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多層建筑物的外立面的型材以及具有該外立面的多層建筑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在多層建筑物上支撐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的型材系統,以及設置 有所述型材系統的多層建筑物。
背景技術:
多層建筑物可以以多種方式建造。多種方式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包括外立面。 外立面可以大量的不同的方式提供,并且可以構成多層建筑物的承載部件或僅用作天氣防 護。在后一種情況下,建筑物包括建筑物框架,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連接至建筑物框架。板 形成的外立面元件可以包括一種或多種不同類型的外立面元件。外立面元件可以包括一個 或多個玻璃板、雙層隔熱玻璃或夾層安全玻璃、一個或多個防風雨板、或玻璃板和防風雨板 的組合,并且也可以包括保持玻璃板和/或防風雨板的框架。隔離玻璃通常指彼此連接并 且具有中間空氣或氣體填充層的兩個或更多玻璃板的外立面元件。外立面也可以包括具有 空氣可流通的中間空間的兩套外立面元件,也稱為雙層殼外立面。外立面元件也可以包括 在防風雨板內側的隔離。防風雨板可以由例如金屬板、塑料板或復合物板構成。不同的板 形成的外立面元件的組合可以用于外立面。在國際專利申請W003/062579中,說明了一種用于建筑物的玻璃覆蓋系統,其中 多個玻璃模塊元件被布置為與作為建筑物的一部分的框架部件相連接。該發明的目的是實 現玻璃元件的保持并且防止玻璃元件由于作用于玻璃元件的力而向內或向外傾斜。為此, 模塊元件設置有預先安裝在元件的框架部件上的連接單元。因為希望盡可能長時間地避免 用就位的沉重的操縱單元操縱玻璃板,所以在外立面元件被吊起就位之前才將操縱單元連 接到連接單元。在玻璃板放置就位之前,連接裝置也已經被布置在框架部件,操縱單元能連 接在框架部件中。國際專利申請WO 95/13439說明了一種用于建筑物的玻璃系統,其中該系統包括 玻璃元件,玻璃元件具有彼此隔開一定距離地接合的至少兩個玻璃塊使得在玻璃片之間形 成槽。元件被布置為通過緊固元件安裝在框架上,緊固元件延伸進入形成在玻璃元件中玻 璃塊之間的槽。緊固元件又通過螺釘緊固在框架中,然后螺釘由接合劑覆蓋以填充相鄰外 立面元件之間的接合處。為了分配接合劑,將具有U形部件的條推入槽中使得U形部件圍 住內側玻璃塊的邊緣部分。在插入過程中,接合劑將被壓出從而提供良好的密封。在EP 0534143中,說明了如何沿著豎直桿布置豎直的支撐部件以支撐沿著用于 支撐外立面元件的水平梁布置的水平的U形部件。U形部件被布置為將水引導至豎直的支 撐部件,豎直的支撐部件被布置為使得水可以沿著為此而布置的軸流下。在WO 94/05888中說明了一種用于將雙層玻璃外立面抵靠支撐結構緊固的模塊。 模塊包括不銹鋼框架,其設置有用于接收雙層玻璃外立面的接縫和用于將框架和玻璃固定 在支撐結構中的更硬的部件。為了能夠引導支撐結構中的連接,框架的更硬的部件由不銹 鋼彈簧引導,不銹鋼彈簧構成支撐結構上的腿部。
外立面元件必須以任何適合的方式連接在建筑物框架上使得外立面元件保持就 位并且外立面防風、防水以提供天氣防護。這是復雜的操縱,因此安排一種將外立面元件抵 靠建筑物框架緊固的簡單方式是最重要的。如果在任何時候需要交換外立面元件時能夠容 易地從建筑物框架上將已連接的外立面元件釋放也是有利的。在安裝在建筑物框架中的過程中外立面元件的操縱是敏感的,且在操縱中外立面 元件可能被損壞。在升起外立面元件的過程中,元件有撞到更早安裝好的元件或建筑物的 其他部件或附近的器械的風險,并且可能產生損壞。當在強風中安裝時這些風險增加,導致 建筑過程的暫停以等待更平靜的天氣。外立面元件通常由建筑用起重機舉升至外立面上正確的高度,建筑用起重機用于 將建筑材料舉升至建筑物的不同部分。建筑用起重機通常是高負荷的,這使得在用于不同 工作操作的舉升之間的協調非常重要。建筑用起重機忙于特定的外立面元件的時間從外立 面元件被鉤在位于地面的建筑用起重機上延續至外立面元件被連接至建筑物框架且外立 面元件可以與建筑用起重機脫離。因此,用于將外立面元件連接至建筑物框架的時間影響 建筑用起重機忙于外立面元件的時間。^h "De-coupling cladding installation from other high-rise building trades -.a case study, Proc. 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lean construction-IGLC 9,Singapore,6-8 August 2001” 中,說明了一種用于在不使用 建筑用起重機的情況下將外立面元件吊起到多層建筑物上的方法。說明了用于吊起外立面 元件的一種或多種起重機,其能夠在建筑物的建造過程中成功地放置在地面上并且包括用 于線纜引導的舉升裝置的支座,外立面元件可以在線纜引導的舉升裝置中被運輸至建筑物 中希望的高度。然后外立面元件可以由橫貫的套管水平地分配至希望的位置,所述套管被 布置為繞著整個建筑物臨時地固定在建筑物框架上并且可以在建筑物中連續地向上移動。 在完成外立面元件的安裝之后,用于將外立面元件舉升和分配至希望的位置處的所有部件 將被拆除并可以不用于關于該建筑物的其他用途。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將外立面元件連接在建筑物框架上的型材系 統,以及具有這種型材系統的多層建筑物,所述型材系統使得外立面元件的安裝簡化,也 能夠以簡單的方式將外立面元件拆除,并且改進了將外立面元件豎直運輸至要被安裝的位置。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將外立面元件連接至建筑物框架上的型材 系統,以及具有這種型材系統的多層建筑物,所述型材系統允許外立面元件以與現有技術 相比更加不依賴天氣的方式緊固在建筑物框架上。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將外立面元件緊固在建筑物框架上的型材 系統,以及具有這種型材系統的多層建筑物,所述型材系統允許外立面元件以與現有技術 相比需要使用建筑用起重機的程度更小的方式緊固在建筑物框架上。根據獨立權利要求所述的型材系統和多層建筑物實現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個。從屬權利要求的特征提供了本發明的進一步的優點。本發明的基本思想是提供一種能夠緊固外立面元件并且能夠使得外立面元件的吊升受控的型材系統。根據本發明的型材系統用于在建筑物框架上支撐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板形成的 外立面元件具有兩個主側、兩個大致平行的邊緣側、以及在所述主側之間并且垂直于所述 主側的厚度。所述型材系統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長度軸線的第一類型材,所述第一類型 材具有沿著所述長度軸線大致恒定的橫截面。所述第一類型材包括具有第一內表面的第一 區段、具有第一內表面的第二區段、和從所述第一區段延伸至所述第二區段的腰部,所述內 表面朝向彼此。所述第一區段被布置為抵靠所述建筑物框架地安裝且所述第一區段的所述 第一內表面背向所述建筑物框架。外立面元件被布置為由所述第一區段的第一內表面支 撐。型材系統還包括具有長度軸線的第二類型材,所述第二類型材具有沿著所述長度軸線 大致恒定的橫截面。所述第二類型材包括第一區段、第二區段和腰部,所述第一區段被布置 為支撐所述外立面元件,所述第二區段被布置為抵靠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二區段的所 述第一內表面,所述腰部連接所述第一區段和所述第二區段,其中在所述第二類型材中由 所述第一區段、所述第二區段和所述腰部限定槽。通過設計具有要抵靠建筑物框架安裝的第一類型材和第二類型材的型材系統,外 立面元件在其邊緣側中的一側處可以由第一類型材的第一區段的內表面支撐,并且在外立 面元件抵靠第一類型材地放置之后安裝第二類型材,可以實現非常簡單的外立面元件的安 裝,而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方法來連接外立面元件、或將安裝在外立面元件上的部件固定至 型材系統上的特殊的緊固裝置、或將外立面元件膠粘就位。第一類型材抵靠建筑物框架的安裝也可以包括將第一類型材抵靠梁或類似物安 裝,所述梁或類似物抵靠建筑物框架地安裝,例如當第一類型材包括保持雙層殼外立面的 外側外立面元件的型材系統部分時。根據本發明的型材系統提供對外立面元件的良好的支撐,使得不同尺寸的外立面 元件以及很大的外立面元件能夠用于建筑物外立面元件的建造。型材系統的第二類型材被設計為當抵靠第一類型材和外立面元件地放置時提供 對外立面元件的良好的緊固,并且提供型材系統中在豎直方向上的槽。根據本發明的型材系統提供當將外立面元件沿外立面吊升時對外立面元件的引 導。更具體地,邊緣側中的一側可以由已經放置在第一類型材下方以壓迫更早安裝的外立 面元件的任何第二類型材的槽以及由第一類型材中的第一區段的第一內表面和第二區段 的第一內表面形成的槽引導。槽的寬度可以大于外立面元件的厚度,使得外立面元件可以在槽中運動,或者外 立面可以設置引導構件,在吊升過程中引導構件可以在槽中運動。優選地,具有所謂的雙層 殼從而相對較厚的外立面元件設置有用于吊升的引導構件,以避免不得不將槽制造得很大 以便雙層殼元件的整個厚度可以在槽中運動。優選地,型材系統布置有用于外立面元件的邊緣側中的每一側的第一類型材,其 中第一類型材彼此平行地布置使得外立面元件的邊緣側在每一側都受到支撐。每個第一類型材可供多個外立面元件共用,所述外立面元件豎直地一個疊放在另 一個的頂部。優選地,針對每個外立面元件布置有一對第二類型材,其中每個第二類型材用于 一個邊緣側。這樣,每個外立面元件可以分別通過第二類型材擠壓就位。這也導致如果需
8要替換外立面元件時外立面元件可以單獨地從建筑物上移除。優選地,第一類型材豎直地布置。這種布置導致外立面元件可以容易地被吊起,且 外立面元件和第二類型材之間的摩擦最小。第一類型材的第二區段的第一內表面是平面的。這導致第二類型材相對容易地抵 靠整個所述內表面。表面可以有凹痕,使得當第二類型材被布置為將外立面元件擠壓就位 時第二類型材卡鎖至第一類型材。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二區段的所述第一內表面的垂線部分遠離所述第一類 型材的所述腰部地指向。這意味著第一區段的第一內表面與第二區段的第一內表面之間的 距離隨著到腰部的距離增加而增加。這導致第二類型材更容易插入外立面元件和第二區段 的第一內表面之間。密封條可以布置在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一區段的所述第一內表面上以在所 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一區段的所述第一內表面和所述外立面元件之間進行密封。密封條可以替代地安裝在與外立面元件的布置相關聯的建筑物位置處。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一區段可以由金屬構成。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二區 段可以以相應的方式由金屬構成。金屬可以具有很多優選的屬性,例如高強度、以及耐久 性。一些金屬也適于壓制,在制造具有恒定截面的型材時壓制是有用的制造方法。鋁和鋁 合金是適于使用的金屬的例子,但是其他材料也可以使用。熱量通過外立面元件或通過第一類型材傳導經過外立面。可以以現有技術制造外 立面元件使得其具有良好的隔熱屬性。為了使得通過第一類型材傳導的熱量最小化,第一 類型材的腰部可以至少部分地由隔熱材料制成。隔熱材料可以例如包括塑料,并且優選地 由纖維加強塑料制成。優選地選擇可以壓制的隔熱材料。整個腰部都由隔熱材料制成是不必要的。第一類型材的腰部的最靠近第一區段處 可以由隔熱材料構成,而其余部分由金屬構成。這一點是優選的,因為與第一區段隔開一定 距離處的腰部可以構成用于第二類型材的緊固點。此外,當外立面元件安裝時最靠近第一 區段的部分鄰近外立面元件。隔熱材料可以被設計為用作在外立面元件的邊緣側的密封。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二區段可以具有背向所述第二區段的所述第一內表面 的外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包括布置在所述外表面上的至少一根齒條。齒條可以用于 驅動例如在型材上的吊升裝置。通過使用用于吊升的所述齒條,可以避免使用用于吊升外立面元件的建筑用起重 機。因此,外立面的承包商不需要與建筑用起重機的操作員協調外立面元件的運送或吊升。因為吊升和安裝是在多層建筑物外執行的,所以每層地面上僅需要用于外立面元 件的最小空間。這導致外立面元件的工作與多層建筑物的其他承包商的工作之間的干涉最 小化。此外,當沒有外立面元件需要儲存在地面上時,每層地面的負載比現有技術的方 法更小。這導致可以在混凝土達到完全強度之前就開始將外立面元件布置在外立面上。所述至少一根齒條可以布置在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外表面上的槽中。通過將所 述至少一根齒條布置在槽中,可以保護齒條不受外界損傷。所述第一類型材可以包括從所述第二區段的所述外表面延伸的支撐型材,所述支 撐型材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二區段的所述外表面的型材表面。該支撐型材可
9以用作吊升裝置的支撐,所述吊升裝置在外立面外側被驅動。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一區段包括第二內表面,且所述第二區段包括第二內表 面,其中,第二外立面元件被布置為在其一個邊緣側處由所述第一區段的所述第二內表面 支撐,其中,所述第一區段的所述第一內表面和所述第二內表面布置在所述腰部的相反側, 所述第二區段的所述第一內表面和所述第二內表面布置在所述腰部的相反側,所述型材系 統還包括第二類第二型材,所述第二類第二型材被布置為使得第一區段支撐所述第二外立 面元件且第二區段抵靠所述第一類型材上的第二內表面地放置。這種型材可以關于腰部對 稱,因為每個外立面元件可以在每一側上由每個第一類型材保持,所以當這種型材被用于 將外立面元件以多排和多列連接在外立面上時是優選的。所述第一類型材可以被布置為使得當所述第一外立面元件和所述第二外立面元 件被布置在所述第一類型材中時大致在同一個平面內終止。這種第一類型材適于將構成多 層建筑物上的更大的大致平面部分的一部分的外立面元件接合。所述第一類型材可以被布置為使得當所述第一外立面元件和所述第二外立面元 件被布置在所述第一類型材中時相對彼此大致成角度地終止。這種第一類型材適于將諸如 建筑物角部上的相對于彼此成角度地布置的兩個外立面元件接合。所述第一類型材可以關于穿過所述腰部延伸的對稱軸線對稱。所述第二類型材可以具有大致U形的截面,其中,所述第二類型材的所述腰部被 布置為在安裝位置靠在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腰部上。通過使第二類型材抵靠在腰部,第 二類型材可以得到穩定的布置。所述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包括大致彼此平行的并且具有槽的上邊緣側和下邊緣 側。所述上邊緣側和所述下邊緣側可以被布置為大致水平地放置。因為上下邊緣側的 這種布置幫助在外立面上的布置,所以是有利的。型材系統可以包括可分離的T形型材,其具有長度軸線并沿著所述長度軸線具有 大致恒定的橫截面,并且被布置為與所述上邊緣側和所述下邊緣側的槽相互作用,其中,所 述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第一部分包括腰部和凸緣的第一區段,所述第一區段從第一凸緣邊 緣延伸至所述腰部,其中所述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第二部分包括所述凸緣的第二區段,所 述第二區段從第二凸緣邊緣延伸至所述腰部,且所述腰部從所述凸緣遠離所述凸緣地延 伸。這種T形型材便于將外立面元件布置在外立面上。同時這種T形型材便于調換單個外 立面元件。所述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部分被布置為通過至少一個螺栓緊固在所述建筑物框 架中,所述至少一個螺栓通過所述T形型材的第一部分和所述T形型材的第二部分以及通 過所述T形型材的腰部地延伸。這種布置使得T形型材的布置更容易且使用少量的緊固構 件。所述T形型材的每一個部分具有接觸表面,在這些部分之間的界面中具有至少一 個階梯。利用這樣的接觸面,提供了 T形型材的這些部分間良好限定的接觸。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外立面系統,其包括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 以及根據本發明的第一部分所述的型材系統。通過這種外立面系統,能夠覆蓋建筑物框架 的表面以提供多層建筑物。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種用于多層建筑物的建筑物框架,包括根據上文 所述的型材系統。優選地,至少兩條第一類型材布置在建筑物框架上。所述型材被布置為使得其長 度軸線彼此平行,其中所述型材被布置為用于在它們之間接收外立面元件。優選地,型材被布置為長度軸線是豎直的,因為這種布置使得在外立面元件的吊 升時摩擦力最小。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個發面,提供了一種多層建筑物。根據本發明的多層建筑物包 括根據上文所述的建筑物框架,并且包括布置在所述建筑物框架上的多個外立面元件。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在建筑物框架上布置板形成的外立面 元件的方法,其中,所述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具有兩個主側,兩條大致平行的邊緣側以及在 所述主側之間垂直于所述主側的厚度,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將均包括長度軸線的至少 第一類第一型材和第一類第二型材布置在所述建筑物框架上并使得它們的長度軸線平行 的步驟,所述第一類型材具有沿著所述長度軸線大致恒定的截面。所述第一類型材包括具 有第一內表面的第一區段、具有第一內表面的第二區段、和從所述第一區段延伸至所述第 二區段的腰部,所述內表面朝向彼此,其中所述第一區段抵靠所述建筑物框架地布置且所 述第一區段的所述第一內表面背向所述建筑物框架。該方法的特征還在于具有布置外立面 元件使得其在其邊緣側中的一個邊緣側處由所述第一類第一型材的所述第一區段的所述 第一內表面支撐,并且在其另一個邊緣側處由所述第一類第二型材的所述第一區段的所述 第一內表面支撐的步驟。該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將第二類型材布置在每條所述第一類型材 上的步驟,所述第二類型材具有長度軸線并且具有沿著所述長度軸線大致恒定的截面。所 述第二類型材包括第一區段、第二區段和腰部,所述第一區段被布置為支撐所述外立面元 件,所述第二區段被布置為抵靠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二區段的所述第一內表面,所述 腰部連接所述第一區段和所述第二區段,其中在所述第二類型材中由所述第一區段、所述 第二區段和所述腰部限定槽。在第一區段和第二區段之間的槽的寬度大于外立面元件的厚 度。替代地,外立面元件設置有引導構件,引導構件被布置在槽中以在吊升過程中引導外立 面元件。在這種情況下槽的寬度可以比外立面元件的厚度更小。在操縱外立面盒形式的外 立面元件的情況下這是有利的,所述外立面盒包括布置在彼此外側的多個玻璃元件,導致 外立面元件具有更寬的側面,這可能對例如雙層玻璃外立面元件適用。在外立面盒形式的 外立面元件的緊固過程中,第一類型材上的型材的長度和第二類型材內側部件的長度可以 進行調整。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的方法提供一種用于將外立面元件安裝在建筑物框架上 的有利的方法。在根據本發明的方法中,所述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包括大致平行于彼此并且具有 槽的上邊緣側和下邊緣側。上邊緣側和下邊緣側的槽可以幫助外立面元件在建筑物框架上 的緊固,因為這樣可以通過布置在槽中的共用的型材阻止外立面元件從建筑物框架向外和 朝建筑物框架向內移動。這種外立面元件通常是雙層隔熱玻璃元件,包括兩個玻璃板,兩個 玻璃板之間布置有鋁制或塑料制框架。框架和玻璃板限定可以充有諸如干燥的空氣或惰性 氣體的氣體的空間。槽可以直接布置在框架中,或者可以布置在布置于包圍并保護外立面 元件的外表上的框架中。
11
該方法在所述外立面元件的布置前也可以包括將第一可分離的T形型材布置在 所述外立面元件的下邊緣處的步驟,所述T形型材具有長度軸線以及沿著所述長度軸線大 致恒定的截面,所述T形型材被布置為與所述上邊緣側和所述下邊緣側中的槽相互作用。所述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第一部分包括腰部和凸緣的第一區段,所述第一區段從 第一凸緣邊緣延伸至所述腰部,其中所述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第二部分包括所述凸緣的第 二區段,所述第二區段從第二凸緣邊緣延伸至所述腰部,且所述腰部從所述凸緣遠離所述 凸緣地延伸,從而所述凸緣的第一區段向上指向。該方法還可以包括將第二可分離的T形 型材的第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外立面元件的上邊緣中以使得凸緣的第一區段向上地指向的 步驟,其中所述第二可分離的T形型材具有與所述第一可分離的T形型材具有相同的結構。 當布置所述外立面元件時,所述凸緣的第一區段可以布置在位于所述外立面元件的所述下 邊緣中的槽中的第一可分離的T形型材上。該方法還可以包括在布置所述外立面元件后布 置所述第二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第二部分的步驟,使得所述第二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所述 凸緣的所述第二區段被放置在所述外立面元件的所述上邊緣中的槽中。T形型材的這種布置是有用的,因為在豎直方向上位于其他兩個外立面元件之間 的外立面元件可以容易地交換,而不會影響到位于待交換的外立面元件兩側的外立面元 件。該方法還可以包括布置第二外立面元件使得所述第二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所述 凸緣的所述第一區段被放置在所述第二外立面元件的下邊緣里的槽中的步驟。因此,每個 T形型材保持在第一外立面元件的上邊緣中以及第二外立面元件的下邊緣中。該方法可以包括在支撐所述第一外立面元件的所述第二類型材的槽中將所述第 二外立面元件吊起的步驟。因此外立面元件在吊升至要被安裝的位置的過程中受到引導。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二區段具有背向所述第二區段的所述第一內表面的外 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包括布置在所述外表面上的至少一根齒條,且所述外立面元件 通過使用所述齒條被運輸至正確的高度。通過使用一體的齒條來吊升外立面元件,可以避 免為此使用設置在房頂上的起重機。下文將參照
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
圖1示出建筑物框架的一部分的透視圖,外立面元件通過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 方式的型材系統安裝在建筑物框架上。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截面圖。圖3是圖2的型材系統的透視圖。圖4是示出外立面元件在其上邊緣和下邊緣的緊固的側視圖。圖5是示出在外立面元件的安裝/拆卸過程中外立面元件在其上邊緣和下邊緣的 緊固的側視圖。圖6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截面圖。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截面圖。圖8是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截面圖。圖9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截面圖。
12
圖10是根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截面圖。圖1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截面圖。圖12示意性地示出包括建筑物框架和多個第一類型材的多層建筑物。圖13示出已安裝的外立面元件和正在吊升的外立面元件的簡要視圖。圖14示出具有外側和內側外立面元件的雙層殼外立面的截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面的對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的說明中,不同附圖中的類似的部件將由同 樣的附圖標記表示。圖1示出建筑物框架1的一部分的透視圖,外立面元件2通過根據本發明的一種 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安裝在建筑物框架1上。在示出的實施方式中,外立面元件2是玻璃 板。外立面元件2包括基本相互平行的第一主側3和第二主側4(圖2)。外立面元件也包 括第一邊緣側29和第二邊緣側45。建筑物框架1包括多個豎直的承載墻5以及多個在墻 5之間延伸的水平的延伸地面6。第一類外立面型材7大致豎直地布置。在附圖中示出兩 條平行地布置的第一類型材7。外立面元件2布置在兩條平行的第一類型材7之間。型材 系統也包括具有長度軸線73的可分離的T形型材8,外立面元件2通過T形型材8在其上 邊緣側9和下邊緣側10處緊固在建筑物框架1中。后文將更具體地說明T形型材8。在圖 1中還示出第一類型材的長度軸線11。在緊固在兩條平行的第一類型材7中的外立面元件 2的下方,布置有相對于在第一類型材之間的外立面元件旋轉90°布置的兩個外立面元件 2。兩個較低的外立面元件2的所有側均通過可分離的T形型材8緊固。圖中明顯示出,第一類型材在布置在第一類型材7之間的外立面元件2的下邊緣 處終止。這使得外立面元件能夠從下方插入第一類型材7中。根據下文的說明將更加清楚 如何將外立面元件2插入第一類型材中。圖2是從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上方看的截面圖。在圖2中示出第一 類型材7,該型材沿著長度軸線11具有大致恒定的截面。第一類型材7大體上是H形。第 一類型材7包括被布置為朝向建筑物框架1放置的第一區段12、被布置為背向建筑物框架 放置的第二區段13、以及連接第一區段12和第二區段13的腰部14。第一區段12由金屬制 成,并且包括背向建筑物框架1且布置在腰部14的相對側的第一內表面15和第二內表面 16。在第一內表面15上布置有第一密封帶17,在第二內表面16上布置有第二密封帶18。 第一外立面元件19布置為靠在第一密封帶17上并且由第一內表面15支撐。第二外立面 元件20布置為靠在第二密封帶18上并且由第二內表面16支撐。第一外立面元件19包括 布置在第一內表面15處的第一邊緣側29。第一外立面元件19也包括朝向建筑物框架1的 第一主側3和背向建筑物框架的第二主側4。第一類型材相對于延伸穿過第一區段12、第 二區段13和腰部14的對稱軸線72對稱。第一外立面元件僅示意性地示出,并且可以是例如其間具有隔離的金屬板。第二 外立面元件20被稱為雙層隔熱玻璃,并且包括第一玻璃塊110和內側的第二玻璃塊111。 在玻璃塊110、111之間布置有由大塊聚合物構成的隔帶116。在玻璃塊110、111之間,接合 劑114和干燥帶113相對于下邊緣側10布置在隔帶的內側。諸如氬氣或氪氣的氣體布置 在接合劑114和干燥帶113內側且位于玻璃塊110、111之間。
第二外立面元件20的邊緣側45布置有薄塑料蓋120,薄塑料蓋120在邊緣側45 可以具有槽。塑料蓋120上的槽可以與密封凸緣44相互作用,使得第二外立面元件20通 過密封凸緣44和塑料蓋120上的槽之間的相互作用保持就位。槽也可以直接布置在外立 面元件的邊緣側29上。塑料蓋120保護玻璃塊110、111的邊緣。第二區段13包括朝向建筑物框架1并且布置在腰部14相對側上的第一內表面21 和第二內表面22。腰部14包括金屬的第一部分23,所述第一部分23與第二區段13形成 連續的單元。腰部還包括由諸如某種塑料的隔熱材料制成的第二部分24。第二部分24通 過第一機械連接連接至第一部分23,第一機械連接包括在第一部分23中的第一套梯形短 軸25和在第二部分24中的第二套梯形短軸26,其中第一套梯形短軸25和第二套梯形短 軸26彼此匹配使得他們形成垂直于長度軸線11的安全的連接。第二部分25通過第二機 械連接連接至第一區段12,第二機械連接包括在第二部分24中的第三套梯形短軸27和在 第一區段12中的第四套梯形短軸。第一外立面元件19的第二主側4的垂線34與第二區 段13的第一內表面21的垂線32不平行。第二區段13的第一內表面21的垂線32朝向遠 離第一類型材的腰部14。第二類第一型材35布置在第一外立面元件19與第一類型材7的第二區段13的 第一內表面21之間。第二類第一型材35包括第一區段36,第一區段36被布置為使其如圖 2所示地支撐第一外立面元件19。第二類第一型材35也包括第二區段37,第二區段37被 布置為抵靠第一類型材的第二區段13上的第一內表面21地支撐。第一內表面21的平面 不必要如附圖所示。第一內表面21可以設置有凹痕,凹痕被設計為使得在安裝第二類型材 時第二類型材35能夠朝向第一類型材地插入。第二類第一型材35也包括腰部38,腰部38 從第一區段36延伸至第二區段37。第二類第一型材的腰部38被布置為緊靠第一類型材7 的腰部14。第二類第一型材35的第二區段37具有外表面39,外表面39緊靠第一類型材7 的第二區段13上的第一內表面21。第二類第一型材35的第一區段36具有外表面40,第 三密封條41布置在外表面40上以緊靠第一外立面元件的第二主側4。第二類第一型材35 通過一個或多個埋頭螺釘42連接至第一類型材7的腰部14。在圖2中也示出第一外立面 元件19的第一邊緣側29與腰部14的隔熱的第二區段24的可變形密封凸緣44接觸。第二類第一型材35也形成槽,槽由第一區段36、第二區段37和腰部38形成。第 一區段36和第二區段37之間的槽的寬度大于外立面元件19在主側3、4之間的厚度。這 導致外立面元件可以由第二類型材35中的槽引導沿著第一類型材向上移動。因此,外立面 元件19可以布置在從下面開始的建筑物框架上。由于第二類型材35通過一個或多個埋頭 螺釘42連接至第一類型材7的腰部14,在外立面元件19的吊起過程中螺釘42將不會造成 阻礙。在上述說明中,描述了外立面元件19在其第一邊緣側43的緊固。外立面元件在 其第二邊緣側的緊固將以與如圖2所示的第二外立面元件20的第二邊緣側45相應的方式 進行。當要將外立面元件19就位時,外立面元件19在吊起的過程中由下面的第二類型 材35中的槽引導。當外立面元件19到達正確的水平時,外立面元件被移動以與第一密封 帶17接觸,其中腰部14的第二部分24上的可變形密封凸緣44變形。然后第二類型材35 被布置在外立面元件和第一類型材7的第二區段13之間。由于第一類型材的第二區段13的傾斜的第一內表面21,當第二類型材35的腰部38抵靠第一類型材7的腰部14地緊固 時,對外立面元件的壓力將增大。通過使第二類型材的尺寸和第一密封條和第三密封條41 的厚度適應第一類型材7的第一區段的第一內表面15和第一類型材7的第二區段的第一 內表面21之間的距離,可以對外立面元件19產生適當的壓力。如圖2所示,第一類型材7也包括外表面70,多個支撐型材46可以布置在外表面 70上且槽47布置在多個支撐型材46之間。齒條48布置在槽47中。齒條48和支撐型材 46可以用于驅動一個或多個吊升裝置(未示出),所述吊升裝置可用于吊起外立面元件19、 20。可以通過沿著型材7的長度軸線移動齒條來移除齒條。支撐型材具有朝向第一類型材 的第二區段的型材表面49。第一類型材被布置為通過螺栓61壓在建筑物框架(圖2中未示出)上,圖3中示 出螺栓61的螺紋部分,且螺栓61的螺栓頭布置在齒條48中的一個的后面。在螺栓被緊固 在建筑物框架中之后,中間的齒條48被布置在其槽47中。由此螺栓61被隱藏。建筑物框 架是指建筑物的承載部件或緊固至建筑物的承載部件的部件。圖3是圖2中的型材系統的透視圖。圖3中沒有示出圖2中未示出的其他基本特 征。但是,齒條48的設計在圖3中更加明顯。圖4是示出第一外立面元件19在其上邊緣的緊固以及第二外立面元件20在其下 邊緣的緊固的側視圖。第一外立面元件19靠在第一密封條17上,第一密封條17布置在第 一類型材7的第一區段12的第一內表面15上。第二類第一型材35如前文所述地布置使 得第三密封條41靠在第一外立面元件19上并且由此保持第一外立面元件19。第二外立 面元件20以相應的方式在第一類的第一型材7和第二類第二型材54之間被擠壓。外立面 元件是所謂的雙層隔熱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塊110和內側的第二玻璃塊111。下面將參照 第二外立面元件20來描述雙層隔熱玻璃形式的外立面元件。在玻璃塊110、111之間布置 有可以由任何類型的大塊聚合物構成的隔帶116。外立面元件的下邊緣側的隔帶116包括 下槽55。第一外立面元件19相應地在其上邊緣側10包括上槽52。在玻璃塊110、111之 間,接合劑114和干燥帶113相對于下邊緣側10布置在隔帶116的內側。在接合劑114和 干燥帶113內側且在玻璃塊110、111之間,布置有諸如氬氣或氪氣的氣體。可分離的T形 型材被布置為通過螺栓57緊固在建筑物框架中,在該情況下T形型材包括自身不承載的緊 固型材109。在緊固型材109中布置有安裝槽108,螺母107布置在安裝槽108中。可分離 的T形型材的第一部分包括腰部58和凸緣的第一區段59,該第一區段59從第一凸緣邊緣 62延伸至腰部58。第一凸緣邊緣62和凸緣的第一區段59的若干部分布置在上槽52中, 同時腰部的背向凸緣的端部朝向建筑物框架(圖3中未示出)。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第二 部分包括凸緣的第二區段63,第二區段63從第二凸緣邊緣64延伸至腰部58。第二凸緣邊 緣和凸緣的第二區段59的若干部分布置在下槽55中。緊固型材109上布置有具有用于密封條104的槽103的型材106,密封條104被 布置為分別緊靠第二外立面元件20的第二玻璃塊111的下邊緣和第一外立面元件19的第 二玻璃塊111的上邊緣。在螺栓57的外側布置有密封117,密封117使得相鄰的外立面元 件19、20的第一主側3之間的接合處平齊。密封117優選地可以是硅樹脂的密封劑,但是 替代地也可以是預先制造的橡膠帶。在T形型材的腰部58的兩側布置有大塊聚合物制成 的隔帶105,隔帶105用于吸收外立面元件19、20的豎直運動。密封帶104可以被省略。
在圖4中還示出位于隔帶116的槽的底部中的空間118,槽用于接收型材的凸緣的 區段59、63。空間118布置為接收水和霧氣,使得水不會流過玻璃表面。T形型材的每一個部分包括接觸表面,并且在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第一和第二部 分之間的界面65中具有至少一個階梯。由于界面65中的接觸表面,當T形型材通過螺栓 57被緊固在建筑物框架中時在第一和第二部分之間提供限定好的接觸。可分離的T形型材允許調換單個外立面元件2、19、20,即使在待交換的外立面元 件2、19、20的上方和下方布置有外立面元件。當調換該外立面元件2、19、20時,從兩個邊 緣側29、45移除第二類型材35。然后,移除待調換的在外立面元件的下邊緣側10處的T形 型材。然后該外立面元件可被移除并使用布置在待調換的外立面元件2、19、20下方的第二 類型材35中的槽降低該外立面元件。圖5是示出如何可以在型材系統中安裝第二外立面元件20的側視圖。在圖5中, 第二外立面元件已經通過將第一外立面元件19保持就位的第二類型材35中的槽的引導被 從下面吊起。在圖5中,第一外立面元件19的上邊緣側9被布置為使得凸緣的第一區段59 布置在第一外立面元件19的上邊緣側9的槽中。然后,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第二部分被布 置為使得其第二區段63位于第二外立面元件20的下邊緣側10的槽55中且螺栓57通過 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插入。然后,將螺栓57緊固在建筑物框架中使得 第二外立面元件的下邊緣側10也擠壓在第一類型材7的第一區段。最后,第二類型材35 被布置在第二外立面元件20的兩個邊緣側29、45上。外立面元件以相反的方式從型材系 統上拆除。圖中還示出在隔帶116的槽的底部中的空間118,槽用于接收型材的凸緣的區段 59、63。空間118被布置為接收水和霧氣,使得水不會流過玻璃表面。圖6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的截面圖。在圖6中,第一 類型材7被布置為用于接收僅一個外立面元件。第一類型材不包括任何齒條,腰部也不包 括任何第二部分24。圖6所示的第一類型材是均質的零件。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的截面圖。與圖2的第一類 型材相反,圖7中的第一類型材僅具有兩個齒條并且不包括支撐型材46。但是在齒條48之 間設置有槽80,槽80可以用作使用齒條48向上驅動的吊升裝置的引導。圖7所示的第一 類型材7比圖2所示的型材從建筑物框架的延伸更小。可以調整第一類型材使得其能夠被放置在彼此成角度地放置的外立面元件之間。 圖8是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的截面圖,示出可以放置在多層建 筑的角部(其中外立面元件相對于彼此成45°角地放置且在外立面元件外側的角度超過 180° )上的第一類型材。根據第四實施方式的第一類型材包括五條齒條48。圖9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的截面圖,示出可以放置在 多層建筑的角部(其中外立面元件相對于彼此成45°角地放置且在外立面元件內側的角 度超過180° )上的第一類型材。圖10是根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的截面圖,圖11是根據本 發明的第七實施方式的型材系統的俯視的截面圖。根據圖10和圖11的實施方式被布置為 放置在建筑物的成直角的角部上。圖12示意性地示出包括建筑物框架1、豎直地布置在建筑物框架1上的多個第一 類型材7、以及覆蓋建筑物框架1的多個外立面元件19的多層建筑71。
圖13示出安裝的外立面元件19和外立面元件20在吊升過程中的簡要視圖。在 該例子中外立面元件是外立面盒的形式,包括布置在彼此外側的多個單獨的玻璃塊(未示 出)。外立面盒可以是雙層殼。外立面元件的側面29、45(見圖2)設置有內部凸緣119形 式的引導裝置。內部凸緣119的寬度導致第二類型材35可以制造得比外立面元件的側面 運動時整個厚度都在槽中的情況更短。為了緊固作為外立面盒形式的外立面元件,可以調 整第一類型材7的腰部14的長度。同樣,可以調整第二類型材35的內部部分36(見圖2) 的長度使得具有內部凸緣119的外立面元件19受到良好的支撐。這在外立面元件是雙層 殼元件的情況下是特別有用的。第一類型材的腰部14(見圖2)上設置有跟部201,使得第 二類型材35得到更穩定的緊固。圖14示出具有外側外立面元件150、內側外立面元件151和中間梁152的雙層殼 外立面的截面圖。中間梁152僅示意性地示出,并且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在該例子中外 側外立面元件150由根據圖2說明的型材系統153支撐。第一區段12被布置為抵靠梁152 地安裝,而梁152抵靠建筑物框架地安裝。內側外立面元件151由包括第一類型材7和第 二類型材35的型材系統154支撐。第一類型材包括被布置為抵靠建筑物框架地安裝的第 一區段12和被布置為抵靠梁152地安裝的區段155。在不脫離由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本發明的上述實 施方式可以以多種方式進行修正。根據所說明的實施方式,外立面元件在其下邊緣側10和上邊緣側9處使用T形型 材緊固在外立面中。但是,也可以在下邊緣側10和上邊緣側9處以本領域技術人員已知的 其他方式緊固外立面元件。
1權利要求
一種用于在建筑物框架(1)上支撐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2)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具有兩個主側(3,4)、兩個大致平行的邊緣側(29,45)、以及在所述主側(3,4)之間并且垂直于所述主側(3,4)的厚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系統包括具有長度軸線(11)的第一類型材(7),所述第一類型材(7)具有沿著所述長度軸線(11)大致恒定的橫截面,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包括具有第一內表面(15)的第一區段(12)、具有第一內表面(21)的第二區段(13)和從所述第一區段(12)延伸至所述第二區段(13)的腰部(14),所述內表面(15,21)朝向彼此,所述第一區段(12)被布置為抵靠所述建筑物框架(1)地安裝且所述第一區段(12)的所述第一內表面(15)背向所述建筑物框架(1),其中外立面元件(2,19,20)被布置為在其邊緣側(29,45)之一處由所述第一區段的第一內表面(15)支撐;以及具有長度軸線(11)的第二類型材(35),所述第二類型材具有沿著所述長度軸線(11)大致恒定的橫截面,其中所述第二類型材(35)包括第一區段(36)、第二區段(37)和腰部(38),所述第一區段(36)被布置為支撐所述外立面元件(2,19,20),所述第二區段(37)被布置為抵靠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述第二區段(13)的所述第一內表面(21),所述腰部(38)連接所述第一區段(36)和所述第二區段(37),其中在所述第二類型材中由所述第一區段(36)、所述第二區段(37)和所述腰部(38)限定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述第二區段(13) 的所述第一內表面(21)是平面的。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述第二區段(13) 的所述第一內表面(21)的垂線(32)部分遠離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述腰部(14)指向。
4.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型材系統,包括密封條(17),所述密封條布 置在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述第一區段(12)的所述第一內表面(15)上以在所述第一類 型材(7)的所述第一區段(12)的所述第一內表面(15)和所述外立面元件(19)之間進行 密封。
5.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 述第一區段(12)由金屬構成。
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 述第二區段(13)由金屬構成。
7.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 述腰部(14)至少部分地由隔熱材料構成。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述腰部(14)的最 靠近所述第一區段(12)處由隔熱材料構成。
9.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 述第二區段(13)具有背向所述第二區段(13)的所述第一內表面(21)的外表面(70),其 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包括布置在所述外表面(70)上的至少一根齒條(48)。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至少一根齒條(48)布置在所述第一類 型材的所述外表面(70)上的槽(47)中。
11.根據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包括從所述第二 區段的所述外表面(70)延伸的支撐型材(46),所述支撐型材(46)包括朝向所述第一類型材的所述第二區段(13)的所述外表面(70)的型材表面(49)。
12.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 述第一區段(12)包括第二內表面(16),且所述第二區段(13)包括第二內表面(22),其中, 第二外立面元件(20)被布置為在其一個邊緣側(45)處由所述第一區段的所述第二內表面 (16)支撐,其中,所述第一區段(12)的所述第一內表面(15)和所述第二內表面(16)布置 在所述腰部(14)的相反側,且其中所述第二區段(13)的所述第一內表面(21)和所述第二 內表面(22)布置在所述腰部(14)的相反側,所述型材系統還包括第二類第二型材,所述第 二類第二型材被布置為使得第一區段(36)支撐所述第二外立面元件(20)且第二區段(37) 抵靠所述第一類型材(7)上的第二內表面(21)地放置。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被布置為使得當所述 第一外立面元件(19)和所述第二外立面元件(20)被布置在所述第一類型材(7)中時大致 在同一個平面內終止。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被布置為使得當所述 第一外立面元件(19)和所述第二外立面元件(20)被布置在所述第一類型材(7)中時相對 彼此大致成角度地終止。
15.根據權利要求12、13或14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關于穿過所 述腰部延伸的對稱軸線(72)對稱。
1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在所述第二類型材(35) 中由所述第一區段(36)、所述第二區段(37)和所述腰部(38)限定的所述槽具有大致U形 的截面,其中,所述第二類型材(35)的所述腰部(38)被布置為在安裝位置靠在所述第一類 型材⑵的所述腰部(14)上。
17.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槽在所述第一區段 (36)和所述第二區段(37)之間的寬度大于所述外立面元件(2,19,20)的厚度。
18.根據權利要求1至16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槽在所述第一區段 (36)和所述第二區段(37)之間的寬度小于所述外立面元件(2,19,20)的厚度但是大于所 述外立面元件(2,19,20)上的突出凸緣(119)的寬度。
19.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 (19)包括大致彼此平行的并且具有槽(52,55)的上邊緣側(9)和下邊緣側(10)。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上邊緣側(9)和所述下邊緣側(10) 被布置為大致水平地放置。
21.根據權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型材系統,包括可分離的T形型材(8),其具有長度 軸線(73)并沿著所述長度軸線具有大致恒定的橫截面,并且被布置為與所述上邊緣側(9) 和所述下邊緣側(10)中的槽(52,55)相互作用,其中,所述可分離的T形型材(8)的第一 部分包括腰部(58)和凸緣的第一區段(59),所述第一區段(59)從第一凸緣邊緣(62)延 伸至所述腰部(58),其中所述可分離的T形型材(8)的第二部分包括所述凸緣的第二區段 (63),所述第二區段(63)從第二凸緣邊緣(64)延伸至所述腰部(58),且所述腰部(58)從 所述凸緣遠離所述凸緣延伸。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可分離的T形型材(8)的部分被布 置為通過至少一個螺栓(57)緊固在所述建筑物框架(1)中,所述至少一個螺栓(57)通過所述T形型材(8)的第一部分和所述T形型材(8)的第二部分以及通過所述T形型材(8) 的腰部(58)延伸。
23.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型材系統,其中,所述T形型材(8)的每一個部分具有接觸 表面,以及在所述可分離的T形型材(8)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間的界面(65)上具有至 少一個階梯。
24.一種外立面系統,其包括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2)以及根據權利要求1至23中的 任意一項所述的型材系統。
25.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的外立面系統,包括外側和內側外立面元件(150,151)。
26.一種用于多層建筑物的建筑物框架(1),包括根據權利要求1至23中的任意一項 所述的型材系統。
27.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的建筑物框架,其中,所述型材系統包括至少兩個第一類型 材(7),所述第一類型材被布置為使其長度軸線(11)彼此平行,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被 布置為用于在它們之間接收外立面元件(19)。
28.一種多層建筑物(72),包括根據權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建筑物框架(1),并且包 括布置在所述建筑物框架(1)上的多個外立面元件(19)。
29.用于在建筑物框架上布置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的方法,其中,所述板形成的外立面 元件具有兩個主側(3,4)、兩條大致平行的邊緣側(29,45)以及在所述主側(3,4)之間垂直 于所述主側(3,4)的厚度,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步驟將均包括長度軸線(U)的第一類第一型材(7)和第一類第二型材(7)布置在所述建 筑物框架上并使得它們的長度軸線平行,所述第一類型材具有沿著所述長度軸線(11)大 致恒定的截面,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包括具有第一內表面(15)的第一區段(12)、具有 第一內表面(21)的第二區段(13)、和從所述第一區段(12)延伸至所述第二區段(13)的腰 部(14),所述內表面(15,21)朝向彼此,其中所述第一區段(12)抵靠所述建筑物框架(1) 地布置且所述第一區段(12)的所述第一內表面(15)背向所述建筑物框架(1);布置外立面元件(2,19,20)使得其在其邊緣側(29,45)中的一個邊緣側處由所述第一 類第一型材的所述第一區段的所述第一內表面(15)支撐,并且在其另一個邊緣側處由所 述第一類第二型材的所述第一區段的所述第一內表面(15)支撐;以及將第二類型材(35)布置在每條所述第一類型材上,所述第二類型材具有長度軸線 (11)并且具有沿著所述長度軸線(11)大致恒定的截面,其中,所述第二類型材(35)包括第 一區段(36)、第二區段(37)和腰部(38),所述第一區段(36)被布置為支撐所述外立面元 件(2,19,20),所述第二區段(37)被布置為抵靠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述第二區段(13) 的所述第一內表面(21),所述腰部(38)連接所述第一區段(36)和所述第二區段(37),其 中在所述第二類型材中由所述第一區段(36)、所述第二區段(37)和所述腰部(38)限定槽。
30.根據權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板形成的外立面元件(19)包括大致平行 于彼此并且具有槽(52,55)的上邊緣側(9)和下邊緣側(10)。
31.根據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該方法在布置所述外立面元件前還包括下述 步驟將第一可分離的T形型材布置在所述外立面元件的下邊緣處,所述T形型材具有長度 軸線(73)以及沿著所述長度軸線大致恒定的截面,所述T形型材被布置為與所述上邊緣側(9)和所述下邊緣側(10)中的所述槽(52,55)相互作用,其中,所述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 第一部分包括腰部(58)和凸緣的第一區段(59),所述第一區段(59)從第一凸緣邊緣(62) 延伸至所述腰部(58),其中所述可分離的T形型材(8)的第二部分包括所述凸緣的第二區 段(63),所述第二區段(63)從第二凸緣邊緣(64)延伸至所述腰部(58),且所述腰部(58) 從所述凸緣遠離所述凸緣地延伸,從而所述凸緣的第一區段向上地指向;將第二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第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外立面元件(2,19,20)的上邊緣中以 使得所述凸緣的第一區段(59)向上地指向,其中所述第二可分離的T形型材與所述第一可 分離的T形型材具有相同的結構;在所述外立面元件(2,19,20)的布置過程中,將所述第一可分離的T形型材上的所述 凸緣的第一區段(59)布置在位于所述外立面元件的所述下邊緣中的所述槽(55)中;以及在布置所述外立面元件(2,19,20)后,布置所述第二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第二部分, 使得所述第二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所述凸緣的所述第二區段被放置在所述外立面元件(2, 19,20)的所述上邊緣中的所述槽(52)中。
32.根據權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驟布置第二外立面元件(20)使得所述第二可分離的T形型材的所述凸緣的所述第一區 段(59)被放置在所述第二外立面元件(20)的下邊緣中的所述槽(55)中。
33.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包括在支撐所述第一外立面元件(19)的所述第二類 型材的所述槽中將所述第二外立面元件(20)吊起的步驟。
34.根據權利要求29至3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類型材(7)的所 述第二區段(13)具有背向所述第二區段(13)的所述第一內表面(21)的外表面(70),其中 所述第一類型材(7)包括布置在所述外表面(70)上的至少一根齒條(48),且所述外立面元 件通過使用所述齒條被運輸至正確的高度。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描述了一種用于將外立面元件(19)緊固在建筑物框架(1)上的型材系統、具有該型材系統的建筑物框架(1)以及多層建筑物(72)。型材系統包括第一類型材(7)和第二類型材(35)。外立面元件(19)布置在第一類型材(7)中并且被第二類型材(35)擠壓就位。第二類型材(35)具有比外立面元件(19)的厚度寬的槽,使得外立面元件(19)可以在第二類型材(35)的槽中移動。
文檔編號E04B2/96GK101925709SQ200880125505
公開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08年1月25日
發明者J·H·法爾克 申請人:布魯克伯格工業發展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