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陶瓷制作設備【技術領域】,提供能有效除去坯體表面塵土,均勻潤濕坯體表面,提高生產效率的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沿傳送方向依次設有風箱和噴淋箱,風箱和噴淋箱內設有將坯體托起架空的過渡橋,過渡橋兩端與傳送帶連接;風箱頂部穿設有第一轉軸,第一轉軸置于風箱內一端設有上吹氣管,風箱內位于過渡橋下方且與上吹氣管相對應的位置上設有下吹起管;噴淋箱頂部設有第二轉軸,第二轉軸置于噴淋箱內一端設有上安裝架,上安裝架設有豎直向下朝向過渡橋的上霧化噴嘴,噴淋箱內位于過渡橋下方且與上安裝架相對應的位置上設有下安裝架,下安裝架設有豎直向上朝向過渡橋的下霧化噴嘴,噴淋箱位于過渡橋的兩側均設有多個側邊霧化噴嘴。
【專利說明】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到陶瓷制作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陶瓷生產過程中,原料坯泥壓制成型后須在坯體表面均勻涂上釉料層再進行燒制才能最終制成工業成品,在坯體上釉前一般需進行坯體表面的清潔除塵和淋水處理,以除去坯體表面的塵垢和油污并使坯體表面充分濕潤,從而使坯體經上釉后釉料能充分均勻附著在坯體表面,保證坯釉的良好結合。
[0003]坯體表面塵垢的來源主要為修坯時產生的雜屑和生產時沾著上的污塵。修坯需要對坯體表面進行打磨和修整成產品工藝所要求的形狀,因此會產生大量顆粒細小肉眼無法直接發現的碎屑塵粒直接附著在坯體表面;陶瓷素坯在燒成前坯件尚未完全定型且對表面濕度要求十分嚴格,若表面碎屑未經處理且表面過于干燥即對表面進行上釉,則易使最后制品表面出現突起的小顆粒落渣,甚至是整塊釉層的脫落,從而導致產品的報廢,成品率低。目前,陶瓷生產中絕大部分是采用傳統人工排筆毛刷蘸水刷洗坯體表面,除去坯體表面塵土同時,潤濕坯體表面,這種生產方式不僅生產效率低,人工成本高,較難完全均勻地濕潤坯體表面,而且坯體表面塵土會附著在排筆毛刷上,影響除塵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0004]因此,針對上述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結構簡單,能有效除去坯體表面塵土,均勻潤濕坯體表面,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的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
[0005]為實現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取的解決方案為: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包括傳送帶、PLC控制器、中壓風機和水泵;沿著傳送帶傳送方向依次設有風箱和噴淋箱,所述風箱和噴淋箱內均設有將坯體托起架空的過渡橋,所述過渡橋兩端與傳送帶連接;
[0006]所述風箱的頂部穿設有至少一根的第一轉軸,第一轉軸置于風箱外的一端連接有第一氣缸,第一氣缸設于風箱頂部,用于驅動第一轉軸上下移動,第一轉軸置于風箱內的一端設有上吹氣管,上吹起管由平行于過渡橋設置的主管和多個與主管垂直連通的支管組成,支管上設有多個豎直向下朝向過渡橋的上通風嘴,所述風箱內位于過渡橋的下方且與上吹氣管相對應的位置上設有下吹起管,下吹起管由平行于過渡橋設置的主管和多個與主管垂直連通的支管組成,支管上設有多個豎直向上朝向過渡橋的下通風嘴,所述上吹起管和下吹氣管的主管均通過塑料軟管與中壓風機相連通,中壓風機設于風箱底部,所述風箱的入口處還設有用于檢測是否有坯體進入的第一光電傳感器;
[0007]所述噴淋箱的頂部設有至少一根的第二轉軸,第二轉軸置于噴淋箱外的一端連接有第二氣缸,第二氣缸設于噴淋箱頂部,用于驅動第二轉軸上下移動,第二轉軸置于噴淋箱內的一端設有上安裝架,上安裝架設有多個豎直向下朝向過渡橋的上霧化噴嘴,所述噴淋箱內位于過渡橋的下方且與上安裝架相對應的位置上設有下安裝架,下安裝架設有多個豎直向上朝向過渡橋的下霧化噴嘴,所述噴淋箱的位于過渡橋的兩側均設有多個側邊霧化噴嘴,所述上霧化噴嘴、下霧化噴嘴和側邊霧化噴嘴均通過導管與水泵相連接,所述噴淋箱的入口處還設有用于檢測是否有坯體進入的第二光電傳感器;
[0008]所述第一光電傳感器和第二光電傳感器均與PLC控制器的數據端相連接,所述第一氣缸、第二氣缸、中壓風機和水泵均與PLC控制器的控制輸出端相連接。
[0009]通過采用前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如上所述設計的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根據坯體的體積大小,通過PLC控制器分別控制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以調節風箱頂部的上吹氣管和噴淋箱頂部的上霧化噴嘴的位置,使上吹氣管和上霧化噴嘴至過渡橋之間的距離為最佳距離段,即所述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能夠適應不同體積大小的坯體,對不同大小體積的坯體都能獲得最大的吹氣除塵和噴淋潤濕的效果;當風箱入口處的第一光電傳感器檢測到有坯體進入風箱時,PLC控制器控制中壓風機工作,則上吹起管的上通風嘴和下吹起管的下通風嘴均朝向過渡橋吹氣,在過渡橋周圍產生高速氣流,形成豎向高速高壓的氣流薄帶,還體通過過渡橋在風箱內運行時會垂直穿過該氣流薄帶,氣流就會將坯體表面的碎屑等吹除,并且,上吹起管和下吹起管均由平行于過渡橋設置的主管和多個與主管垂直連通的支管組成,即通過此結構的吹氣管形成的氣流薄帶,面積更廣泛,更全面的在過渡橋的四周形成大范圍的氣流薄帶,進一步提高了除塵效果;同理,噴淋箱入口的第二光電傳感器檢測到坯體進入時,PLC控制器便控制水泵進行工作,即上霧化噴嘴、下霧化噴嘴和側邊霧化噴嘴均對過渡橋上的坯體進行噴淋工作,從各個方向通過霧化噴嘴的噴淋能夠對坯體全面均勻的進行潤濕;因此,所述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利用PLC控制器進行機械控制,實現了操作自動化,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上吹起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現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3]參考圖1至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揭示的是,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包括傳送帶、PLC控制器、中壓風機和水泵;沿著傳送帶傳送方向依次設有風箱I和噴淋箱2,所述風箱I和噴淋箱2內均設有將坯體托起架空的過渡橋3,所述過渡橋3兩端與傳送帶連接;
[0014]所述風箱I的頂部穿設有兩根第一轉軸11,第一轉軸11置于風箱外的一端連接有第一氣缸12,第一氣缸12設于風箱I頂部,用于驅動第一轉軸11上下移動,兩根第一轉軸11置于風箱I內的一端共同連接上吹氣管13,上吹起管13由平行于過渡橋設置的主管131和多個與主管131垂直連通的支管132組成,支管132上設有多個豎直向下朝向過渡橋3的上通風嘴133,所述風箱I內位于過渡橋3的下方且與上吹氣管13相對應的位置上設有下吹起管14,下吹起管14由平行于過渡橋設置的主管和多個與主管垂直連通的支管組成,支管上設有多個豎直向上朝向過渡橋3的下通風嘴,所述上吹起管13和下吹氣管14的主管均通過塑料軟管與中壓風機相連通,中壓風機設于風箱底部,所述風箱I的入口處還設有用于檢測是否有坯體進入的第一光電傳感器;
[0015]所述噴淋箱2的頂部設有兩根的第二轉軸21,第二轉軸21置于噴淋箱外的一端連接有第二氣缸22,第二氣缸22設于噴淋箱2頂部,用于驅動第二轉軸21上下移動,兩根第二轉軸21置于噴淋箱內的一端共同連接上安裝架23,上安裝架23設有多個豎直向下朝向過渡橋的上霧化噴嘴24,所述噴淋箱2內位于過渡橋3的下方且與上安裝架23相對應的位置上設有下安裝架25,下安裝架25設有多個豎直向上朝向過渡橋的下霧化噴嘴26,所述噴淋箱2的位于過渡橋3的兩側均設有多個側邊霧化噴嘴27,所述上霧化噴嘴24、下霧化噴嘴26和側邊霧化噴嘴27均通過導管與水泵相連接,所述噴淋箱2的入口處還設有用于檢測是否有坯體進入的第二光電傳感器;
[0016]所述第一光電傳感器和第二光電傳感器均與PLC控制器的數據端相連接,所述第一氣缸12、第二氣缸22、中壓風機和水泵均與PLC控制器的控制輸出端相連接。
[0017]所述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根據坯體的體積大小,通過PLC控制器分別控制第一氣缸12和第二氣缸22以調節風箱I頂部的上吹氣管13和噴淋箱2頂部的上霧化噴嘴24的位置,使上吹氣管13和上霧化噴嘴24至過渡橋之間的距離為最佳距離段,使所述上吹氣管13和上霧化噴嘴24對坯體都能起到最大的吹氣除塵和噴淋潤濕的效果;當風箱I入口處的第一光電傳感器檢測到有坯體進入風箱時,PLC控制器控制中壓風機工作,則上吹起管13的上通風嘴和下吹起管14的下通風嘴均朝向過渡橋吹氣,在過渡橋3周圍產生高速氣流,形成豎向高速高壓的氣流薄帶,還體通過過渡橋3在風箱I內運行時會垂直穿過該氣流薄帶,氣流就會將坯體表面的碎屑等吹除,并且,上吹起管13和下吹起管14均由平行于過渡橋3設置的主管和多個與主管垂直連通的支管組成,即通過此結構的吹氣管形成的氣流薄帶,面積更廣泛,更全面的在過渡橋的四周形成大范圍的氣流薄帶,進一步提高了除塵效果;同理,噴淋箱2入口的第二光電傳感器檢測到坯體進入時,PLC控制器便控制水泵進行工作,即上霧化噴嘴24、下霧化噴嘴26和側邊霧化噴嘴27均對過渡橋3上的坯體進行噴淋工作,從各個方向通過霧化噴嘴的噴淋能夠對坯體全面均勻的進行潤濕。
[0018]綜上所述設計的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能夠適應不同體積大小的坯體,對不同大小體積的坯體都能獲得最大的吹氣除塵和噴淋潤濕的效果;并且利用PLC控制器進行機械控制,實現了除塵和潤濕的操作自動化,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0019]以上所記載,僅為利用本創作技術內容的實施例,任何熟悉本項技藝者運用本創作所做的修飾、變化,皆屬本創作主張的專利范圍,而不限于實施例所揭示者。
【權利要求】
1.陶瓷坯體自動除塵系統,包括傳送帶,其特征在于:包括PLC控制器、中壓風機和水泵;沿著傳送帶傳送方向依次設有風箱和噴淋箱,所述風箱和噴淋箱內均設有將坯體托起架空的過渡橋,所述過渡橋兩端與傳送帶連接; 所述風箱的頂部穿設有至少一根的第一轉軸,第一轉軸置于風箱外的一端連接有第一氣缸,第一氣缸設于風箱頂部,用于驅動第一轉軸上下移動,第一轉軸置于風箱內的一端設有上吹氣管,上吹起管由平行于過渡橋設置的主管和多個與主管垂直連通的支管組成,支管上設有多個豎直向下朝向過渡橋的上通風嘴,所述風箱內位于過渡橋的下方且與上吹氣管相對應的位置上設有下吹起管,下吹起管由平行于過渡橋設置的主管和多個與主管垂直連通的支管組成,支管上設有多個豎直向上朝向過渡橋的下通風嘴,所述上吹起管和下吹氣管的主管均通過塑料軟管與中壓風機相連通,中壓風機設于風箱底部,所述風箱的入口處還設有用于檢測是否有坯體進入的第一光電傳感器; 所述噴淋箱的頂部設有至少一根的第二轉軸,第二轉軸置于噴淋箱外的一端連接有第二氣缸,第二氣缸設于噴淋箱頂部,用于驅動第二轉軸上下移動,第二轉軸置于噴淋箱內的一端設有上安裝架,上安裝架設有多個豎直向下朝向過渡橋的上霧化噴嘴,所述噴淋箱內位于過渡橋的下方且與上安裝架相對應的位置上設有下安裝架,下安裝架設有多個豎直向上朝向過渡橋的下霧化噴嘴,所述噴淋箱的位于過渡橋的兩側均設有多個側邊霧化噴嘴,所述上霧化噴嘴、下霧化噴嘴和側邊霧化噴嘴均通過導管與水泵相連接,所述噴淋箱的入口處還設有用于檢測是否有坯體進入的第二光電傳感器; 所述第一光電傳感器和第二光電傳感器均與PLC控制器的數據端相連接,所述第一氣缸、第二氣缸、中壓風機和水泵均與PLC控制器的控制輸出端相連接。
【文檔編號】B28B11/22GK203460304SQ201320580130
【公開日】2014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0日
【發明者】廖文祥 申請人:廖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