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對拉螺桿連接器,尤其是一種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
技術背景[0002]對拉螺桿主要用于墻體模板內、外側模板之間的拉結,并承受混凝土的側壓力和其他荷載,確保內外側模板的間距能滿足設計要求,同時也是模板及其支撐結構的支點,因此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是一種重要的建筑物構件,在現有的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中,分為止水型和穿墻型兩種,均用一段兩端套絲(或滾絲)的Φ12 18圓鋼加工而成。止水型對拉螺桿使用前要垂直于對拉螺桿焊接長度5cm、Φ6圓鋼來限位模板;混凝土澆筑時有部分對拉螺桿澆筑在混凝土里面(長度與混凝土構件寬度相同),另外部分外露在混凝土表面,外露長度為0.2^0.25m (單側);混凝土達到拆模強度時外露在混凝土表面的對拉螺桿使拆除模板不方便,易損壞模板,耗費人工多;拆除模板后,要切割外露在混凝土表面的對拉螺桿,需耗費人工,對材料造成浪費,并把pvc錐形墊塊摳出,但不易摳出。穿墻型對拉螺桿使用時要套pvc套管,套管長度為混凝土斷面+5cmX2 ;為了保證模板的位置,用Φ 12鋼筋(或水泥砂漿條)來支撐模板;混凝土澆筑時pvc套管、模板支撐(Φ 12鋼筋或水泥砂漿條)澆筑在混凝土里,對材料造成浪費;混凝土達到拆模板強度時,對拉螺桿可以抽出,重復使用,但是對拉螺桿多次使用后大多出現彎曲不易抽出,耗費人工多,如果pvc套管在混凝土內破裂,則對拉螺桿抽不出來,從而又多耗費了人工、材料,總之對拉螺桿的重復使用性不強。
發明內容為了克服上述技術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因此提高了模板成型速度和穩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包含有設置在模板中的連接桿、與連接桿聯接并用于把模板與腳手架管固定在一起的扭緊裝置。把連接桿放到模板中間,通過扭緊裝置把連接桿與腳手架管連接,使模板成型,把混凝土注入到模板中間進行澆筑,當混凝土成型后,把腳手架管和模板移除,把連接桿從混凝土旋出,由于設計了連接桿和扭緊裝置,在模板成型時,與腳手架管連接,因此提高了模板成型速度和穩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實用新型設計了,扭緊裝置設置為包含有卡扣、調節套管、緊固螺母和墊片,連接桿設置在模板之間并兩端分別設置在模板的外側面,在模板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腳手架管,卡扣設置為串套在連接桿上并卡扣的內端面設置為與腳手架管接觸式聯接,緊固螺母設置在連接桿的外端面上并設置為與連接桿螺紋式聯接,調節套管設置在卡扣和緊固螺母之間并內端面設置為與卡扣的外端面接觸式聯接、外端面設置為通過墊片與緊固螺母接觸式聯接。[0007]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在卡扣的內端面上沿卡扣的中心線的上下兩側面設置有圓柱體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設計了,連接桿設置為包含有內接桿、連接頭和外接桿,在內接桿的兩端分別設置有連接頭,連接頭設置為與內接桿螺紋式聯接,外接桿設置為與連接頭螺紋式聯接。把內接桿放到模板中間,再把外接桿與內接桿連接,然后使用山型卡、套管和螺母與腳手架管,使模板成型,把混凝土注入到模板中間進行澆筑,當混凝土成型后,把腳手架管和模板移除,把外接桿從內接桿旋出,把內接桿留在混凝土中,由于設計了內接桿和外接桿,把外接桿與內接桿可以分離開,不再使內接桿和外接桿為一整體式,也不需要使用切割工具去除外露部分,因此外接桿可以重復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在外接桿與連接頭連接的端部設置有臺階面并外接桿的臺階面設置為與連接頭接觸式聯接,在外接桿與連接頭連接的端部設置有通孔,通孔的一端設置在外接桿與連接頭連接的端部的端面上并通孔的另一端設置在外接桿的臺階面的外側面上。本實用新型設計了,連接頭設置為錐形體并錐形體的小端部設置為與內接桿聯接、錐形體并錐形體的大端部設置為與外接桿接觸式聯接。本實用新型設計了,在連接頭中設置有卡口,內接桿和外接桿設置有卡頭,內接桿和外接桿分別設置為與連接頭卡接。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圖2為連接桿4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例,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施例,包含有連接桿
4、卡扣5、調節套管6、緊固螺母7和墊片8,連接桿4設置在模板10之間并兩端分別設置在模板10的外側面,在模板10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腳手架管9,卡扣5設置為串套在連接桿4上并卡扣5的內端面設置為與腳手架管9接觸式聯接,緊固螺母7設置在連接桿4的外端面上并設置為與連接桿4螺紋式聯接,調節套管6設置在卡扣5和緊固螺母7之間并內端面設置為與卡扣5的外端面接觸式聯接、外端面設置為通過墊片8與緊固螺母7接觸式聯接。在本實施例中,連接桿4設置為包含有內接桿1、連接頭2和外接桿3,在內接桿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連接頭2,連接頭2設置為與內接桿I螺紋式聯接,外接桿3設置為與連接頭2螺紋式聯接。在本實施例中,在外接桿3與連接頭2連接的端部設置有臺階面31并外接桿3的臺階面31設置為與連接頭2接觸式聯接,在外接桿3與連接頭2連接的端部設置有通孔32,通孔32的一端設置在外接桿3與連接頭2連接的端部的端面上并通孔32的另一端設置在外接桿3的臺階面31的外側面上。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頭2設置為錐形體并錐形體的小端部設置為與內接桿I聯接、錐形體并錐形體的大端部設置為與外接桿3接觸式聯接。在本實施例中,在卡扣5的內端面上沿卡扣5的中心線的上下兩側面設置有圓柱體的一部分。用來與腳手架管9相吻合接觸。把內接桿I與連接頭2連接后,放到模板10中間,再把外接桿3與連接頭2連接,然后使用卡扣5、調節套管6、緊固螺母7和墊片8與腳手架管9連接在一走,使模板10成型,把混凝土注入到模板10中間進行澆筑,當混凝土成型后,把腳手架管9和模板10移除,把外接桿3從連接頭2旋出,然后再使用工具把連接頭2從內接桿I中旋出,把內接桿I留在混凝土中,當連接頭2中留有砂子顆粒時,當連接頭2抒入到連接頭2時,砂子顆粒進入外接桿3的通孔32中,防止砂子顆粒對螺紋的破壞。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在連接頭2中設置有卡口,內接桿I和外接桿3設置有卡頭,內接桿I和外接桿3分別設置為與連接頭2卡接。本實用新型具有下特點:1、由于設計了連接桿4和扭緊裝置,在模板10成型時,與腳手架管9連接,因此提高了模板10成型速度和穩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2、由于設計了內接桿I和外接桿3,把外接桿3與內接桿I可以分離開,不再使內接桿I和外接桿3為一整體式,也不需要使用切割工具去除外露部分,因此外接桿3可以重復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3、由于設計了外接桿3,通過通孔32清楚雜質,方便外接桿3的連接。4、由于設計了連接頭2,增大與外接桿3的連接強度,由于連接頭2的小端部放置在混凝土中,也方便連接頭2從混凝土中取出。在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技術領域內;凡是包含有設置在模板10中的連接桿4、與連接桿4聯接并用于把模板10與腳手架管9固定在一起的扭緊裝置的技術內容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其特征是:包含有設置在模板(10)中的連接桿(4)、與連接桿(4)聯接并用于把模板(10)與腳手架管(9)固定在一起的扭緊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其特征是:扭緊裝置設置為包含有卡扣(5)、調節套管(6)、緊固螺母(7)和墊片(8),連接桿(4)設置在模板(10)之間并兩端分別設置在模板(10)的外側面,在模板(10)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腳手架管(9),卡扣(5)設置為串套在連接桿(4)上并卡扣(5)的內端面設置為與腳手架管(9)接觸式聯接,緊固螺母(7)設置在連接桿(4)的外端面上并設置為與連接桿(4)螺紋式聯接,調節套管(6)設置在卡扣(5)和緊固螺母(7)之間并內端面設置為與卡扣(5)的外端面接觸式聯接、外端面設置為通過墊片(8)與緊固螺母(7)接觸式聯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其特征是:在卡扣(5)的內端面上沿卡扣(5)的中心線的上下兩側面設置有圓柱體的一部分。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其特征是:連接桿(4)設置為包含有內接桿(I)、連接頭(2)和外接桿(3),在內接桿(I)的兩端分別設置有連接頭(2),連接頭(2)設置為與內接桿(I)螺紋式聯接,外接桿(3)設置為與連接頭(2)螺紋式聯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其特征是:在外接桿(3 )與連接頭(2 )連接的端部設置有臺階面(31)并外接桿(3 )的臺階面(31)設置為與連接頭(2)接觸式聯接,在外接桿(3)與連接頭(2)連接的端部設置有通孔(32),通孔(32)的一端設置在外接桿(3 )與連接頭(2 )連接的端部的端面上并通孔(32 )的另一端設置在外接桿(3)的臺階面(31)的外側面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其特征是:連接頭(2)設置為錐形體并錐形體的小端部設置為與內接桿(I)聯接、錐形體并錐形體的大端部設置為與外接桿(3)接觸式聯接。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其特征是:在連接頭(2)中設置有卡口,內接桿(I)和外接桿(3)設置有卡頭,內接桿(I)和外接桿(3)分別設置為與連接頭(2)卡接。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對拉螺桿連接器,包含有設置在模板(10)中的連接桿(4)、與連接桿(4)聯接并用于把模板(10)與腳手架管(9)固定在一起的扭緊裝置,,在模板(10)成型時,與腳手架管(9)連接,因此提高了模板(10)成型速度和穩定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E04G17/065GK202969934SQ201220699720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8日
發明者史明文 申請人:史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