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瑰甯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玻璃窗,特別是一種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 背榮技術玻璃窗是各種建筑物均具有設施和構件,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于透光和 觀察,同時還負擔著隔熱和隔音的效果。但是,普通的玻璃窗通常只是在 窗框上固設一層玻璃,這樣的玻璃窗在保溫和隔音的效果上并不理想,而 且承受的壓力小,例如在寒冷的冬季當室內、外溫差較大時,玻璃上容易 出現結霜現象,進而影響玻璃窗的觀察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有人發明了具有隔熱隔音效果的雙層玻璃結構。如中國實用新型專利說明書(授權公告號CN2853791Y)公開了一種 能承受高強度的壓力具有隔溫隔音的復合型高強度隔溫隔音玻璃。該復合 型高強度隔溫隔音玻璃,包括玻璃,玻璃至少二層,在相鄰兩層玻璃之間 設有波形玻璃。它的優點效果是由于將普通玻璃改為多層,可以有效地 防止玻璃兩側空氣的對流,同時起到隔音保溫的作用,在相鄰兩層玻璃之 間設有波形玻璃增強了抗壓力,同時可以有效的將聲波進行反射和阻隔溫 度的損失,因此本實用新型可節約20-30%的能量,同時具有隔音效果好、 強度高、生產成本低,工藝簡單的優點。這種隔音玻璃窗同樣具有隔音效
果好、強度高的優點。但是,上述的隔音、隔熱玻璃窗也具有如下缺點-1、 多層結構的玻璃窗,在安裝上有工藝比較復雜。2、 多層玻璃之間容易積聚灰塵,且不容易進行維護和清潔。3、 一旦某層玻璃破壞后,就需要將整個玻璃窗進行更換,這樣就增 加了維護和修理成本,造成浪費。實用,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主要解決現 有多層隔音、隔熱玻璃窗的多層玻璃結構,在安裝上有工藝比較復雜的技 術問題,易于清潔和維護。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具有層狀玻璃本體,該層狀玻璃包括外 層玻璃和內層玻璃,其特征在于該玻璃外層兩側分別向內延伸有組接部, 該組接部上具有開口向下的連接槽;該玻璃內層兩側具有連接部,該連接 部嵌設于連接槽中。所述的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該外層玻璃還具有一側 向內延伸的組接部,該組接部上也具有開口向下的連接槽;該玻璃內層還 具有一側連接部,三側連接部分別嵌設于三側連接槽中。所述的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該外層玻璃和內層玻璃 之間還具有一層波形玻璃。 藉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 本實用新型玻璃窗的隔音、隔熱多層玻璃結構便于組裝和連接, 有利于維護和清潔。2、 本實用新型的內外層玻璃之間可增加波形玻璃,有利于增強玻 璃的強度。附颺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中外層玻璃的結構示意圖。圖中l一外層玻璃;2—內層玻璃;11、 12、 13 —組接部;14、 15、 16—連接槽;;21、 22、 23—連接部。 具體實臃方式請參閱圖l、 2,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如圖所示它具有層狀玻璃本體,該層狀玻璃包括外層玻璃1和內層玻璃2,該玻璃外層l三側(上、下、左側)分別向內延伸有組接部ll、 12、 13, 該組接部ll、 12、 13上具有開口向下的連接槽14、 15、 16;該玻璃內層 2三側(上、下、左側)具有連接部21、 22、 23,該連接部21、 22、 23 嵌設于連接槽14、 15、 16中。為了進一步增強玻璃窗的強度,該外層玻璃1和內層玻璃2之間還具 有一層波形玻璃。綜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 新型的實施范圍。即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的內容所作的等效變 化與修飾,都應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疇。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具有層狀玻璃本體,該層狀玻璃包括外層玻璃和內層玻璃,其特征在于該玻璃外層兩側分別向內延伸有組接部,該組接部上具有開口向下的連接槽;該玻璃內層兩側具有連接部,該連接部嵌設于連接槽中。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 該外層玻璃還具有一側向內延伸的組接部,該組接部上也具有開口向下 的連接槽;該玻璃內層還具有一側連接部,三側連接部分別嵌設于三側 連接槽中。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其特征在于該外層玻璃和內層玻璃之間還具有一層波形玻璃。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玻璃窗,特別是一種具有隔音效果的玻璃窗。它具有層狀玻璃本體,該層狀玻璃包括外層玻璃和內層玻璃,其特征在于該玻璃外層兩側分別向內延伸有組接部,該組接部上具有開口向下的連接槽;該玻璃內層兩側具有連接部,該連接部嵌設于連接槽中。通過上述結構主要解決現有多層隔音、隔熱玻璃窗的多層玻璃結構,在安裝上有工藝比較復雜的技術問題,易于清潔和維護。
文檔編號E06B3/66GK201050270SQ20072007115
公開日2008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15日
發明者張雯婧, 敏 項 申請人:上海市閔行中學;項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