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特別是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在凹槽中擰緊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橋梁工程豎向預應力采用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因錨具在梁上部但又不允許高出橋面,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須設置在低于橋面的凹槽內。在對錨具進行第二次張拉施工時,其支承螺母需向下擰緊,由于其處于凹槽內,加之空間狹小,給施工操作帶來困難和不便,同時為滿足人工擰緊操作,橋面預留凹槽尺寸就較大,導致削弱了橋梁混凝土的結構尺寸。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操作方便、簡單,適應凹槽內作業的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它包括內凸式連接套1、過渡套2、被動旋轉輪3、主動旋轉輪4、動力機5和張拉支架6,在內凸式連接套1內腔設計有內凸臺,其內凸臺與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外周相對應的凹槽相配合;內凸式連接套1的上端面設置有3個以上的凹槽,過渡套2下端面設置有3個以上與內凸式連接套1上端面的凹槽相配合的凸臺,內凸式連接套1上端面的凹槽與過渡套2下端面的凸臺成間隙配合連接;過渡套2上設置旋轉裝置。所述過渡套2上設置的旋轉裝置可為旋轉手柄或旋轉套筒; 也可以為齒輪旋轉機構,過渡套2上端與被動旋轉輪3相連接;被動旋轉輪3與手動旋轉機構相連接;或采用以下形式的齒輪旋轉機構,過渡套2上端與被動旋轉輪3相連接;被動旋轉輪3外周設置有圓柱齒輪,主動旋轉輪4外周設置有與被動旋轉輪3外周圓柱齒輪相配合的圓狀齒輪,被動旋轉輪3外周的圓柱齒輪與主動旋轉輪4外周圓狀齒輪相嚙合傳遞動力矩;主動旋轉輪4中心設計有內軸孔和鍵槽并與動力機5的輸出軸相連。本實用新型的過渡套2上端面設置有3個以上的凹槽,被動旋轉輪3下端面設置有3個以上與過渡套2上端面設置的凹槽相配合的凸臺,過渡套2上端面的凹槽與被動旋轉輪3下端面的凸臺成過渡配合。也可將所述被動旋轉輪3與過渡套2為一個整體。本實用新型所述內凸式連接套1的內凸臺形狀與支承螺母7外周凹槽位置對應且形狀相同,內凸臺尺寸小于凹槽尺寸0. 5 5mm。所述過渡套2內徑大于張拉連接套10外徑0. 5 15mm,過渡套2下端面凸臺與對應內凸式連接套1上端面相應凹槽間隙在0. 3 15mm之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較好地解決了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的擰緊問題,同時可大幅減少橋面預留凹槽尺寸,減少橋梁混凝土被削減截面,降低旋扭支承螺母的操作難度,提高施工效率。它可廣泛應用于采用懸澆施工法進行箱梁施工的工程中,特別是用于橋梁工程豎向預應力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的安裝使用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圖2是內凸式連接套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過渡套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4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被動旋轉輪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6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8是過渡套與被動旋轉輪整體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8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中1-內凸式連接套;2-過渡套;3-被動旋轉輪;4-主動旋轉輪;5-動力機; 6-張拉支架;7- 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8- 二次張拉錨環;9-墊板;10-張拉連接套; 11-張拉桿;12千斤頂;13連接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下實施例1,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主要是由內凸式連接套1、過渡套2、被動旋轉輪3、 主動旋轉輪4、動力機5和張拉支架6等構成,內凸式連接套1套裝在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上,在內凸式連接套1內腔可設計1個或多個內凸臺,其內凸臺與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外周相對應的凹槽成間隙配合,即所述內凸臺形狀與支承螺母7外周凹槽位置對應且形狀相同,內凸臺尺寸小于凹槽尺寸0. 5 5mm。在內凸式連接套1的上端面設置有3個或多個凹槽,過渡套2下端面對應設置3個或多個子與之相配合的凸臺,內凸式連接套1上端面的凹槽與過渡套2下端面的凸臺成間隙配合連接,且可使過渡套2下端面凸臺與對應內凸式連接套1上端面相應凹槽間隙控制在0. 3 15mm之間;并過渡套2上設置旋轉裝置, 所述旋轉裝置可采用旋轉手柄或旋轉套筒;過渡套2套裝在張拉連接套10上,過渡套2內徑應大于張拉連接套10外徑0. 5 15mm。當二次張拉錨具完成第一次張拉放張后,拆去千斤頂等張拉工具,將內凸式連接套1安裝在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上方,安裝張拉連接套 10及張拉桿11后,在張拉連接套外周安裝過渡套2,再通過操作旋轉手柄或旋轉套筒帶動過渡套2推動內凸式連接套1旋轉,內凸式連接套1旋轉帶動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向下旋轉,二次張拉錨環8與墊板9之間的間隙被消除,完成二次張拉錨具的錨固作業。參閱圖1至圖9。實施例2 本實用新型在過渡套2上設置的旋轉裝置也可以為齒輪旋轉機構,過渡套2上端與被動旋轉輪3相連接,被動旋轉輪3與手動旋轉機構相連接。當二次張拉錨具完成第一次張拉放張后,拆去千斤頂等張拉工具,將內凸式連接套1安裝在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上方,安裝張拉連接套10及張拉桿11后,在張拉連接套外周安裝過渡套2、被動旋轉輪3,此時,二次張拉錨環8與墊板9之間還有7 13mm間隙。這時可通過操作手動旋轉機構驅動被動旋轉輪3帶動過渡套2推動內凸式連接套1旋轉,內凸式連接套1旋轉帶動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向下旋轉,直至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到達并接觸墊板9上平面,消除二次張拉錨環8與墊板9之間的間隙,完成二次張拉錨具的錨固作業。參閱圖1 至圖9,其余同實施例1。實施例3 本實用新型在過渡套2上設置的旋轉裝置除采用上述手動操作外,也可采用動力機構進行驅動,參閱圖1,將過渡套2上端與被動旋轉輪3相連接,并在被動旋轉輪3外周設置圓柱齒輪,主動旋轉輪4的外周設置與被動旋轉輪3外周圓柱齒輪相配合的圓狀齒輪,被動旋轉輪3外周的圓柱齒輪與主動旋轉輪4外周圓狀齒輪相嚙合傳遞動力矩; 主動旋轉輪4中心設計有內軸孔和鍵槽并與動力機5的輸出軸相連,動力機5可安裝固定在張拉支架6的側面,張拉支架6的形狀和尺寸與正常二次張拉支架類似,注意保持主動旋轉輪4與被動旋轉輪3齒輪正常咬合。當二次張拉錨具完成第一次張拉放張后,拆去千斤頂等張拉工具,將內凸式連接套1安裝在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上方,安裝張拉連接套10 及張拉桿11后,在張拉連接套外周安裝過渡套2、被動旋轉輪3,張拉支架上安裝千斤頂12, 用連接螺母13將張拉桿11與千斤頂12連接在一起。開動千斤頂完成第二次張拉達設計要求后,二次張拉錨環8與墊板9之間出現7 13mm間隙。當發出錨固指令,動力機5轉動帶動主動旋轉輪4及被動旋轉輪3通過過渡套2推動凸式連接套1旋轉,帶動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向下旋轉,直至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到達并接觸墊板9上平面,消除二次張拉錨環8與墊板9之間間隙,動力機5停止運轉,完成二次張拉錨具的錨固作業。參閱圖1至圖9,其余同上述實施例實施例4 本實用新型也可取消過渡套2上端圓周凹槽和被動旋轉輪3下端圓周凸臺,而可將過渡套2和被動旋轉輪3設計成一整體。參閱圖1至圖9,其余同上述實施例。實施例5,本實用新型的內凸式連接套1內腔設計成6個凸臺,其凸臺寬度2mm, 長度12mm,高度3mm,內腔Φ 119mm,外徑Φ 125mm,高度35mm。連接套1上端圓周設12個寬15mm,深8mm凹槽。過渡套2內腔Φ 119mm,外徑Φ U6mm,下端圓周設12個寬10mm、高 7mm凸臺,上端圓周設16個寬24mm、深7. 5mm凸臺,與過渡套2上端圓周凹槽過渡配合。被動旋轉輪3內腔為Φ 119mm,外周為下小上大圓臺,下圓臺徑Φ U6mm,高10mm,上圓臺外徑Φ 132mm,高15mm。上圓臺外周設模數為2mm正齒輪。主動旋轉輪4設為圓柱形,外徑 Φ80πιπι,外周設模數為2mm正齒輪,高度20mm。設內軸孔Φ ^mm軸孔內健槽寬6mm,深3mm。 動力機5功率15W配帶減機,輸出轉速15轉/分,輸出軸直徑Φ 28mm,配健與主動旋轉輪4 內軸孔安裝連接,參閱圖1至圖9,其余同上述實施例。
權利要求1.一種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內凸式連接套(1)、 過渡套O)、被動旋轉輪(3)、主動旋轉輪G)、動力機( 和張拉支架(6),在內凸式連接套(1)內腔設計有內凸臺,其內凸臺與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外周相對應的凹槽相配合; 內凸式連接套(1)的上端面設置有3個以上的凹槽,過渡套( 下端面設置有3個以上與內凸式連接套(1)上端面的凹槽相配合的凸臺,內凸式連接套(1)上端面的凹槽與過渡套(2)下端面的凸臺成間隙配合連接;過渡套( 上設置旋轉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其特征是過渡套 (2)上設置的旋轉裝置為旋轉手柄或旋轉套筒。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其特征是過渡套 (2)上設置的旋轉裝置為齒輪旋轉機構,過渡套( 上端與被動旋轉輪C3)相連接;被動旋轉輪( 與手動旋轉機構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其特征是過渡套 (2)上設置的旋轉裝置為齒輪旋轉機構,過渡套( 上端與被動旋轉輪C3)相連接;被動旋轉輪C3)外周設置有圓柱齒輪,主動旋轉輪(4)外周設置有與被動旋轉輪C3)外周圓柱齒輪相配合的圓狀齒輪,被動旋轉輪C3)外周的圓柱齒輪與主動旋轉輪(4)外周圓狀齒輪相嚙合傳遞動力矩;主動旋轉輪(4)中心設計有內軸孔和鍵槽并與動力機( 的輸出軸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其特征是過渡套 (2)上端面設置有3個以上的凹槽,被動旋轉輪C3)下端面設置有3個以上與過渡套(2)上端面設置的凹槽相配合的凸臺,過渡套( 上端面的凹槽與被動旋轉輪C3)下端面的凸臺成過渡配合。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被動旋轉輪C3)與過渡套O)為一個整體。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內凸式連接套(1)的內凸臺形狀與支承螺母(7)外周凹槽位置對應且形狀相同,內凸臺尺寸小于凹槽尺寸0. 5 5mm。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過渡套O)內徑大于張拉連接套(10)外徑0.5 15mm,過渡套(2)下端面凸臺與對應內凸式連接套(1)上端面相應凹槽間隙在0. 3 15mm之間。
專利摘要一種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裝置。它主要是為了解決現有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擰緊不方便等技術問題。其技術方案是它包括內凸式連接套(1)、過渡套(2)、被動旋轉輪(3)、主動旋轉輪(4)、動力機(5)和張拉支架(6),在內凸式連接套(1)內腔設計有內凸臺,其內凸臺與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7)外周相對應的凹槽相配合;內凸式連接套(1)的上端面設置有3個以上的凹槽,過渡套(2)下端面設置有3個以上與內凸式連接套(1)上端面的凹槽相配合的凸臺,內凸式連接套(1)上端面的凹槽與過渡套(2)下端面的凸臺成間隙配合連接;過渡套(2)上設置旋轉裝置。它較好地解決了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支承螺母的擰緊問題,同時可大幅減少橋面預留凹槽尺寸,減少橋梁混凝土被削減截面,降低旋扭支承螺母的操作難度,提高施工效率。它可廣泛應用于采用懸澆施工法進行箱梁施工的工程中,特別是用于橋梁工程豎向預應力低回縮二次張拉錨具的安裝使用中。
文檔編號E04G21/12GK202181508SQ20112020670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8日
發明者萬國強, 邵旭東 申請人:湘潭歐之姆預應力錨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