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包括上部模具盒、下部底盤和升降底模三部分;上部模具盒是由模具盒邊框和模具盒隔板組成的長方體框架,模具盒隔板將長方體框架分隔成多個墊塊模腔,墊塊模腔可以根據需要制作成不同形狀;下部底盤是底盤邊框支撐的水平承載板,水平承載板的底面設計為凹凸面;升降底模位于上部模具盒與下部底盤之間,包括底模螺栓和底模模板;底模螺栓通過螺栓連接與下部底盤的水平承載板相連;底模模板的形狀與墊塊模腔的形狀一致,且底模模板的中心設計有底模預留孔。本實用新型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是一種便攜、高效的墊塊制作裝置,可以生產高質量、低價格、多花樣的鋼筋保護層墊塊。
【專利說明】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供施工現場制作鋼筋保護層墊塊的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
【背景技術】
[0002]混凝土墊塊是鋼筋混凝土工程中的常見輔助構件,在建筑結構施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固定鋼筋的位置、控制保護層的厚度,避免因鋼筋外露或保護層厚度不均影響到結構的承載力、防火性以及耐久性等性能。墊塊借助金屬扎絲直接綁扎或穿插在鋼筋上起作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保留在結構內部與混凝土材料相互結合。
[0003]目前墊塊的生產方式主要有工廠機械預制和現場人工制備兩種。由于預算成本、機械成本、運輸成本高昂,機械預制墊塊的價格較高。相對機械預制品,人工制備墊塊的成本較低廉,但是人工產品存在較多缺陷:現場制作難以滿足各種形狀與尺寸規格的要求;人工制備做工粗糙,墊塊的質量難以保證;人工工作效率偏低,易造成人力、物力浪費。
[0004]中國實用新型專利ZL200720175097.5公開了一種混凝土墊塊、馬鐙、支撐全自動成型設備,該設備包括成型工作臺、喂料系統和推板系統,可生產各種厚度的混凝土墊塊等產品。但是該設備結構復雜,可移動性相對較差,不適合現場操作。
[0005]中國實用新型專利ZL200620084908.6公開了一種混凝土墊塊模具,該模具利用活塞原理進行澆筑,提高了墊塊的密度與強度。但是該模具只針對CL復合墻板施工的混凝土墊塊進行生產且每次只可生產少量墊塊,很難適應現在施工要求的規格與速度。
【發明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為解決鋼筋保護層墊塊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以上問題,提供一種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
[0007]本實用新型的構造是:一種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其特征在于,它由上部模具盒、下部底盤和升降底模三部分組成;上部模具盒、下部底盤和升降底模各部分相互獨立,可以分別拆卸、更換。
[0008]所述的上部模具盒是由模具盒邊框和模具盒隔板組成的長方體框架,上述的模具盒隔板將長方體框架分隔成多個墊塊模腔。
[0009]所述的下部底盤是由底盤邊框支撐的水平承載板,其中水平承載板的底面設計為凹凸面;水平承載板上設計有與墊塊模腔數量相同的螺栓孔。
[0010]所述的升降底模位于上部模具盒與下部底盤之間,其包括底模螺栓和底模模板;上述的底模螺栓通過螺栓連接與下部底盤的水平承載板相連;底模模板的形狀與墊塊模腔的形狀一致,且底模模板的中心設計有底模預留孔方便制作出扎絲孔。
[0011]為了保證設備使用過程的穩定,上部模具盒通過插接結構與下部底盤活動連接在一起,并且在上部模具盒與下部底盤之間設置箱鎖。
[0012]為了保證設備使用的便攜性,模具盒邊框與底盤邊框的較長兩邊分別設計有對稱的模具盒把手與底盤把手。
[0013]為了能夠制作出不同形狀的墊塊,墊塊模腔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制作成各種形狀,常用有:四瓣梅花型、五瓣梅花型、六瓣梅花型、方體型、圓柱型。
[0014]上部模具盒、下部底盤和升降底模可以分別采用工程塑料或樹脂材料一體成型,也可以用金屬材料焊接加工而成;使用同一副底盤,通過選擇不同形狀的模具盒與升降底模,就可以現場生產多種形狀、尺寸的混凝土墊塊。
[0015]本實用新型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的使用方法如下:
[0016]第一步:根據所要生產的墊塊形狀與尺寸,將相應的底模模板通過底模螺栓連接到下部底盤的水平承載板上;
[0017]第二步:根據所要生產的墊塊厚度調節底模模板的高度,并選擇與升降底模配套的上部模具盒組合到下部底盤上;
[0018]第三步:取一根高度適宜的細鋼筋或其他適宜條狀物(比扎絲粗)插在底模模板中心的底模預留孔上,以便澆筑后擴出扎絲孔;
[0019]第四步:取配制好的細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漿,依次注入模具盒的墊塊模腔內,盡量填滿、壓實;
[0020]第五步:澆筑完成后將墊塊與設備一起放置,待混凝土成型且達到一定強度,拔掉細鋼筋、拆模養護。
[0021]第一批墊塊拆模完成后,可以清洗設備再進行下一批墊塊的生產,也可以上油封存以后使用。
[0022]本實用新型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的優點為:
[0023](I)體積較小、便于攜帶,可在施工場地內搬運、擺放,適合現場操作;
[0024](2)工藝簡單、使用方便,可由單人或多人操作,一次可澆筑數十至數百個混凝土墊塊,生產效率高;
[0025](3)生產的墊塊強度高、尺寸精度高且外觀精美,墊塊的成型質量好;
[0026](4)借助底模模板的升降,同一套設備即可制作出不同厚度的混凝土墊塊;
[0027](5)通過更換不同形狀的模具盒可以制作出多種形狀的墊塊,而不需要再行更換
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圖1為本實用新型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的立體圖;
[0029]圖2是該設備制造出的混凝土墊塊立體圖;
[0030]圖3為圖1的剖面圖,表示出結構的細部構造。
[0031]圖例說明:1-上部模具盒;I1-下部底盤JI1-升降底模;1_模具盒隔板;2-墊塊模腔;3_模具盒邊框;4_模具盒把手;5_底盤把手;6_底盤邊框;7-箱鎖;8_扎絲孔;9-鋼筋槽;10_底模預留孔;11_底模模板;12_底模螺栓;13_水平承載板;14_插接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32]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由上部模具盒1、下部底盤II和升降底模III三部分組成,三個部分可以分別采用工程塑料或樹脂材料一體成型,也可以用金屬材料焊接加工而成;上部模具盒1、下部底盤II和升降底模III三部分相互獨立,可以分別拆卸、更換;根據實際要求的墊塊形狀,使用同一副底盤II,通過更換上部的模具盒I與升降底模III就可以現場生產多種形狀、尺寸的混凝土墊塊。
[0033]如圖1所示,模具盒邊框3和模具盒隔板I交叉形成墊塊模腔2,并形成上部模具盒I部分;墊塊模腔2是澆筑混凝土的主要部位,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制作成四瓣梅花型、五瓣梅花型、六瓣梅花型、方體型、圓柱型。
[0034]如圖3所示,所述的下部底盤II是由底盤邊框6支撐起水平承載板13,用來承擔模具盒I與升降底模III傳來的重量并輔助升降底模III上下移動的底座;水平承載板13是其主要作用面,板上設有與墊塊模腔2數量相同的螺栓孔用來固定底模螺栓12 ;水平承載板13的底面設計為凹凸面。
[0035]升降底模III是借助底模螺栓12帶動底模模板11升降的系統;底模螺栓12與水平承載板13之間通過螺栓連接自由升降,以帶動底模模板11的升降,從而控制混凝土墊塊的厚度;底模模板11與底模螺栓12既可以做成一體,又可通過螺栓連接做成可以拆裝的兩部分;底模模板11的中心設有底模預留孔10方便制作出扎絲孔8。
[0036]為了保證設備使用過程的穩定,上部模具盒I通過插接結構14與下部底盤II活動連接在一起,并且在上部模具盒I與下部底盤II之間設置箱鎖7。
[0037]為了保證設備使用的便攜性,模具盒邊框3與底盤邊框6的較長兩邊分別設計有對稱的模具盒把手4與底盤把手5。
[0038]本實用新型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的操作方法如下:
[0039]第一步:根據所要生產的墊塊形狀與尺寸,將相應的底模模板11通過底模螺栓12連接到下部底盤II的水平承載板13上;
[0040]第二步:根據所要生產的墊塊厚度調節底模模板11的高度,并選擇與升降底模III配套的上部模具盒I組合到下部底盤II上;
[0041]第三步:取一根高度適宜的細鋼筋或其他適宜條狀物(比扎絲粗)插在底模模板11中心的底模預留孔10上,以便澆筑后擴出扎絲孔8 ;
[0042]第四步:取配制好的細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漿,依次注入上部模具盒I的墊塊模腔2內,盡量填滿、壓實;
[0043]第五步:澆筑完成后將墊塊與設備一起放置,待混凝土成型且達到一定強度,拔掉細鋼筋、拆模養護。
[0044]第一批墊塊拆模完成后,可以清洗設備再進行下一批墊塊的生產,也可以上油封存以后使用。
【權利要求】
1.一種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其特征在于,它由上部模具盒、下部底盤和升降底模三部分組成;上部模具盒、下部底盤和升降底模各部分相互獨立,可以分別拆卸、更換; 所述的上部模具盒是由模具盒邊框和模具盒隔板組成的長方體框架,上述的模具盒隔板將長方體框架分隔成多個墊塊模腔; 所述的下部底盤是由底盤邊框支撐的水平承載板,其中水平承載板的底面設計為凹凸面;水平承載板上設計有與墊塊模腔數量相同的螺栓孔; 所述的升降底模位于上部模具盒與下部底盤之間,其包括底模螺栓和底模模板;上述的底模螺栓通過螺栓連接與下部底盤的水平承載板相連;底模模板的形狀與墊塊模腔的形狀一致,且底模模板的中心設計有底模預留孔方便制作出扎絲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部模具盒通過插接結構與下部底盤活動連接在一起,并且在上部模具盒與下部底盤之間設置箱鎖。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便攜式混凝土墊塊澆筑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具盒邊框與底盤邊框的較長兩邊分別設計有對稱的模具盒把手與底盤把手。
【文檔編號】B28B7/02GK204054300SQ201420457233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4日
【發明者】呂連勛, 李廷春, 張仕林 申請人: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