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盜門用鉸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鉸鏈,特別涉及一種防盜門用鉸鏈。
背景技術:
目前,防盜門的門框與門扇間大多采用暗鉸鏈進行連接。暗鉸鏈一般只能90度開啟,給防盜門的使用帶來了很大不便。
發明內容
為解決以上缺陷,發明人提出了一種可180度開啟,使用、安裝方便的防盜門用鉸鏈。其包括設于可開合兩殼體中的轉動組件;所述的殼體中設有兩組交錯設置的轉動組件;第一轉動組件的第一連桿1一端與第一殼體12間通過第一轉軸5連接,第一連桿1另一端與第二連桿2間通過第二轉軸6連接,第二連桿另一端通過第三轉軸7連接于第二殼體13上;第二轉動組件的第三連桿3一端與第二殼體13間通過第四轉軸8連接,第三連桿3另一端與第四連桿4間通過第五轉軸9連接,第四連桿另一端通過第六轉軸10連接于第一殼體12上;第二連桿2與第四連桿4間設有第七轉軸11。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四連桿、七軸機構,使得防盜門用鉸鏈可實現180度開啟;并使得防盜門的開啟特別輕便。由于防盜門鉸鏈設有可開合的殼體,使得鉸鏈的安裝和使用更為方便。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連桿1與第三連桿3的形狀大小相同,所述的第二連桿2與第四連桿4的形狀大小相同。使得在制造過程中,第一、第三連桿可使用一付模具制造;第二、第四連桿可使用一付模具制造,以降低生產成本。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防盜門鉸鏈由若干組轉動組件構成,每組轉動組件的連桿由若干片連桿疊合而成。可根據防盜門的重量調整連桿的片數和轉動組件的組數。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一轉軸上交錯連接有第一連桿1和與第一殼體12相連接的支撐塊14,所述的第四轉軸8上交錯連接有第三連桿3和與第二殼體13相連接的支撐塊15。使得鉸鏈的承重能力更強。
圖1是本實用新型防盜門用鉸鏈打開狀態示意圖(示出殼體)。
圖2是本實用新型防盜門用鉸鏈打開狀態示意圖(未示出殼體)。
圖3是本實用新型防盜門用鉸鏈疊合狀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防盜門用鉸鏈打開狀態側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1、圖2、圖3、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防盜門用鉸鏈包括設于可開合兩殼體中的轉動組件;殼體中設有兩組交錯設置的轉動組件;第一轉動組件的第一連桿1一端與第一殼體12間通過第一轉軸5連接,第一連桿1另一端與第二連桿2間通過第二轉軸6連接,第二連桿另一端通過第三轉軸7連接于第二殼體13上;第二轉動組件的第三連桿3一端與第二殼體13間通過第四轉軸8連接,第三連桿3另一端與第四連桿4間通過第五轉軸9連接,第四連桿另一端通過第六轉軸10連接于第一殼體12上;第二連桿2與第四連桿4間設有第七轉軸11。第一連桿1與第三連桿3的形狀大小相同,第二連桿2與第四連桿4的形狀大小相同。防盜門鉸鏈由四組轉動組件構成,每組轉動組件的連桿由五片連桿疊合而成。第一轉軸上交錯連接有第一連桿1和與第一殼體12相連接的支撐塊14;第四轉軸8上交錯連接有第三連桿3和與第二殼體13相連接的支撐塊15。
權利要求1.一種防盜門用鉸鏈,包括設于可開合兩殼體中的轉動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殼體中設有兩組交錯設置的轉動組件;第一轉動組件的第一連桿(1)一端與第一殼體(12)間通過第一轉軸(5)連接,第一連桿(1)另一端與第二連桿(2)間通過第二轉軸(6)連接,第二連桿另一端通過第三轉軸(7)連接于第二殼體(13)上;第二轉動組件的第三連桿(3)一端與第二殼體(13)間通過第四轉軸(8)連接,第三連桿(3)另一端與第四連桿(4)間通過第五轉軸(9)連接,第四連桿另一端通過第六轉軸(10)連接于第一殼體(12)上;第二連桿(2)與第四連桿(4)間設有第七轉軸(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盜門用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桿(1)與第三連桿(3)的形狀大小相同,所述的第二連桿(2)與第四連桿(4)的形狀大小相同。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盜門用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盜門鉸鏈由若干組轉動組件構成,每組轉動組件的連桿由若干片連桿疊合而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盜門用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轉軸上交錯連接有第一連桿(1)和與第一殼體(12)相連接的支撐塊(14),所述的第四轉軸(8)上交錯連接有第三連桿(3)和與第二殼體(13)相連接的支撐塊(15)。
專利摘要一種防盜門用鉸鏈,殼體中設有兩組交錯設置的轉動組件;第一轉動組件的第一連桿1一端與第一殼體12間通過第一轉軸5連接,第一連桿1另一端與第二連桿2間通過第二轉軸6連接,第二連桿另一端通過第三轉軸7連接于第二殼體13上;第二轉動組件的第三連桿3一端與第二殼體13間通過第四轉軸8連接,第三連桿3另一端與第四連桿4間通過第五轉軸9連接,第四連桿另一端通過第六轉軸10連接于第一殼體12上;第二連桿2與第四連桿4間設有第七轉軸11。由于采用四連桿、七軸機構,使得防盜門用鉸鏈可實現180度開啟。
文檔編號E05D3/00GK2591178SQ0226092
公開日2003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02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02年10月24日
發明者徐春巧 申請人:徐春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