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保溫模板錨固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錨固件相關技術領域,具體公開了一種保溫模板錨固件,用于將保溫模板固設于混凝土和內部模板之間,包括固接于內部模板的底座,固設于底座遠離內部模板的一側且呈對角分布的四個傳力支架,以及兩個卡設于傳力支架的錨固片;呈對角分布的兩個傳力支架分別卡設一個錨固片的兩端,傳力支架設有錨固片的一端以及錨固片均預埋入混凝土內。由于鋼筋網片被置于澆筑的混凝土內部,通過鋼筋網片與傳力支架之間的連接以及鋼筋網片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提高了混凝土和保溫模板之間的連接強度。采用內部模板、保溫模板以及混凝土錨固為一體的新型保溫方式,提高了保溫模板的使用年限。
【專利說明】
一種保溫模板錨固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錨固件相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保溫模板錨固件。
【背景技術】
[0002]保溫模板在混凝土建筑完成后不用拆除,而是直接作為墻面的保溫板,但由于保溫模板的自重較大且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僅靠與澆筑的混凝土自身粘結力達不到安全耐久的使用要求。此外現有的保溫結構一般采用墻體外保溫,使用年限短。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保溫模板錨固件,以便于將保溫模板固定在內部模板和混凝土之間,提高保溫模板與混凝土、內部模板之間的連接強度。
[0004]為達此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種保溫模板錨固件,用于將保溫模板固設于混凝土和內部模板之間,包括固接于內部模板的底座,固設于底座遠離內部模板的一側且呈對角分布的四個傳力支架,以及兩個卡設于傳力支架的錨固片;呈對角分布的兩個所述傳力支架分別卡設一個錨固片的兩端,所述傳力支架設有錨固片的一端以及錨固片均預埋入混凝土內。
[0006]進一步的,四個所述傳力支架設于底座的四個拐角處。
[0007]進一步的,所述底座與內部模板相對的一側設有四個螺紋孔,四個所述螺紋孔設于底座的四個拐角處。
[0008]進一步的,所述傳力支架遠離底座的一端的兩側對稱設有定位槽,每個所述錨固片的一端套設于其中一個傳力支架上的兩個定位槽外,其另一端套設于與該傳力支架呈對角分布的傳力支架上的兩個定位槽外。
[0009]進一步的,每個所述錨固片的兩端對稱設有兩個條形孔,所述錨固片的每端均設有與條形孔交叉布設的卡設孔,且所述條形孔與卡設孔的中心軸線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底座;所述錨固片一端的卡設孔套設于傳力支架上的兩個定位槽外。
[0010]進一步的,四個所述傳力支架連接有鋼筋網片,所述鋼筋網片卡接于每個傳力支架的定位槽內且鋼筋網片設于錨固片與底座相對的一側。
[0011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槽遠離底座的一側設有弧形的凸起。
[001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通過混凝土的粘結力連接混凝土和保溫模板的同時,由于鋼筋網片被置于澆筑的混凝土內部,通過鋼筋網片與傳力支架之間的連接以及鋼筋網片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提高了混凝土和保溫模板之間的連接強度。通過上述錨固件將保溫模板置于內部模板與混凝土之間,提高了保溫模板與混凝土、內部模板之間的連接強度;采用內部模板、保溫模板以及混凝土錨固為一體的新型保溫方式,提高了保溫模板的使用年限。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發明所述保溫模板錨固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發明所述保溫模板錨固件的另一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3是圖2中I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16]圖4是本發明所述保溫模板錨固件預埋后的使用剖視圖。
[0017]圖中:
[0018]1、錨固件;11、底座;111、螺紋孔;12、傳力支架;121、凸起;122、定位槽;13、錨固片;131、條形孔;132、卡設孔;2、鋼筋網片;3、混凝土;4、保溫模板;5、內部模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0020]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保溫模板錨固件,如圖1所示,該錨固件I包括固接于內部模板5的底座11,固設于底座11遠離內部模板5的一側且呈對角分布的四個傳力支架12,以及兩個卡設于傳力支架12的錨固片13,所述傳力支架12設有錨固片13的一端以及錨固片13均預埋入混凝土3內。通過該錨固件I將保溫模板4固設于內部模板5和混凝土3之間,提高保溫模板4與混凝土3、內部模板5之間的連接強度。
[0021]參照圖1,呈對角分布的兩個所述傳力支架12分別卡設一個錨固片13的兩端,即兩個錨固片13交叉分布。具體的,參照圖2和圖3,四個所述傳力支架12設于底座11的四個拐角處,每個所述錨固片13上設有關于其長度方向對稱兩個條形孔131,所述錨固片13上設有與條形孔131交叉布設的卡設孔132,且所述條形孔131與卡設孔132的中心軸線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底座11;所述傳力支架12遠離底座11的一端的兩側對稱設有定位槽122,每個所述錨固片13—端的卡設孔132套設于其中一個傳力支架12上的兩個定位槽122外,其另一端套設于與該傳力支架12呈對角分布的傳力支架12上的兩個定位槽122外。
[0022]由于條形孔131的長度較長,在將錨固片13卡設在傳力支架12上時,可通過外力拉開條形孔131寬度方向兩端的外壁,以便于將卡設孔132套設于傳力支架12上兩個定位槽122內,將錨固片13卡設于定位槽122的兩相對內壁之間。
[0023]本實施例中,四個所述傳力支架12連接有鋼筋網片2,所述鋼筋網片2卡接于每個傳力支架12的定位槽122內且鋼筋網片2設于錨固片13與底座11相對的一側。由于澆筑的混凝土 3與鋼筋網片2之間具有較強的粘結力,通過鋼筋網片2進一步加強傳力支架12與混凝土 3之間的粘結力。
[0024]優選的,所述定位槽122遠離底座11的一側設有弧形的凸起121,安裝時卡設孔132的內壁可沿凸起121滑入定位槽122內以便于將卡設孔132套設于傳力支架12上兩個定位槽122 內。
[0025]本實施例中,參照圖1,所述底座11與內部模板5相對的一側設有四個螺紋孔111,四個所述螺紋孔111設于底座11與內部模板5相對一側的四個拐角處。通過緊固螺釘貫穿內部模板5并旋入相應的螺紋孔111內實現內部模板5與錨固件I之間的連接。
[0026]通過本實施例所述保溫模板錨固件固定保溫模板4的具體過程如下:參照圖4,將錨固件I的四個傳力支架12貫穿保溫模板4,而后將保溫模板4置于內部模板5的一側,通過緊固螺釘連接底座11與內部模板5;將鋼筋網片2卡設于四個傳力支架12上的定位槽122內,然后將錨固片13的兩端卡設于呈對角分布的兩個傳力支架12上的定位槽122內;按照上述連接方式同時通過多個錨固件I連接鋼筋網片2和內部模板5,最后在保溫模板4設有鋼筋網片2的一側澆筑混凝土 3即可。通過混凝土 3的粘結力連接混凝土 3和保溫模板4的同時,由于鋼筋網片2被置于澆筑的混凝土 3內部,通過鋼筋網片2與傳力支架12之間的連接以及鋼筋網片2與混凝土 3之間的粘結提高了混凝土 3和保溫模板4之間的連接強度。通過上述錨固件I將保溫模板4置于內部模板5與混凝土3之間,提高了保溫模板4與混凝土3、內部模板5之間的連接強度;采用內部模板5、保溫模板4以及混凝土 3錨固為一體的新型保溫方式,提高了保溫模板4的使用年限。
[0027]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了清楚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保溫模板錨固件,其特征在于,用于將保溫模板(4)固設于混凝土 (3)和內部模板(5)之間,包括固接于內部模板(5)的底座(11),固設于底座(11)遠離內部模板(5)的一側且呈對角分布的四個傳力支架(12),以及兩個卡設于傳力支架(12)的錨固片(13);呈對角分布的兩個所述傳力支架(12)分別卡設一個錨固片(13)的兩端,所述傳力支架(12)設有錨固片(13)的一端以及錨固片(13)均預埋入混凝土(3)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溫模板錨固件,其特征在于,四個所述傳力支架(12)設于底座(11)的四個拐角處。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保溫模板錨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1)與內部模板(5)相對的一側設有四個螺紋孔(111),四個所述螺紋孔(111)設于底座(11)的四個拐角處。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溫模板錨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力支架(12)遠離底座(11)的一端的兩側對稱設有定位槽(122),每個所述錨固片(13)的一端套設于其中一個傳力支架(12)上的兩個定位槽(122)外,其另一端套設于與該傳力支架(12)呈對角分布的傳力支架(12)上的兩個定位槽(122)外。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保溫模板錨固件,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錨固片(13)的兩端對稱設有兩個條形孔(131),所述錨固片(13)的每端均設有與條形孔(131)交叉布設的卡設孔(132),且所述條形孔(131)與卡設孔(132)的中心軸線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底座(11);所述錨固片(13)—端的卡設孔(132)套設于傳力支架(12)上的兩個定位槽(122)外。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保溫模板錨固件,其特征在于,四個所述傳力支架(12)連接有鋼筋網片(2),所述鋼筋網片(2)卡接于每個傳力支架(12)的定位槽(122)內且鋼筋網片(2)設于錨固片(13)與底座(11)相對的一側。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保溫模板錨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122)遠離底座(11)的一側設有弧形的凸起(121)。
【文檔編號】E04B1/80GK105952038SQ201610464600
【公開日】2016年9月21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3日
【發明人】劉春 , 陳星岑
【申請人】昆山生態屋建筑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