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專用鎖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防盜鎖具的鎖芯領域。特別是防止一些貴重物品由于技術性 開鎖而失竊。
背景技術:
傳統的鎖具,基本上是利用傳統的鑰匙,通過上面的齒或者凹坑,使鎖 芯中的彈子通過彈簧的作用落到兩齒間或凹坑內,使端面平齊,經過外力的 作用,使構成鎖芯的轉子轉動,同時通過聯動機構將鎖具開啟。
為了達到防盜防撬的目的,很多鎖具采取了異形鑰匙和多排彈子的做 法,雖然有所改觀,但是鑰匙很容易配制,經過長時間的使用,精度下降, 一些技術性的開啟方法就會得逞。由于轉子上鑰匙孔間隙過大,加上彈子結 構的特殊性, 一些使用暴力手法開啟的也頻頻得手。使得財產存有安全隱患。
還有就是一些"0"形匙孔的鎖芯,雖然有較好的防破壞能力,但是同開率較
高,也存在不安全因素。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了 一種防盜防撬專用鎖芯。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首先, 一般的鎖芯的轉子是一個整體,當鎖孔具 有一定形狀,并且有硬物能插入同時能旋轉產生一個力矩時,就有可能用外 力將鎖芯破壞掉,將鎖具打開。本專利的鎖芯是采用分段式的結構,即由多 片排列而成,每一片均能自由轉動,在外力作用時防止破壞鎖芯。然后是彈 子的定位是通過單片轉子的轉動來實現的,每片的轉子控制相應的彈子,并
可以分別作360度的旋轉。市面上的一些"O"形的鎖芯所存在的不足是結構 不夠精密,也是同開率高的一個原因。鑰匙,是本專利中的關鍵部分, 一段 管狀的工作區上開有一條或者一條以上的曲線凹槽,凹槽的作用是通過作用 于控制端用來控制單片的轉子的旋轉以及彈子的定位。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種專用鎖芯,應用范圍廣,適用于汽車;防盜門;
保險柜等機械防盜設施要求較高的場所,也可以與部分高檔防盜鎖的鎖芯進
行互換,對于上述的傳統鎖具的不足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
圖1是鎖芯的正面圖及側剖圖,圖2是單片轉子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專利涉及的鎖芯由4個部分組成,分別是鑰匙,轉子(l),副轉子(2) 和定子(3)。
鑰匙,由工作區和手柄組成。工作區為管狀,外壁有一條曲線槽,長度 與轉子的總長相等。
轉子(l),由多個單片轉子A組成,每片的厚度可以統一,可以不同。單 片轉子上有凸輪機構,隨著轉子的轉動可以控制靠在凸輪上的彈子(6)、 (7)產 生位移。
副轉子(2)。由多個單片轉子組成的轉子(l)安裝在它的內部,在鑰匙插入 到位后,所有的彈子(6)將被定位,同時底部的一個突起(8)也正好嵌入到鑰匙 的凹槽中。這時轉子(1)與副轉子(2)之間將通過彈子(6)鎖定為一體,在鑰匙的 扭轉作用下,轉子(1)與副轉子(2)—起轉動,帶動副轉子上的控制機構(9)來實 現鎖具的打開與閉合。副轉子(2)的中心部位有一個圓柱體(4),工作時候鑰匙 的孔將其套入,起到定位的作用;當鑰匙拔出時,圓柱的端面與鎖芯的端面 平齊,能起到防撬的作用。
定子(3)。套在副轉子(2)的外面,用于固定鎖芯的,上面有供彈子(6)(7)自
由移動的通道,里面裝有彈簧ao),用來控制彈子精準的運動。
工作原理正常使用時,將鑰匙上的凹槽與鎖孔內的控制端(5)對齊,使 鑰匙插入鎖孔,隨著鑰匙的推進,單片轉子A在控制端(5)和凹槽的作用下產 生旋轉,單片轉子A上的凸輪也一同旋轉,帶動彈子(6X7)產生徑向的位移。 當完全插入后,副轉子(2)的突起(8)正好嵌入到鑰匙的凹槽中,同時所有彈子 的一端的端面被定位在副轉子與定子的接觸面上,在鑰匙的扭轉作用下,轉 子(1)與副轉子(2)—起轉動,帶動副轉子上的控制機構(9)來實現鎖具的打開。 在鑰匙拔出時,單片轉子A在控制端(5)的作用下會旋轉,彈子(6)(7)在彈簧的 壓力下緊貼凸輪的表面,最終彈子的端面不在同一平面上,將副轉子(2)與定 子(3)鎖定,實現鎖具的閉合。
權利要求
1、一種專用鎖芯,包括鑰匙、轉子(1)、副轉子(2)以及定子(3),其特征是所述的鑰匙為管狀,工作區上開有一條或者一條以上的曲線凹槽;所述的轉子(1)是由一片或一片以上的單片轉子A構成,單片轉子上有一個凸輪;所述的副轉子(2)的中心部位有一個圓柱體(4)。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專用鎖芯,其特征是所述的單片轉子A有一 個或一個以上的控制端子(5)。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盜鎖具的防盜專用鎖芯,應用范圍廣,適用于汽車;防盜門;保險柜等機械防盜設施要求較高的場所,也可以與部分高檔防盜鎖的鎖芯進行互換。其特征是鑰匙工作區為管狀,外壁有一條曲線槽,副轉子的中心部位有一個圓柱體,起到定位的作用;當鑰匙拔出時,圓柱的端面與鎖芯的端面平齊,此時鎖芯可以作360度的自由旋轉,能起到防撬的作用。由于采用了凸輪機構,能精準地控制彈子的運動,減小了同開率,確保了財產的安全。
文檔編號E05B27/00GK101177984SQ200710152010
公開日2008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27日
發明者劉兆金 申請人:劉兆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