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門的拉手鎖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鎖具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安裝于門上使用的拉手。
背景技術:
拉手被廣泛應用于各類門上,以方便門的推拉。目前常見的拉手主要由兩根平行的拉手桿通過其中部的拉手腳相連而構成,門則安裝在拉手腳相連的部位,這樣,站在門的內外端皆可使用拉手桿來拉動門,使用較為方便。但是,這種拉手的功能較為單一,不具有門鎖的功能,而現有的門鎖又無法同時起到拉手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兼具拉手和門鎖功能的拉手鎖。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包括兩根平行的拉手桿,兩根拉手桿上分別設有垂直的拉手腳,拉手腳相連在一起,位于內側的拉手桿內設有傳動桿,傳動桿與設置在該拉手桿上的門鎖和手把相連,傳動桿的端部則與固定于拉手桿一側的鎖孔配合。
所述的兩根拉手桿為圓形或方形。
所述的鎖孔位于內側拉手桿的上端或下端。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它可以安裝于各類門上使用,不僅具有原有的拉手功能,而且由于內側的拉手桿上設置了門鎖和手把,又使拉手同時具備了門鎖的功能,從而大大地擴大了拉手的功能,使用非常方便。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未安裝手把)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見附圖1和附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具有一長一短兩根平行的拉手桿10、20,拉手桿10和20的截面形狀為圓形(當然也可為方形或其它形狀)。拉手桿10和20上分別設有兩根垂直的拉手腳11、21,拉手腳11和21通過螺桿12相連,拉手腳11和21之間具有一定的間距,該間距與安裝于此處的門的厚度相當。見附圖2所示位于內側的較長的那根拉手桿10內設有傳動桿30,該傳動桿30與設置在拉手桿10上端的門鎖40和手把50相連。門鎖40和手把50的結構和工作原理與現有門上的暗鎖類似,門鎖40主要由鎖芯41、帶離合彈簧43的傳動齒輪42、鎖腔44、鎖芯鎖緊螺絲45、膠圈46、鎖腔鎖緊螺絲47以及鎖套48等構成。其中,帶離合彈簧43的傳動齒輪42位于鎖芯41后端,鎖芯41通過鎖芯鎖緊螺絲45固定于鎖腔44內,鎖腔44則通過鎖腔鎖緊螺絲47固定在安裝于拉手桿10上的鎖套48前端,手把50則位于鎖套48后端。傳動桿30實際上是門鎖40的鎖舌,只是長度延長而已。在拉手桿10下端的地面上固定有防塵鎖孔60,傳動桿30的下端與防塵鎖孔60(需要注意的是鎖孔60也可安裝在拉手桿10頂端位置)配合。在門外則轉動插在鎖芯41上的鑰匙,即可使傳動桿30插入或退出鎖孔60,從而達到鎖門或開門的目的。而站在門內側轉動手把50時使齒42脫離鎖芯41轉動手把,同樣可使傳動桿30插入或退出鎖孔60,當放開手把50時,通過彈簧41作用齒輪42自動閉合鎖芯41,達到關門和開門的效果,使用非常方便。
權利要求1.門的拉手鎖,它包括兩根平行的拉手桿(10)、(20),拉手桿(10)和(20)上分別設有垂直的拉手腳(11)、(21),拉手腳(11)和(21)相連在一起,其特征在于位于內側的拉手桿(10)內設有傳動桿(30),該傳動桿(30)與設置在拉手桿(10)上的門鎖(40)和手把(50)相連,傳動桿(30)的端部則與固定于拉手桿(10)一側的鎖孔(60)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手桿(10)和(20)為圓形或方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拉手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鎖孔(60)位于拉手桿(10)的上端或下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門的拉手鎖,它包括兩根平行的拉手桿,兩根拉手桿上分別設有垂直的拉手腳,拉手腳相連在一起,位于內側的拉手桿內設有傳動桿,傳動桿與設置在該拉手桿上的門鎖和手把相連,傳動桿的端部則與固定于拉手桿一側的鎖孔配合。本實用新型可以安裝于各類門上使用,不僅具有原有的拉手功能,而且由于內側的拉手桿上設置了門鎖和手把,又使拉手同時具備了門鎖的功能,從而大大地擴大了拉手的功能,使用非常方便。
文檔編號E05B3/00GK2821055SQ20052006522
公開日2006年9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30日
發明者陳垂 申請人:陳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