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隔熱建筑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隔熱建筑板,包括發泡水泥層、巖棉層、聚氨酯層和玻璃纖維布層,所述發泡水泥層、巖棉層、聚氨酯層和玻璃纖維布層依次從上至下設置,所述發泡水泥層內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呈豎直設置,所述加強筋設有一根以上,所述加強筋呈等距分布,所述發泡水泥層上還設置有砂漿層和隔熱漆層,所述發泡水泥層、砂漿層和隔熱漆層依次從下至上設置,該隔熱建筑板結構強度高,隔熱效果好,結構穩定可靠。
【專利說明】
一種隔熱建筑板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隔熱建筑板。
【背景技術】
[0002]建筑是人們用泥土,磚,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鋼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構成的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間,如住宅,橋梁,廠房、體育館,窯洞,水塔,寺廟等等。廣義上來講,景觀,園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更廣義地講,動物有意識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筑。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是一部石頭史書。古羅馬建筑家維特魯威的經典名作《建筑十書》提出了建筑的三個標準:堅固、實用、美觀,一直影響著后世建筑學的發展。
[0003]隨著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火熱以及各項工程建設的連連上馬,模板行業得以快速發展。2009年全年建筑板使用量達5.85億平方米,同比增速為7.3%。業內人士預計,2010年在國內投資力度不降的利好政策的支撐以及國際經濟環境逐漸向好的環境下,我國建筑板行業生產規模將保持10%左右的增速;2011年?2012年我國建筑板行業年均生產規模增速將在15%左右;到2012年底,我國建筑板行業產量將達2.2億平方米左右。
[0004]目前現有的建筑板隔熱效果不佳,結構穩定性較差,結構強度不高。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強度高,隔熱效果好,結構穩定可靠的隔熱建筑板。
[0006]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隔熱建筑板,包括發泡水泥層、巖棉層、聚氨酯層和玻璃纖維布層,所述發泡水泥層、巖棉層、聚氨酯層和玻璃纖維布層依次從上至下設置,所述發泡水泥層內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呈豎直設置,所述加強筋設有一根以上,所述加強筋呈等距分布,所述發泡水泥層上還設置有砂漿層和隔熱漆層,所述發泡水泥層、砂漿層和隔熱漆層依次從下至上設置。
[0007]作為優選,所述發泡水泥層厚度大于1.5cm。
[0008]作為優選,所述加強筋為不銹鋼加強筋。
[0009]作為優選,所述加強筋直徑大于5_。
[0010]作為優選,所述隔熱漆層厚度大于2_。
[0011]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設置的發泡水泥層、巖棉層和聚氨酯層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同時能夠保持結構重量輕;設置的玻璃纖維布層能夠提升結構強度;設置的加強筋保持結構穩定性高;設置的砂漿層和隔熱漆層能夠進一步提升隔熱效果。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發明一種隔熱建筑板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如圖1所示,一種隔熱建筑板,包括發泡水泥層1、巖棉層2、聚氨酯層3和玻璃纖維布層4,所述發泡水泥層1、巖棉層2、聚氨酯層3和玻璃纖維布層4依次從上至下設置,所述發泡水泥層I內設置有加強筋5,所述加強筋5呈豎直設置,所述加強筋5設有一根以上,所述加強筋5呈等距分布,所述發泡水泥層I上還設置有砂漿層6和隔熱漆層7,所述發泡水泥層1、砂漿層6和隔熱漆層7依次從下至上設置。
[0014]所述發泡水泥層I厚度大于1.5cm,發泡水泥層I隔熱效果好。
[0015]所述加強筋5為不銹鋼加強筋,保持結構強度高。
[0016]所述加強筋5直徑大于5mm。
[0017]所述隔熱漆層7厚度大于2_,能夠提升隔熱效果。
[001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設置的發泡水泥層、巖棉層和聚氨酯層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同時能夠保持結構重量輕;設置的玻璃纖維布層能夠提升結構強度;設置的加強筋保持結構穩定性高;設置的砂漿層和隔熱漆層能夠進一步提升隔熱效果。
[0019]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隔熱建筑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發泡水泥層、巖棉層、聚氨酯層和玻璃纖維布層,所述發泡水泥層、巖棉層、聚氨酯層和玻璃纖維布層依次從上至下設置,所述發泡水泥層內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呈豎直設置,所述加強筋設有一根以上,所述加強筋呈等距分布,所述發泡水泥層上還設置有砂漿層和隔熱漆層,所述發泡水泥層、砂漿層和隔熱漆層依次從下至上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隔熱建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發泡水泥層厚度大于1.5cm。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隔熱建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筋為不銹鋼加強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隔熱建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筋直徑大于5mm。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隔熱建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熱漆層厚度大于2mm。
【文檔編號】B32B5/18GK105926834SQ201610358582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7日
【發明人】熊建國, 王春明
【申請人】王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