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密碼可調護鎖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了一種密碼可調護鎖器(及鑰匙孔開關裝置)。尤其涉及了暗鎖鎖眼孔的開關。
現有的密碼護鎖器,密碼是不可調的,開關時均需用手來撥動滑動鎖舌手柄,當用手向開啟方向拉動手柄時,這時轉動轉動手柄內鎖盤的開啟槽和鎖舌碰頭是有感覺較易開啟,使用性和安全性欠佳。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避免已有技術的缺點而提供的一種新型密碼可調護鎖器,它提高了鎖具的使用性和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措施來實現其目的的它是由帶轉軸的轉動手柄、帶數碼刻度和帶1至2個顯露鎖眼通孔的外殼、可來回滑動帶開關碰柱的鎖舌、彈簧、帶撥動碰頭和開口槽的內鎖盤、帶撥動碰頭和用于開關鎖舌碰柱的三角形開口槽內孔有換碼凹齒的內鎖盤、可沿轉動手柄軸軸向滑動的離合換碼齒輪,定位銷和底連接盤依次組合連接而成。
附圖的圖畫說明如下
圖1為本實用新型閉鎖狀態的主視圖。
圖2為沿
圖1中A-A方向的剖視圖。
圖3為轉動手柄的主視圖。圖4為圖3的右視圖。
圖5為帶數字刻度和顯露眼通孔外殼的主視圖。
圖6為沿圖5中B-B方向的剖視圖。
圖7為換碼齒輪的主視圖。圖8為圖7的右視圖。
圖9為帶三角形開口槽內孔有換碼凹齒的內鎖盤的主視圖。
圖10為圖9的右視圖。
圖11為滑動鎖舌的主視圖。
圖12為
圖11的右剖視圖。
圖13為帶撥動碰頭和開口槽的內鎖盤的主視圖。
圖14為
圖13的右視圖。
圖15為底連接盤的主視圖。
圖16為
圖15的右剖視圖。
圖17為本實用新型的開啟狀態的剖視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述。
附圖所示實施例為有2個顯露鎖眼通孔的密碼可調護鎖器,它是由轉動手柄(3)、帶數碼刻度和兩個顯露鎖眼通孔(1)(4)的外殼(2)、滑動鎖舌(5)、內鎖盤(12)(17)、定位銷(15)、換碼齒輪(14)、彈簧(7)(13)和底連接盤(18)套裝組合而成。滑動鎖舌(5)的一端有一用于和彈簧(7)相連的碰頭(9)中央口(27)處有一開關碰柱(6),該開關碰柱(6)與閉鎖狀的內鎖盤(12)(17)外徑相偶合,轉動手柄(3)軸(19)上套裝1回位彈簧(13)、換碼齒輪(14)、帶三角形開口槽(24)內孔有凹形定位齒牙(25)的內鎖盤(17)和一個通過換碼齒輪(15)上的定位口(23)固定在轉動手柄(3)軸(19)上的定位孔(20)內的定位銷(15),底連接盤(18)的軸(30)上裝有帶開口槽(28)的內鎖盤(12)。滑動鎖舌(5)上的開關碰柱(6)可以徑向進入內鎖盤(12)(17)上的開口槽(28)(24)內,但是只有在開口槽(28)(24)對齊并與滑動鎖舌上的開關碰柱亦對齊,方能進入。此時,滑動鎖舌上(5)的彈簧碰頭(9)在V形彈簧(7)的彈力滑動鎖舌(5)上的導向槽(26)沿外殼上的導向滑動柱(10)向一端滑動,這時外殼上的鎖眼通孔(1)和通過滑動鎖舌(5)上的通孔(28)的通孔(4)同時顯露出。當轉動轉動手柄(3)時,與轉動手柄(3)軸(19)套裝的換碼齒輪(14)同時帶動帶三角形開口槽(24)內孔帶凹形齒牙(25)的內鎖盤(17)一起轉動,這時滑動鎖舌(5)上的開關碰柱(6)被內鎖盤(17)的三角形開口槽(24)的斜面將其推出,當手柄(3)轉動一個斜面距離時鎖眼通孔也同時閉鎖。
當調換數碼時只有在開啟狀態下通過底連接盤(18)中央調碼孔(29)將換碼齒輪(14)按下使換碼輪(14)與內孔帶凹形齒(25)的內鎖盤(17)脫離時,將轉動手柄(3)轉至需設定的數碼位置,這時松開換碼齒輪(14)使其在回位彈簧(13)彈力下重新和內孔帶凹形齒(24)的內鎖盤(17)相偶合,這時數碼設置完畢。
使用時只須轉動手柄(3),這時與之相偶合的內鎖盤(17)上的碰頭(16)先將內鎖盤(12)上的撥動碰頭(11)撥至設定的位置。再將內鎖盤(17)回轉至設定的位置,這時鎖眼通孔在彈簧的作用下自動顯露。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制作使用方便,提高了鎖具的安全性。
權利要求1.密碼可調護鎖器,它由帶數碼的外殼,轉動手柄、內鎖盤、滑動鎖舌、彈簧,其特征在于它由一個可沿轉動手柄轉軸和內孔帶凹形齒牙的內鎖盤軸向滑動的離合換碼齒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密碼可調護鎖器,其特征在于有一個用于開關滑動鎖舌上碰柱的帶三角形開口槽內孔帶定位凹形齒牙的內鎖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了一種密碼可調護鎖器。它是由轉動手柄,帶數碼刻度和1至2個顯露鎖眼通孔的外殼,可來回滑動帶開關碰柱的鎖舌,彈簧、帶撥動碰頭和開口槽的內鎖盤,帶撥動碰頭和用于開關鎖舌碰柱的三角形開口槽內孔有換碼凹齒的內鎖盤,可沿轉動手柄軸軸向滑動的離合換碼齒輪,定位銷和底連接盤依次套裝組合而成。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制作使用方便,它提高了鎖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文檔編號E05B37/00GK2523874SQ0220678
公開日2002年12月4日 申請日期2002年2月6日 優先權日2002年2月6日
發明者楊光 申請人: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