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張拉盒及含有該張拉盒的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張拉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凝土軌枕生產設備領域,公開了一種張拉盒,包括盒殼主體,盒殼主體內設有空腔,盒殼主體上端面、右側端面與空腔接通,盒殼主體左側端面設有螺孔,盒殼主體下端面設有開口。一種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張拉裝置,包括成型鋼模、固定端梁、張拉端梁;固定端梁、張拉端梁分別設于成型鋼模固定端、張拉端;張拉端梁與張拉端之間的空隙處設有兩套張拉部件,每套張拉部件由張拉盒,張拉桿、鎖緊螺母組成;張拉桿一端與成型鋼模的張拉端固定,張拉桿另一端反向延伸出張拉端梁外側,鎖緊螺母套設于張拉桿上。本實用新型的張拉盒尺寸小,重量輕,易加工,成本低。含有該張拉盒的張拉裝置使用材料少,焊接部位少,易加工,不易變形。
【專利說明】
一種張拉盒及含有該張拉盒的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張拉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凝土軌枕生產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張拉盒及含有該張拉盒的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張拉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為了達到對設備的綜合利用,降低企業投入資本,需要對雙塊式混凝土軌枕生產線單一生產無預應力軌枕產品升級為能生產預應力混凝土軌枕產品。
[0003]雙塊式混凝土軌枕生產線是一條半自動流水線形式運作的生產線,為了減少改造成本,還要保證多種產品都可以在同一條生產線生產,需要對主要設備一鋼模進行重新設計。傳統預應力混凝土軌枕鋼模多數是2*5的長模,張拉絲杠只有兩個,張拉力為每根420KN。雙塊式生產線使用的是2800*1600mm的短模,所以需要在鋼模的外形尺寸上盡量控制在上述范圍內,這就迫使必須改變傳統的張拉方法。一方面預應力鋼模整體縱向要受壓、鋼模結構強度要求比雙塊式鋼模高,整體質量也要增大。另一方面保證鋼模在整條生產線各工位總質量不能超過原設計安全系數的50%,還要控制整體鋼模的質量,傳統張拉盒、張拉絲杠結構尺寸比較大,對生產線各個環節的影響較大。
[0004]傳統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張拉盒結構是每根軌枕10根(III型)預應力鋼絲用一個張拉盒,這種結構設計主要是420KN拉力集中在一起,張拉盒與張拉絲杠連接處結構決定張拉盒外形尺寸增大,每個整體質量約有38kg ο結構設計龐大、笨重、制造成本高。并且與該張拉盒配套使用的張拉裝置的的端梁中部承載載荷大,要求端梁結構形式及外形尺寸大。如何對現有設備進行更改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張拉盒及含有該張拉盒的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張拉裝置。本實用新型的張拉盒外形尺寸小,重量輕,張拉盒內能夠容納5根預應力鋼絲,易于加工,制造成本低。且含有該張拉盒的張拉裝置制作上加工精度更容易得到控制,鋼模整體變形小。張拉端梁和固定端梁使用材料少,焊接部位少,成本低,機加工部分精度更容易保證。
[0006]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方案為:一種張拉盒,包括盒殼主體,所述盒殼主體內設有空腔,盒殼主體的上端面、右側端面分別與所述空腔接通,盒殼主體的左側端面上設有螺孔,所述螺孔與空腔連通,盒殼主體的下端面上靠近盒殼主體的左側端面處設有開口,所述開口與空腔連通。
[0007]傳統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張拉盒結構是每根軌枕10根(III型)預應力鋼絲用一個張拉盒,這種結構設計主要是420KN拉力集中在一起,張拉盒與張拉絲杠連接處結構決定張拉盒外形尺寸增大,每個整體質量約有38kg ο結構設計龐大、笨重、制造成本高。并且與該張拉盒配套使用的張拉裝置的的端梁中部承載載荷大,要求端梁結構形式及外形尺寸大。
[0008]本實用新型的張拉盒是把每根軌枕10根(III型)預應力鋼絲每5根為一組,每組一個張拉盒。張拉盒材料使用45#鋼整鍛件,通過調質處理,材質剛度、強度更加容易保證。與張拉盒配套的鎖緊螺母可以選用標準件。本實用新型的張拉盒主要優點是張拉盒外形尺寸小,一個張拉盒總質量12kg,易于加工、制造成本低。
[0009]—種含有上述張拉盒的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張拉裝置,包括成型鋼模、固定端梁以及張拉端梁;所述成型鋼模的兩端分別為固定端和張拉端;所述固定端梁設于成型鋼模的固定端處且固定端梁與成型鋼模垂直;所述張拉端梁設于成型鋼模的張拉端處且張拉端梁與成型鋼模垂直;張拉端梁的內側與成型鋼模張拉端的外側之間設有空隙,所述空隙處設有兩套張拉部件,所述張拉部件橫向平行設置;所述每套張拉部件由張拉盒,張拉桿以及鎖緊螺母組成;所述張拉盒位于成型鋼模的張拉端與張拉端梁之間的空隙內,所述張拉桿的一端穿過張拉盒的螺孔并與成型鋼模的張拉端固定,張拉桿的另一端反向延伸出張拉端梁外側,所述鎖緊螺母套設于張拉桿上且位于張拉端梁外側。
[0010]雙塊式生產線使用的是2800*1600mm的短模,所以我們在鋼模的外形尺寸上盡量控制在上述范圍內,這就迫使我們改變傳統的張拉方法。一方面預應力鋼模整體縱向要受壓、鋼模結構強度要求比雙塊式鋼模高,整體質量也要增大。另一方面保證鋼模在整條生產線各工位總質量不能超過原設計安全系數的50%,還要控制整體鋼模的質量,傳統張拉盒、張拉絲杠結構尺寸比較大,對生產線各個環節的影響較大。
[0011]傳統的張拉方法(結構)是一個軌枕10根鋼絲用一個張拉盒,一根張拉絲杠。它的端梁中部承載載荷大,要求端梁結構形式及外形尺寸大,我們考慮到在張拉時張拉力對端梁負載不集中在一點,所以采用分散張拉力的方法,把傳統一個張拉盒分成兩個張拉盒,每個張拉盒承載210KN拉力,從結構設計上做了優化,在保證張拉盒承載規定張拉力的同時,減少了外形尺寸。本實用新型把一根混凝土枕10根鋼絲分成兩組,每5根一組,采用兩個張拉盒,在受壓力一樣的情況下,把受壓力均勻分布在兩端端梁上,這樣就把端梁結構進行了大的優化。使用較少的材料,達到同樣的作用。采用兩個張拉桿對端梁局部受力比較均勻,端梁結構設計進行較大優化,不僅節約材料、減少了機械加工工序、制作簡單、提高了加工精度,還降低加工成本。
[0012]作為優選,所述成型鋼模的內輪廓與預應力混凝土枕外輪廓相適配。
[0013]與現有技術對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實用新型的張拉盒外形尺寸小,重量輕,張拉盒內能夠容納5根預應力鋼絲,易于加工,制造成本低。
[0015]2.張拉端梁和固定端梁使用材料少,焊接部位少,機加工部分精度更容易保證。
[0016]3.與生產產品相關的工裝、零配件結構尺寸變小,鎖緊螺母可以直接選用標準件,整個工裝配件成本得到節約。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張拉盒的一種右視圖;
[0018]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張拉盒的一種正面剖視圖;
[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張拉裝置的一種俯視圖;
[0020]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張拉裝置的一種剖視圖。
[0021]附圖標記為:張拉端梁1、成型鋼模2、固定端梁3、張拉盒4、張拉桿5、鎖緊螺母6、盒殼主體41、空腔42、螺孔43、開口 44。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在本實用新型中所涉及的裝置、連接結構和方法,若無特指,均為本領域公知的裝置、連接結構和方法。
[0023]實施例1
[0024]如圖1、圖2所示:一種張拉盒,包括盒殼主體41,所述盒殼主體內設有空腔42,盒殼主體的上端面、右側端面分別與所述空腔接通,盒殼主體的左側端面上設有螺孔43,所述螺孔與空腔連通,盒殼主體的下端面上靠近盒殼主體的左側端面處設有開口 44,所述開口與空腔連通。
[0025]如圖3、圖4所示:一種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張拉裝置,包括成型鋼模2、固定端梁3以及張拉端梁I。
[0026]所述成型鋼模的內輪廓與預應力混凝土枕外輪廓相適配。成型鋼模的兩端分別為固定端和張拉端;所述固定端梁設于成型鋼模的固定端處且固定端梁與成型鋼模垂直;所述張拉端梁設于成型鋼模的張拉端處且張拉端梁與成型鋼模垂直;張拉端梁的內側與成型鋼模張拉端的外側之間設有空隙,所述空隙處設有兩套張拉部件,所述張拉部件橫向平行設置;所述每套張拉部件由張拉盒4,張拉桿5以及鎖緊螺母6組成;所述張拉盒位于成型鋼模的張拉端與張拉端梁之間的空隙內,所述張拉桿的一端穿過張拉盒的螺孔并與成型鋼模的張拉端固定,張拉桿的另一端反向延伸出張拉端梁外側,所述鎖緊螺母套設于張拉桿上且位于張拉端梁外側。
[0027]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換,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張拉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殼主體(41),所述盒殼主體內設有空腔(42),盒殼主體的上端面、右側端面分別與所述空腔接通,盒殼主體的左側端面上設有螺孔(43),所述螺孔與空腔連通,盒殼主體的下端面上靠近盒殼主體的左側端面處設有開口(44),所述開口與空腔連通。2.—種含有如權利要求1所述張拉盒的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張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型鋼模(2)、固定端梁(3)以及張拉端梁(I);所述成型鋼模的兩端分別為固定端和張拉端;所述固定端梁設于成型鋼模的固定端處且固定端梁與成型鋼模垂直;所述張拉端梁設于成型鋼模的張拉端處且張拉端梁與成型鋼模垂直;張拉端梁的內側與成型鋼模張拉端的外側之間設有空隙,所述空隙處設有兩套張拉部件,所述張拉部件橫向平行設置;所述每套張拉部件由張拉盒(4),張拉桿(5)以及鎖緊螺母(6)組成;所述張拉盒位于成型鋼模的張拉端與張拉端梁之間的空隙內,所述張拉桿的一端穿過張拉盒的螺孔并與成型鋼模的張拉端固定,張拉桿的另一端反向延伸出張拉端梁外側,所述鎖緊螺母套設于張拉桿上且位于張拉端梁外側。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預應力混凝土軌枕張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鋼模的內輪廓與預應力混凝土枕外輪廓相適配。
【文檔編號】B28B23/06GK205572698SQ201620184045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0日
【發明人】余志敬, 張 浩, 唐生武, 廖富, 馮思源, 徐艷, 鮮勇, 張鑫
【申請人】四川省川鐵枕梁構件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