過使用者的另一側 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進而,在本發明的第2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保持部件縫接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是為了使用者以嬰幼兒就座 的狀態支承嬰幼兒而使用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具備小兒護帶 主體,具有掛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嬰幼兒的保持部、和從 兩側連結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對連結部,且形成為環狀;調 節機構,遍及上迷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至少一個緣部附近到中 央部之間,調節沿著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的上迷保持部的長度。根據本發明的第3小兒護帶,在使嬰幼兒乘坐在小兒護帶主體中 后以及將嬰幼兒從小兒護帶主體卸下后,能夠遍及小兒護帶主體的寬 度方向的至少一個緣部附近到中央部之間,調節沿著周向的保持部的 長度。因而,使用者能夠容易地使嬰幼兒乘坐到小兒護帶主體中,并 且能夠容易地將嬰幼兒從小兒護帶主體卸下。此外,使用者能夠經由 小兒護帶以緊貼的狀態支承嬰幼兒。因此,能夠減輕對支承嬰幼兒的使用者的負擔。進而,能夠包裹嬰幼兒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進行支承。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小兒護 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一個緣部是在穿戴在使用者上時配置在上方一側 的寬度方向緣部。此外,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小兒護帶主體由片狀材料構成;上述調節機構將上述保持部在周向上 保持為上述保持部的沿著周向的長度比構成上述保持部的片狀材料自 身沿著周向的長度短的狀態。進而,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小兒護帶主體由片狀材料構成;上述調節機構設在不對置于嬰幼兒的 一側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面上。進而,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調節機構具有第1組鉤掛件,是配置在寬度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 上的多個鉤掛件,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第2組鉤掛件,是配置在寬 度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的多個鉤掛件,在從第1組鉤掛件沿周向 錯開的位置上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繩,掛設在上述第1組鉤桂件和 上述第2組鉤掛件之間。在這樣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繩沿 著寬度方向朝向上述一個緣部交替地鉤掛在包含在第1組中的鉤桂件 及包含在第2組中的鉤桂件上。即,繩也可以如所謂的穿帶的皮鞋的 鞋帶那樣掛設在鉤桂件之間。或者,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調節機構具有相對于寬度方向正交或傾斜地延伸、兩端安裝在上述保 持部上的多個繩狀部件;上述多個繩狀部件配置在寬度方向上的相互 不同的位置上;各繩狀部件的兩端間的長度是可變的。或者,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調節機構具有相對于周向正交或傾斜地延伸的第1卡合件、和相對于 周向正交或傾斜地延伸、能夠與上述第1卡合件卡合的第2卡合件; 上述第1卡合件及上述第2卡合件在相互沿周向錯開的位置上分別安 裝在上述保持部上。在這樣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從安裝上述第1 卡合件的位置到安裝上述第2卡合件的位置的沿著周向的上述保持部 上的長度沿著寬度方向朝向上述一個緣部而變長。此外,在這樣的小 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調節機構還具有可滑動地安裝在上述第1卡合件及上述第2卡合件的任一個上、通過相對于上述第1卡合件及 上述第2卡合件滑動、使上述第1卡合件與上述第2卡合件卡合或將 上述第1卡合件與上述第2卡合件的卡合解除的固定件。即,調節機 構也可以具有所謂的拉鏈。在調節機構具有拉鏈的情況下,第1卡合 件及第2卡合件的任一個也可以沿著周向錯開而設置多個。此外,代 替該例,調節機構的第1卡合件及第2卡合件也可以構成為面接合件。 在調節機構具有面接合件的情況下,也可以是,第1卡合件及第2卡 合件的任一個沿周向具有一定的長度,在該長度的范圍內能夠變更沿 著周向的保持部的長度。或者,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調節機構具有多個卡合件,在寬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裝 在上述保持部上;多個承接件,分別對應于上迷多個卡合件而設置, 能夠分別與對應的各卡合件卡合;各承接件在寬度方向的相互不同的 位置上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述卡合件及上述承接件相互沿周向錯 開而配置在上述保持部上。或者,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 帶中,也可以是,上述調節機構具有多個卡合件,在寬度方向上的 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裝在上迷保持部上;第1組承接件,是分別對應 于上述多個卡合件而設置、能夠分別與對應的上述卡合件卡合的多個 承接件,分別在寬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 第2組承接件,是分別對應于上述多個卡合件而設置、能夠分別與對 應的上述卡合件卡合的多個承接件,分別在寬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 位置上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述卡合件從上述笫1組承接件及上述 第2組承接件沿周向錯開而配置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述第1組承接件 從上述第2組承接件沿周向錯開而配置在上述保持部上。在這些小兒 護帶中,也可以是,從安裝上述卡合件的位置到安裝對應于該卡合件 的承接件的位置的上述保持部上的長度沿著寬度方向朝向上述一個緣 部而變長。進而,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環狀 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由無端的片狀材料構成。進而,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上述 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隨著從上述支承部經由上述連結部朝向上述保持 部而連續地變寬。進而,在本發明的第3技術方案的小兒護帶中,也可以是,環狀 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掛在使用者的一側的肩上,并且穿過使用者的另 一側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
圖1是在穿戴在使用者上的狀態下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小 兒護帶的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小兒護帶的立體圖。圖3是在平面上展開的狀態下表示圖1所示的小兒護帶的主視圖。 圖4是在平面上展開的狀態下表示圖1所示的小兒護帶的側視圖。 圖5是在保持部件被展開的狀態下從背面側表示圖1所示的小兒 護帶的圖。圖6是在小兒護帶主體被打開的狀態下從上方表示圖1所示的小兒護帶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沿著圖5的VII-VII線的小兒護帶的支承部的截面與配置在支承部的各區域中的布的線的延伸方向的圖。圖8是用來對由織物構成的布的伸縮性進行說明的圖。 圖9是對應于圖3的圖,是表示調節機構的第1變形例的圖。 圖10是對應于圖3的圖,是表示調節機構的第2變形例的圖。 圖11是對應于圖3的圖,是表示調節機構的第2變形例的圖。 圖12是對應于圖3的圖,是表示調節機構的第3變形例的圖。 圖13是對應于圖3的圖,是表示調節機構的第4變形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至圖8是用來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圖。如圖1所示, 本實施方式的小兒護帶IO是使用者1用來以嬰幼兒5就座的狀態支承 嬰幼兒5的結構,也稱作嬰兒背帶、嬰兒攜帶裝置、抱嬰兒帶。如圖l 至圖6所示,小兒護帶10具備環狀的小兒護帶主體20、連接在小兒護 帶主體20上、穿過嬰幼兒5的胯股而用來將嬰幼兒5保持在小兒護帶 主體20上的保持部件40、和調節小兒護帶主體20的沿著周向的長度 的調節機構50。以下,對小兒護帶主體20、保持部件40及調節機構50詳細地說明。首先,詳細說明小兒護帶主體20。如圖1及圖2中詳細表示,小 兒護帶主體20具有掛在使用者1的肩la上的支承部21、對置于支承 部21而配置、保持嬰幼兒5的保持部22、和分別從兩側連結支承部21 及保持部22的一對連結部23a、 23b。如圖1所示,環狀的小兒護帶主 體20掛在使用者1的一側的肩la (在圖1所示的例子中是右側的肩) 上,并且通過使用者1的另一側的腋下(在圖1所示的例子中是左側 的腋下),即成為所謂的斜掛,穿戴在使用者1上。在將小兒護帶主 體20穿戴在使用者1上時,保持部22配置在面對使用者1的腹部的位 置上,此外,被保持在保持部22上的嬰幼兒5與使用者1面對。在這 樣的小兒護帶主體20上,在使用時被施加沿著周向的拉伸力。環狀的小兒護帶主體20由無端的片狀材料30構成。即,支承部 21、保持部22及連結部23a、 23b由連續的片狀材料30構成。并且, 如圖2及圖4所示,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寬度方向長度)隨著從 支承部21經由連結部23a、 23b朝向保持部22而連續地擴大。在這樣 的小兒護帶主體20上,沒有設置用來將小兒護帶主體20形成為環狀 的配件等。因而,在小兒護帶10的使用中,能夠防止配件等咬入到使 用者或嬰幼兒中。此外,在不使用時,能夠折疊為緊湊的大小,收納 性良好。如圖7所示,構成小兒護帶主體20的各部21、 22、 23a、 23b的片 狀材料30包括在將小兒護帶主體20穿戴在使用者1上時形成內側面 的內側布31、對置于內側布31配置、在將小兒護帶主體20穿戴在使 用者1上時形成外側面的外側布32、和配置在內側布31與外側布32 之間、具有伸縮性的緩沖部件33。內側布31及外側布32由相同的織 物構成。緩沖部件33可以由例如具有5mm厚度的聚氨酯材料形成。緩沖 部件33具有分散對使用者1或嬰幼兒5施加的力、減輕對使用者1及 嬰幼兒5的負擔的功能。如圖7所示,緩沖部件33適當地縫接在內側 布31及外側布32上。因而,在內側布31及外側布32之間緩沖部件 33不會偏移。如圖8所示,由織物構成的布31、 32包括沿第1方向延伸的多個 縱線和沿第2方向延伸的多個橫線。并且,將縱線與橫線相互組合而形成布31、 32。優選的是,或者在許多情況下,如圖8(a)所示,縱 線延伸的第1方向與橫線延伸的第2方向正交。在這樣的布31、 32沿 著第1方向受到拉伸力的情況下,如果縱線不具有伸展性,則布31、 32不會沿著第1方向伸長。同樣,在布31、 32沿著第2方向受到拉伸 力的情況下,如果橫線不具有伸展性,則布31、 32不會沿著第2方向 伸長。另一方面,如圖8 (b)所示,在布31、 32沿著與第1方向及第 2方向的哪個都不平行的方向受到拉伸力的情況下,即使縱線及橫線不 具有伸展性,也沿著拉伸方向伸長。拉伸方向與第1方向所成的角度 及拉伸方向與第2方向所成的角度越大,此時的伸長率((L2-L1)/L1) 越大。因而,在如圖8所示的例子那樣第1方向與第2方向正交、且中,在第1方向及第2方向相對于拉伸方向分別傾斜45°的情況下, 布31、 32沿著拉伸方向較大地延伸。另一方面,在如圖8所示的例子 那樣第1方向與第2方向正交、且縱線和橫線由不具有伸展性或伸展 性較低的相同的線構成的布31、 32中,在第1方向或第2方向與拉伸 方向大致平行的情況下,布31、 32沿著拉伸方向幾乎不伸長。在本實施方式中,配置在位于寬度方向的一側的支承部21的一側 區域21a中的布31a、 32a的線的延伸方向與配置在位于寬度方向的另 一側的支承部21的另一側區域21b中的布31b、 32b的線的延伸方向 不同。換言之,如圖7所示,配置在支承部21的一側區域21a中的布 31a、 32a中的線與周向所成的角度與配置在另一區域21b中的布31b、 32b的線與周向所成的角度不同。這里,本實施方式中的所謂寬度方向 的一側,在小兒護帶主體20被穿戴在使用者1上而支承部21掛在肩 上的情況下,是在寬度方向上接近于頸部的一側。即,在本實施方式 中,調節抵接在使用者1的頸部lb上的支承部21的一側區域21a的伸 縮性,來減輕支承小兒護帶IO時的使用者的負擔、更具體地是減輕支 承小兒護帶10時的支承部21向使用者1的頸部lb的咬入。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的支承部21的另一側區域21b是支承部21 的一側區域21a以外的區域。并且,在一側區域21a與另一側區域21b 中,只是布21、 32的線的排列方向不同,配置在一側區域21a中的布 31a、 32a及配置在另 一側區域21b中的布31b、 32b由相同的織物構成。 此外,配置在一側區域21a中的緩沖部件33及配置在另一側區域21b中的緩沖部件33由相同材料構成,并且也可以由一體物構成。參照圖7,更具體地說明一側區域21a與另一側區域21b的差異。 如圖7所示,在配置于一側區域21a中的布31a、 32a中縱線35a與小 兒護帶主體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及橫線35b與小兒護帶主體20的周 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較小的角度ot比在配置于另一側區域21b中的布 31b、 32b中縱線35a與小兒護帶主體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及橫線35b 與小兒護帶主體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較小的角度大。因而,支承 部21的一側區域21a的沿著周向的伸縮性比支承部21的另一側區域 21b的沿著周向的伸縮性大。為了減輕對使用者1的負擔,在一側區域21a中支承部21沿著從 使用者1的肩la豎起的頸部lb的形狀變形是有效的。在支承部21的 一側區域21a沿著頸部lb的形狀從另一側區域21b豎起而變形的情況 下,能夠防止支承部21向頸部lb咬入、緩和支承部21向頸部lb的 碰抵。即,支承部21有效地面接觸在使用者1上,為了支承嬰幼兒5 而需要的力分散到接觸面內而施加給使用者1。并且,在支承部21在 一側區域21a中沿著周向具有較大的伸縮性的情況下,可使支承部21 的一側區域21a沿著頸部lb的形狀從另一側區域21b豎起而變形。此 外,在一側區域21a中,為了使支承部21具有有效的伸縮性,在配置 在一側區域21a中的布31a、 32a中,優選地/f吏縱線35a及橫線35b相 對于小兒護帶主體20的周向以30°以上60°以下的角度傾斜。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8所示,配置在一側區域21a中的內側布 31a及配置在一側區域21a中的外側布32a由在支承部21的寬度方向 的一側的緣部處被折回的一片織物構成。即,能夠在支承部21的內側 面及外側面上、使用相同的材料(織物)同時滿足上述角度條件。另一方面,支承部21如杲在另一側區域21b中也沿著受到拉伸力 的周向具有較大的伸縮性,則有可能不能穩定地支承嬰幼兒5。根據這 樣的觀點,為了使另一側區域21b中的支承部21的伸縮性較小,在配 置于另一側區域21b中的布31b、 32b中,優選地將縱線35a與小兒護 帶主體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及橫線35b與小兒護帶主體20的周向所 成的角度中的較小的角度設為0°以上15°以下。在圖7所示的例子 中,為了在另一側區域21b中使支承部21不具有伸縮性,使橫線35b 與小兒護帶主體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為大致0。。此外,在小兒護帶10的使用時,在小兒護帶主體20的支承部21 以外的部分22、 23a、 23b上,也在周向上作用有拉伸力。并且,如果 小兒護帶主體20的保持部22及連結部23a、 23b沿著受到拉伸力的周 向具有較大的伸縮性,則有可能不能穩定地支承嬰幼兒5。根據這樣的 觀點,在配置在保持部22及連結部23a、 23b上的布31、 32中,縱線 35a與小兒護帶主體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及橫線35b與小兒護帶主體 20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較小的角度也優選為0°以上15°以下。在確定包含在布31、 32中的線35a、 35b與周向所成的角度的情 況下,必須確定周向。在此情況下,也可以將周向不基于配置布31、 32的沿著寬度方向的位置逐一決定(例如圖4的虛線),而是設為沿 著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中心線(圖4的單點劃線)的方向,不 取決于沿著寬度方向的位置而統一地處理。如圖4及圖5所示,支承部21的一側區域21a的寬度在周向的兩 側的端部區域中隨著接近于該兩側的端部而逐漸變窄。更具體地講, 支承部21的一側區域21a與相鄰于支承部21的一側區域21a的區域的 邊界為弧狀、更詳細地講為圓孤狀。并且,關于這樣的一側區域21a 的輪廓,支承部21的一側區域21a從另一側區域21b豎起,促進了適 合于使用者1的頸部lb。因而,支承部21正確地適合于使用者的身體, 能夠減輕對使用者的負擔。此外,如圖4、圖5及圖8所示,緩沖部件33在一側區域21a的 寬度方向的另一側緣部或緣部的附近,沿著該緣部縫接在內側布31及 外側布32兩者上。因而,追隨于一側區域21a中的內側布31及外側布 32的局部的伸縮,緩沖部件33也伸縮。即,能夠防止緩沖部件33在 內側布31及外側布32內偏移而不能發揮有效的緩沖作用。此外,在 沿著一側區域21a的緣部的接縫上, 一側區域21a相對于支承部21的 其他區域容易擺動。因而,能夠使支承部21更有效地適合于使用者l 的身體而進行面接觸。根椐以上那樣的包括小兒護帶主體20的小兒護帶10,包含在4氐接 于使用者1的肩la上的支承部21中的布31、 32在一側區域21a及另 一側區域21b中具有不同的伸縮性。因而,能夠4吏支承部21有效地適 合于使用者l的肩la而進行面接觸。因此,能夠使為了支承嬰幼兒5 而向使用者施加的力有效地分散。即,能夠使向使用者1施加的負荷分散而減輕對使用者1的負擔。接著,對連接在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保持部件40詳細說明。如 圖2所示,保持部件40在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另一側的緣 部附近連接在小兒護帶主體20上。這里,所謂寬度方向的另一側,是 與上述寬度方向的一側相反的一側,在將小兒護帶主體20穿戴在使用 者1上的情況下,是在寬度方向上作為下側的一側。并且,在本實施 方式中,保持部件40主要是為了防止保持在小兒護帶主體20中的嬰 幼兒5向前方滑落而設置的。如圖2、圖5及圖6所示,保持部件40具有穿過嬰幼兒5的胯股 的基部41、和從基部41分別延伸的第1延伸部42a及第2延伸部42b。 第l延伸部42a及第2延伸部42b連接在基部41的一個端部上。因而, 保持部件40具有T字狀的形狀,在T字的三個端部上連結在小兒護帶 主體20上。因而,通過小兒護帶主體20和保持部件40形成兩個開口 45a、 45b。嬰幼兒5將兩腳分別插入到該開口 45a、 45b中,在坐在小 兒護帶主體20的保持部22上的狀態下被支承。因此,能夠更可靠地 防止支承在小兒護帶10中的嬰幼兒5從小兒護帶主體20滑落。此外, 由于嬰幼兒5被保持在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相同位置上,所以能夠通 過小兒護帶10更穩定地支承嬰幼兒5。在本實施方式中,笫l延伸部42a及第2延伸部42b可伸展地形成。 這樣的可伸展的第l延伸部42a及第2延伸部42b例如可以如以下這樣 形成。首先,準備在展開的狀態下具有T字狀形狀的布作為保持部件 40的材料。并且,在布的對應于第1延伸部42a及第2延伸部42b的 部分上,粘接處于伸展狀態的彈性材料43a、 43b、例如橡膠。此時, 彈性材料43a、 43b遍及其全長而粘接固定在相當于第l延伸部42a及 第2延伸部42b的部分上。結果,通過彈性材料43a、 43b的復原力使 布收縮,與基部41 一起得到可伸展的第1延伸部42a及第2延伸部42b。 通過使第1延伸部42a及第2延伸部42b能夠伸展,能夠一邊將嬰幼兒 5的兩腳分別插入到由小兒護帶主體20和^f呆持部件40形成的兩個開口 45a、 45a中, 一邊容易地使嬰幼兒5乘坐在小兒護帶主體上。此外, 對于較大的月齡范圍的嬰幼兒,可以使用帶保持部件40的小兒護帶10。如上所述,T字狀的保持部件40在T字的三個端部上連結在小兒 護帶主體20上。如圖5所示,保持部件40的基部41縫接在小兒護帶主體20的保持部22的周向的中央區域中。保持部件40的第l延伸部 42a在比基部41的向保持部22連接的連接部位靠一個連結部23a側縫 接在小兒護帶主體20上。保持部件40的第2延伸部42b在比基部41 的向保持部22連接的連接部位靠另一個連結部23b側縫接在小兒護帶 主體20上。更具體地講,基部41在穿過保持部22的周向中心的寬度 方向線La上向^f呆持部22連接。并且,在以穿過基部41向保持部22 連接的連接部位的、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線La (參照圖5)為 中心的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線對稱的位置上,配置有第1延伸部42a 向保持部22連接的連接部位、和第2延伸部42b向保持部22連接的連 接部位。因而,在將兩腳分別插入到兩個開口 45a、 45b中而將嬰幼兒 5支承在小兒護帶10上的情況下,使嬰幼兒5的后背沿著小兒護帶主 體20的大致寬度方向延伸,能夠以嬰幼兒5就座的狀態穩定地支承嬰 幼兒5。另外,由圖2、圖5及圖6可以理解,基部41、第1延伸部42a 及第2延伸部42b分別在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相同側的緣部 20b附近(在本例中是下側緣部20b附近)連接在小兒護帶主體20上。 此外,保持部件40連接在由片狀材料30構成的小兒護帶主體20的內 側面、換言之是與使用者1對置側的小兒護帶主體20的面上。因而, 在小兒護帶10的使用過程中保持部件40不會露出到外側。由此,能 夠防止保持部件40損害小兒護帶IO的美觀性。這里,圖6是在將小兒護帶主體20的連結部23a、 23b之間展開的 狀態下從上方表示小兒護帶IO的立體圖。如圖6所示,小兒護帶主體 20及第1延伸部42a的連接部位與小兒護帶主體20及第2延伸部42b 的連接部位之間的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長度L3比小兒護帶主體20及 第1延伸部42a的連接部位與小兒護帶主體20及第2延伸部42b的連 接部位之間的保持部件20上的長度L4長。因而,如果穿戴了小兒護 帶10的使用者1想要使嬰幼兒乘坐而將小兒護帶主體20的一對連結 部23a、 23b之間展開,則T字狀的保持部件40從形成小兒護帶主體 20的片狀材料30的片表面豎起。因而,在使嬰幼兒5乘坐在小兒護帶 IO上時,使用者1會注意到保持部件40的存在。因此,能夠防止不使 用保持部件40而使嬰幼兒5乘坐在小兒護帶主體20上。即,能夠防 止小兒護帶10的誤使用、安全地支承嬰幼兒5。根據以上那樣的包括保持部件40的小兒護帶10,保持部件40在 腿周圍及腹部周圍保持嬰幼兒5,能夠將嬰幼兒5穩定地保持在小兒護 帶主體20上。因而,能夠更可靠地防止嬰幼兒5從小兒護帶主體20 滑落,能夠更安全地支承嬰幼兒5。此外,通過設置保持部件40,能 夠對使用者1在視覺上帶來安心感,由此也能夠充分地消除擔心嬰幼 兒5是否會落下的使用者1的不安。接著,對調節小兒護帶主體20的沿著周向的長度的調節機構50 詳細地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調節機構50具有安裝在小兒護帶主體 20的保持部22上的第l組鉤掛件51、安裝在小兒護帶主體20的保持 部22上的第2組鉤掛件52、和鉤掛在第1組鉤掛件51和第2組鉤掛 件52之間的繩53。第l組鉤掛件51包括能夠鉤掛或穿過繩53的多個(例如三個以上) 鉤掛件。包含在第1組中的鉤掛件51分別在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 方向上配置在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包 含在第l組中的鉤掛件51隔開間隔排列在相對于周向傾斜或正交的一 個線Lb上。此外,多個鉤掛件51遍及從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 的中央部到一側的緣部20a附近之間而配置。這里,所謂的寬度方向 的一側,是與上述寬度方向的一側相同的一側,在小兒護帶主體20被 穿戴在使用者1上的情況下,是在寬度方向上作為上側的一側(參照 圖2及圖3)。第2組鉤桂件52只是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配置位置不同,其他與 第1組鉤掛件51同樣地構成。具體而言,第2組鉤桂件52包括能夠鉤 掛或穿過繩53的多個(例如三個以上)鉤掛件。包含在第2組中的鉤 掛件52分別在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上配置在相互不同的位置 上。在本實施方式中,包含在第2組中的鉤桂件52隔開間隔排列在相 對于周向傾斜或正交的一個線Lc上。此外,多個鉤桂件51遍及從小 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到一側(上側)的緣部20a附近之 間而配置。排列有第1組鉤掛件51的線Lb及排列有第2組鉤掛件52的線Lc 通過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周向上錯開的位置。更具體地講,在本實施 方式中,如圖3所示,排列有第1組鉤掛件51的線Lb及排列有第2 組鉤掛件52的線Lc在以通過小兒護帶主體20的保持部22的周向中心的寬度方向線La上為中心的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線對稱的位置上 延伸。此外,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線Lb與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線 Lc的沿著周向的離開間隔沿著寬度方向朝向一側的緣部20a變長。在本實施方式中,鉤掛件51、 52通過將條狀的繩折回并將其兩端 縫接在小兒護帶主體20上而形成。即,鉤掛件51、 52形成為具有貫 通孔的筒狀,通過將繩53穿到貫通孔中而保持繩53。但是,這樣的鉤 掛件51、 52的結構不過是單純的例示,可以適當使用各種已知的鉤掛 件。另一方面,繩53—邊向包含在第1組中的鉤掛件51及包含在第2 組中的鉤掛件52交替地鉤桂, 一邊沿著寬度方向朝向一側的緣部20a 延伸。即,繩53如所謂的穿帶的皮鞋中的鞋帶那樣鉤掛在鉤桂件51、 52之間。另外,第1組鉤掛件51及第2組鉤掛件52設在由片狀材料30構 成的小兒護帶主體20的外側面、換言之是不對置于嬰幼兒5 —側的面 上。因而,能夠防止鉤掛件51、 52及繩53咬入到嬰幼兒5中。通過將由這樣構成的調節機構50的繩53系緊并打結,將保持部2 維持為勒緊的狀態。即,將保持部22維持為保持部22的沿著周向的 長度比構成保持部22的片狀材料30自身的沿著周向的長度短的狀態。 即,通過適當地調節將繩53系緊的量,能夠遍及小兒護帶主體20的 寬度方向上的至少一個緣部20a的附近到中央部之間適當地調節一對 連結部23a、 23b之間的沿著周向的保持部22的長度。因而,通過將調節機構50的繩53松弛,使用者1能夠容易地進行 小兒護帶主體20的穿戴。此外,通過將調節機構50的繩53松弛,能 夠容易地使嬰幼兒5乘坐在使用者1穿戴的小兒護帶主體20內。此外,通過在將嬰幼兒5支承在小兒護帶主體20內后將繩53系緊, 能夠遍及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上側的緣部20a附近到中央部 之間適當地進行調節。由此,能夠在緊貼的狀態下支承嬰幼兒5。此外, 保持部22包裹嬰幼兒5的臀部及背部而面接觸。因而,即使保持在小 兒護帶主體20內的嬰幼兒5向后仰等,也能夠防止嬰幼兒5從小兒護 帶10向后側落下。除此以外,通過面支承嬰幼兒5,能夠減輕對嬰幼 兒5的負擔。進而,通過將繩53松弛,能夠容易地將嬰幼兒5從小兒護帶主體20卸下,并且使用者1也能夠容易地將小兒護帶主體20脫下。特別是,在本實施方式的調節機構50中,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 配置第l組鉤掛件51的位置與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配置第2組鉤桂件 52的位置的沿著周向的離開距離沿著寬度方向朝向上側的緣部20a變 長。因而,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上側緣部20a側的調節量變大。此外, 繩53沿著寬度方向朝向上側的緣部20a被穿上,繩53的打結點形成在 寬度方向的上側的緣部20a附近。因而,保持部20的周向長度的變化 量在小兒護帶主體20上側緣部20a側容易變大。由此,能夠更顯著地 發揮上述的作用效果。此外,如上所述,在小兒護帶主體20內設有保持部件40,在小兒 護帶主體20內嬰幼兒5被保持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因而,能夠使調 節機構50有效地發揮功能。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第1組鉤掛件51及第2組 鉤掛件52配置在對置于嬰幼兒5的背部的保持部22的區域中,沒有 配置在對置于嬰幼兒5的臀部的保持部22的區域中。因而,通過將繩 53勒緊,能夠在原樣維持對置于嬰幼兒5的臀部的區域的沿著周向的 保持部22的長度的狀態下,縮短對置于嬰幼兒5的背部的區域的沿著 周向的保持部22的長度。結果,能夠使小兒護帶主體20變形,以使 得對置于背部的保持部22的區域相對于對置于嬰幼兒5的臀部的保持 部22的區域豎起。由此,能夠穩定而心情良好地支承就座的狀態的嬰 幼兒5。根據以上那樣的包括調節機構50的小兒護帶10,在使嬰幼兒5乘 坐在小兒護帶主體20中后以及將嬰幼兒5從小兒護帶主體20卸下后, 能夠遍及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至少一個緣部20a附近到中央 部之間調節保持部22的沿著周向的長度。因而,使用者l能夠容易地 使嬰幼兒5乘坐在小兒護帶主體20中,并且能夠容易地將嬰幼兒5從 小兒護帶主體20卸下。此外,使用者1能夠經由小兒護帶10以緊貼 的狀態支承嬰幼兒5。因此,能夠減輕對支承嬰幼兒5的使用者1的負 擔。進而,能夠包衷嬰幼兒5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進行支承。因此, 能夠減輕對被支承的嬰幼兒5的負擔,另外,關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發明的主旨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 變更。例如,上述支承部21的結構并不限于上述小兒護帶10,能夠應用 到各種小兒護帶中。此外,如圖9至圖13所示,也可以變更調節機構的結構。另外, 以下參照圖9至圖13對調節機構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在圖9至圖13 中,對于與圖1至圖8所示的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賦予相同的附 圖標記并且省略詳細的說明。首先,對圖9所示的調節機構的第1變形例進行說明。在圖9所 示的例子中,調節機構60具有相對于寬度方向正交或傾斜而延伸、兩 端安裝在保持部22上的多個(例如三個以上)的繩狀部件61。并且, 各繩狀部件61的兩端間的長度可以改變。在圖示的具體例中,繩狀部件61在周向上延伸,將兩端安裝在保 持部22上。此外,多個繩狀部件61在相對于周向傾斜或正交的上述 線Lb及線Lc之間,桂設在寬度方向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多個繩狀 部件61遍及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和一側的端部20a 附近之間,隔開間隔而配置。此外,各繩狀部件61具有一個端部縫接在保持部22上的第1帶 62a、 一個端部縫接在保持部22上的第2帶62b、和安裝在第2帶62b 的另一個端部上的調節件(例如梯狀物)63。并且,調節件63與第1 帶61a卡合,能夠固定在第1帶61a的希望的位置上。通過這樣的調節機構60,也能夠發揮與上述調節機構50同樣的作 用效果。即,通過適當變更各繩狀部件61的長度,能夠遍及小兒護帶 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至少一個緣部20a附近到中央部之間調節保持部 22的沿著周向的長度。因而,使用者1能夠緊貼地支承嬰幼兒5,并 且能夠容易地進行嬰幼兒5的乘降。此外,能夠包裹嬰幼兒5的臀部 及背部而以面進行支承。進而,可以對較大月齡范圍的嬰幼兒5使用 小兒護帶10。另外,在該第1變形例中,并不限于圖示的具體例,作為繩狀部 件61也可以使用能夠改變兩端間的長度的各種已知的部件。例如,也 可以使用由帶扣構成的調節件,也可以代替第1帶62a及第2帶62b而使用繩。接著,參照圖IO及圖11對第2變形例進行說明。在圖IO及圖11 所示的例子中,調節^/L構70具有相對于周向正交或傾斜而以線狀延伸的第1卡合件71、和相對于周向正交或傾斜而以線狀延伸、能夠與上 述第1卡合件71以線狀卡合的第2卡合件72。第1卡合件71及第2 卡合件72在相互從周向錯開的位置上分別安裝在保持部22上。在本 例中,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分別遍及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 度方向的一側的端部20a附近和另一側端部20b附近之間延伸。另外,在圖IO所示的調節機構70中,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 件72處于非卡合狀態,在圖11所示的調節機構70中,第1卡合件71 及第2卡合件72處于卡合狀態。在圖示的具體例中,調節機構70具有所謂的拉鏈(接合件.滑動 接合件)。因而,調節機構70具有可滑動地安裝在第1卡合件71及 第2卡合件72的任一個上的固定件(留具)73。固定件73通過相對于 第1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滑動,使第1卡合件71與第2卡合件 72卡合,或者將第1卡合件71與第2卡合件72的卡合解除。由圖IO 可以理解,從安裝第1卡合件71的位置到安裝第2卡合件"的位置的 沿著周向的保持部22上的長度沿著寬度方向朝向一個緣部20a而變 長。進而,根據圖示的例子,在保持部22上,在一個緣部22a附近設 有一對輔助固定件74a、 74b。 一對輔助固定件74a、 74b卡合而相互卡 止。通過這樣的調節機構70,也能夠發揮與上述調節機構50同樣的作 用效果。即能夠通過簡單的操作,遍及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 至少一個緣部20a附近到中央部之間、將保持部22的沿著周向的長度 調節為預先設定的長度。因而,使用者1能夠緊貼地支承嬰幼兒5,并 且能夠容易地進行嬰幼兒5的乘降。此外,能夠包裹嬰幼兒5的臀部 及背部而以面進行支承。另外,在該第2變形例中,并不限于圖示的具體例,也可以將第1 卡合件71及第2卡合件72的至少之一設置兩個以上。根據這樣的結 構,能夠將保持部22的沿著周向的長度調節為預先設定的兩種以上的 長度的任一種。根據這樣的調節機構,可以對較大月齡范圍的嬰幼兒5 使用小兒護帶10。接著,參照圖12對第3變形例進行說明。在圖12所示的例子中, 調節機構80具有相對于周向正交或傾斜而延伸的第l卡合件81、和相 對于周向正交或傾斜而延伸、能夠與上述第1卡合件81卡合的第2卡合件82。在本例中,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分別遍及小兒護 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一側的端部20a附近和另 一側端部20b附近之 間延伸。此外,在本例中,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構成為面接合件。在圖示的具體例中,調節機構80還具有安裝在保持部22上、相 對于保持部22可擺動的舌部83。并且在舌部83的背面上安裝有第2 卡合件82。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配置在相互沿周向錯開的 保持部22上的位置上。并且,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將保持 部22沿周向收緊,直到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相互對置,通 過使第1卡合件81及第2卡合件82重合,能夠將保持部22的周向長 度維持為比構成保持部22的片狀材料30自身的沿著周向的長度短的 長度。通過這樣的調節機構80,也能夠發揮與上述調節機構50同樣的作 用效果。即能夠通過簡單的操作,遍及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 至少一個緣部20a附近到中央部之間,調節保持部22的沿著周向的長 度。因而,使用者1能夠緊貼地支承嬰幼兒5,并且能夠容易地進行嬰 幼兒5的乘降。此外,能夠包裹嬰幼兒5的臀部及背部而以面進行支 承。進而,可以對較大月齡范圍的嬰幼兒5使用小兒護帶10。接著,參照圖13對第4變形例進行說明。在圖13所示的例子中, 調節機構90具有多個(例如三個以上)卡合件91,在寬度方向的相 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裝在保持部22上;第1組承接件92,是分別對應于 多個卡合件91而設置、分別能夠與對應的卡合件91卡合的多個承接 件92,分別在寬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裝在保持部22上;第 2組承接件93,是分別對應于多個卡合件91而設置、分別能夠與對應 的卡合件91卡合的多個承接件93,分別在寬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 置上安裝在保持部22上。卡合件91從第1組承接件92及第2組承接 件93沿周向錯開而配置在保持部22上。此外,第1組承接件92從第 2組承接件93沿周向錯開而配置在保持部22上。在圖示的具體例中,卡合件91排列在相對于周向傾斜或正交的一 條線Lbl上。多個卡合件91遍及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中央 部與一側的端部20a附近之間,隔開間隔而配置。第1組承接件92排 列在相對于周向傾斜或正交的一條線Lcl上。包含在第1組中的多個承接件92遍及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與一側的端部20a 附近之間,隔開間隔而配置。此外,第2組承接件93排列在相對于周 向傾斜或正交的一條線Lc2上。包含在第2組中的多個承接件93遍及 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與一側的端部20a附近之間,隔 開間隔而配置。并且,從安裝卡合件91的位置到安裝對應于該卡合件 的承接件92、 93的位置的保持部22上的沿著周向的長度沿著寬度方 向朝向一個緣部20a而變長。換言之,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線Lbl與 小兒護帶主體20上的線Lcl及Lc2的沿著周向的離開間隔沿著寬度方 向朝向一側的緣部20a變長。此外,在本變形例中,卡合件91由鉤構成,承接件92、 93由掛 繩構成。但是,并不限于該例,作為卡合件91及承接件92、 93可以 使用相互卡合而相卡止的各種已知的部件。通過使多個卡合件91與第1組承接件92卡合、或者通過多個卡合 件91與第2組承接件93卡合,能夠將保持部22的周向長度維持為比 構成保持部22的片狀材料30自身的沿著周向的長度短的長度。通過這樣的調節機構90,也能夠發揮與上述調節機構50同樣的作 用效果。即,能夠通過簡單的操作,遍及小兒護帶主體20的寬度方向 的至少一個緣部20a附近到中央部之間,將保持部22的沿著周向的長 度調節為預先設定的長度。因而,使用者1能夠緊貼地支承嬰幼兒5, 并且能夠容易地進行嬰幼兒5的乘降。此外,能夠包裹嬰幼兒5的臀 部及背部而以面進行支承。另外,在該第4變形例中,并不限于圖示的具體例,也可以將第1 組承接件92及第2組承接件93的任一個省略。此外,作為卡合件91, 也可以使用鉤以外的各種已知的部件,作為承接件92、 93,也可以使 用桂繩以外的各種已知的部件。
權利要求
1、一種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具備小兒護帶主體,所述小兒護帶主體具有掛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嬰幼兒的保持部、和從兩側連結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對連結部,且形成為環狀;上述支承部具有由包括縱線和橫線的織物構成的布;配置在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一側的上述支承部的一側區域中的布的線的延伸方向與配置在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另一側的上述支承部的另一側區域中的布的線的延伸方向不同。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配置在上述一側區域中的布及配置在上述另一側區域中的布由相同的織物構成。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寬度方向的一側在上述支承部掛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情況下是在寬度方向上接近于使用者的頸部的一側。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部的上述另一側區域是上述支承部的上述一側區域以外的區域。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上述一側區域中的布中,上述縱線及上述橫線相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傾斜。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上述一側區域中的布中,上述縱線及上述橫線相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以30°以上60°以下的角度傾斜。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上述另一側區域中的布中,上述縱線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以及上述橫線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所成的 角度中的較小的角度是O。以上15°以下。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上述一側區域中的布中上述縱線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以及上述橫線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較小的角度比在配置于上述另一側區域中的布中上述縱線與上述 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所成的角度以及上述橫線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 周向所成的角度中的較小的角度大。
9、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承部的布包括對置于使用者的肩的內側布、和對置于內側布而配置的外側布;在上述內側布與上述外側布之間設有具有伸縮性的緩沖部件。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緩沖部件在上述一側區域的寬度方向的另一側的緣部或上述緣部的附近,沿著該緣部縫接在上述內側布及外側布的至少一個上。
11、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配置在上述一側區域中的外側布及配置在上述一側區域中的內側布由在上述支承部的寬度方向的一側的緣部折回的一片織物構成。
1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側區域的寬度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上的兩側的端部區域中隨著接近于該兩側的端部而變窄。
1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環狀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由無端的片狀材料構成。
1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隨著從上述支承部經由上述連結部朝向上述保持部而連續地變寬。
1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環狀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掛在使用者的一側的肩上,并且穿過使用者的另一側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
16、 一種小兒護帶的支承部,是小兒護帶的桂在使用者的肩上的 細長狀的支承部,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包括縱線和橫線的織物構成的布;配置在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一側的上述支承部的一 側區域中的布的線的延伸方向與配置在位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 方向另一側的上迷支承部的另一側區域中的布的線的延伸方向不同。
17、 一種小兒護帶,是為了使用者以嬰幼兒就座的狀態支承嬰幼 兒而使用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具備小兒護帶主體,形成為環狀;保持部件,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穿過嬰幼兒的胯股而將 該嬰幼兒保持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
18、 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一個緣部附近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
19、 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部件具有穿過嬰幼兒的胯股的基部、和從上述基部分別延伸的第1延伸部及第2延伸部;上述保持部件在上述基部、上述第1延伸部和上迷第2延伸部處、 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
20、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延伸部及上迷第2延伸部能夠伸展。
21、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小兒護帶主體具有掛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嬰幼兒的保持部、和從兩側連結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對連結部; 上述基部連接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述第1延伸部在比上述基部的向上述保持部連接的連接部位靠 一個連結部側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上述第2延伸部在比上述基部的向上述保持部連接的連接部位靠 另一個連結部側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
22、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上述基部、上述第1延伸部及上述第2延伸部分別在上述小兒護 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相同側的緣部附近連接在上迷小兒護帶主體上。
23、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迷保持部件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以使得在穿戴在使用者上時保持部件從上述小兒護帶主體豎起。
24、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迷小兒護帶主體及上述第1延伸部的連接部位與上述小兒護帶主體及上迷第2延伸部的連接部位之間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的長度 比上述小兒護帶主體及上述第1延伸部的連接部位與上述小兒護帶主 體及上迷第2延伸部的連接部位之間的上述保持部件上的長度長。
25、 如權利要求n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由片狀材料構成;上述保持部件連接在與使用者對置側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面上。
26、 如權利要求n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環狀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由片狀的無端材料構成。
27、 如權利要求n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小兒護帶主體具有掛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嬰幼兒的保持部、和從兩側連結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個連結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隨著從上述支承部經由上述連結部朝向 上述保持部而連續地變寬。
28、 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環狀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掛在使用者的一側的肩上,穿過使用者的另一側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
29、 如權利要求n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縫接連接在上述小兒護帶主體上。
30、 一種小兒護帶,是為了使用者以嬰幼兒就座的狀態支承嬰幼 兒而使用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具備小兒護帶主體,具有掛在使用者的肩上的支承部、保持嬰幼兒的 保持部、和從兩側連結上述支承部及上述保持部的一對連結部,且形 成為環狀;調節機構,遍及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至少一個緣部附 近到中央部之間,調節沿著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周向的上述保持部的 長度。
31、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迷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一個緣部是在穿戴在使用者上時配置在上方一側的寬度方向緣部。
32、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由片狀材料構成;向的長度比構成上述保持部的;片狀°材°料自身沿著周向的i度短的^
33、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由片狀材料構成;上述調節機構設在不對置于嬰幼兒的一側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的 面上。
34、 如權利要求30~33中任一項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調節機構具有第1組鉤桂件,是配置在寬度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的多個鉤 掛件,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第2組鉤掛件,是配置在寬度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上的多個鉤 掛件,在從第1組鉤掛件沿周向錯開的位置上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繩,掛設在上述第1組鉤掛件和上述第2組鉤掛件之間。
35、 如權利要求34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繩沿著寬度方向朝向上述一個緣部交替地鉤掛在包含在第1組中的鉤掛件及包含在第2組中的鉤掛件上。
36、 如權利要求30~33中任一項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調節機構具有相對于寬度方向正交或傾斜地延伸、兩端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的多個繩狀部件;上述多個繩狀部件配置在寬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 各繩狀部件的兩端間的長度是可變的。
37、 如權利要求30~33中任一項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調節機構具有相對于周向正交或傾斜地延伸的第1卡合件、和相對于周向正交或傾斜地延伸、能夠與上述第1卡合件卡合的第2 卡合件;上迷第1卡合件及上述第2卡合件在相互沿周向錯開的位置上分 別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
38、 如權利要求37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從安裝上述第1卡合件的位置到安裝上迷第2卡合件的位置的沿著周向的上述保持部上的長度沿著寬度方向朝向上述一個緣部而變 長。
39、 如權利要求38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調節機構還具有可滑動地安裝在上述第1卡合件及上述第2卡合件的任一個上、通過相對于上述第1卡合件及上迷第2卡合件滑動、使上述第1卡合件與上述第2卡合件卡合或將上述第1卡合件與 上述第2卡合件的卡合解除的固定件。
40、 如權利要求30~33中任一項所迷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調節機構具有多個卡合件,在寬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裝在上述保持 部上;多個承接件,分別對應于上述多個卡合件而設置,能夠分別與對 應的各卡合件卡合;各承接件在寬度方向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 上述卡合件及上述承接件相互沿周向錯開而配置在上述保持部上。
41、 如權利要求40所迷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從安裝上迷卡合件的位置到安裝對應于該卡合件的承接件的位置的上述保持部上的長度沿著寬度方向朝向上述一個緣部而變長。
42、 如權利要求30~33中任一項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述調節機構具有多個卡合件,在寬度方向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安裝在上述保持 部上;第1組承接件,是分別對應于上述多個卡合件而設置、能夠分別 與對應的上述卡合件卡合的多個承接件,分別在寬度方向上的相互不 同的位置上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第2組承接件,是分別對應于上述多個卡合件而設置、能夠分別 與對應的上述卡合件卡合的多個承接件,分別在寬度方向上的相互不 同的位置上安裝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述卡合件從上述第1組承接件及上述第2組承接件沿周向錯開 而配置在上述保持部上;上迷第1組承接件從上述第2組承接件沿周向錯開而配置在上述 4呆持部上。
43、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環狀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由無端的片狀材料構成。
44、 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上迷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隨著從上迷支承部經由上述連結部朝向上述保持部而連續地變寬。
45、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小兒護帶,其特征在于, 環狀的上述小兒護帶主體掛在使用者的一側的肩上,并且穿過使 用者的另一側的腋下,穿戴在使用者上。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能夠減輕對使用者的負擔的小兒護帶及其支承部。小兒護帶(10)具備小兒護帶主體(20),所述小兒護帶主體(20)具有掛在使用者(1)的肩(1a)上的支承部(21)、保持嬰幼兒(5)的保持部(22)、和分別從兩側連結支承部及保持部的一對連結部(23a、23b),且形成為環狀。支承部具有由包括縱線(35a)和織入到縱線中的橫線(35b)的織物構成的布(31、32)。配置在位于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一側的支承部的一側區域(21a)中的布的線的延伸方向與配置在位于小兒護帶主體的寬度方向的另一側的支承部的另一側區域(21b)中的布的線的延伸方向不同。
文檔編號A47D13/08GK101263964SQ20081008335
公開日2008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13日
發明者橘裕一郎, 龍澤愛 申請人:康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