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預制現澆結合式疊合剪力墻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材料領域,具體說是涉及一種預制與現澆相結合的墻體。
背景技術:
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西歐、日本隨著戰后重建,經濟快速發展,技術進步,人口大幅增長,軍人復員,移民涌入等,均出現了嚴重的住房短缺,傳統住宅建造方式難以滿足這種需求。因此,如何快速實現住宅生產形成了社會的客觀要求,以此為契機,歐美日等國均對傳統的建造方式進行了變革,引入了制造領域的生產方式,住宅生產逐漸實現了工業化,各國形成了自身成熟的工業化住宅體系。工業化住宅是目前美、日等發達國家主要的生產方式,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與科學發展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滿足社會對住宅的需求,中國的住宅生產方式也需變革。工業化住宅的常用預制構件有預制外墻板、預制陽臺、預制樓梯、預制樓板,其中預制外墻板是整個工業化技術體系的核心和難點所在目前,中國的建筑方式以施工現場的現澆方式為主,沒有滿足工業化住宅所需要的墻體等材料。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萬科集團響應國家有關住宅產業化方面的政策要求,為進一步落實了國家有關節能減排的號召和政策進行了住宅產業化實踐,以“企業公民、客戶需求、產品質量、生產速度”為內在驅動力,開發了本發明的技術。具體方案為一種預制現澆結合式疊合剪力墻,包括外頁墻、保溫材料層、內頁墻,所述保溫材料層介于所述外頁墻與內頁墻間,所述內頁墻與外頁墻間通過拉筋連接,所述內頁墻由預制部分和現澆部分組成,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位于外頁墻的中間部位,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的面積小于所述外頁墻,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預留橫向和縱向的鋼筋,所述外頁墻、保溫材料層、內頁墻預制部分預先制成一體;所述預制部分預留橫向和縱向的鋼筋埋入內頁墻的現澆部分。所述內頁墻還設置吊裝點、鋼筋拉手、位置調整裝置。所述內頁墻還設置施工預留孔。所述位置調整裝置為設置在內頁墻預制部分上的用于調整墻體垂直度的預埋件、 為方便調整墻體的上下高度及水平,內頁墻預制部分底部的預留孔。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的上部寬度大于等于下部寬度;當考慮內頁墻預制部分參與地震作用,內頁墻預制部分設置斜邊。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與所述外頁墻間拉筋優選Thermomass連接器,Thermomass 連接器是由美國Composite Technology Corporation(CTC)生產的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連接器,其主體部分為復合纖維棒。所述拉筋還可采用鋼筋錨入內頁墻預制部分與外頁墻內。為保證強度,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與所述外頁墻的長度差小于600mm。為保證外頁墻與內頁墻的有機結合,所述內頁墻與現澆部分接觸的面為粗糙不平的麻面。本發明的優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1.從質量方面(1)外墻、門窗滲漏水0.01% ;(2)表面平整度以mm計,偏差小于0. 1% ;(3)外墻瓷片拉拔強度提高9倍。2.從節能環保方面(1)建筑節能比傳統方式高出50%以上;(2)可回收材料占60% ;(3)產生的建筑垃圾比傳統模式減少83% ;(4)瓷片損耗是傳統模式的40% ;(5)鋼筋損耗是傳統模式的75% ;(6)混凝土損耗是傳統模式的65%。3.從工期方面(1)主體和外裝飾的總工期比傳統建造模式減少約70%。(2)施工勞動力比傳統建造模式減少約89%。(3)省去了外墻腳手架,高空作業量減少了近90%,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圖1是疊合剪力墻結構預制構件開洞示意圖;圖2是圖1的A-A剖面;圖3是圖1的B-B剖面;圖4是圖2的C-C剖面;圖5是圖4的D-D剖面;圖6是圖4的E-E剖面;圖7是疊合剪力墻結構預制構件示意圖;圖8是圖7的A-A剖面;圖9是圖7的B-B剖面;圖10是圖8的C-C剖面;圖11是外頁墻與現澆混凝土墻做法示意;圖12是剪力墻邊緣構件預制部分與現澆部分連接做法示意。其中1.鋼筋拉手2.內頁墻施工預埋件B 3.鋼筋吊裝點4.施工預留孔5.內頁墻施工預留孔6.內頁墻7.外頁墻8.保溫材料層9.現澆與預制部分混凝土的水平連接鋼筋10.現澆與預制部分混凝土疊合梁箍筋11.剪力墻邊緣構件在預制墻板內的縱筋 12.疊合梁底筋13.疊合梁腰筋14.內頁墻水平鋼筋15.內頁墻豎向鋼筋16.外頁墻與現澆部分墻體的拉結筋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發明。
實施例1如圖1 圖6所示的為一種帶有窗口的剪力墻結構,包括外頁墻7、保溫材料層8、 內頁墻6,所述保溫材料層8介于所述外頁墻7與內頁墻6間,所述內頁墻6與外頁墻7間通過連接器30連接,所述內頁墻6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預制部分,另一部分為現澆部分 31,所述內頁墻6的預制部分位于外頁墻7的中間部位,所述內頁墻6的預制部分的面積小于所述外頁墻7以留出現澆部分的空間,在內頁墻6和外頁墻7及保溫材料層8預留窗口的位置,并且將窗框與預制部分制成一體;如圖4 圖6所示,所述內頁墻6的預制部分預留橫向的現澆與預制部分混凝土水平連接鋼筋9和縱向的剪力墻邊緣構件在預制墻板內的縱筋11,所述鋼筋上設置現澆與預制部分混凝土疊合梁箍筋10.在窗框的上部設置疊合梁底筋12和疊合梁腰筋13 ;在窗框的下部設置.內頁墻水平鋼筋14和內頁墻豎向鋼筋 15,所述外頁墻7、保溫材料層8、內頁墻預制部分預先制成一體;所述預制部分預留的橫向和縱向的鋼筋埋入內頁墻的現澆部分。所述內頁墻還設置吊裝點3、鋼筋拉手1、位置調整裝置;所述位置調整裝置為設置在內頁墻預制部分上的用于調整墻體垂直度的預埋件2、為方便調整墻體的上下高度及水平,內頁墻預制部分底部的預留孔5。為便于施工,所述內頁墻6還設置施工預留孔4 ;為滿足澆筑混凝土的施工要求, 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的上部寬度大于下部寬度,且設置斜邊32。為取得更好的技術效果,本實施例中,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與所述外頁墻間是采用美國Composite Technology Corporation(CTC)生產的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連接器—— Thermomass連接器連接的,內頁墻6的現澆部分31與外頁墻7間采用拉結筋16連接。如圖11所示,為保證強度,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與所述外頁墻的長度差Y小于 600mmo如圖12所示,內頁墻6的現澆部分與外頁墻7間設置拉結筋16,所述拉結筋16的埋入深度X按建筑施工標準即可。所述外頁墻與所述內頁墻現澆部分接觸的面為粗糙不平的麻面。實施例2圖7 圖10為本發明的另外一種實施例,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剪力墻沒有預留孔(窗口),而是整體的,同實施例1 一樣,包括外頁墻7、保溫材料層8、內頁墻 6,所述保溫材料層8介于所述外頁墻7與內頁墻6間,所述內頁墻6與外頁墻7間通過拉筋 30連接,所述內頁墻6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預制部分,另一部分為現澆部分31,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位于外頁墻7的中間部位,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的面積小于所述外頁墻7以留出現澆部分的空間,所述內頁墻還設置吊裝點3、鋼筋拉手1、位置調整裝置;所述位置調整裝置為設置在內頁墻預制部分上的用于調整墻體垂直度的預埋件2、為方便調整墻體的上下高度及水平,內頁墻預制部分底部的預留孔5。為便于施工,所述內頁墻6還設置施工預留孔4 ;如圖10所示,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預留橫向的現澆與預制部分混凝土水平連接鋼筋9和縱向的剪力墻邊緣構件在預制墻板內的縱筋11,所述鋼筋上設置現澆與預制部分混凝土疊合梁箍筋10.在上部設置疊合梁底筋12和疊合梁腰筋13;在窗框的下部設置.內頁墻水平鋼筋14和內頁墻豎向鋼筋15,所述外頁墻7、保溫材料層8、內頁墻預制部分預先制成一體;所述預制部分預留的橫向和縱向的鋼筋埋入內頁墻的現澆部分。
本實施例中,內頁墻6的預制部分與外頁墻7間采用拉筋30連接,內頁墻6的現澆部分31與外頁墻7間采用拉結筋16連接。
權利要求
1.一種預制現澆結合式疊合剪力墻,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頁墻、保溫材料層、內頁墻, 所述保溫材料層介于所述外頁墻與內頁墻間,所述內頁墻與外頁墻間通過拉筋連接,所述內頁墻由預制部分和現澆部分組成,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位于外頁墻的中間部位,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的面積小于所述外頁墻,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預留橫向和縱向的鋼筋,所述外頁墻、保溫材料層、內頁墻預制部分預先制成一體;所述預制部分預留橫向和縱向的鋼筋埋入內頁墻的現澆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頁墻還設置吊裝點、鋼筋拉手、 位置調整裝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頁墻還設置施工預留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調整裝置為設置在內頁墻預制部分上的預埋件、內頁墻預制部分底部的預留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的上部寬度大于等于下部寬度;內頁墻預制部分設置斜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與所述外頁墻間的拉筋為Thermomass連接器。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與所述外頁墻的長度差小于600mm。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剪力墻,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頁墻與現澆部分接觸的面為粗糙不平的麻面。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建筑材料領域,為適應住宅產業化,本發明公開一種預制現澆結合式疊合剪力墻,包括外頁墻、保溫材料層、內頁墻,所述保溫材料層介于所述外頁墻與內頁墻間,所述內頁墻與外頁墻間通過拉筋或連接件連接,所述內頁墻由預制部分和現澆部分組成,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基本位于外頁墻的中間部位,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的面積小于等于所述外頁墻,所述內頁墻預制部分預留橫向和縱向的鋼筋,所述外頁墻、保溫材料層、內頁墻預制部分預先制成一體;所述預制部分預留橫向和縱向的鋼筋錨入內頁墻的現澆部分。本發明的優點是1.提高了建筑質量;2.節能環保;3.縮短工期,適合工廠化生產;4.提高施工安全性。
文檔編號E04B2/56GK102337764SQ20101023878
公開日2012年2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8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28日
發明者龐占國, 張垠河, 李強, 柴曉輝, 潘玉堂, 計曉峰, 鄭德新, 高宏偉, 高波濤, 黃凱 申請人:沈陽萬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