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包括沿隧道洞的縱向延伸方向進行前后移動的門式支架和安裝在門式支架正上方的上部施工平臺,門式支架包括左側豎向支架、右側豎向支架和水平支撐架;左側豎向支架的左側由上至下安裝有多個左側施工平臺,右側豎向支架的右側由上至下安裝有多個右側施工平臺,多個左側施工平臺和多個右側施工平臺的寬度均由上至下逐漸增大;左側豎向支架和/或右側豎向支架上安裝有供施工人員上下的爬梯,左側豎向支架底部安裝有多個左行走輪,右側豎向支架底部安裝有多個右行走輪。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安裝布設方便且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簡單、快捷完成隧道初期支護施工。
【專利說明】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隧道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
【背景技術】
[0002]南廣鐵路是客貨共運鐵路,設計時速200公里,預留250公里,施工要求一次達到250公里。花培嶺隧道是南廣鐵路控制性工程之一,設計為雙線大斷面隧道,分進出口雙向掘進施工,設計無斜、豎井,其位于廣東與廣西兩省交界處,橫穿兩省省界,進口位于廣西省蒼梧縣大坡鎮都夠村,出口位于廣東省郁南縣平臺鎮古隆村,隧道起訖里程IDK252 +657?IDK258+575,全長5918m,最大埋深307m,穿過花培嶺主脈。花培嶺隧道的凈空寬度為12.82m,高度為8.68m,平均開挖斷面面積126.32m2。洞身全部處于花崗巖層之中,穿越多條強風化破碎帶,節理發育。隧道受地形限制,無輔助坑道,采用“新奧法”施工。花培嶺隧道橫穿花培嶺主脈,由于溪溝深切,岸坡陸峻,自然坡度一般為35°?55°。坡面植被發育,以喬木為主,灌木次之。花培嶺隧道主要圍巖類別為IIJII級,其中II級圍巖的分段長度為2160m且其占隧道總長的36.50%,III級圍巖的分段長度為2630m且其占隧道總長的44.44%,IV級圍巖的分段長度為590m且其占隧道總長的9.97%,V級圍巖的分段長度為538m且其占隧道總長的9.09%,因而花培嶺隧道圍巖較好,II和III級圍巖的分段總長度占隧道總長的80.94%,其中I1、111級圍巖的平均開挖斷面為126.80m2。
[0003]花培嶺隧道在施工建設立項時,是全線階段性節點工期控制工程,要求建設工期短,標準高,施工難度極大,總工期為30個月。花培嶺隧道的施工與一般隧道的施工有較大的區別,如何在較短的工期內完成隧道施工,因而探索、總結出一種適合雙線鐵路長隧道快速施工綜合技術是非常必要的,需要隧道掘進、初期支護、二次襯砌等各工序需快速進行。另外,實際開挖施工時,花培嶺隧道通風方面存在以下難點:第一、隧道在累計掘進達850米前采用傳統的獨頭壓入式通風方法,在隧道累計掘進超過850米以后,由于傳統的拉鏈軟風筒漏氣率過高,不能滿足洞內人員、機械的需風量;第二、由于鐵道部文件要求II級圍巖二襯距離掌子面不得超過200m,這樣在掌子面后200m形成作業集中區,各個工序同時集中施工給通風帶來很大干擾;第三、無軌運輸,車輛尾氣污染嚴重;第四、隧道坡道大,不利于新鮮空氣進入。綜上,現如今缺少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簡便且移動便捷、使用效果好的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便于施工人員簡單、快捷完成初期支護施工,并且保證了隧道開挖后的施工安全,洞內空氣指數較好。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安裝布設方便且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簡單、快捷完成隧道初期支護施工。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洞的縱向延伸方向進行前后移動的門式支架和安裝在所述門式支架正上方的上部施工平臺,所述門式支架包括左側豎向支架、與左側豎向支架呈對稱布設的右側豎向支架和支撐于左側豎向支架與右側豎向支架之間的水平支撐架,所述上部施工平臺安裝在水平支撐架上;所述左側豎向支架的左側由上至下安裝有多個左側施工平臺,所述右側豎向支架的右側由上至下安裝有多個右側施工平臺,多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與多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呈左右對稱布設,多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和多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的寬度均由上至下逐漸增大;所述左側豎向支架和/或右側豎向支架上安裝有供施工人員上下的爬梯,所述左側豎向支架底部安裝有多個左行走輪,所述右側豎向支架底部安裝有多個右行走輪,多個所述左行走輪和多個所述右行走輪均沿所施工隧道的延伸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多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中位于底部的左側施工平臺為左側底部平臺,多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中位于底部的右側施工平臺為右側底部平臺,所述左側底部平臺、所述右側底部平臺和所述門式支架的總寬度小于所施工隧道的寬度,所述門式支架的寬度為6m?8.5m,所述門式支架與上部施工平臺的總高度為7m?8.5m。
[0006]上述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是:所述左側施工平臺和右側施工平臺的數量均為三個;三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由上至下分別為左側上部平臺、左側中部平臺和左側底部平臺,三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由上至下分別為右側上部平臺、右側中部平臺和右側底部平臺,所述左側底部平臺和所述右側底部平臺與已開挖形成隧道洞底部之間的距離為1.5m?2m,所述左側中部平臺與所述左側底部平臺之間以及所述右側中部平臺與所述右側底部平臺之間的距離均為1.6m?2.2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左側中部平臺之間以及所述右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上部平臺之間的間距均為1.7m?2.3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和所述右側上部平臺與所述門式支架頂部的距離均為1.5m?2.1m ;所述上部施工平臺的高度為0.8m?1.2m。
[0007]上述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是:所述門式支架為由型鋼桿件焊接而成的型鋼支架。
[0008]上述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是:所述左側底部平臺和所述右側底部平臺的寬度均為2m?2.4m,所述左側中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中部平臺的寬度均為1.6m?2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上部平臺的寬度均為1.1m?1.5m,所述上部施工平臺的寬度為3.5m?4.5m。
[0009]上述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是:所述左側豎向支架和右側豎向支架的中上部之間設置有多道橫向連接桿,多道所述橫向連接桿由前至后進行布設,且多道所述橫向連接桿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
[0010]上述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是:所述橫向連接桿為工字鋼。
[0011]上述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是:所述左側施工平臺包括焊接固定在左側豎向支架上的水平鋼板一和對所述水平鋼板一進行支撐的斜向加勁肋一,多個所述斜向加勁肋一由前至后進行布設,且斜向加勁肋一焊接固定在左側豎向支架與所述水平鋼板一之間;所述右側施工平臺包括焊接固定在右側豎向支架上的水平鋼板二和對所述水平鋼板二進行支撐的斜向加勁肋二,多個所述斜向加勁肋二由前至后進行布設,且斜向加勁肋二焊接固定在右側豎向支架與所述水平鋼板二之間。[0012]上述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是:所述橫向連接桿左側與左側豎向支架之間設置有斜向支撐桿一,所述橫向連接桿右側與右側豎向支架之間設置有斜向支撐桿二,所述斜向支撐桿一和斜向支撐桿二均位于橫向連接桿下方。
[0013]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0014]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及拆裝方便,投入成本較低。
[0015]2、使用操作簡便且使用效果好,前移方便且移動速度快,便于施工人員簡單、快捷完成初期支護施工,并且保證了隧道開挖后的施工安全,洞內空氣指數較好。
[0016]3、推廣應用前景廣泛,能推廣適用至長大隧道的初期支護施工過程。
[0017]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安裝布設方便且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簡單、快捷完成隧道初期支護施工。
[0018]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 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0]附圖標記說明:
[0021]I 一上部施工平臺; 2-1—左側豎向支架; 2-2—右側豎向支架;
[0022]2-3—水平支撐架; 3—左側施工平臺; 3-1—斜向加勁肋一;
[0023]3-2—斜向加勁肋二 ; 4一右側施工平臺;5—爬梯;
[0024]6一左行走輪;7—右行走輪;8—橫向連接桿;
[0025]9-1 一斜向支撐桿一; 9-2—斜向支撐桿二; 10—隧道洞。
【具體實施方式】
[0026]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沿隧道洞10的縱向延伸方向進行前后移動的門式支架和安裝在所述門式支架正上方的上部施工平臺1,所述門式支架包括左側豎向支架2-1、與左側豎向支架2-1呈對稱布設的右側豎向支架2-2和支撐于左側豎向支架2-1與右側豎向支架2-2之間的水平支撐架2-3,所述上部施工平臺I安裝在水平支撐架2-3上;所述左側豎向支架2-1的左側由上至下安裝有多個左側施工平臺3,所述右側豎向支架2-2的右側由上至下安裝有多個右側施工平臺4,多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與多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4呈左右對稱布設,多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和多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4的寬度均由上至下逐漸增大。所述左側豎向支架2-1和/或右側豎向支架2-2上安裝有供施工人員上下的爬梯5,所述左側豎向支架2-1底部安裝有多個左行走輪6,所述右側豎向支架2-2底部安裝有多個右行走輪7,多個所述左行走輪6和多個所述右行走輪7均沿所施工隧道的延伸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多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中位于底部的左側施工平臺3為左側底部平臺,多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4中位于底部的右側施工平臺4為右側底部平臺,所述左側底部平臺、所述右側底部平臺和所述門式支架的總寬度小于所施工隧道的寬度,所述門式支架的寬度為6m~8.5m,所述門式支架與上部施工平臺I的總高度為7m~8.5m。
[0027]本實施例中,所施工隧道的開挖斷面為120m2~130m2。并且,僅在右側豎向支架2-2上安裝爬梯5。
[0028]本實施例中,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和右側施工平臺4的數量均為三個。三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由上至下分別為左側上部平臺、左側中部平臺和左側底部平臺,三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4由上至下分別為右側上部平臺、右側中部平臺和右側底部平臺,所述左側底部平臺和所述右側底部平臺與已開挖形成隧道洞底部之間的距離為1.5m?2m,所述左側中部平臺與所述左側底部平臺之間以及所述右側中部平臺與所述右側底部平臺之間的距離均為1.6m?2.2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左側中部平臺之間以及所述右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上部平臺之間的間距均為1.7m?2.3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和所述右側上部平臺與所述門式支架頂部的距離均為1.5m?2.1m0所述上部施工平臺I的高度為0.8m?1.2m。
[0029]實際加工時,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對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和右側施工平臺4的數量以及各左側施工平臺3和右側施工平臺4的布設高度進行相應調整。
[0030]本實施例中,所述門式支架為由型鋼桿件焊接而成的型鋼支架。
[0031]所述左側底部平臺和所述右側底部平臺的寬度均為2m?2.4m,所述左側中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中部平臺的寬度均為1.6m?2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上部平臺的寬度均為1.1m?1.5m,所述上部施工平臺I的寬度為3.5m?4.5m。
[0032]本實施例中,所述左側豎向支架2-1和右側豎向支架2-2的中上部之間設置有多道橫向連接桿8,多道所述橫向連接桿8由前至后進行布設,且多道所述橫向連接桿8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
[0033]實際加工時,所述橫向連接桿8為工字鋼。
[0034]本實施例中,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包括焊接固定在左側豎向支架2-1上的水平鋼板一和對所述水平鋼板一進行支撐的斜向加勁肋一 3-1,多個所述斜向加勁肋一 3-1由前至后進行布設,且斜向加勁肋一 3-1焊接固定在左側豎向支架2-1與所述水平鋼板一之間。所述右側施工平臺4包括焊接固定在右側豎向支架2-2上的水平鋼板二和對所述水平鋼板二進行支撐的斜向加勁肋二 3-2,多個所述斜向加勁肋二 3-2由前至后進行布設,且斜向加勁肋二 3-2焊接固定在右側豎向支架2-2與所述水平鋼板二之間。
[0035]所述橫向連接桿8左側與左側豎向支架2-1之間設置有斜向支撐桿一 9-1,所述橫向連接桿8右側與右側豎向支架2-2之間設置有斜向支撐桿二 9-2,所述斜向支撐桿一 9-1和斜向支撐桿二 9-2均位于橫向連接桿8下方。
[0036]本實施例中,所述門式支架的寬度為8m,所述門式支架與上部施工平臺I的總高度為8m,所述左側底部平臺和所述右側底部平臺與已開挖形成隧道洞底部之間的距離為
1.Sm,所述左側中部平臺與所述左側底部平臺之間以及所述右側中部平臺與所述右側底部平臺之間的距離均為1.8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左側中部平臺之間以及所述右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上部平臺之間的間距均為1.9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和所述右側上部平臺與所述門式支架頂部的距離均為1.7m。所述上部施工平臺I的高度為lm。所述左側底部平臺和所述右側底部平臺的寬度均為2.2m,所述左側中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中部平臺的寬度均為1.8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上部平臺的寬度均為1.3m,所述上部施工平臺I的寬度為4m。實際加工時,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對所述門式支架、上部施工平臺I以及各左側施工平臺3和各右側施工平臺4的尺寸以及各左側施工平臺3和各右側施工平臺4的布設高度進行相應調整。
[0037]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隧道洞(10)的縱向延伸方向進行前后移動的門式支架和安裝在所述門式支架正上方的上部施工平臺(1),所述門式支架包括左側豎向支架(2-1)、與左側豎向支架(2-1)呈對稱布設的右側豎向支架(2-2)和支撐于左側豎向支架(2-1)與右側豎向支架(2-2)之間的水平支撐架(2-3),所述上部施工平臺(I)安裝在水平支撐架(2-3)上;所述左側豎向支架(2-1)的左側由上至下安裝有多個左側施工平臺(3),所述右側豎向支架(2-2)的右側由上至下安裝有多個右側施工平臺(4),多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與多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4)呈左右對稱布設,多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和多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4)的寬度均由上至下逐漸增大;所述左側豎向支架(2-1)和/或右側豎向支架(2-2)上安裝有供施工人員上下的爬梯(5),所述左側豎向支架(2-1)底部安裝有多個左行走輪(6),所述右側豎向支架(2-2)底部安裝有多個右行走輪(7),多個所述左行走輪(6)和多個所述右行走輪(7)均沿所施工隧道的延伸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多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中位于底部的左側施工平臺(3)為左側底部平臺,多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4)中位于底部的右側施工平臺(4)為右側底部平臺,所述左側底部平臺、所述右側底部平臺和所述門式支架的總寬度小于所施工隧道的寬度,所述門式支架的寬度為6m~8.5m,所述門式支架與上部施工平臺(I)的總高度為7m~8.5m。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和右側施工平臺(4)的數量均為三個;三個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由上至下分別為左側上部平臺、左側中部平臺和左側底部平臺,三個所述右側施工平臺(4)由上至下分別為右側上部平臺、右側中部平臺和右側底部平臺,所述左側底部平臺和所述右側底部平臺與已開挖形成隧道洞底部之間的距離為1.5m~2m,所述左側中部平臺與所述左側底部平臺之間以及所述右側 中部平臺與所述右側底部平臺之間的距離均為1.6m~2.2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左側中部平臺之間以及所述右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上部平臺之間的間距均為1.7m~2.3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和所述右側上部平臺與所述門式支架頂部的距離均為1.5m~2.1m;所述上部施工平臺(I)的高度為0.8m~1.2m。
3.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門式支架為由型鋼桿件焊接而成的型鋼支架。
4.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底部平臺和所述右側底部平臺的寬度均為2m~2.4m,所述左側中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中部平臺的寬度均為1.6m~2m,所述左側上部平臺與所述右側上部平臺的寬度均為1.1m~1.5m,所述上部施工平臺(I)的寬度為3.5m~4.5m。
5.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豎向支架(2-1)和右側豎向支架(2-2)的中上部之間設置有多道橫向連接桿(8),多道所述橫向連接桿(8)由前至后進行布設,且多道所述橫向連接桿(8)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向連接桿(8)為工字鋼。
7.按照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施工平臺(3)包括焊接固定在左側豎向支架(2-1)上的水平鋼板一和對所述水平鋼板一進行支撐的斜向加勁肋一(3-1),多個所述斜向加勁肋一(3-1)由前至后進行布設,且斜向加勁肋一(3-1)焊接固定在左側豎向支架(2-1)與所述水平鋼板一之間;所述右側施工平臺(4)包括焊接固定在右側豎向支架(2-2)上的水平鋼板二和對所述水平鋼板二進行支撐的斜向加勁肋二(3-2),多個所述斜向加勁肋二(3-2)由前至后進行布設,且斜向加勁肋二( 3-2 )焊接固定在右側豎向支架(2-2 )與所述水平鋼板二之間。
8.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大斷面長隧道初期支護施工用簡易臺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向連接桿(8 )左側與左側豎向支架(2-1)之間設置有斜向支撐桿一(9-1 ),所述橫向連接桿(8)右側與右側豎 向支架(2-2)之間設置有斜向支撐桿二(9-2),所述斜向支撐桿一(9-1)和斜向支撐桿二( 9-2 )均位于橫向連接桿(8 )下方。
【文檔編號】E04G1/24GK203487761SQ201320604490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8日
【發明者】邵懷全, 苗文懷, 祝建周, 雷耀軍, 袁昌生, 李玉潔, 萬承茂, 田育虎, 仲維玲, 傅旋, 王群英, 高功林, 雷青川, 戴奇林, 黨瑩 申請人:中鐵二十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