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建筑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變電站建筑結構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是一種用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建筑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光伏電站的結構設計中,設計規劃需達到GB50797-2012《光伏發電設計規范》和GB50229-2006《火力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規范》的要求。其中GB50797-2012《光伏發電設計規范》第14.5.8條講到:光伏發電站內建(構)筑物符合下列條件時可不設室內消火栓;耐火等級為三級且建筑體積小于3000m3的丁類建筑物和建筑體積不超過5000m3的戊類建筑物。GB50229-2006《火力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規范》第11.5.1條中講到,變電站的規劃和設計,應同時設計消防給水系統。消防水源應有可靠的保證。注:變電站內建筑物滿足耐火等級不低于二級,體積不超過3000m3,且火災危險性為戊類時,可不設消防給水。
[0003]基于以上兩條規范可知,變電站內建筑體積達到3000m3時,需要設置單獨的消防給水系統。但是現有運作中,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升壓站)均為用戶站,對控制工程造價要求較高,因此如何從技術角度考慮設計建筑物,使其體積如何既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又不超過3000m3,繼而不設置單獨的消防給水系統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變電站結構無法符合實際需求的缺陷,提供一種用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建筑結構來解決上述問題。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種用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建筑結構,包括散水坡和矗立安裝在散水坡上的側面填充墻,側面填充墻的數量為2個,散水坡上矗立安裝有前填充墻和后填充墻且前填充墻和后填充墻兩者呈鏡像對應,2個側面填充墻均分別與前填充墻和后填充墻垂直相接,前填充墻的高度為4.5米,后填充墻的高度為5米,前填充墻和后填充墻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0米,2個側面填充墻之間的垂直距離為60米,前填充墻上部安裝有前屋面梁,后填充墻上部安裝有后屋面梁,前屋面梁的底部和后屋面梁的底部之間安裝有屋面板。
[0007]所述的前填充墻上開有前窗,前窗上方位于前填充墻上安裝有前圈梁,后填充墻開有后窗,后窗上方位于后填充墻上安裝有后圈梁。
[0008]所述的前填充墻、后填充墻、側面填充墻、前屋面梁和后屋面梁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0009]所述的前填充墻、后填充墻和側面填充墻均為塑料建筑模板,前屋面梁和后屋面梁均為鋼架。
[0010]有益效果
[001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建筑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在滿足變電站建筑需要的同時,減少了變電站建筑尺寸,減少了工程造價。本實用新型通過填充墻、屋面梁和屋面板的技術組合設計,在建筑物尺寸不變的情況下,采用倒梁設計屋面得到的建筑物消防體積較小,有助于控制建筑物體積小于3000 m3,無需設置單獨的消防給水系統,降低了工程造價。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可大范圍推廣的特點。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其中,1-散水坡、2_前填充墻、3_后填充墻、4_側面填充墻、5_后屋面梁、6_屋面板、前窗、8-前圈梁、9-后窗、10-后圈梁、11-前屋面梁。
【具體實施方式】
[0014]為使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及所達成的功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用以較佳的實施例及附圖配合詳細的說明,說明如下:
[0015]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用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建筑結構,包括散水坡I和矗立安裝在散水坡I上的側面填充墻4,側面填充墻4的數量為2個,側面填充墻4用于和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相配合,形成封閉結構。散水坡I上矗立安裝有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且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兩者呈鏡像對應,即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相對應。2個側面填充墻4均分別與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垂直相接,前填充墻2、后填充墻3、側面填充墻4、前屋面梁11和后屋面梁5可以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側面填充墻4與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的相接處通過水泥砌上即可,能夠進行重復再現;前填充墻2、后填充墻3和側面填充墻4也可以均為塑料建筑模板,前屋面梁11和后屋面梁5可以均為鋼架,通過塑料建筑模板和鋼架的組合安裝,實現快速搭建和重復利用。
[0016]前填充墻2的高度為4.5米,后填充墻3的高度為5米,由于前填充墻2的高度低于后填充墻3的高度,因此頂面為斜面結構,通過斜面結構的設計可以降低總體面積,減少建筑體積。建筑體積是按建筑物橫斷面面積乘以長度來計算,橫斷面面積是指外墻外表面、屋面外輪廊線和建筑物第一層的室內地坪面間的垂直面積,長度是指勒腳以上兩端山墻外表面間水平距離。其計算公式如下:
[0017]V=0.5* (a+b) *w*L,
[0018]其中,V為建筑體積;a為前填充墻2的高度;b為后填充墻3的高度;w為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之間的垂直距離,即側面填充墻4的長度山為2個側面填充墻4之間的垂直距離,即前填充墻2或后填充墻3的長度。
[0019]由此可知,通過頂面的斜面結構,減少了 a的數值,也相應的減少了建筑體積V的數值。
[0020]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0米,即W=1米,2個側面填充墻4之間的垂直距離為60米,即L=60米。在此,【背景技術】中已提到,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升壓站)均為用戶站,對控制工程造價要求較高,因此如何從技術角度考慮設計建筑物,使其體積如何既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又不超過3000 m3。因此,尺寸設計對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的建筑結構設計極其重要,其即要滿足日常使用的規范需要,又要控制總體建筑體積,也正是因為變電站的結構設計需滿足規范要求,因此針對變電站的截面積(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之間的垂直距離、2個側面填充墻4之間的垂直距離)無法改變,則只能考慮從其他方面進行技術改進,而降低總體建筑體積。利用建筑體積V的計算公式可能得知,當前填充墻2的高度為4.5米,后填充墻3的高度為5米,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0米,2個側面填充墻4之間的垂直距離為60米時,
[0021]V=0.5* (4.5+5) *10*60=2850 m3
[0022]因此,達到將總體建筑體積不超過3000 m3的目的。
[0023]前填充墻2上部安裝有前屋面梁11,后填充墻3上部安裝有后屋面梁5,前屋面梁11和后屋面梁5均為梁支撐作用。前屋面梁11的底部和后屋面梁5的底部之間安裝有屋面板6,屋面板6安裝在前屋面梁11的底部和后屋面梁5的底部,即為倒梁結構。通過倒梁結構,降低了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的計算高度。若在前屋面梁11或后屋面梁5的上部安裝屋面板6,則在建筑體積V計算公式中,a或b的計算長度,應該等于前填充墻2+前屋面梁11或后填充墻3+后屋面梁5的總長度。而在此將屋面板6安裝在前屋面梁11的底部和后屋面梁5的底部,在計算建筑體積V時,a的數值直接等同于前填充墻2的高度,同理,b的數值直接等同于后填充墻3的高度,從而降低了建筑體積V。屋面板6上部則按現有技術方式可以不搭建二層或搭建二層平臺、房間。
[0024]為了配合實際應用,前填充墻2上可以開前窗7,前窗7上方位于前填充墻2上安裝有前圈梁8,前圈梁8用于配合前窗7開設而使用。同理,后填充墻3可以開后窗9,后窗9上方位于后填充墻3上安裝有后圈梁10。
[0025]實際應用時,先制作散水坡I,然后分別在散水坡I上搭建已確定規格尺寸的側面填充墻4、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在其上安裝前屋面梁11和后屋面梁5,在前屋面梁11和后屋面梁5的底部安裝屋面板6,以形成倒梁結構。如圖1所示,建筑結構從側面所視呈斜面倒梁結構,不僅滿足了光伏電站、風電場變電站的使用需要,還從技術上實現了建筑體積的減少,降低了工程造價。
[0026]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
【主權項】
1.一種用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建筑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散水坡(I)和矗立安裝在散水坡(I)上的側面填充墻(4),側面填充墻(4)的數量為2個,散水坡(I)上矗立安裝有前填充墻(2 )和后填充墻(3 )且前填充墻(2 )和后填充墻(3 )兩者呈鏡像對應,2個側面填充墻(4)均分別與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垂直相接,前填充墻(2)的高度為4.5米,后填充墻(3)的高度為5米,前填充墻(2)和后填充墻(3)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0米,2個側面填充墻(4)之間的垂直距離為60米,前填充墻(2)上部安裝有前屋面梁(11),后填充墻(3)上部安裝有后屋面梁(5),前屋面梁(11)的底部和后屋面梁(5)的底部之間安裝有屋面板(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建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填充墻(2)上開有前窗(7),前窗(7)上方位于前填充墻(2)上安裝有前圈梁(8),后填充墻(3)開有后窗(9),后窗(9)上方位于后填充墻(3)上安裝有后圈梁(10)。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建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填充墻(2)、后填充墻(3)、側面填充墻(4)、前屋面梁(11)和后屋面梁(5)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建筑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填充墻(2)、后填充墻(3)和側面填充墻(4)均為塑料建筑模板,前屋面梁(11)和后屋面梁(5)均為鋼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光伏電站和風電場的變電站建筑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解決了變電站結構無法符合實際需求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散水坡上矗立安裝有前填充墻和后填充墻且前填充墻和后填充墻兩者呈鏡像對應,2個側面填充墻均分別與前填充墻和后填充墻垂直相接,前填充墻的高度為4.5米,后填充墻的高度為5米,前填充墻和后填充墻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0米,2個側面填充墻之間的垂直距離為60米,前填充墻上部安裝有前屋面梁,后填充墻上部安裝有后屋面梁,前屋面梁的底部和后屋面梁的底部之間安裝有屋面板。本實用新型滿足變電站建筑需要的同時,減少了變電站建筑尺寸,減少了工程造價。
【IPC分類】E04H5/04
【公開號】CN204920323
【申請號】CN201520611030
【發明人】蔣克勇, 葉筱, 杜國慶, 楊靜靜, 吳昊, 帥文清, 翟朝嬌
【申請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安徽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