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的平頂搭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的平頂搭板,其具有水平的平頂板件,該平頂板件的邊緣被構造用于與相同構形的其他平頂搭板配合接合,以形成該模塊化的建筑單元內部的平頂表面。左連接臂附在平頂搭板的左邊緣,右連接臂附在平頂搭板的右邊緣。此外,左連接臂的尺寸被設定為裝在相鄰平頂搭板的右連接臂上以形成將相鄰平頂搭板彼此連接的連接處。進一步地,左連接臂設置有夾子,其在兩個平頂搭板被接合在一起時在與其相鄰平頂搭板的右連接臂的下方延伸,從而一旦板件彼此接合并安裝在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的平頂內,以后遭受振動、顛簸等該夾子將會阻止平頂板件接合處的兩連接臂意外地彼此分離。
【專利說明】用于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的平頂搭板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塊化的建筑結構,尤其涉及用于模塊化的建筑單元內的模塊化的平頂(天花板)搭板。
[0002]
【背景技術】
[0003]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為傳統建筑物帶來了重大利益。它們經常用作臨時建筑物,避免了永久性建筑物的開支以及基礎設施需求。它們也使得建筑過程變得容易并允許個性化服務變得容易。
[0004]在將模塊化的建筑單元運輸至建筑工地的過程中,這些單元通常以預制構件的形式在卡車或類似運輸工具上運載。在車輛向建筑工地行駛的過程中,它們經常會遇到起伏不平的道路、凹坑以及類似的路面障礙,這導致運輸車輛內的振動,這種振動又最終傳遞至被運輸的模塊化建筑單元上。由于許多模塊化的建筑單元配備有沿它們的長邊彼此接合的多個模塊化的平頂搭板,那些振動可傾向于導致平頂搭板振動、彈跳并最后沿它們的長邊彼此分離。在最好的情況下,需要建筑施工人員增加額外的工作量以準備用于使用的模塊化的建筑單元,且在最壞的情況下將導致對平頂搭板的永久性損壞而需要更換。
[0005]因此,需要一種改進的平頂搭板,其在例如模塊化的建筑單元被運往建筑工地或其它地點時,或以其它方式會導致平頂搭板發生彼此相對移動的顛簸或振動時,阻止平頂件彼此間發生移位。
[0006]
【發明內容】
[0007]鑒于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平頂搭板結構,其具有長邊輪廓,該長邊輪廓將在模塊化的建筑單元遭受振動、顛簸、或一般的外力時,阻止模塊化建筑單元內的相鄰平頂搭板間的不期望的分離。
[0008]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包括平頂搭板,該平頂搭板具有水平的平頂板件,平頂板件的底面形成模塊化的建筑單元內部的平頂表面。平頂搭板的頂面具有左邊緣和右邊緣。左連接臂被附至平頂搭板的左邊緣,右連接臂被附至平頂搭板的右邊緣。此外,左連接臂的尺寸被設定成裝相鄰的平頂搭板的右連接臂上,以形成相鄰平頂搭板彼此連接的連接處。進一步地,左連接臂設置有夾子,該夾子在兩個平頂搭板接合在一起時在與其相鄰平頂搭板的右連接臂的下方延伸,從而一旦板件彼此接合并安裝在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的平頂內,以后遭受振動、顛簸等該夾具將會阻止平頂板件接合處的兩連接臂意外地發生分離。
[0009]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頂搭板的透視圖;
[0011]圖2是圖1的平頂搭板一側邊緣的側視圖;
[0012]圖3是圖1的平頂搭板上的左連接臂的透視圖;
[0013]圖4是圖1的平頂搭板上的右連接臂的透視圖;
[0014]圖5是裝了圖1的平頂搭板的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的的橫截面視圖;
[0015]圖6是圖5的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的一部分放大的橫截面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用于模塊化的建筑單元內的平頂(天花板)搭板10。平頂搭板10包括水平的平頂板件12,其具有頂面和底面。水平的平頂板件12的底面形成了安裝有平頂搭板10的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的內部空間的平頂。水平的平頂板件12的頂面又面向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的房頂件。
[0017]水平的平頂板件12具有左邊緣和右邊緣。沿水平的平頂板件12的左邊緣自該平頂板件12向上延伸的是左連接臂20。同樣地,沿水平的平頂板件12的右邊緣自該平頂板件12向上延伸的是右連接臂30。左連接臂20和右連接臂30中的每個被構造成將相鄰的連接臂彼此接合,以提供相鄰平頂搭板互連的連接處。更具體地,當兩個平頂搭板10被彼此接合時,左連接臂的尺寸優選地被設定成能疊置并抵靠在右連接臂30的上邊緣上。如本文中所用,“左邊緣”和“右邊緣”的使用僅是參考了附圖而言,本領域技術人員將認識到,這樣的邊緣可以替代地設在本文中描述的一側的相反側上,只要它們是在每個平頂搭板連接處的被放在一起的兩個不同的邊緣即可。
[0018]參考圖2單個平頂搭板10的側視圖以及圖3的透視圖,左連接臂20從水平的平頂板件12的左邊緣向上延伸。左連接臂20包括優選以直角方向自水平的平頂板件12的左邊緣向上延伸的豎直壁22、連接至豎直壁22的頂側并與豎直壁22呈直角地沿遠離水平的平頂板件的方向延伸的頂壁24,以及與頂壁24呈直角地自頂壁24向下延伸的外壁26。進一步地,設置有位于豎直壁22 (即與水平的平頂板件12相背的一側)的外側的至少一個,更優選地為多于一個的夾具28。夾具28優選地如此就位,以使得它大致位于豎直壁22的中央部位,并呈一定角度地從豎直壁22離開并朝向外壁26。例如,夾具28可以位于水平的平頂板件12上方的9毫米處,長度可以是11毫米,且可以27°的角度從豎直壁22離開出,而豎直壁22的整個高度尺寸為約30毫米。
[0019]如上所述,頂壁24從豎直壁22的頂部邊緣伸出,且外壁26從頂壁24的外邊緣向下延伸,從而在豎直壁22、頂壁24和外壁26之間形成了開放空間。右連接臂30的尺寸被設定成可容納在該開放空間內,且其尺寸被設定成,當相鄰兩平頂搭板10被接合在一起時,在相鄰平頂搭板10相接的右連接臂30和左連接臂20之間可獲得至少一定的移動量。
[0020]更具體地,繼續參見圖2以及圖4的透視圖,右連接臂30從水平的平頂板件12的右邊緣向上延伸。右連接臂30包括優選以直角方向自水平的平頂板件12的右邊緣向上延伸的豎直壁32、連接至豎直壁32的頂側并與豎直壁32呈直角地沿遠離水平的平頂板件方向延伸的頂壁34,以及與頂壁34呈直角地自頂壁34向下延伸的外壁36。在左連接臂20被放置在右連接臂30上時,豎直壁32的尺寸優選地設定為在右連接臂30的頂壁34與左連接臂20的頂壁24之間有至少1.5毫米的間隙。同樣地,頂壁34的尺寸優選地被設定為,當左連接臂20被放置在右連接臂30上時,在右連接臂30的外壁36和左連接臂20的豎直壁22之間存在至少3毫米的間隙。這種間隔提供了一些機動能力,從而被接合的平頂搭板10可以通過手動操作彼此分離開。但,當兩個相鄰的平頂搭板10被彼此接合,且一個平頂搭板10的左連接臂20疊置在相鄰平頂搭板10的右連接臂30上時,外壁36將被布置成足夠靠近第一個平頂搭板的豎直壁22,以使得至少位于這樣的豎直壁22上的夾具28的頂部將延伸過相鄰平頂搭板的外壁36。在這種配置中,當振動或沖擊導致兩相鄰平頂搭板10相對彼此移動時,在第一個板件上的夾具28將與相鄰板件上的外壁36接合以阻止它們的意外分離。
[0021]圖5提供了模塊化的建筑單元500的橫截面視圖,其中,上述構造的平頂搭板10被安裝在這樣的單元內。圖6示出了被安裝的平頂搭板10的放大的橫截面視圖。當平頂搭板10被安裝在模塊化的建筑單元500內時,平頂搭板10形成了建筑單元的內部空間的平頂表面,且可支撐就位于平頂搭板10和房頂件504之間的絕緣層502。照明安裝裝置506或其它平頂結構件可以有地從平頂搭板10懸掛下來,正如對于特定模塊化建筑單元所預期的那樣。
[0022]至此已充分陳述了優選的實施例。對作為本實用新型基本概念的一些修改、各種其它實施例以及對在本文中示出的和描述的實施例的一些變化和修改,在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所述基本概念熟悉的情況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可以以本文中所具體描述的方式以外的其它方式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模塊化的建筑單元的平頂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平的平頂板件,其具有左邊緣和右邊緣; 連接至所述左邊緣的左連接臂,所述左連接臂形成為平頂搭板連接處的第一構件;以及 連接至所述右邊緣的右連接臂,所述右連接臂形成為平頂搭板連接處的第二構件,所述右連接臂的尺寸被設定為裝在所述左連接臂的周邊內, 其中,所述左連接臂被構造成,在第一個平頂搭板與第二個平頂搭板被接合在一起時,阻止所述第一個平頂搭板的左連接臂與相鄰的第二個平頂搭板的右連接臂的意外分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頂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連接臂還包括至少一個夾子,其被設置為當兩個平頂搭板被彼此接合在一起時與相鄰的平頂搭板的右連接臂接合,以阻止被接合的平頂搭板間的意外分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頂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連接臂還包括連接到所述水平的平頂板件的所述左邊緣的第一豎直壁,其中,所述夾子被定位在所述第一豎直壁的與所述水平的平頂板件相背的一側并朝上方遠離所述第一豎直壁地延伸。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平頂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右連接臂還包括: 第二豎直壁; 右水平壁,其從所述第二豎直壁向外側遠離所述水平的平頂板件地延伸;和右外壁,其從所述右水平壁向下延伸,所述右外壁的尺寸被設定為,當兩個平頂搭板被彼此接合時其在所述夾子和相鄰的平頂搭板的所述第一豎直壁之間延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頂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連接臂還包括: 左水平壁,其從所述第一豎直壁向外并遠離所述水平的平頂板件地延伸;和 左外壁,其從所述左水平壁向下延伸以限定出開口,所述開口的尺寸被設定為用于將所述相鄰的第二個平頂搭板的所述右連接臂容納于其內。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平頂搭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多個所述夾子。
【文檔編號】E04F13/076GK204163258SQ201420164107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4日
【發明者】H·博汀 申請人:安捷思科全球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