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與冷卻管連接,包括光纖直徑測量頭、移動平臺連接支架、圓片狀的上連接器以及軟管,所述軟管的一端與冷卻管連接,另一端通過所述上連接器與移動平臺連接支架連接,所述移動平臺連接支架與光纖直徑測量頭固接,所述上連接器的中部設有一直徑小于冷卻管內徑的孔,所述移動平臺連接支架接收光纖直徑測量頭的信號產生與所述信號對應的位移。有益效果為:可以降低氦氣的泄漏量,節(jié)約氦氣;同時可以保證不碰到光纖,保證了在光纖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性。
【專利說明】一種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光纖生產領域,尤其涉及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光纖生產過程中,光纖從加熱爐出來時溫度很高,在到達模具進行涂覆之前,需要經過冷卻管對光纖進行冷卻,而氦氣在其中起到傳遞熱量的作用。
[0003]光纖經過冷卻管時,光纖的熱量通過傳熱介質一氦氣,傳遞給冷卻管,冷卻管再傳遞給冷卻水,冷卻水將熱量帶走。在冷卻水溫度以及冷卻管結構一定的情況下,氦氣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光纖散熱的效率,氦氣量充足,散熱效率高,光纖到達模臺及模具時的溫度較低,能夠滿足工藝要求;氦氣量不足,散熱效率低,光纖到達模臺及模具時的溫度較高,滿足不了工藝要求。
[0004]由圖2可以看出,氦氣是從冷卻管下部通入,冷卻管下端與模臺及模具通過連接器連接,處于密封的狀態(tài),不會有氦氣泄漏;冷卻管上口是處于敞開的狀態(tài)(開口直徑10mm),會有氦氣泄漏。所以為了保證冷卻管內有充足的氦氣,需要持續(xù)的往冷卻管中通入氦氣。
[0005]但是光纖生產過程中,光纖在冷卻管的位置是在不斷的緩慢變化的,如圖3所示。剛開始生產時光纖在圖示中的“起始位置”,隨著生產的進行,光纖可能會偏移到圖中所示的幾個“可能的位置”。所以若減少冷卻管上口的口徑,很容易導致光纖在生產過程中碰到冷卻管的內壁而引起光纖的報廢,風險極大。
[0006]氦氣是一種稀缺的戰(zhàn)略資源,中國作為貧氦國長期依賴進口,近幾年企業(yè)使用氦氣的成本也在逐年攀升。所以節(jié)省氦氣是十分重要而又有意義的事情。
【發(fā)明內容】
[0007]本發(fā)明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降低光纖生產成本的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具體有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與冷卻管連接,包括光纖直徑測量頭、移動平臺連接支架、圓片狀的上連接器以及軟管,所述軟管的一端與冷卻管連接,另一端通過所述上連接器與移動平臺連接支架連接,所述移動平臺連接支架與光纖直徑測量頭固接,所述上連接器的中部設有一直徑小于冷卻管內徑的孔,所述移動平臺連接支架接收光纖直徑測量頭的信號產生與所述信號對應的位移。
[0008]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孔的內徑小于冷卻管半徑。
[0009]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的進一步設計在于,上連接器與移動平臺連接支架活動連接。
[0010]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上連接器外周設有環(huán)形的臺階,所述移動平臺連接支架與連接器的接觸部設有與所述臺階對應的臺階面。
[0011]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上連接器的外壁與移動平臺連接支架內壁的間距為3-5mm。
[0012]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的進一步設計在于,還包括一個下連接器,所述軟管相對于冷卻管的一端通過所述下連接器與冷卻管連接。
[0013]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軟管的兩端分別對應地通過一個卡箍與上連接器、下連接器固接。
[0014]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卡箍內分別設有密封圈,實現(xiàn)軟管與上連接器、下連接器的密封連接。
[0015]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軟管為波紋軟管。
[0016]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的進一步設計在于,所述冷卻管的直徑為1mm,所述孔的的直徑為3.5-4.5mm。
[0017]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如下:
本發(fā)明提供的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在光纖生產過程中可以降低氦氣的泄漏量,節(jié)約氦氣;同時可以保證不碰到光纖,保證了在光纖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發(fā)明提供的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現(xiàn)有的光纖生產領域所使用的冷卻裝置。
[0020]圖3為光纖生產過程中在冷卻管中位置示意圖。
[0021]圖中,1-光纖直徑測量頭1,2-移動平臺連接支架,3-上連接器,4-密封圈,5-波紋軟管,6-卡箍,7-下連接器,8-冷卻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0023]本實施例提供的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8氦氣用量的裝置,與冷卻管8連接。該裝置主要由光纖直徑測量頭1、移動平臺連接支架2、圓片狀的上連接器3以及軟管組成,參見圖1。軟管的一端與冷卻管8連接,另一端通過上連接器3與移動平臺連接支架2連接。移動平臺連接支架2與光纖直徑測量頭I固接。上連接器3外周設有環(huán)形的臺階,移動平臺連接支架2與連接器的接觸部設有與臺階對應的臺階面。在光纖生產過程中,光纖穿過光纖直徑測量頭I。初始狀態(tài)下,光纖的軸向位置處于光纖直徑測量頭I軸向的中心位置。移動平臺支架與光纖直徑測量頭I通信連接。本實例軟管采用波紋軟管5。
[0024]上連接器3的中部設有一直徑小于冷卻管8半徑的孔。本實施例中,該孔為一錐孔,冷卻管8的直徑為10mm,孔的的直徑為4mm,如圖1所示。上連接器3的外壁與移動平臺連接支架2內壁的間距為3-5mm。
[0025]為了避免光纖與上述孔的邊沿碰擦,光纖直徑測量頭I不斷的檢測光纖的位置,并發(fā)出帶有光纖位置信息的信號。移動平臺支架在接收光纖直徑測量頭I發(fā)出的信號后,產生了與該信號對應的位移,確保光纖始終穿行于光纖直徑測量頭I的中心位置,隨著光纖位置的移動而不斷的移動,進而帶動上連接器3移動、軟管隨即產生一定程度的形變,緩解,保證了光纖的安全生產。下連接器7與冷卻管8之間通過螺紋連接密封,下連接器7與冷卻管8沒有相對位移的。
[0026]在光纖直徑測量頭I以及上連接器3移動的同時,為了避免上連接器3直接與冷卻管8固接而帶有有剛性力的作用,本實施例增設了波紋軟管5以及與之連接的下連接器7,將波紋軟管5通過下連接器7與冷卻管8連接,有效地起到了力的緩沖作用。
[0027]另一方面,軟管的兩端分別對應地通過一個卡箍6與上連接器3、下連接器7固接,并在對應的卡箍6內分別設置密封圈4實現(xiàn)軟管與上連接器3、下連接器7的密封連接,防止氦氣因泄漏而產生浪費的現(xiàn)象。
[0028]經試驗,在工藝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冷卻管8的內孔直徑10mm,冷卻管8的長度
1.2m,數(shù)量8根,通過冷卻管8的冷卻水的溫度18°C,光纖拉絲生產的速度為2000m/min,未增加氦氣節(jié)省裝置時:光纖穩(wěn)定生產的情況下氦氣的使用量為6L/min,增加氦氣節(jié)省裝置后:光纖穩(wěn)定生產的情況下氦氣的使用量為3L/min。由上可以看出,該裝置既可以降低氦氣的泄漏量,節(jié)約氦氣,也保證了在光纖生產過程中的安全性。
【權利要求】
1.一種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與冷卻管連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光纖直徑測量頭、移動平臺連接支架、圓片狀的上連接器以及軟管,所述軟管的一端與冷卻管連接,另一端通過所述上連接器與移動平臺連接支架連接,所述移動平臺連接支架與光纖直徑測量頭固接,所述上連接器的中部設有一直徑小于冷卻管內徑的孔,所述移動平臺連接支架接收光纖直徑測量頭的信號產生與所述信號對應的位移。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的內徑小于冷卻管半徑。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上連接器與移動平臺連接支架活動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器外周設有環(huán)形的臺階,所述移動平臺連接支架與連接器的接觸部設有與所述臺階對應的臺階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器的外壁與移動平臺連接支架內壁的間距為3-5mm。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個下連接器,所述軟管相對于冷卻管的一端通過所述下連接器與冷卻管連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軟管的兩端分別對應地通過一個卡箍與上連接器、下連接器固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內分別設有密封圈,實現(xiàn)軟管與上連接器、下連接器的密封連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軟管為波紋軟管。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光纖生產過程中降低冷卻管氦氣用量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管的直徑為10mm,所述孔的的直徑為3.5-4.5mm。
【文檔編號】C03B37/01GK104478209SQ201410701289
【公開日】2015年4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1月28日
【發(fā)明者】郭洪光, 席春磊 申請人:南京烽火藤倉光通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