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后澆帶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后澆帶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尤指一種確保后澆帶混凝土表面接縫平整度的后澆帶結構及其施工方法。該后澆帶結構,包括對預留的后澆帶空隙進行混凝土澆筑形成后澆帶;所述后澆帶兩側分別形成有一第一混凝土結構與一第二混凝土結構;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于靠近所述后澆帶側面與頂面的夾角處設有一凹面結構;所述凹面結構包括一第一平面及與所述第一平面垂直連接的一第二平面;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的側面垂直連接;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的頂面垂直連接。本發明可以確保后澆帶混凝土表面接縫平整度。
【專利說明】一種后澆帶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后澆帶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尤指一種確保后澆帶混凝土表面接縫平整度的后澆帶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當前社會高速發展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大型建筑在國內拔地而起,為了保證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壽命和安全性,且按照施工規范要求及設計要求很多單體工程要留置后澆帶,后澆帶是指在現澆整體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只在施工期間留存的臨時性帶型縫,起到消化沉降收縮變形的作用,根據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時間后,再用混凝土澆筑密實成為連續整體的結構。后澆帶因與主體結構為不同時間澆筑,在施工時其接縫處很難保證其平整度,主要是因為采用快易收口網來形成后澆帶空隙,與快易收口網兩側連接的混凝土在凝固后,會形成不平整的面。該不平整的面使得后續澆筑后澆帶時,該后澆帶與已澆筑好的混凝土表面接縫處很難平整。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后澆帶結構及其施工方法,可以有效解決后澆帶混凝土表面接縫平整度的問題。
[0004]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0005]本發明一種后澆帶結構,包括對預留的后澆帶空隙進行混凝土澆筑形成的后澆帶;所述后澆帶兩側分別形成有一第一混凝土結構與一第二混凝土結構;
[0006]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于靠近所述后澆帶側面與頂面的夾角處設有一凹面結構;
[0007]所述凹面結構包括一第一平面及與所述第一平面垂直連接的一第二平面;
[0008]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的側面垂直連接;
[0009]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的頂面垂直連接。
[0010]采用在凝固的混凝土結構上設置凹面結構的技術方案,通過凹面結構將先澆筑的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的表面靠近后澆帶空隙處的不平整面切除,解決后續澆筑后澆帶時,產生的混凝土表面接縫處不平整的問題。上述技術方案操作簡單,保證混凝土結構的表面平整,不會受到先后澆筑的影響。
[0011]本發明后澆帶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二平面的寬度相等。
[0012]本發明后澆帶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側面為不平整的鑿毛面。
[0013]一種后澆帶結構的施工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0014]在澆筑混凝土結構之前,于后澆帶位置設有供形成后澆帶空隙的一快易收口網;
[0015]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結后,于所述快易收口網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后澆帶空隙;所述后澆帶空隙的兩側分別形成有一第一混凝土結構和一第二混凝土結構;
[0016]對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中靠近所述后澆帶空隙側面與頂面的夾角進行切割以形成一凹面結構,以及對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中靠近所述后澆帶空隙側面與頂面的夾角進行切割以形成一凹面結構;
[0017]對后澆帶空隙進行混凝土澆筑,形成后澆帶。
[0018]本發明后澆帶結構的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凹面結構包括一第一平面及與所述第一平面垂直連接的一第二平面;
[0019]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的側面垂直連接;
[0020]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的頂面垂直連接。
[0021]本發明后澆帶結構的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二平面的寬度相等。
[0022]本發明后澆帶結構的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改進在于:在對后澆帶空隙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前,對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側面進行鑿毛,形成不平整的鑿毛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發明一種后澆帶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本發明一種后澆帶結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25]圖3為圖2中澆筑后澆帶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26]圖4為本發明一種后澆帶結構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28]請參閱圖1所示,圖1為本發明一種后澆帶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該后澆帶結構為解決先后澆筑混凝土表面不平整的問題而設計的,該技術方案具有實施簡單、方便且施工完成后混凝土的平整效果好等特點。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一種后澆帶結構進行說明。
[0029]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的一種后澆帶結構,包括澆筑混凝土結構時預留的后澆帶空隙40,該后澆帶空隙40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第一混凝土結構10和第二混凝土結構20 ;第一混凝土結構10包括一頂面102與一側面101,第二混凝土結構20包括一頂面202與一側面201。
[0030]該后澆帶結構還包括凹面結構30,3(V,其中,凹面結構30包括第一平面301與第二平面302,凹面結構30形成于第一混凝土結構10的側面101與頂面102的夾角處,凹面結構30的第一平面301與第一混凝土結構10的側面101垂直連接,凹面結構30的第二平面302與第一混凝土結構10的頂面102垂直連接。凹面結構30'形成于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側面201與頂面202的夾角處,凹面結構30'包括第一平面301'與第二平面302',凹面結構30'形成與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側面201與頂面202的夾角處,凹面結構30'的第一平面301'與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側面201垂直連接,凹面結構30'的第二平面302'與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頂面202垂直連接。
[0031]凹面結構30,30'的第一平面301,301'和第二平面302,302'的寬度相等,該寬度的選擇取決于第一混凝土結構10和第二混凝土結構20上的不平整面的寬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定。在本實施例中,凹面結構30,30'的第一平面301,301'和第二平面302,302'的寬度為20毫米。通過該凹面結構30,30'的設置,可以切除第一混凝土結構10和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頂面102,202與側面101,201的夾角處的不平整面,該不平整面是由預留后澆帶空隙40所產生的,切除上述不平整面后,在進行后澆帶的澆筑,可以有效解決后澆帶混凝土表面接縫處不平整的問題。
[0032]如圖3所示,對后澆帶混凝土空隙40處進行混凝土澆筑,形成了后澆帶50。由于切除夾角的第一混凝土結構10和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頂面102,202是平整的,在澆筑后澆帶50后,只需將后澆帶50的表面抹平就可以保證后澆帶50的表面接縫處平整。澆筑后澆帶的混凝土須采用無收縮且微膨脹的混凝土,該混凝土的強度高于第一混凝土結構10和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混凝土強度。
[0033]如圖4所示,下面對本發明一種后澆帶結構的施工方法進行說明。
[0034]首先,彈線確定混凝土澆筑的位置,然后搭設模板及安裝鋼筋;
[0035]接著,在澆筑混凝土結構之前,于后澆帶位置設有供形成后澆帶空隙40的一快易收口網(圖中未示出);
[0036]然后澆筑混凝土,混凝土凝結強度達到要求時,進行模板拆除;于快易收口網的位置形成有后澆帶空隙40 ;后澆帶空隙40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第一混凝土結構10和第二混凝土結構20 ;
[0037]對第一混凝土結構10和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側面101,201進行鑿毛,形成粗糙的鑿毛面;
[0038]然后,對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10和第二混凝土結構20靠近后澆帶空隙40的側面101,201與頂面102,202的夾角分別進行切割;切割后,形成一凹面結構30,30',其中,凹面結構30包括第一平面301與第二平面302,凹面結構30形成于第一混凝土結構10的側面101與頂面102的夾角處,凹面結構30的第一平面301與第一混凝土結構10的側面101垂直連接,凹面結構30的第二平面302與第一混凝土結構10的頂面102垂直連接。面結構30'形成于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側面201與頂面202的夾角處,凹面結構30'包括第一平面301'與第二平面302',凹面結構30'形成與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側面201與頂面202的夾角處,凹面結構30'的第一平面301'與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側面201垂直連接,凹面結構30'的第二平面302'與第二混凝土結構20的頂面202垂直連接;
[0039]凹面結構30,30'的第一平面301,301'和第二平面302,302'的寬度相等,該寬度的選擇取決于第一混凝土結構10和第二混凝土結構20上的不平整面的寬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定。在本實施例中,凹面結構30,30'的第一平面301,301'和第二平面302,302'的寬度為20毫米;
[0040]最后,對后澆帶空隙40進行混凝土澆筑,形成后澆帶。[0041]本發明一種后澆帶結構的施工方法需注意的事項:
[0042]后澆帶澆筑混凝土前,檢查后澆帶模板的位置,對錯位、移位進行調整;發現生銹的鋼筋需要清除表面的銹層。在對側面進行鑿毛前,先用高壓水槍對側面進行清洗,并對鑿毛位置進行24小時濕潤。在澆筑后澆帶混凝土之前,最好在后澆帶空隙處鋪設一層與主體混凝土內砂漿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漿。后澆帶混凝土須采用無收縮混凝土,并采用微膨脹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主體混凝土,在后澆帶混凝土中還可以摻入早強減水劑,澆筑后精心振搗。
[0043]以上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可根據上述說明對本發明做出種種變化例。因而,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不應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定,本發明將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后澆帶結構,包括對預留的后澆帶空隙進行混凝土澆筑形成的后澆帶;所述后澆帶兩側分別形成有一第一混凝土結構與一第二混凝土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于靠近所述后澆帶側面與頂面的夾角處設有一凹面結構; 所述凹面結構包括一第一平面及與所述第一平面垂直連接的一第二平面; 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的側面垂直連接; 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的頂面垂直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澆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二平面的寬度相等。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澆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側面為不平整的鑿毛面。
4.一種后澆帶結構的施工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在澆筑混凝土結構之前,于后澆帶位置設有供形成后澆帶空隙的一快易收口網; 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結后,于所述快易收口網的位置形成有所述后澆帶空隙;所述后澆帶空隙的兩側分別形成有一第一混凝土結構和一第二混凝土結構; 對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中靠近所述后澆帶空隙側面與頂面的夾角進行切割以形成一凹面結構,以及對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中靠近所述后澆帶空隙側面與頂面的夾角進行切割以形成一凹面結構; 對后澆帶空隙進行混凝土澆筑,形成后澆帶。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后澆帶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結構包括一第一平面及與所述第一平面垂直連接的一第二平面; 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的側面垂直連接; 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二平面與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第二混凝土結構的頂面垂直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后澆帶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結構的第一平面與所述第二平面的寬度相等。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后澆帶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對后澆帶空隙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前,對所述第一混凝土結構和所述第二混凝土結構的側面進行鑿毛,形成不平整的鑿毛面。
【文檔編號】E04B1/682GK103541443SQ201310533082
【公開日】2014年1月2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31日
【發明者】方思忠, 何震華, 楊松 申請人: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