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座椅用氣動桿,特別是一種具有升降和旋轉、方向和高度復位的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
背景技術:
本人申請的中國專利ZL01228551.X中公開了一種座椅用多功能氣動桿,包括具有升降作用的氣動桿組件和具有復位作用的凸輪復位桿組件,所述兩組件設置在同一簡體之中;下凸輪固定在復位桿的底端,上凸輪固定在外花鍵管上,上下凸輪的接觸面為圓柱螺旋面;復位彈簧設置在凸輪的上面,且設置在外花鍵管內。這種結構的座椅用多功能氣動桿結構相對復雜、零部件多、制作成本高、整體尺寸大、裝配比較困難,性能不夠理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裝配簡便快捷、零部件少、整體尺寸小、制作成本低、連接牢靠的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
按此目的設計的一種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包括具有升降作用的氣動組件和具有復位作用的凸輪組件,其結構特征是雙復位氣動桿上設置有方向復位機構,該方向復位機構包括設置在外管內的套管,套管套設在支撐桿上,設置在外管內側的上Y型密封圈和下Y型密封圈,上Y型密封圈和下Y型密封圈分別緊密套接在套管外壁的上下兩端,下Y型密封圈壓接在隔套上,隔套壓接在上凸輪上,外管內壁、套管外壁、上Y型密封圈和下Y型密封圈共同圍成氣腔。
上述的雙復位氣動桿上還設置有高度復位機構,該高度復位機構包括依次設置在外管內的內管和活塞桿,套設在內管和活塞桿之間的活塞,活塞將由內管內壁和活塞桿外壁形成的腔室分隔開來形成上下腔室;活塞外緣設置有周向的密封槽密封槽內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與內管內壁壓接,密封槽下面設置有有周向的通氣槽,通氣槽通過設置在活塞上的通氣孔與上腔室相通。
上述的活塞桿和支撐桿連成一體,活塞桿截面為圓形結構,支撐桿截面為非圓結構,如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八邊形、長圓形或腰圓形等結構;上凸輪與支撐桿滑動套接,下凸輪與外管底部緊密連接。
上述的方向復位機構和高度復位機構設置在同一外管內。
上述的外管頂部設置有閥體,閥體上設置有便于啟動桿上下滑動的圓柱孔。
按此目的設計的另一種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包括具有升降作用的氣動組件和具有復位作用的凸輪組件,其結構特征是雙復位氣動桿上設置有方向復位機構,該方向復位機構包括設置在外管內的復位彈簧,復位彈簧套設在支撐桿上,復位彈簧上下兩端分別與上推力軸承、下推力軸承相接,上推力軸承與導向套相接,下推力軸承與上凸輪相接;上推力軸承和下推力軸承套設在支撐桿上。
其余部分則同前述部分相同,不再重復。
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方向復位機構的下凸輪與外管緊密連接,上凸輪與六角形的支撐桿滑動配合,其內孔也為六角形結構;外管與支撐桿之間分別設置有套設在套管上下兩端的上Y型密封圈和下Y型密封圈,下Y型密封圈與隔套相接,隔套與上凸輪相接,外管內壁、套管外壁、上Y型密封圈和下Y型密封圈共同圍成氣腔。當座椅受壓時發生轉動時,外管帶著下凸輪轉動,迫使兩凸輪沿其對接轉動面轉動錯開,上凸輪沿支撐桿向上移動,并壓縮氣腔內的氣體,此時,上凸輪可停留在任意位置。當座椅受到的外力消除后,氣腔內的氣體自由膨脹,迫使上凸輪和下凸輪發生相對轉動,最后座椅自動復位。
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方向復位機構的下凸輪與外管緊密連接,上凸輪和下凸輪依次與設置在外管內的六角形支撐桿的下部相接,支撐桿上部套接有上推力軸承,中部穿過彈簧后與下推力軸承套接,下推力軸承與上凸輪相接。當座椅受力時,外管帶著下凸輪轉動,迫使兩凸輪錯開,上凸輪沿支撐桿向上滑動,進而壓縮彈簧,此時上凸輪可停留在任意位置。當座椅受到的外力消除后,彈簧自動復位,迫使上凸輪和下凸輪發生相對轉動,最后座椅自動復位。
本實用新型中的該高度復位機構包括依次設置在外管內的內管和活塞桿,套設在內管和活塞桿之間的活塞,活塞將由內管內壁和活塞桿外壁形成的腔室分隔開來形成上下腔室;活塞外緣設置有周向的密封槽密封槽內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與內管內壁壓接,密封槽下面設置有周向的通氣槽,通氣槽通過設置在活塞上的通氣孔與上腔室相通。
當座椅受壓下移時,支撐桿和套接在活塞桿上的活塞不動,外管帶動內管及與內管壓接的密封圈下移;在外管下移前,上下腔室是相通的,當密封圈下移到封堵住通氣槽時,上下腔室被分隔開來,上腔室內的氣體被壓縮到一定程度時,外管不再繼續下移,此時,座椅停止下移;當人離開座椅時,上腔室內的氣體自動膨脹,將內管、密封圈及外管向上頂,座椅自動復位,上下腔室回復連通狀態。
本實用新型中活塞桿和支撐桿連成一體,減少了中間零部件,增強了剛度,節約了制作成本。
本實用新型對閥體做了較大的改進,減少了配件的數目,節約了大量的空間,簡化了裝配工藝,優化了結構。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裝配簡便快捷、零部件少、整體尺寸小、制作成本低、連接牢靠。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閥體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中,1為啟動桿,2為外管,3為墊片,4為閥體,5、6和8為O型密封圈,7為閥針,9為活塞,10為立筒,11為內管,12為通氣支座,13、16和17為Y型密封圈,14為導向套,15為套簡,18為隔套,19為上凸輪,20為下凸輪,21為銷釘,22為緩沖墊,23為開口銷,24為活塞桿,25為支撐桿,36為上推力軸承,37為彈簧,38為下推力軸承。
參見圖1-圖3,本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包括具有升降作用的氣動組件和具有復位作用的凸輪組件,凸輪組件包括具有對接轉動面的上凸輪19與下凸輪20,雙復位氣動桿上設置有方向復位機構和高度復位機構,該方向復位機構和高度復位機構設置在外管2內,外管2插裝在立筒10內。外管2頂部設置有閥體4,閥體4上設置有便于啟動桿1上下滑動的圓柱孔;外管2底部與立簡10之間設置有緩沖墊22。
高度復位機構包括依次設置在外管2內的內管11和活塞桿24,套設在內管11和活塞桿24之間的活塞9,活塞9將由內管11內壁和活塞桿24外壁形成的腔室分隔開來形成上下腔室;活塞9外緣設置有周向的密封槽9.1,密封槽9.1內設置有密封圈8,密封圈8與內管11內壁壓接,密封槽9.1下面設置有有周向的通氣槽9.3,通氣槽9.3通過設置在活塞9上的通氣孔9.2與上腔室相通,見圖1和圖2。
方向復位機構包括設置在外管2內的套管15,套管15套設在支撐桿25上,設置在外管2內側的上Y型密封圈16和下Y型密封圈17,上Y型密封圈16和下Y型密封圈17分別緊密套接在套管15外壁的上下兩端,下Y型密封圈17壓接在隔套18上,隔套18壓接在上凸輪19上,外管2內壁、套管15外壁、上Y型密封圈16和下Y型密封圈17共同圍成氣腔。套管15呈T字型結構,上Y型密封圈16與套管15壓接;隔套18與支撐桿25之間設置有容許套管15下端自由進出的間隔。
其中,活塞桿24和支撐桿25連成一體,活塞桿24截面為圓形結構,支撐桿25截面為非圓形狀,如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八邊形、長圓形或腰圓形結構,本實施例中的支撐桿部分采用六角形結構。上凸輪19與支撐桿25滑動套接,下凸輪20與外管2底部緊密連接,下凸輪上設置有容許支撐桿25轉動的圓孔。外管2頂部設置有閥體4,閥體4上設置有便于啟動桿1上下滑動的圓柱孔4.1,見圖3。
參見圖3,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的方向復位機構包括設置在外管2內的復位彈簧37,復位彈簧37套設在支撐桿25上,復位彈簧37上下兩端分別與上推力軸承36、下推力軸承38相接,上推力軸承36與導向套14相接,下推力軸承38與上凸輪19相接;上推力軸承36和下推力軸承38套設在支撐桿25上。
其余未述部分與前述相同,不再重復。
權利要求1.一種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包括具有升降作用的氣動組件和具有復位作用的凸輪組件,其特征是所述的雙復位氣動桿上設置有方向復位機構,該方向復位機構包括設置在外管(2)內的套管(15),套管套設在支撐桿(25)上,設置在外管內側的上Y型密封圈(16)和下Y型密封圈(17),上Y型密封圈和下Y型密封圈分別緊密套接在套管外壁的上下兩端,下Y型密封圈壓接在隔套(18)上,隔套壓接在上凸輪(19)上,外管內壁、套管外壁、上Y型密封圈和下Y型密封圈共同圍成氣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其特征是所述的套管(15)呈T字型結構,上Y型密封圈(16)與套管壓接;隔套(18)與支撐桿之間設置有容許套管下端自由進出的間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其特征是所述的雙復位氣動桿上還設置有高度復位機構,該高度復位機構包括依次設置在外管(2)內的內管(11)和活塞桿(24),套設在內管和活塞桿之間的活塞(9),活塞將由內管內壁和活塞桿外壁形成的腔室分隔開來形成上下腔室;活塞外緣設置有周向的密封槽(9.1)密封槽內設置有密封圈(8),密封圈與內管內壁壓接,密封槽下面設置有周向的通氣槽(9.3),通氣槽通過設置在活塞上的通氣孔(9.2)與上腔室相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其特征是所述的活塞桿(24)和支撐桿(25)連成一體,活塞桿截面為圓形結構,支撐桿截面為非圓形狀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八邊形、長圓形或腰圓形結構;上凸輪(19)與支撐桿(25)滑動套接,下凸輪(20)與外管(2)底部緊密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其特征是所述的方向復位機構和高度復位機構設置在同一外管(2)內。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其特征是所述的外管(2)頂部設置有閥體(4),閥體上設置有便于啟動桿(1)上下滑動的圓柱孔(4.1)。
7.一種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包括具有升降作用的氣動組件和具有復位作用的凸輪組件,其特征是所述的雙復位氣動桿上設置有方向復位機構,該方向復位機構包括設置在外管(2)內的復位彈簧(37),復位彈簧(37)套設在支撐桿(25)上,復位彈簧上下兩端分別與上推力軸承(36)、下推力軸承(38)相接,上推力軸承與導向套(14)相接,下推力軸承與上凸輪(19)相接;上推力軸承和下推力軸承套設在支撐桿(25)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其特征是所述的雙復位氣動桿上還設置有高度復位機構,該高度復位機構包括依次設置在外管(2)內的內管(11)和活塞桿(24),套設在內管和活塞桿之間的活塞(9),活塞將由內管內壁和活塞桿外壁形成的腔室分隔開來形成上下腔室;活塞外緣設置有周向的密封槽(9.1)密封槽內設置有密封圈(8),密封圈與內管內壁壓接,密封槽下面設置有周向的通氣槽(9.3),通氣槽通過設置在活塞上的通氣孔(9.2)與上腔室相通;方向復位機構和高度復位機構設置在同一外管(2)內。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其特征是所述的活塞桿(24)和支撐桿(25)連成一體,活塞桿截面為圓形結構,支撐桿截面為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八邊形、長圓形或腰圓形結構;上凸輪(19)與支撐桿(25)滑動套接,下凸輪(20)與外管(2)底部緊密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其特征是所述的外管(2)頂部設置有閥體(4),閥體上設置有便于啟動桿(1)上下滑動的圓柱孔(4.1)。
專利摘要一種座椅用雙復位氣動桿,包括具有升降作用的氣動組件和具有復位作用的凸輪組件,雙復位氣動桿上設置有方向復位機構,該方向復位機構包括設置在外管內的套管,套管套設在支撐桿上,設置在外管內側的上Y型密封圈和下Y型密封圈,上Y型密封圈和下Y型密封圈分別緊密套接在套管外壁的上下兩端,下Y型密封圈壓接在隔套上,隔套壓接在上凸輪上,外管內壁、套管外壁、上Y型密封圈和下Y型密封圈共同圍成氣腔。雙復位氣動桿上還設置有高度復位機構,該高度復位機構包括依次設置在外管內的內管和活塞桿,套設在內管和活塞桿之間的活塞。本實用新型中活塞桿和支撐桿連成一體,減少了中間零部件,增強了剛度,節約了制作成本。
文檔編號A47C3/30GK2909960SQ20062006050
公開日2007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14日 優先權日2006年6月14日
發明者關皓光 申請人:關皓光, 歐陽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