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玻璃與外框的組立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玻璃與外框的組立構造,尤指一種方便玻璃與外框進行組立結合的構造,且同時兼有提高組合后的外觀美感等優點及功效,屬玻璃門窗裝置。
<二>背景技術一般玻璃窗或玻璃門的結構不外是有一玻璃及其金屬制外框(例如鋁制或不銹鋼制等)所構成;而玻璃與外框間的結合關系和組合方式如圖1、2所示,該外框10通常是由四道鋁擠型框條構成,外框10于朝向玻璃20的一側成型一道彎折階面101,以供玻璃貼靠;而玻璃20四周邊緣的外側則分別設有一條壓條102(可為鋁擠型或其他材質制成);組裝時,首先在外框10的彎折階面101上,將壓條102分別壓抵在玻璃20四周邊緣外側,最后用鎖固元件103(如螺釘或螺栓)穿過壓條102并將壓條102鎖固在彎折階面101上(如圖2所示),藉之即完成玻璃20與外框10之間的結合并組成一扇完整的玻璃窗或玻璃門。
上述組合方式實際存有施工、組裝不便及影響整體外觀美感等問題,其缺點詳述如下1、施工及組裝不方便由于玻璃20是受四道壓條102壓抵而定位,故除了需要生產外框10外,還得另外生產制造不同長度的壓條102(如圖1所示),造成備料上的不便和困擾;而且,施工時需逐一鎖固四道壓條102才能確保玻璃20四周邊緣確實被固定,不僅造成施工上的不便更有費工費時的弊端;另外,當遇到后續的拆卸需求時,施工者還得一一螺松鎖固元件103方能卸下玻璃20,同樣有十分不便以及耗費工時的問題。
2、影響整體外觀美感由于四道壓條102是利用螺釘或螺栓等鎖固元件103直接鎖固在外框上,所以當完工后都會在壓條102上留下鎖固元件103隆起的端頭(如圖2所示),直接破壞玻璃窗或玻璃門的整體外觀美感。
<三>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玻璃與外框的組立構造,主要具有方便玻璃與外框進行組裝結合及提高組裝后的外觀美感等優點及功效。
本實用新型一種玻璃與外框的組立構造,主要包含一玻璃、由頂框、左、右側框及底框組立結合而成的外框及若干墊體,其中,該外框的頂框、左側框及右側框分別凹設一道相對應的嵌槽;底框于遠離玻璃嵌入側的一端是成型一道高起的檔板,接近玻璃嵌入側的一端則成型一對分列前后的卡掣凸垣,該對卡掣凸垣是可供一道底蓋上亦分別前后的卡鉤卡掣固定;組立時,首先將玻璃的左、右兩側邊緣先后嵌入左、右側框的嵌槽中,再略抬高玻璃并在玻璃底端邊緣與底框之間塞入墊體,是玻璃頂端邊緣嵌入頂框的嵌槽中,接下來在玻璃四周邊緣與頂框、左、右側框及底框之間涂上粘膠,最后將底蓋卡固定在底框的卡掣凸垣上;藉以上設置,令玻璃的左、右兩側邊緣及頂端邊緣分別嵌入左、右側框及頂框的嵌槽中,而玻璃的底端邊緣則被限制定位在底框的檔板及底蓋之間,以完成玻璃與外框的組立。
本實用新型一種玻璃與外框的組立構造,其優點是結構簡單,玻璃與外框進行組裝結合容易,組裝后外形美觀,操作使用方便。
<四>
圖1習知玻璃及外框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習知玻璃及外框的組立剖示圖。
圖3本實用新型玻璃與外框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a本實用新型外框的頂框剖視示意圖。
圖3b本實用新型外框的左側框剖視示意圖。
圖3d本實用新型外框的右側框剖視示意圖。
圖4本實用新型玻璃及外框的俯視示意圖。
圖5本實用新型玻璃及外框的側視示意圖。
圖6a本實用新型玻璃嵌入左側框的動作示意圖。
圖6b本實用新型玻璃嵌入右側框的動作示意圖。
圖6c本實用新型玻璃嵌入左、右側框的示意圖。
圖7a本實用新型玻璃嵌入頂框的動作示意圖。
圖7b本實用新型玻璃底端塞置墊體的示意圖。
圖8a本實用新型組立后之前視示意圖。
圖8b圖8的A-A剖視示意圖。
圖中標號如下10外框 101階面 102壓條103鎖固元件 20玻璃1玻璃2外框 21頂框211嵌槽22左側框221嵌槽 23右側框231嵌槽 24底框241擋板242A、B卡鉤 26粘膠3墊體<五>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3到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玻璃與外框的組立構造,它包含一玻璃1、一矩形外框2及若干用以塞置在玻璃1下方之墊體3(如圖3所示),其中該外框2是由頂框21、左、右側框22、23及底框24組立結合而成,頂框21、左、右側框22、23及底框24是分別由一體成型之鋁擠型框條構成,頂框21、左側框22及右側框23分別凹設一道相對應的嵌槽211、221、231(參閱圖3a、圖3b、圖3c所示),且令左、右側框22、23的其中一側嵌槽221、231槽底至另一相對側嵌槽221、231的槽壁端緣距離W稍略大于玻璃1至寬度w(參閱圖4所示);底框24于遠離玻璃1嵌入側的一端則成型一道高起的檔板241(參閱圖3d所示),而接近玻璃1嵌入側的一端則成型一對高度較低且會共同與另一組件(底蓋25)產生卡掣作用的卡掣凸垣242A、B,且令頂框21的嵌槽211槽壁端緣到底框24的卡掣凸垣242底的距離H稍略大于剝離1至高度h(參閱圖5所示),又,該對卡掣凸垣242A、B上是供卡固一道底蓋25,該道底蓋25開口朝下,且開口兩道壁面底端分別成型一卡鉤251A、B,以與底框24的卡掣凸垣242A、B相互對應卡掣固定。
關于本實用新型玻璃1與外框2的組裝過程及結合方式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進行說明1、首先將玻璃1的左端邊緣先嵌入外框2色左側框22的嵌槽221中(如圖6a所示),然后調整玻璃1的角度是玻璃1右端邊緣對準右側框23的嵌槽231(如圖6b所示),再將玻璃1略微向右移動,是玻璃1的右端邊緣也進入與右側框23的嵌槽231中,形成玻璃1的左、右兩側邊緣都嵌入外框2的左、右側框22、23嵌槽221、231中(如圖6c所示),但玻璃1的左、右兩側邊緣與左、右側框22、23的嵌槽221、231槽底分別預留適當間隙的狀態(上述玻璃1兩端嵌入嵌槽221、231中的順序并無限制,換而言之,施工者也可操作使玻璃1右端邊緣先嵌入右側框23的嵌槽231,然后再調整玻璃1左端邊緣嵌入左側框22的嵌槽221)。
2、接下來將玻璃1略微抬高(如圖7所示),使玻璃1頂端邊緣嵌入外框2的頂端21的嵌槽211中,然后再抬高后的玻璃1底端邊緣與底框24之間塞入適量墊體3(如圖7b所示,墊體3的數量視玻璃1的寬度而定),以固定玻璃1高度。
3、接下來在玻璃1四周邊緣于頂框21、左、右側框22、23及底框24之間涂上適量粘膠26(如矽利康),然后再將底蓋25利用其卡鉤251A先卡鉤住卡掣凸垣242A,再將另一卡鉤251B向下壓,越過另一卡掣凸垣242B的圓弧狀頂緣,即形成相互卡掣作用,使底蓋25形成卡掣在底框24上的狀態;故底蓋25即阻擋在玻璃1底端邊緣外側并與另側的檔板241形成夾固限制狀態,即完成如圖8a及圖8b所示的完整的玻璃門或玻璃窗。
本實用新型的設計重點在于簡化玻璃1與外框2的組立方式并可縮減組立時間,而且在整個組立過程中無須動用輔助工具及鎖固元件,就算是事后需拆換玻璃1,也只需撬開底蓋25(先撬開卡鉤251B的側面,即可順利取下)即可割除粘膠26及進行拆換玻璃1的工作,極具便利性;此外,當玻璃1與外框2組立完成后,其外觀并不會出現習知的鎖固元件,所以能夠大幅度提升玻璃門或窗的整體外觀美感。
本實用新型除了可在底框24上設計活動式外接底蓋25之外,當然也可以將該活動式外接蓋體設計在左側框22或右側框23上,同樣可以達到與上述事例相同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玻璃與外框的組立構造,其特征在于它具有一玻璃片、由頂框、左、右側框及底框組立結合而成的外框及墊體,其叫,該外框的頂框、左側框及右側框分別凹設一道相對應的嵌槽;底框于遠離玻璃嵌入側的一端是成型一道高起的檔板,接近玻璃嵌入側的一端則成型一隊分列前后的卡掣凸垣,該對卡掣凸垣是可供一道底蓋上也分列前后的卡鉤卡掣固定;組裝時先將玻璃的左、右兩側邊緣先后嵌入左、右側框的嵌槽中,并在玻璃底端邊緣與底框之間塞入墊體,使玻璃頂端邊緣嵌入頂框的嵌槽中,接下來在玻璃四周邊緣與頂框、左、右側框及底框之間涂上粘膠,最后將底蓋卡固在底框的卡掣凸垣上;藉以上設置,令玻璃的左、右兩側邊緣及頂端邊緣分別嵌入左、右側框及頂框的嵌槽中,而玻璃的底端邊緣則被限制定位在底框的檔板及底蓋之間。
專利摘要一種玻璃與外框的組立構造,主要包含一玻璃,矩形外框以及若干墊體,其中,該外框的頂框、左側框及右側框分別凹設一道相對應的嵌槽;底框于遠離玻璃嵌入側的一端是成型一道高起的檔板,另端則成型一對卡掣凸垣,該對卡掣凸垣是可供一道底蓋卡掣固定;組立時,將玻璃的左、右兩側邊緣先后嵌入左、右側框的嵌槽中,再抬高玻璃并在玻璃底端塞入墊體,使玻璃頂端邊緣嵌入頂框的嵌槽中,接下來在玻璃四周邊緣與頂框、左、右側框及底框之間涂上粘膠,最后將底蓋卡固在底框的卡掣凸垣上;藉以上設置,達到方便組立結合以及提升組立后的外觀美感等優點及功效。
文檔編號E06B3/04GK2791212SQ20052001100
公開日2006年6月28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05年3月30日
發明者柯錦洲 申請人:洪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