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體化房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一體化房塔,具體地說是將通信單管塔置于通信機房內部, 屬于通信裝置技術領域。
技術背景在已有技術中,以往通信單管塔和機房是分離布置,通信塔和機房之間距離2米 左右,整個基站占地面積大于50平方米,而且從通信塔上下來的饋線要通到機房,長度較 長。由于通信單管塔和機房分離,因此,建設成本較高,既浪費時間,又增加了工人強度。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從而提供一種將通信單管塔置于通信 機房內部,能減少占地面積,減少饋線長度,可以降低建設成本,自然降低通信機房溫度,達 到節約降耗的一體化房塔。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一體化房塔包括避雷針、通風座、平臺、鐵塔,通 風座連接在鐵塔頂端,避雷針通過螺栓連接在通風座上,平臺通過螺栓連接在鐵塔上,特征 是鐵塔通過地錨螺栓安裝在混凝土基礎上,鐵塔置于機房框架內,防水罩用螺栓安裝在鐵 塔上,防水罩其位置在機房與鐵塔結合處,鐵塔門通過鉸鏈裝在鐵塔上,鐵塔門其位置在鐵 塔下部,機房內部。所述鐵塔上焊接饋線孔其位置應在機房內部,高度應適宜鐵塔饋線排放。所述鐵塔下部(在通信機房高度內)設置有饋線口和門洞。所述鐵塔和機房之間 留有間隙。本實用新型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減少占地面積。由于采用一體化塔房后,其占地面積可以減少到25平方米左
右ο2、減少饋線長度。由于采用一體化塔房后,饋線長度可大大縮短。3、利用鐵塔承重平臺作為通信機房基礎,可以降低建設成本。4、增加鐵塔的安全性,攀登鐵塔必須經過通信機房防盜門,減少鐵塔零件被盜的 可能性。5、利用單管塔通風原理,自然降低通信機房溫度,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俯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結構A放大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結構B放大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結構C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本實用新型將結合附圖中的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如圖1 圖5所示,包括避雷針1、通風座2、平臺3、鐵塔4、防水罩5、饋線孔6、機 房7、混凝土基礎8、鐵塔門9等。本實用新型將通信單管塔置于通信機房內部。將通信單管塔和通信機房融為一 體。通風座2直接焊接或通過螺栓連接在鐵塔4頂端。避雷針1通過螺栓連接在通風座2 上。平臺3通過螺栓連接在鐵塔4上。鐵塔4通過地錨螺栓安裝在混凝土基礎8上。鐵塔 4安裝完畢之后,再建設機房7,鐵塔4置于機房7框架內。防水罩5用螺栓安裝在鐵塔4 上,其位置在機房7與鐵塔4結合處。饋線孔6焊接在鐵塔4上,其位置應在機房4內部, 高度應適宜鐵塔饋線排放。鐵塔門9通過鉸鏈裝在鐵塔4上,其位置在鐵塔4下部,機房7 內部。高度應適合人員進出。機房7利用鐵塔4的基礎8為基礎,這樣不僅可以減少通信 基站的占地面積,也可以降低基站的建設成本。鐵塔4下部(在通信機房高度內)設置有 饋線口和門洞。饋線孔除了走饋線之外,同時還起著通風作用。可以將機房內的熱空氣經 由鐵塔4內部空間和鐵塔4頂部的通風座2向外擴散。鐵塔門9用于維修人員進出。在鐵 塔4穿越機房7頂部的位置上端,設置有防水罩5,以阻止雨水等進入機房7。機房7和鐵 塔4非緊密結合。在鐵塔4穿越機房7的位置,鐵塔4和機房7之間留有間隙。
權利要求一種一體化房塔,包括避雷針(1)、通風座(2)、平臺(3)、鐵塔(4),通風座(2)連接在鐵塔(4)頂端,避雷針(1)通過螺栓連接在通風座(2)上,平臺(3)通過螺栓連接在鐵塔(4)上,其特征是所述鐵塔(4)通過地錨螺栓安裝在混凝土基礎(8)上,鐵塔(4)置于機房(7)框架內,防水罩(5)用螺栓安裝在鐵塔(4)上,鐵塔門(9)通過鉸鏈裝在鐵塔(4)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體化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鐵塔(4)上焊接饋線孔(6), 饋線孔(6)其位置設在機房(7)內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體化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鐵塔4下部設置有饋線口和門洞。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體化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鐵塔(4)和機房(7)之間留有 間隙。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體化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罩(5)其位置設在機房 (7)與鐵塔⑷結合處。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體化房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鐵塔門(9)其位置設在鐵塔 (4)下部,機房(7)內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一體化房塔,具體地說是將通信單管塔置于通信機房內部,屬于通信裝置技術領域。其主要包括避雷針、通風座、平臺、鐵塔,通風座連接在鐵塔頂端,避雷針通過螺栓連接在通風座上,平臺通過螺栓連接在鐵塔上,特征是鐵塔通過地錨螺栓安裝在混凝土基礎上,鐵塔置于機房框架內,防水罩用螺栓安裝在鐵塔上,防水罩其位置在機房與鐵塔結合處,鐵塔門通過鉸鏈裝在鐵塔上,鐵塔門其位置在鐵塔下部,機房內部。本實用新型將通信單管塔置于通信機房內部,能減少占地面積,減少饋線長度,可以降低建設成本,自然降低通信機房溫度,達到節約降耗的目的。
文檔編號E04H12/00GK201554253SQ20092004705
公開日2010年8月18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8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8日
發明者湯國江 申請人:湯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