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板式懸挑構件的加固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板式懸挑構件加固的技術工藝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板式懸挑構件的加固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板式懸挑構件的加固技術主要有疊加板法、簡支法、縮短懸臂長度法、加厚 板底法、鑿層加筋法等。這些方法雖然對板式懸挑構件的加固改造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也 存在著如下不足1、外形美觀度差,使用不太方便。2、上下層新舊混凝土的粘結可靠性難以保證或加固的截面面積過大,加固效果不理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板式懸挑構件的加固方 法,從而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通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所述的板式懸挑構件的加固方法, 其特點是包括有如下步驟1)、將走廊上表面1鑿去約30mm 40mm的砌體2,清除浮動砂石,并灌水沖冼使其 平整;2)、主筋3 —端植入原圈梁5的深度不小于150mm,主筋3另一端彎曲90°,高度 30mm,垂直植入懸挑板的端部,并保證抗拉強度標準值不小于335N/mm2 ;3)、主筋3就位后,在其上面綁扎Φ 6間距200mm的分布筋;4)、設置TT形抗剪鋼筋4直徑Φ6,兩側彎曲90°,高度30mm,使用電鉆鉆孔,穿過 面層鉆入舊板結構層30mm,清洗孔內碎屑后放入Φ6間距300的π形抗剪鋼筋4,鋼筋交錯 放置;5)、抹去浮水,板面涂抹與新混凝土具有相同水灰比的純水泥漿;6)、待純水泥漿硬化后,澆筑30mm厚C30細石混凝土,振實、壓光至原建筑標高,滾 壓出漿,一次抹平,不再罩面,并確保懸挑板保護層厚度不小于10mm,且不大于15mm ;7)、施工時分段澆筑,留出施工縫。所述的植入的主筋3與其上的分布筋和π形抗剪筋4相互連接,,使加固后的構 件受力更均勻、合理,使用更耐久。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板式懸挑構件的加固方法,其通過鑿去約30mm的面 層混凝土和板根部墻體,植入主筋和η形抗剪筋,克服以往加固方法的不足,能有效的抵 抗懸挑構件根部所產生的彎矩,澆筑30mm厚C30細石混凝土,振實、壓光至原建筑標高,滾 壓出漿,一次抹平,利用η形抗剪筋有效連接新舊混凝土,加固效果好。
圖1是本發明的原理示意圖。具體實現方式如圖1所示,所述的板式懸挑構件的加固方法,其包括有如下步驟1)、將走廊上表面1鑿去約30mm 40mm的砌體2,清除浮動砂石,并灌水沖冼使其 平整;2)、主筋3 —端植入原圈梁5的深度不小于150mm,主筋3另一端彎曲90°,高度 30mm,垂直植入懸挑板的端部,并保證抗拉強度標準值不小于335N/mm2 ;3)、主筋3就位后,在其上面綁扎Φ 6間距200mm的分布筋;4)、設置TT形抗剪鋼筋4直徑Φ6,兩側彎曲90°,高度30mm,使用電鉆鉆孔,穿過 面層鉆入舊板結構層30mm,清洗孔內碎屑后放入Φ 6間距300的TT形抗剪鋼筋4,鋼筋交錯 放置;5)、抹去浮水,板面涂抹與新混凝土具有相同水灰比的純水泥漿;6)、待純水泥漿硬化后,澆筑30mm厚C30細石混凝土,振實、壓光至原建筑標高,滾 壓出漿,一次抹平,不再罩面,并確保懸挑板保護層厚度不小于10mm,且不大于15mm ;7)、因施工面積較大,施工時分段澆筑,留出施工縫。所述的植入的主筋3與其上的分布筋和π形抗剪筋4相互連接,,使加固后的構 件受力更均勻、合理,使用更耐久。
權利要求
一種板式懸挑構件的加固方法,其特征是還包括有如下步驟1)、將走廊上表面(1)鑿去約30mm~40mm,清除浮動砂石,并灌水沖冼使其平整;2)、主筋(3)植入原圈梁的深度不小于150mm,鋼筋另一端彎曲90°,高度30mm,垂直植入懸挑板的端部,并保證抗拉強度標準值不小于335N/mm2;3)、主筋(3)就位后,在其上面綁扎φ6@200的分布筋;4)、設置形抗剪鋼筋(4)直徑φ6,兩側彎曲90°,高度30mm。使用電鉆鉆孔,穿過面層鉆入舊板結構層30mm,清洗孔內碎屑后放入φ6@300的形抗剪鋼筋(4),鋼筋交錯放置;5)、抹去浮水,板面涂抹與新混凝土具有相同水灰比的純水泥漿;6)、待純水泥漿硬化后,澆筑30mm厚C30細石混凝土,振實、壓光至原建筑標高,滾壓出漿,一次抹平,不再罩面,并確保懸挑板保護層厚度不小于10mm,且不大于15mm;7)、因施工面積較大,施工時分段澆筑,留出施工縫。F2009101174067C0000011.tif,F2009101174067C0000012.tif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懸挑構件的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入的主筋 與其上的分布筋和η形抗剪筋相互連接。
全文摘要
板式懸挑構件的加固方法,該加固改造技術應用于建筑工程的板式懸挑部位,主要有植入圈梁的主筋和π形抗剪筋組成,其特征是植入圈梁的主筋有效的抵抗懸挑構件根部所產生的彎矩,π形抗剪筋有效的粘結新舊混凝土層。因此,使用此項技術不僅能有效的抵抗懸挑構件根部所產生的彎矩,還能有效粘結新舊混凝土層,起到很好的加固效果。
文檔編號E04G23/02GK101818577SQ20091011740
公開日2010年9月1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9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29日
發明者何晴光, 周志, 張貴文, 程選生, 蘇佳軒 申請人:蘭州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