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及其相貫節點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及其相貫節點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及其相貫節點O背景技術[0002]目前,由于斜撐構件在建筑結構中具有抵抗水平荷載的功能,因此,斜交網格柱結構被廣泛的應用在高層建筑中。斜交網格柱結構中所有的豎向柱都是由斜交成網格狀的斜柱代替,使得建筑結構從整體上能夠同時承受豎向荷載和水平荷載,具有較大的側向剛度和良好的抗震抗風性能。[0003]由于網格柱是由結構柱相貫而成,而網格柱相貫節點的橫截面積僅相當于一根結構柱的截面積,因此,相貫節點是結構設計中最為重要的環節。現有技術中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因結構設計不合理,在整體剛度、受力性能和安全性能上存在諸多缺點ο實用新型內容[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能有效連接上下矩形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且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的傳力明確、承載力高;同時,該相貫節點結構的質量較輕、性能好、便于施工。[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所述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是由外圍鋼板圍擋而成的中空連接體結構,其包括用于與鋼管相貫連接的兩開口端和一中空腔室;[0006]所述兩開口端的位置設置相對,在所述中空腔室中交叉設置多塊沿所述兩開口端方向延伸的加勁鋼板。[0007]優選的,所述外圍鋼板自所述兩開口端向其中部相對收窄一內凹的環狀外壁。[0008]優選的,所述外圍鋼板的截面呈X形。[0009]優選的,所述多塊加勁鋼板貫連在所述外圍鋼板的內側壁上。[0010]優選的,所述多塊加勁鋼板的相對兩端部與所述兩開口端設置平齊,所述述多塊加勁鋼板分割所述兩開口端為網格狀。[0011]優選的,所述多塊加勁鋼板是設置十字交叉的兩塊鋼板。[0012]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包括上述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多根混凝土鋼管以及外伸鋼板或鋼梁;[0013]所述多根混凝土鋼管連接固定在相貫節點的兩位置相對的開口端上,所述外伸鋼板或鋼梁固定在相貫節點的內凹環狀外壁上。[0014]優選的,所述多根鋼管為矩形鋼管,所述多根鋼管均勻的連接在所述相貫節點的兩相對開口端上。[0015]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由于相貫節點是由外圍鋼板圍擋而成的中空連接體結構,且在中空腔室中交叉設置多塊沿其兩開口端方向延伸的加勁鋼板,能有效連接上下矩形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且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的傳力明確、承載力高;同時,該相貫節點結構的質量較輕、性能好、便于施工。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的結構示意圖;[0018]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參考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描述。[0020]參見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所述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是由外圍鋼板11圍擋而成的中空連接體結構, 其包括用于與鋼管相貫連接的兩開口端12和一中空腔室13 ;[0021]所述兩開口端12的位置設置相對,在所述中空腔室13中交叉設置多塊沿所述兩開口端12方向延伸的加勁鋼板131。[0022]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是用于連接混凝土鋼管、外伸鋼管和/或鋼梁的連接結構件,通過設置其形狀,能夠實現其與澆注件或構件的匹配施工,并使各構件間具有明確的傳力關系等優勢。[0023]具體實施時,相貫節點是由外圍鋼板11圍擋而成的中空連接體,包括用于與鋼管相貫連接的兩開口端12和中空腔室13,外圍鋼板11的中部自兩開口端12相對收窄一內凹的環狀外壁14。該環狀外壁14的作用是使在該內凹的環狀外壁14表面可以輕易的焊接滿足傳力要求的外伸鋼板或鋼梁,以便施工。[0024]優選的,所述外圍鋼板11的截面呈X形。可以理解的是,外圍鋼板11的形狀可以根據其需要焊接或固定的混凝土鋼管的數量、外伸鋼板或鋼梁的形狀進行調整,其也可以是截面為其他常見形狀的圍擋板體結構。只要滿足其具有的開口端12能夠連接滿足傳力要求的混凝土鋼管即可。本實施例中設置的X形狀,能夠滿足在外圍鋼板11的內凹環狀外壁14的表面進行外伸鋼板或鋼梁連接作業的要求,并能夠達到相貫節點整體受力均勻、穩固的效果。[002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是具有兩位置相對設置的開口端12的,并且其內部設置中空腔室13的連接結構,開口端12成矩狀,其用于連接固定與其形狀相適配的混凝土鋼管,而設置中空腔室13的作用是在保證相貫節點具有足夠大的承載力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降低相貫節點的質量,提升其性能。[0026]在中空腔室13中交叉設置多塊沿兩開口端12方向延伸的加勁鋼板131。加勁鋼板131的作用是增強相貫節點的承載力,提升其性能。具體實施時,多塊加勁鋼板131貫連在所述外圍鋼板11的內側壁上,其相對兩端部與所述兩開口端12設置平齊,并且多塊加勁鋼板131分割所述兩開口端12為網格狀。可以理解的是,設置加勁鋼板131的數量以及其與外圍鋼板11的相對位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當其設置的數量越多時,相貫節點的強度越大,使得整體裝配后的性能越優越。當需要控制相貫節點的質量時,可以在中空腔室13中盡量配置較少的加勁鋼板131。[0027]優選的,所述多塊加勁鋼板131是設置十字交叉的兩塊鋼板。加勁鋼板131設置為十字交叉的作用是使加勁鋼板131的端部與開口端12的外圍鋼板11而成規則的四個網格狀框架(圖未示),以便焊接在其上的混凝土鋼管可以均勻的作用在該網格狀的框架上。[002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公開了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參見圖2,包括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相貫節點1、多根混凝土鋼管2以及外伸鋼板或鋼梁3,所述多根混凝土鋼管 2連接固定在相貫節點1的兩相對開口端12上,所述外伸鋼板或鋼梁3固定在相貫節點1 的內凹環狀外壁14上。[0029]優選的,所述多根鋼管2為矩形鋼管,所述多根鋼管2均勻的連接在所述相貫節點 1的兩相對開口端12上。[0030]具體實施時,四根混凝土矩形鋼管均勻的固定在加勁鋼板131 (十字交叉設置)與外圍鋼板11在開口端12處而成的四個規則網格狀的框架上,在同一水平線上布置的外伸鋼板或鋼梁3連接固定在相貫節點1的內凹環狀外壁14上,相貫節點1的具體結構和實施方式與上述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結構和實施方式相同。此處不再贅述。[0031]實施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及其相貫節點,由于相貫節點是由外圍鋼板圍擋而成的中空連接體結構,且在中空腔室中交叉設置多塊沿其兩開口端方向延伸的加勁鋼板,能有效連接上下矩形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的傳力明確、承載力高;同時,該相貫節點結構的質量較輕、性能好、便于施工。[0032]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是由外圍鋼板圍擋而成的中空連接體結構,其包括用于與鋼管相貫連接的兩開口端和一中空腔室;所述兩開口端的位置設置相對,在所述中空腔室中交叉設置多塊沿所述兩開口端方向延伸的加勁鋼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圍鋼板自所述兩開口端向其中部相對收窄一內凹的環狀外壁。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圍鋼板的截面呈X形。
4.如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塊加勁鋼板貫連在所述外圍鋼板的內側壁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塊加勁鋼板的相對兩端部與所述兩開口端設置平齊,所述述多塊加勁鋼板分割所述兩開口端為網格狀。
6.如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塊加勁鋼板是設置十字交叉的兩塊鋼板。
7.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多根混凝土鋼管以及外伸鋼板或鋼梁;所述多根混凝土鋼管連接固定在相貫節點的兩位置相對的開口端上,所述外伸鋼板或鋼梁固定在相貫節點的內凹環狀外壁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鋼管為矩形鋼管,所述多根鋼管均勻的連接在所述相貫節點的兩相對開口端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所述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是由外圍鋼板圍擋而成的中空連接體結構,其包括用于與鋼管相貫連接的兩開口端和一中空腔室;所述兩開口端的位置設置相對,在所述中空腔室中交叉設置多塊沿所述兩開口端方向延伸的加勁鋼板。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實施本實用新型的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及其相貫節點,能有效連接上下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且鋼管混凝土斜交網格柱的相貫節點的傳力明確、承載力高;同時,該相貫節點結構的質量較輕、性能好、便于施工。
文檔編號E04B1/58GK202248296SQ201120335089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8日
發明者姜瑞娟, 堯國皇, 郭明, 陳宜言 申請人:深圳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