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該光纖著色模具改變了傳統入口模具的外形,其進纖端外徑大于所述出纖端外徑,且橫截面呈T型;該光纖著色模座在入口模具進纖端內孔也按照入口模具的外形進行了加工,使得光纖著色模具從外觀上能直觀的分辨出與出口模具不一樣,操作時就很容易分辨兩個模具的安裝位置,就能正確的將兩個模具安裝到位,也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因模具裝反而導致光纖刮傷和著色層偏厚及外徑偏大等質量事故。
【專利說明】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光纜制造領域技術,尤其是涉及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背景技術】
[0002]光纖著色生產過程中,本色光纖(本色是指透明的纖芯色)通過光纖著色模座連續注入油墨,該著色模座的兩端分別由一個入口模具和一個出口模具組成,當本色光纖通過入口模具進入到注滿油墨的著色模座,其后通過出口模具后其表面會附著一層油墨,接著再經過一個紫外光線(UV,Ultraviolet Rays)光固化爐,在UV光的照射下,該油墨快速并牢固的附著在本色光纖表面,然后經過牽引直到收線,實現光纖著色過程。
[0003]由于組成光纖著色模座中,入口模具和出口模具外形尺寸和形狀完全一致,只是內孔徑的尺寸有十幾微米的區別(入口 >出口),但是肉眼很難分辨出哪個是入口模具還是出口模具;因此,作業中操作者極易將兩個模具的位置裝反,導致本色光纖在入口模處易刮傷引起光纖光學特性不良,同時也會導致光纖著色涂層厚度和外徑增加,出現著色涂層固化不良,造成產品質量損失。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用于避免因出入口模具裝反而導致的光纖著色質量問題。
[0005]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光纖著色模具,其中,所述光纖著色模具包括:
[0006]進纖端和出纖端,所述進纖端外徑大于所述出纖端外徑;
[0007]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橫截面呈T型設置。
[0008]進一步地,所述進纖端外徑上設置有一個緊密配合于進纖端外徑的套環,所述套環鑲套在所述進纖端,或者,所述套環與所述進纖端一體成型。
[0009]優選地,所述進纖端外徑比所述出纖端外徑大1.5至2.5毫米。
[0010]進一步地,所述光纖著色模具為入口模具。
[0011]本實用新型第二方面還提供一種光纖著色模座,包括入口模具和出口模具,所述光纖著色模座設置有分別安裝所述入口模具和所述出口模具的內孔;
[0012]其中,所述入口模具,包括:
[0013]進纖端和出纖端,所述進纖端外徑大于所述出纖端外徑;
[0014]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橫截面呈T型設置。
[0015]進一步地,所述進纖端外徑上設置有一個緊密配合于進纖端外徑的套環,所述套環鑲套在所述進纖端,或者,所述套環與所述進纖端一體成型。
[0016]優選地,所述進纖端外徑比所述出纖端外徑大1.5至2.5毫米。
[0017]所述光纖著色模座還設置有與所述入口模具的進纖端外徑相互嵌合的缺口。
[0018]本實用新型第三方面一種光纖著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纖著色模具包括:[0019]進纖端和出纖端,所述進纖端外徑小于所述出纖端外徑;
[0020]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橫截面呈T型設置。
[0021]進一步地,所述出纖端外徑上設置有一個緊密配合于出纖端外徑的套環,所述套環鑲套在所述出纖端,或者,所述套環與所述出纖端一體成型。
[0022]優選地,所述出纖端外徑比所述進纖端外徑大1.5至2.5毫米。
[0023]進一步地,所述光纖著色模具為出口模具。
[0024]本實用新型第四方面提供一種光纖著色模座,包括入口模具和出口模具,所述光纖著色模座設置有分別安裝所述入口模具和所述出口模具的內孔;
[0025]其中,所述出口模具包括:
[0026]進纖端和出纖端,所述進纖端外徑小于所述出纖端外徑;
[0027]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橫截面呈T型設置。
[0028]進一步地,所述出纖端外徑上設置有一個緊密配合于出纖端外徑的套環,所述套環鑲套在所述出纖端,或者,所述套環與所述出纖端一體成型。
[0029]優選地,所述出纖端外徑比所述進纖端外徑大1.5至2.5毫米。
[0030]所述光纖著色模座還設置有與所述出口模具的出纖端外徑相互嵌合的缺口。
[0031]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具有以下優點: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改變了傳統入口模具(或出口模具)的外形,其橫截面呈T型,由于光纖著色模具帶有T型臺且無法安裝到出口模具(或入口模具)的位置,從而杜絕了模具位置裝反的現象,避免了著色光纖發生質量事故。并相對應的,光纖著色模座入口模具進纖端(或出口模具出纖端)內孔也按照入口模具(或出口模具)的外形加工,使得光纖著色模具從外觀上能直觀的分辨出與出口模具(或入口模具)不一樣,操作時就很容易分辨兩個模具的安裝位置,就能正確的將兩個模具安裝到位,也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因模具裝反而導致光纖刮傷和著色層偏厚及外徑偏大等質量事故。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2]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33]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光纖著色模座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光纖著色模具和出口模具的結構對比圖;
[0035]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光纖著色模座進行光纖著色的生產流程示意圖;
[0036]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光纖著色模座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用于避免因出入口模具裝反而導致的光纖著色質量問題。
[0038]為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目的、特征、優點能夠更加的明顯和易懂,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下面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非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9]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區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據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里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例如能夠以除了在這里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實施。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產品或設備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驟或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對于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步驟或單元。
[0040]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分別進行詳細的說明。
[004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分別提供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由于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應用于所述光纖著色模座,光纖著色模具的實施方式包含于所述光纖著色模座,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對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的實施方式進行結合分析:
[0042]請參考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光纖著色模座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光纖著色模座包括入口模具11和出口模具12,所述光纖著色模座設置有分別安裝所述入口模具11和所述出口模具12的內孔,如圖1,所述入口模具11和所述出口模具12對應地安裝在光纖著色模座的內孔;
[004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纖著色模座還包括有密封圈13,上蓋14,彈簧15和底座16 ;
[0044]其中,所述光纖著色模座還設置有與所述入口模具11的進纖端a外徑相互嵌合的缺口。該實施例中,所述入口模具11采用該實施例提供的光纖著色模具,所述光纖著色模具包括:
[0045]進纖端a和出纖端b,所述進纖端a外徑大于所述出纖端b外徑;
[0046]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橫截面呈T型設置。
[0047]可一并參考圖2,圖2為本實施例提供的光纖著色模具(即入口模具11)和出口模具12的結構對比圖;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進纖端a外徑上設置有一個緊密配合于進纖端外徑的套環,所述套環鑲套在所述進纖端a,也就是說,針對現有已經在使用中的入口模具,根據其外徑加工一個緊密配合于入口模具外徑的套環,鑲套在入口模具的進纖端,使得原有的入口模具橫截面呈T型,按照改加工好的套環外徑和厚度,再將原有的著色模座安裝入口模具的對應內孔加工成與套環尺寸一致;或者,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套環可以與所述進纖端a —體成型,也就是說,所述模具和所述模座可直接加工成型。
[0048]優選地,所述進纖端a外徑比所述出纖端b外徑大1.5至2.5毫米;進一步優選地,如圖2,該實施例中,所述進纖端a外徑比所述出纖端b外徑大2毫米。
[0049]可參考圖3,圖3為所述光纖著色模座進行光纖著色的生產流程示意圖,待所述入口模具11和所述出口模具12安裝好后,所述光纖著色模座進行光纖著色的生產流程可以是:本色光纖在放線軸I上放出,舞蹈器2控制放線速度,接著除靜電裝置3進行除靜電,油墨4著色,其后通過光固化裝置5和牽引裝置6后,舞蹈控制器7控制收線速度,最后通過排線裝置8和收線裝置9完成光纖著色。[0050]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改變了傳統入口模具的外形(橫截面呈T型),由于入口模具帶有T型臺且無法安裝到出口模具的位置,從而杜絕了模具位置裝反的現象,避免了著色光纖發生質量事故。并相對應的,光纖著色模座入口模具11進纖端a內孔也按照入口模具的外形加工,使得入口模具11從外觀上能直觀的分辨出與出口模具不一樣,操作時就很容易分辨兩個模具的安裝位置,就能正確的將兩個模具安裝到位,也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因模具裝反而導致光纖刮傷和著色層偏厚及外徑偏大等質量事故。
[0051]請參考圖4,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光纖著色模座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光纖著色模座包括入口模具11和出口模具12,所述光纖著色模座設置有分別安裝所述入口模具11和所述出口模具12的內孔,如圖4,所述入口模具11和所述出口模具12對應地安裝在光纖著色模座的內孔;
[0052]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纖著色模座還包括有密封圈13,上蓋14,彈簧15和底座16 ;
[0053]其中,所述光纖著色模座還設置有與所述出口模具12的出纖端c外徑相互嵌合的缺口。該實施例中,所述出口模具12采用該實施例提供的光纖著色模具,所述光纖著色模具包括:
[0054]進纖端d和出纖端C,所述進纖端d外徑小于所述出纖端c外徑;
[0055]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橫截面呈T型設置。
[0056]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出口模具12出纖端c外徑上設置有一個緊密配合于出纖端外徑的套環,所述套環鑲套在所述出纖端C,也就是說,針對現有已經在使用中的出口模具,根據其外徑加工一個緊密配合于出口模具外徑的套環,鑲套在出口模具的出纖端,使得原有的出口模具橫截面呈T型,按照改加工好的套環外徑和厚度,再將原有的著色模座安裝出口模具的對應內孔加工成與套環尺寸一致;或者,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套環可以與所述出纖端c 一體成型,也就是說,所述模具和所述模座可直接加工成型。
[0057]優選地,所述出纖端c外徑比所述進纖端d外徑大1.5至2.5毫米;進一步優選地,該實施例中,所述出纖端c外徑比所述進纖端d外徑大2毫米。
[0058]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光纖著色模座進行光纖著色的生產流程可參考圖3和上一實施例的相關描述,此處不再具體闡述。
[0059]由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具有以下優點: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改變了傳統出口模具的外形,其橫截面呈T型,由于光纖著色模具帶有T型臺且無法安裝到入口模具的位置,從而杜絕了模具位置裝反的現象,避免了著色光纖發生質量事故。并相對應的,光纖著色模座出口模具出纖端內孔也按照出口模具的外形加工,使得光纖著色模具從外觀上能直觀的分辨出與入口模具不一樣,操作時就很容易分辨兩個模具的安裝位置,就能正確的將兩個模具安裝到位,也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避免了現有技術中因模具裝反而導致光纖刮傷和著色層偏厚及外徑偏大等質量事故。
[0060]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光纖著色模具和光纖著色模座進行了詳細介紹,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光纖著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纖著色模具包括: 進纖端和出纖端,所述進纖端外徑大于所述出纖端外徑; 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橫截面呈T型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著色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進纖端外徑上設置有一個緊密配合于進纖端外徑的套環,所述套環鑲套在所述進纖端,或者,所述套環與所述進纖端一體成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著色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進纖端外徑比所述出纖端外徑大1.5至2.5毫米。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光纖著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纖著色模具為入口模具。
5.一種光纖著色模座,包括入口模具和出口模具,所述光纖著色模座設置有分別安裝所述入口模具和所述出口模具的內孔,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口模具為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光纖著色模具,所述光纖著色模座還設置有與所述入口模具的進纖端外徑相互嵌合的缺口。
6.一種光纖著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纖著色模具包括: 進纖端和出纖端,所述進纖端外徑小于所述出纖端外徑; 所述光纖著色模具橫截面呈T型設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光纖著色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纖端外徑上設置有一個緊密配合于出纖端外徑的套環,所述套環鑲套在所述出纖端,或者,所述套環與所述出纖端一體成型。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光纖著色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纖端外徑比所述進纖端外徑大1.5至2.5毫米。
9.根據權利要求6至8任一項所述的光纖著色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纖著色模具為出口模具。
10.一種光纖著色模座,包括入口模具和出口模具,所述光纖著色模座設置有分別安裝所述入口模具和所述出口模具的內孔,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口模具為如權利要求6至9任一項所述的光纖著色模具,所述光纖著色模座還設置有與所述出口模具的出纖端外徑相互嵌合的缺口。
【文檔編號】C03C25/16GK203639347SQ201320657791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3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3日
【發明者】張展茂, 鄭永泉, 李金林, 費文彬, 李富龍 申請人:深圳澳科電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