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受力墻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受力墻板,包括墻板主體,所述墻板主體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在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間設置有若干支撐肋,所述支撐肋之間形成填充腔,所述填充腔內是有填充物所述墻板主體至少一側設置有用于安裝的安裝槽或安裝凸臺;所述墻板主體上設置有內凹槽和固定槽,所述內凹槽與所述固定槽交替在所述墻板主體的同側設置。本實用新型能夠提高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提高墻板的抗滲性能;采用拼接的連接方式,使墻板使用后不開裂,具有良好的外觀效果;在填充物中摻雜無機納米材料等工業廢料,能夠在節省水利和利用工業廢料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填充物的憎水性能。
【專利說明】
一種受力墻板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受力墻板。
【背景技術】
[0002]墻板是由墻和樓板組成承重體系的房屋結構。墻既作承重構件,又作房間的隔斷,是居住建筑中最常用且較經濟的結構形式。缺點是室內平面布置的靈活性較差,為克服這一缺點,目前正在向大開間方向發展。墻板結構多用于住宅、公寓、也可用于辦公樓、學校等公用建筑。墻板結構的承重墻可用磚、砌塊、預制或現澆混凝土做成。樓板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或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槽形板、實心板;預制與現澆疊合式樓板;全現澆式樓板。
[0003]按所用材料和建造方法的不同分為三類。
[0004]混合結構:混合結構用磚或砌塊做墻、鋼筋混凝土或預應力混凝土做樓板的房屋。因其施工簡便、造價低,是應用最廣的一種結構形式;但自重較大,墻體的抗地震性能較差,為改善其抗震性能,在內外墻交接處和外墻轉角處增設鋼筋混凝土構造柱,也稱抗震柱。構造柱與樓、屋面的圈梁連接,以提高房屋的整體性、強度與變形能力。墻體如用空心砌塊砌筑時,可用鋼筋插入上下貫通的砌塊孔洞中,在孔洞內灌注混凝土,形成鋼筋混凝土柱,增加房屋的抗地震能力。
[0005]裝配式大板結構:裝配式大板結構用預制混凝土墻板和樓板拼裝成的房屋結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起來的一種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建筑結構體系。主要優點是可以進行商品化生產,現場施工效率高,勞動強度低,自重較輕,結構強度與變形能力均比混合結構好。但造價較高,需用大型的運輸吊裝機械,平面布置不夠靈活。
[0006]墻板按建筑功能分為內墻板和外墻板。內墻板主要用作承重構件,用單一材料做成。外墻板一般為非承重墻板,兼有保溫、隔熱、防水等功能,構造較為復雜,有的用多種材料做成復合墻板。墻板按所用材料不同分為混凝土空心墻板、實心墻板、輕集料混凝土墻板、工業廢料混凝土墻板、振動磚墻板等。裝配式大板結構的連結構造是房屋能否充分發揮強度、保證必要的剛度和空間整體性能的關鍵。
[0007]加強連接的方法:將上下墻板和相鄰樓板伸出的鋼筋焊接;墻與樓板的四邊帶有齒槽,以增加接縫傳遞剪力的能力;用混凝土將接縫澆成整體。也有用在墻內加豎向預應力,將樓板與墻板連成整體的連接方法。
[0008]內力計算:對墻板、樓板及其接縫應作垂直和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強度計算。墻體的內力分析:在垂直荷載、平面外水平荷載作用時,墻體按兩端不動鉸支承于屋蓋、樓蓋和基礎的豎向構件進行計算;在平面內水平荷載作用時,墻體按嵌固在基礎的豎向懸臂結構進行計算,同時考慮縱、橫墻的共同工作的影響和墻面開孔大小的影響。
[0009]現澆式墻板結構:現澆式墻板結構墻體用混凝土現澆、樓板采用預制或現澆的房屋結構。主要優點是抗震性能好。與混合結構比較,墻面抹灰量大量減少,勞動強度減輕,用工量少;與裝配式大板結構比較,施工簡便,因此發展迅速,已成為中國地震區多層與高層住宅的主要結構形式之一。
[0010]現饒式墻板結構的墻體材料與建造方法可分為內外墻全部現饒混凝土及橫墻與內縱墻現澆,外墻采用預制大板或磚、砌塊兩類,現澆墻體可采用定型模板施工或采用滑模、提模方法施工。樓板采用現澆混凝土樓板、預制條形板或整塊板,樓板宜做成連續板,以提高房屋的整體性。內澆外砌的墻板結構應先砌外墻、后澆筑混凝土內墻,以保證內外墻結合良好。
[0011]現有的應用于多高層鋼結構及混凝土結構中的預制隔墻板的主要產品有:1、PC混凝土預制空心墻板;2、陶粒混凝土或其它粉煤灰制品空心墻板;3、輕骨料水泥制品實心墻板;4、ALC蒸壓輕質加氣混凝土墻板;5、含有機材料的復合墻板。
[0012]以上I一 3類墻板均存在不隔聲、不隔熱、自重偏大等缺點。
[0013]墻板4雖具有隔聲、隔熱、自重輕的特點,但該種復合墻板由于是蒸壓輕質加氣混凝土墻板,脆性大,長途運輸破損率高。
[0014]墻板5也具有隔聲、隔熱、自重輕的特點,但該墻板含有有機材料,其有機材料存在防火性能差且高溫后會產生有害氣體等缺點且達不到A級防火等級。
【實用新型內容】
[001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受力墻板,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隔音差、隔熱差和防火差,不能及其所有優點與一身的墻板的技術問題。
[001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受力墻板,包括墻板主體,所述墻板主體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在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間設置有若干支撐肋,所述支撐肋之間形成填充腔,所述填充腔內是有填充物;
[0017]所述墻板主體至少一側設置有用于安裝的安裝槽或安裝凸臺;通過安裝槽和安裝凸臺實現多個墻板主體安裝。
[0018]所述墻板主體上設置有內凹槽和固定槽,所述內凹槽與所述固定槽交替在所述墻板主體的同側設置,用于更好地與墻面進行貼合安裝,保證墻板安裝的牢固。
[0019]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槽設置在支撐肋上,固定槽的開口與所述內凹槽開口朝向相同,通過在填充填充物,使其與墻面相結合,實現墻板與墻面的牢固安裝。
[0020]進一步地,所述安裝凸臺上設置有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第一凸臺設置在墻板主體上,第二凸臺設置在第一凸臺上,所述第一凸臺上設置有榫槽,能夠固定在安裝槽內,實現墻板之間的連接安裝。
[0021]進一步地,所述安裝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內設置有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凹槽上設置與榫槽相吻合的固定凸臺。
[0022]進一步地,所述安裝槽與所述安裝凸臺形狀相吻合,這樣能夠保證墻板之間連接的穩固。
[0023]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槽的內腔截面大于固定槽的開口截面,這樣當填充物定型后,不易從固定槽中拉出。
[0024]進一步地,所述支撐肋寬度在60 — 150mm之間。
[0025]進一步地,相鄰所述支撐肋之間的距離在500 — 1000mm。
[0026]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厚度在15— 50mm之間。
[0027]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槽和內凹槽內均設置有用于增加阻力的螺紋和/或通槽。
[0028]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受力墻板,能夠提高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提高墻板的抗滲性能;采用拼接的連接方式,使墻板使用后不開裂,具有良好的外觀效果;在填充物中摻雜無機納米材料等工業廢料,能夠在節省水利和利用工業廢料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填充物的憎水性能。
【附圖說明】
[0029]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30]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受力墻板的立體圖;
[0031 ]圖2為圖1所不的一種受力墻板的俯視圖;
[0032]圖3為圖1所不的一種受力墻板的左視圖;
[0033]圖4為圖3所不的一種受力墻板的A局部放大圖;
[0034]圖5為圖3所不的一種受力墻板的B的局部放大圖。
[0035]附圖標記:I一第一面板;2—第二面板;3—安裝凸臺;4一安裝槽;5—內凹槽;6 —填充物;7—固定槽;8—支撐肋;9 一第一凸臺;10—第二凸臺;11一榫槽;12—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 一固定凸臺。
【具體實施方式】
[0036]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7]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0038]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39]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受力墻板的立體圖;圖2為圖1所示的一種受力墻板的俯視圖;圖3為圖1所不的一種受力墻板的左視圖;圖4為圖3所不的一種受力墻板的A局部放大圖;圖5為圖3所不的一種受力墻板的B的局部放大圖。
[0040]如圖1一5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受力墻板,包括墻板主體,墻板主體包括第一面板I和第二面板2,在第一面板I和第二面板2之間設置有若干支撐肋8,支撐肋8之間形成填充腔,填充腔內是有填充物6。
[0041]墻板主體至少一側設置有用于安裝的安裝槽4或安裝凸臺3,通過安裝槽4和安裝凸臺3實現多個墻板主體安裝。
[0042]墻板主體在安裝的時候,與墻壁另一墻壁處相接觸的地方安裝的時候,墻板主體一般使用的一側為平齊,另一側為安裝凸臺3或者安裝槽4的墻板主體;在中間反復使用墻板主體的時候為兩側設置分別設置安裝凸臺3和安裝槽4,在同一面墻壁安裝尾端使用的墻板主體一端為平齊,另一端為安裝槽4或安裝凸臺3;這樣能夠實現多個不同的墻板主體共同圍成一側墻板。
[0043]第一面板I和第二面板2采用澆鋼纖維鋼筋混凝土制成;在兩個第一面板I和第二面板2之間的填充墻,是使用工業廢渣泡沫混凝土填充物6填充,這樣能夠降低整個墻板的質量和增加隔音隔熱效果。
[0044]在上述實施例基礎之上,進一步地,墻板主體上設置有內凹槽5和固定槽7,內凹槽5與固定槽7交替在墻板主體的同側設置,用于更好地與墻面進行貼合安裝,保證墻板安裝的牢固。
[0045]通過內凹槽5和固定槽7內填充發泡物質,使整個墻板和固定槽7和內凹槽5內均有發泡物質填充,這樣能夠使墻板和墻面更好地結合,使其不易從墻面上掉落。
[0046]如圖1所示,進一步地,固定槽7設置在支撐肋8上,固定槽7的開口與內凹槽5開口朝向相同,通過在填充填充物6,使其與墻面相結合,實現墻板與墻面的牢固安裝。
[0047]固定槽7在支撐肋8內,在安裝墻板的時候,固定槽7的開口朝向墻板,通過在固定槽7內灌入發泡物質,發泡物質使成型后,一端與墻面很好的固定,另一端卡在固定槽7內,這樣墻板不會輕易從墻面上脫落;防止了墜落事情的發生。
[0048]如圖4所示,進一步地,安裝凸臺3上設置有第一凸臺9和第二凸臺10,第一凸臺9設置在墻板主體上,第二凸臺10設置在第一凸臺9上,第一凸臺9上設置有榫槽11,能夠固定在安裝槽4內,實現墻板之間的連接安裝。
[0049]安裝凸臺3在墻板一側,第一凸臺9安裝在墻板上,第一凸臺9朝向墻板的寬度方向凸起,在第一凸臺9上設置有與第一凸臺9凸起方向相同的第二凸臺10;第二凸臺10上設置的榫槽11的內凹方向與第二凸臺10的凸起方向正好相反。
[0050]如圖5所示,進一步地,安裝槽4包括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第一凹槽12內設置有第二凹槽13,在第二凹槽13上設置與榫槽11相吻合的固定凸臺14。
[0051]安裝槽4設置在墻板的另一側,與安裝凸臺3的設置的方向相反;第一凹槽12與第一凸臺9形狀相吻合,第二凹槽13設置在第一凹槽12底部,第二凹槽13與第二凸臺10的形狀相吻合;在第二凹槽13底部設置的固定凸臺14與第二凸臺10上的榫槽11箱吻合;在使用的時候,將墻板安裝凸臺3插入相鄰墻板的安裝槽4內,這樣安裝,使多個墻板能夠宛如一體的設置安裝在墻面上。
[0052]如圖4、圖5所示,進一步地,安裝槽4與安裝凸臺3形狀相吻合,這樣能夠保證墻板之間連接的穩固。
[0053]安裝凸臺3的形狀正好是安裝槽4的形狀,安裝槽4從開口到固定凸臺14的開口從大到小的,這樣安裝凸臺3從榫槽11到第一凸臺9的寬度是不斷增加的,這樣一個墻板上的安裝凸臺3很容易的插入到相鄰墻板上的安裝槽4中。
[0054]如圖5所示,進一步地,固定槽7的內腔截面大于固定槽7的開口截面,這樣當填充物6定型后,不易從固定槽7中拉出。
[0055]在使用的時候,固定槽7內填充發泡物質,發泡物質從固定槽7中流向墻面上,可以通過在墻面上設置有凹槽,這樣當發泡物質定型后,發泡物質能夠起到固定的作用。
[0056]進一步地,支撐肋8寬度在60 — 150mm之間。
[0057]進一步地,相鄰支撐肋8之間的距離在500 — 1000mm。
[0058]進一步地,第一面板I和第二面板2的厚度在15— 50mm之間。
[0059]進一步地,固定槽和內凹槽內均設置有用于增加阻力的螺紋和/或通槽。
[0060]在本實施例中,固定槽7和內凹槽5內設置螺紋或者通槽或者螺紋和通槽均有;在固定槽7和內凹槽5中內填充發泡物質后,發泡定型后在螺紋和通槽中均有了發泡物質的填充,這樣保證了在固定槽7和內凹槽5中形成的發泡物質不會被輕易的從固定槽7和內凹槽5中拉出。
[0061]墻板上的第一面板I和第二面板2之間的支撐肋8將整個墻板分成多個填充腔,根據需求填充腔可以是從上到下貫穿設置的,也可以是若干個填充腔內設隔離板,將其大填充腔隔離成若干小填充腔。
[0062]在填充腔內填充工業廢渣泡沫混凝土,容重范圍為(150kg/m3— 300kg/m3);第一面板I和第二面板2是由鋼筋鋼纖維混凝土;支撐肋8由普通鋼筋混凝土支撐。
[0063]受力墻板的制作步驟在震動臺上鋪放剛度足夠的鋼板,一般鋼板厚度不小于5mm—6mm,鋼板下焊接間距500mm—600mm的型鋼肋,鋼板周邊用型鋼肋閉合封邊。型鋼截面尺寸視鋼板尺寸而定,可以是角鋼、槽鋼、T型鋼或工字型鋼。
[0064]在鋼板上鋪預制第二面板2,支泡沫混凝土受力墻板的邊模板。如果采用現澆鋼纖維混凝土面層,則在鋼板上直接支泡沫混凝土受力墻板的邊模板。
[0065]如果為現澆的鋼纖維混凝土面層,則澆注鋼纖維混凝土,震動臺振搗鋼纖維混凝土到密實。鋼纖維混凝土中,鋼纖維的體積率Af = 0.5%-2%,鋼纖維混凝土強度為C20 -C40,鋼纖維混凝土的配比為:水泥:水:砂:石:粉煤灰:尾礦=1: (0.4 — 0.6): (I — 2):(1.5—3):(0.2—0.5):(0.05—0.2)。
[0066]砂的細度模數為2.3 — 3.2;減水劑小于等于I 拌制時,先將砂、水泥、碎石、纖維、減水劑、尾礦、娃灰、粉煤灰、娃灰干拌均勾,再加水攪拌,攪拌時間不少于3min ;振動臺將鋼纖維混凝土振搗密實。
[0067 ]支邊肋內模板和中肋吊模板。將吊模板固定在邊模板上。
[0068]在肋模板內按設計配筋鋪放肋內鋼筋,在板的邊肋中,按設計要求,綁扎預埋件,澆注肋內普通混凝土。震動臺振搗肋內混凝土到密實。混凝土強度為C20 - C40。
[0069]混凝土終凝后,拆去邊肋的內模板及中肋模板。
[0070]配置化學發泡的泡沫水泥砂漿,在槽板內澆灌發泡水泥漿或座漿鋪放預制泡沫混凝土塊。
[0071 ] 發泡混凝土配比為:早強劑I % — 5 %,膨脹劑I % — 8 %,雙氧水0.5 % — 5 %,硬脂酸鈣I % — 8 %,纖維適量,快硬水泥2 %~15%;粉煤灰1 — 25 %,尾礦I % —10 % ;無機納米材料I % — 5 %,高聚物5 %~10%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78 %-14%o水灰比0.35 — 0.55。
[0072]待發泡混凝土終凝后,刮去不需要部分。在現澆泡沫混凝土或預制泡沫混凝土塊的表面刷一層水泥漿。
[0073]粘接第一面板I。如果采用現澆鋼纖維混凝土面層,則澆注鋼纖維混凝土面層。
[0074]如果采用水泥壓力板或鋼纖維混凝土壓力板,將受力墻板及模板挪到常溫下靜候到面層終凝完成,常溫下養護6h后拆去模板,將受力墻板移至蒸養室蒸氣養護。如果采用硅酸鈣板等不適宜蒸汽養護的面板,則常溫下養護。
[0075]養護完成后,將受力墻板堆放,等候使用或直接運到施工現場。按設計要求,將構件安裝到指定的位置,將預制件的預埋件與鋼梁連接牢靠,該連接方式包括但不僅限于焊接、螺栓連接、鉚接、粘接等方式。
[0076]相鄰兩塊預制墻板之間,包括但不僅限于在隼槽面座漿,灌漿等處理方式。空隙Omm—50mm,安裝時,將受力墻板就位后,在板縫雙側的凹槽內用玻璃纖維布或其它纖維增強材料。固化后,在玻璃纖維布表面用聚合物砂漿抹平。
[007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受力墻板,能夠提高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提高墻板的抗滲性能;采用拼接的連接方式,使墻板使用后不開裂,具有良好的外觀效果;在填充物6中摻雜無機納米材料等工業廢料,能夠在節省水。
[0078]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受力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墻板主體,所述墻板主體包括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在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之間設置有若干支撐肋,所述支撐肋之間形成填充腔,所述填充腔內是有填充物; 所述墻板主體至少一側設置有用于安裝的安裝槽或安裝凸臺; 所述墻板主體上設置有內凹槽和固定槽,所述內凹槽與所述固定槽交替在所述墻板主體的同側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力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設置在支撐肋上,所述固定槽的開口與所述內凹槽開口朝向相同。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受力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凸臺上設置有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第一凸臺設置在墻板主體上,第二凸臺設置在第一凸臺上,所述第一凸臺上設置有榫槽。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受力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內設置有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凹槽上設置與榫槽相吻合的固定凸臺。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受力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槽與所述安裝凸臺形狀相吻合。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力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內腔截面大于固定槽的開口截面。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力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肋寬度在60— 150mm之間。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力墻板,其特征在于,相鄰所述支撐肋之間的距離在500—100mm0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力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的厚度在15 — 50mm之間。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力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和內凹槽內均設置有用于增加阻力的螺紋和/或通槽。
【文檔編號】E04F13/076GK205663131SQ201620525737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日
【發明人】王亞波
【申請人】吉林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