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生活垃圾制磚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活垃圾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活垃圾制磚工藝。
背景技術:
當今,人們還沒有找到較好處理生活垃圾的辦法。把生活垃圾填埋的做法,費工、費時且污染土壤;而把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更是會直接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為了妥善處理生活垃圾,人們進行了大量的工藝研究與應用探索。例如,授權專利“生活垃圾焚燒煙氣中二惡英收集方法(授權號CN102000443B) ”針對垃圾焚燒過程中的污染問題,提出了一種針對氣體中二惡英成分的理化綜合處理技術。但是,這個技術需要增添不少專用設備,并且需要消耗一些化工原料。又如,授權專利“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保溫磚及制造方法(授權號CN1059250C) ”提出了以廢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為骨料生產保溫磚的技術工藝。但是,這個技術需要對垃圾進行嚴格的篩選與分類,并使用到松香皂、食鹽、木鈣、聚乙烯醇縮甲醛粘合劑,這對制磚工藝來說,花費成本太高,是不切實際的。公開專利“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顆粒保溫磚(公開號CN1421486A)”也存在上述種種問題,如需要粘合劑、需要單純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顆粒、需要嚴格的垃圾分類。總之,現有技術在設備、原料和成本等方面的局限,限制了它們在生活垃圾處理上的應用。其實,生活垃圾中污染環境、難以處理的那些成分,無外乎一些輕質的塑料包裝物,尤以所謂“白色污染”類的泡沫塑料為多。如果把垃圾中那些輕質類的成分粗略分揀出來,就可以參考公開專利“一種輕質磚及其制作方法(公開號CN102503314A)所述的簡單工藝,制成“垃圾輕質磚”。但是,生活垃圾中的輕質成分在進入垃圾場之前,往往已經成為各種成分混雜的小碎塊,并且常常沾有油污或者泥土。它們不容易人工分揀,更非潔凈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因此,尋求更為經濟適用的生活垃圾處理方法,是人類保護自我生存環境的當務之急。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生活垃圾處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種生活垃圾制磚工藝。本發明所采取的措施是:首先為供風式分揀和剪切式粉碎。即采用供風式分揀裝置,將混雜有輕質塑料包裝物的生活垃圾進行分揀,分離出以輕質塑料包裝物為主要成分的輕質混合物;把所述輕質混合物送入剪切式粉碎機,將它們粉碎成為0.5 0.8cm粒徑的輕質物體顆粒。其次是混合、攪拌與成型。即把所述輕質物體顆粒與普通硅酸鹽混凝土以6: 4的體積比混合,倒入磚模;自然風干之后,成為適用于非承重場合的建筑用磚。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除混泥土與垃圾中的輕質混合物之外,不需要其他添加劑。利用低成本的簡單工藝,將生活垃圾中污染環境的輕質成分分離,并將分離的輕質成分制成建筑用磚。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圖1為本發明的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首先是供風式分揀和剪切式粉碎。即采用供風式分揀裝置,將混雜有輕質塑料包裝物的生活垃圾進行分揀,分離出以輕質塑料包裝物為主要成分的輕質混合物;把所述輕質混合物送入剪切式粉碎機,將它們粉碎成為0.5 0.8cm粒徑的輕質物體顆粒。其次是混合、攪拌與成型。即把所述輕質物體顆粒與普通硅酸鹽混凝土以6: 4的體積比混合,倒入磚模;自然風干之后,成為適用于非承重場合的建筑用磚。實施例:將混雜有輕質塑料包裝物的生活垃圾倒入供風式分揀機進行分揀,分離出以輕質塑料包裝物為主要成分的輕質混合物;把所述輕質混合物送入剪切式粉碎機,將它們粉碎成為0.6cm粒徑的輕質物體顆粒;把所述輕質物體顆粒與普通硅酸鹽混凝土以6: 4的體積比混合,倒入磚模;自然風干之后,成為適用于非承重場合的建筑用磚。所述輕質混合物包括輕質塑料包裝物以外的垃圾混雜物。所述普通硅酸鹽混凝土,水`泥與沙粒的體積比為1: 2.5,水適量。
權利要求
1.一種生活垃圾制磚工藝,其特征在于如下工藝步驟: 首先為供風式分揀和剪切式粉碎。即采用供風式分揀裝置,將混雜有輕質塑料包裝物的生活垃圾進行分揀,分離出以輕質塑料包裝物為主要成分的輕質混合物;把所述輕質混合物送入剪切式粉碎機,將它們粉碎成為0.5 0.8cm粒徑的輕質物體顆粒。
其次是混合、攪拌與成型。即把所述輕質物體顆粒與普通硅酸鹽混凝土以6: 4的體積比混合,倒入磚模 ;自然風干之后,成為適用于非承重場合的建筑用磚。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的一種生活垃圾制磚工藝,針對生活垃圾處理存在的不足,采用供風式分揀裝置,將混雜有輕質塑料包裝物的生活垃圾進行分揀,分離出以輕質塑料包裝物為主要成分的輕質混合物。繼而把所述輕質混合物送入剪切式粉碎機,將它們粉碎成為輕質物體顆粒,與普通硅酸鹽混凝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倒入磚模,制成適用于非承重場合的建筑用磚。該工藝不需要其他化工原料作為粘合劑,工藝簡單,成本低廉,有利于環保。
文檔編號C04B28/04GK103113065SQ20131005889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5日
發明者吳小鋼, 廖波 申請人:浙江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