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螺旋箍結構;具體而言,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具有溫度筋的功效。
背景技術:
在習知的鋼筋混凝土設計結構中,為加強結構耐震性, 一般采用箍筋將鋼筋與混凝土圍束起來,以使鋼筋與混凝土在受震過程中仍能有效結合,進而加強結構的耐震性。
臺灣位于地震頻繁的地理位置上,對于建筑強度對抗拉力及剪力的能力很重要。在鋼骨鋼筋混凝土的設計中,多半以鋼骨作為承重、抗拉及抗剪的主要組件。之后在鋼骨周圍加設鋼筋與箍筋,以分擔鋼骨受力,增加混凝土吸附力,并減少側向受力時的共振。然而,目前的鋼骨鋼筋混凝土設計中,鋼筋部分的設計及應用方式較為單純,不易滿足實際設計及施工上的需求。此外,受限于螺旋箍筋的生產制造技術及組裝技術,在合理設計下,單一螺旋箍筋所能提供的強度仍然有限。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為了改善并解決上述缺點,深思研究并配合學術理論的運作,而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藉組合不同尺寸及形狀的螺旋箍及網筋而形成,以增加圍束力并強化整體結構的剛性。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供作為灌漿成型結構體的骨架。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藉組合不同螺旋箍及網筋,而形成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以提升施工效率。本實用新型的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包含第一螺旋箍、第二螺 旋箍、第一側鋼筋網及第二側鋼筋網。其中,第一螺旋箍進一步包含接 合側,并具有復數個第一間隙,而第二螺旋箍具有復數個第二間隙,并 其軸心與第一螺旋箍的軸心平行并列,此時第一螺旋箍的接合側與第二 螺旋箍的復數個第二間隙交錯而形成重合區。換言之,此重合區勢必在 第一螺旋箍與第二螺旋箍交錯下形成兩端點。
第一側鋼筋網具有復數個彼此間隔的第一切向鋼筋,每一第一切向鋼 筋具有中段部分及分別與中段部分連接的兩彎折部分,兩彎折部分通常與 中段部分垂直,但亦可因應不同結構設計及材料強度而調整。此復數個第 一切向鋼筋彼此之間并不連接。 一般而言,第一切向鋼筋的排列是相互平 行;然而,亦可因應施工環境及現場需要而進行調整。因此復數個第一切 向鋼筋必須經由至少一軸向筋交叉固定而形成第一側鋼筋網。其中, 一般 而言,軸向筋是與第一切向鋼筋垂直交叉連接,若在不影響整體結構強度 之下,亦可依照施工效率需求進行相互排列的調整。
第一側鋼筋網的中段部分可分別與第一螺旋箍及第二螺旋箍的圓周 相切,其兩彎折部分分別插入第一螺旋箍及第二螺旋箍的圓周內,進而增 加圍束混凝土的表面積,使鋼筋與混凝土在受震過程中不易分離,進而加 強結構的剛性。
通常來說,第一螺旋箍、第二螺旋箍及第一側鋼筋網就可以初步形成 螺旋箍結構,這種結構體就已經比單一螺旋箍所形成的骨架要穩固許多。 但再加上設置于相對第一側鋼筋網的第二側鋼筋網,即形成本實用新型的 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可大大增加側面圍束混凝土的表面積,使鋼 筋與混凝土在剪力作用中不易分離,進而加強結構的相對韌性。
此外,第一側鋼筋網與第二側鋼筋網皆插入第一螺旋箍及第二螺旋箍 的第一間隙及第二間隙中,換言之,第一側鋼筋網與第二側鋼筋網的兩彎 折部分并無直接接觸第一螺旋箍及第二螺旋箍;然而,亦可因應不同結構 需求或材料設計,進行適當調整。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藉組合不同尺 寸及形狀的螺旋箍及網筋而形成,可增加圍束力并強化整體結構的剛性, 并可供作為灌漿成型結構體的骨架。另本實用新型藉組合不同螺旋箍及網筋,而形成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可提升施工效率。
圖la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螺旋箍立體圖lb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螺旋箍俯視圖2a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側鋼筋網立體圖2b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側鋼筋網俯視圖3a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側鋼筋網立體圖 圖3b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側鋼筋網俯視圖 圖4a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變化實施例的側鋼筋網立體圖 圖4b所示為本實用新型變化實施例的側鋼筋網俯視圖 圖5a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組合立體圖; 圖5b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組合俯視圖。 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100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200第一螺旋箍
結構
210接合側 220重合區 230第一間隙 300第二螺旋箍 330第二間隙 370第一端點 390第二端點 400第一側鋼筋網 410第一切向鋼筋 421中段部分
422兩彎折部分 430第三間距
440軸向筋
500第二側鋼筋網
510第二切向鋼筋
521底支
522兩側支
530第四間隔
9 二45。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藉 組合不同尺寸及形狀的螺旋箍及網筋而形成,以增加圍束力并強化整體結構的剛性,并供作為灌漿成型結構體的骨架。亦可藉組合不同螺旋箍及網 筋,而形成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以提升施工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較佳包含第一螺旋箍、第二
螺旋箍、第一側鋼筋網及第二側鋼筋網。如圖la所示,第一螺旋箍200 與第二螺旋箍300經由第一螺旋箍200 —端的接合側210交錯形成重合區 220。其中,第一螺旋箍200具有復數個第一間隙230,而第二螺旋箍300 具有復數個第二間隙330,當兩螺旋箍相互交錯時,第二螺旋箍300與第 一螺旋箍200的軸心相互平行而并列。換言之,重合區220勢必在第一間 隙230與第二間隙330交錯下形成第一螺旋箍200與第二螺旋箍300區域 相互重迭的情形。如圖la所示的較佳實施例中,第一螺旋箍200與第二螺 旋箍300分別閉合箍筋,此閉合箍筋特點在于端部閉合于螺旋箍筋上。然 而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螺旋箍200與第二螺旋箍300亦可為一般螺旋箍 筋(也就是最后兩圈螺旋箍并不重迭閉合)。
如圖lb所示,第一螺旋箍200與第二螺旋箍300交錯形成的重合區 290中具有兩端點,分別為第一端點370及第二端點390。在其它不同實施 例中,不論第一螺旋箍200與第二螺旋箍300鋼筋號數或材質是否不同, 一旦交錯勢必產生兩端點。此兩端點可用來校準或定位第一側鋼筋網及第 二側鋼筋網。
如實施例外觀圖2a之所示,第一側鋼筋網400具有復數個彼此間隔的 第一切向鋼筋410,每一第一切向鋼筋410具有中段部分421及分別與中 段部分421連接的兩彎折部分422,兩彎折部分422通常與中段部分421 垂直,但亦可因應不同結構設計及材料強度而調整。此復數個第一切向鋼 筋410彼此之間并不直接連接。 一般而言,第一切向鋼筋410的排列是相 互平行,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每一第一切向鋼筋410可相互傾斜而不以 平行方式排列但并不直接連接。因此,復數個第一切向鋼筋410必須經由 至少一軸向筋440交叉固定而形成第一側鋼筋網400。然而在其它實施例 中,第一側鋼筋網400亦可為鐵絲網而具有溫度筋的特性。
在較佳實施例中,軸向筋440與第一切向鋼筋410垂直交叉連接,但 在其它實施例中,軸向筋440亦可與第一切向鋼筋410夾一角度而交叉連 接,此處的角度,可因應整體結構強度或依施工效率需求而進行調整。而軸向筋440與第一切向鋼筋410的連接方式包含焊接、捆扎、螺接或其它 可提供類似效果的方式及其混合搭配。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側鋼筋網400 較佳是由點焊鋼筋網所構成,但在其它實施例中亦可由竹節鋼筋、壓痕鋼 筋及光面鋼筋構成。此外,每一第一切向鋼筋410之間的第三間距430, 亦可因應不同的第一間隙230及第二間隙330,或依設計需求而調整。
本實用新型中第一螺旋箍200、第二螺旋箍300及第一側鋼筋網400 就可以初步形成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100,這種結構已經比單一螺 旋箍所形成的骨架要穩固。若再加上設置于相對第一側鋼筋網400的第二 側鋼筋網500,即形成本實用新型的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100,可大 大增加側面圍束混凝土的表面積,使鋼筋與混凝土在剪力作用中不易分離, 進而加強結構的相對韌性。
如圖2a所示,第二側鋼筋網500相似于第一側鋼筋網400,具有復數 個彼此間隔第四間隔530的第二切向鋼筋510,其中第四間隔530可因應 整體結構而進行修改。本實用新型的每一第二切向鋼筋510具有一底支521 及分別與底支521連接的兩側支522,且復數個第二切向鋼筋510與至少 一軸向筋440交叉連接。而第二切向鋼筋510與軸向筋440的連結形式相 似于第一切向鋼筋410與軸向筋440的連結方式。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 第二側鋼筋網500亦可為鐵絲網且其具有溫度筋的特性。
如實施例俯視圖2b所示,第一側鋼筋網400與第二側鋼筋網500的軸 向筋440通常設置于中段部分421與底支521的背側,但在其它實施例中, 若只有單一軸向筋440設置時,軸向筋440亦可設置于腹側(就是兩彎折部 分422及兩側支522彎折朝向的那一側),且第一側鋼筋網400與第二側鋼 筋網500的兩彎折部分422及兩側支522分別相對,但在其它實施例中, 第-一側鋼筋網400與第二側鋼筋網500并不需要相對排列,亦可依整體設 計需求而交錯排列。
如其它不同實施例外觀圖3a所示,一側邊422可與中段部分421夾角 45度而內折,此設計有助于第一側鋼筋網400與主筋之間的連接。此處所 言的連接方式,包含焊接、螺接、捆扎、其它可提供類似效果的方式及其 混合搭配,然而上述夾角亦可因應不同設計結構需求而調整。如實施例俯 視圖3b所示,彎折的側邊422與垂直底支521的側支522相對,然而在不同設計需求中,彎折的側邊422亦可與彎折的側支522相對,以因應整體 結構強度需求。此外,因可于施工現場組裝,故對于運費的節省及庫存的 壓力都具有明顯降低的效果。
如其它變化實施例外觀圖4a所示,每一第一切向鋼筋410 —側邊422 向中段部分421彎折,而另一側邊422則與中段部分421垂直,其特點在 于每一鄰近的第一切向鋼筋410彎折側邊422相反。而且與第一切向鋼筋 410相對的第二切向鋼筋510的側支522亦與彎折的側邊422相對。換言 之,彎折側邊422所鄰近的側邊422以及所相對的側支522必定垂直中段 部分421或底支521。此設計使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100具有溫度 筋的特質,使收縮應力更大,而能包覆更多混凝土表面積。
如整體外觀圖5a所示,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100較佳包含第一 螺旋箍200、第二螺旋箍300、第一側鋼筋網400及第二側鋼筋網500。第 一側鋼筋網400的中段部分421可分別與第一螺旋箍200及第二螺旋箍300 的圓周相切,其兩彎折部分422分別插入第一螺旋箍200及第二螺旋箍300 的圓周內,進而增加圍束混凝土的表面積,使鋼筋與混凝土在受震過程中 不易分離,而呈現溫度筋的特性。
此外,第一側鋼筋網400與第二側鋼筋網500皆插入第一螺旋箍200 及第二螺旋箍300的第一間隙230及第二間隙330中,換言之,第一側鋼 筋網400與第二側鋼筋網500的兩彎折部分421及兩側支521并無直接接 觸第一螺旋箍200及第二螺旋箍300,而第一螺旋箍200及第二螺旋箍300 亦插入第三間隙430及第四間隙530;然而,亦可因應不同結構需求,適 當調整兩彎折部分421及兩側支521與第一螺旋箍200及第二螺旋箍300 連接,此處連接方式包含焊接、螺接、捆扎、卡合或其它可提供類似效果 的方式及其混合搭配。
在圖5a的較佳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 100較佳使用號數、直徑相同的鋼筋構成第一螺旋箍200、第二螺旋箍300、 第一側鋼筋網400與第二側鋼筋網500。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亦可因應 不同設計的強度與需求,迭接組合不同號數、直徑的鋼筋而形成第一螺旋 箍200、第二螺旋箍300、第一側鋼筋網400與第二側鋼筋網500,進而形 成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100。此外,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側鋼筋網400及第二側鋼筋網500可由兩組以上的不同鋼筋號數所構成,以達成 運用鋼筋號數來調整箍筋間隙進而完成整體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 100。藉此設計,鋼筋直徑及號數均可加以減少,但仍維持斷面的強度,因 此可減少總體鋼筋的用量,達成節省材料成本的優勢。
在較佳實施例中,如圖5a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 結構100的第一螺旋箍200及第二螺旋箍300均為圓形的螺旋箍筋,且截 面積相等。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螺旋箍200及第二螺旋箍300亦可 分別為方形螺旋箍、橢圓形螺旋箍、多邊形螺旋箍或其它可提供類似功能 的形狀,且截面積亦可依設計需要而加以改變。此外第一螺旋箍200及第 二螺旋箍300較佳為均勻且連續的螺旋箍。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螺 旋箍200及第二螺旋箍300亦可因應設計需要而分別為上窄下寬等各段不 均勻的螺旋箍。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側鋼筋網400與第二側鋼筋網500 均為網狀筋。但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二側鋼筋網500亦可用三角箍筋、方 形螺旋箍、多邊形螺旋箍等不同箍筋加以取代,而截面積亦可因應設計需 要而加以改變。此外,在不同實施例中,為了配合第一螺旋箍200及第二 螺旋箍300的間隙寬度,第一側鋼筋網400及第二側鋼筋網500亦可因應 設計需要而分別為下窄上寬等各段不均勻的側鋼筋網。再者,在其它實施 例中,軸向鋼筋(或是主筋)亦可設置于第一側鋼筋網400分別與第一螺旋 箍200及第二螺旋箍300的迭合處兩端,以進一步界定第一側鋼筋網400 分別與第一螺旋箍200及第二螺旋箍300的相互距離。然而在不同實施例 中,其相互距離及其截面積亦可依設計需要加以改變。
如圖5b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側鋼筋網500分別與第一螺旋箍200 及第二螺旋箍300的相互距離也可用軸向鋼筋界定,此時軸向鋼筋設置于 第二側鋼筋網500分別與第一螺旋箍200及第二螺旋箍300的交錯處。如 圖5a所示的較佳實施例中,第一螺旋箍200具有第一間隙230;第二螺旋 箍300具有第二間隙330;第一側鋼筋網400具有第三間隙430;第二側鋼 筋網500具有第四間隙530,而此四者的比例較佳介于1:1:1:1至 1:10:20:100之間,此比例能妥適地增加鋼筋與混凝土的有效結合,進而 提升混凝土圍束力并強化整體結構。
如圖5a所示的較佳實施例中,第一螺旋箍200沿軸向以逆時針螺旋方向延伸,而第二螺旋箍300亦沿軸向以逆時針螺旋方向延伸;然而在其它 實施例中,可依據施工現場及不同的設計需求而做彈性調整。例如,第二
螺旋箍300可沿軸向以順時針螺旋方向延伸,而第一螺旋箍200仍沿軸向 以逆時針螺旋方向延伸。因此,第一螺旋箍200與第二螺旋箍300的旋轉 方向可自順時針、逆時針或順時針及逆時針混合的螺旋方向選其一,以達 到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100提升施工效率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 本實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實施例并未限制本實用新型 的范圍。相反地,包含于申請專利范圍的精神及范圍的修改及均等設置均 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 一種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螺旋箍,包含一接合側,具有復數個第一間隙;一第二螺旋箍,具有復數個第二間隙,與第一螺旋箍軸心并列,其中接合側的部分插入第二螺旋箍的復數個第二間隙以形成一重合區;一第一側鋼筋網具有復數個彼此間隔的第一切向鋼筋,每一第一切向鋼筋具有一中段部分及分別與中段部分連接的兩彎折部分,且復數個第一切向鋼筋與至少一軸向筋交叉連接;其中,第一側鋼筋網的中段部分分別與第一螺旋箍及第二螺旋箍的圓周相切,且兩彎折部分分別插入第一螺旋箍及第二螺旋箍的圓周內。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含一第二側鋼筋 網具有復數個彼此間隔的第二切向鋼筋,每一第二切向鋼筋具有一底支 及分別與底支連接的兩側支,且復數個第二切向鋼筋與至少一軸向筋交 叉連接;其中,第二側鋼筋網的底支分別與第一螺旋箍及第二螺旋箍的 圓周相切,且兩側支分別插入第一螺旋箍及第二螺旋箍的圓周內。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含至少一軸向鋼 筋,至少一軸向鋼筋與第一螺旋箍軸心并列,且至少一軸向鋼筋設置于 第一螺旋箍與第一側鋼筋網的軸向交會處。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至少一軸向鋼筋設置于兩 彎折部分周圍。
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至少一軸向鋼筋設置于接 合側兩端,界定重合區。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兩彎折部分分別與中段部 分垂直。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兩彎折部分分別為一第一 側邊及一第二側邊,第一側邊垂直于中段部分而第二側邊則與中段部分 的夾角為45度。
8.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二螺旋箍及第一螺旋箍 可自順時針、逆時針螺旋方向選擇。
9.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一側鋼筋網或第二l筋網亦可用鐵絲網替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其包含第一螺旋箍、第二螺旋箍及第一側鋼筋網。其中,藉由第一螺旋箍與第二螺旋箍相互交插所形成的重合區,與第一側鋼筋網的包覆,使得復螺旋箍筋結合鋼筋網結構更能對抗外來應力,進而保持建筑物的結構強度。
文檔編號E04C5/06GK201288396SQ200820139748
公開日2009年8月12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08年10月24日
發明者尹衍樑 申請人: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