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大模板外掛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施工用設備,特別涉及一種大模板外掛架。(二)
背景技術:
在剪力墻結構高層建筑的施工過程中,需要在建筑外圍設置至下而上的外腳手架,現在一些施工單位開始使用外掛架,外掛架為附墻式外掛腳手架,其可以給施工人員一個較為安全可靠的工作環境,但耗費大量鋼管、運輸不方便、工人勞動量大。(三)
發明內容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構架簡單、提升快捷、搭拆方便、安全可靠的大模板外掛架。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大模板外掛架,包括水平上下放置的上弦桿、下弦桿以及連接二者垂直放置的附墻槽鋼,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上弦桿、附墻槽鋼之間斜向連接有一斜撐鋼管,上弦桿、附墻槽鋼、斜撐鋼管三者截面構成一直角三角形;附墻槽鋼上活動安裝有可以與外墻連接錨固的掛鉤螺栓;上弦桿的上表面搭設有操作平臺,操作平臺的上表面固定有地腳螺栓。本發明的大模板外掛架,所述上弦桿、下弦桿之間固定有垂直的腹桿A和斜向的腹桿B。所述上弦桿、附墻槽鋼、腹桿B三者的結合處以及下弦桿、腹桿A、腹桿B、斜撐鋼管四者的結合處分別與鋼板焊接連接。本發明的大模板外掛架,所述架體外側設置有安全護欄。所述斜撐鋼管、安全護欄的立桿之間固定有橫桿。本發明既滿足大模板的施工工藝要求,又符合外防護腳手架的安全要求,而且節省了大量的鋼管,降低了原爬升式腳手架的項目預控成本,從而降低工程項目的成本。相比較原傳統外掛架本產品具有構架簡單、提升快捷、搭拆方便、安全可靠、經濟實用等特點。(四)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模板自重轉化為集中荷載受力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操作人員及工具荷載轉化為集中荷載受力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的外掛架正常工作集中荷載合力示意圖。圖中,1上弦桿,2上弦桿,3附墻槽鋼,4斜撐鋼管,5斜撐鋼管,6腹桿A,7腹桿B,8下弦桿,9外墻,10掛鉤螺栓,11鋼板,12立桿,13橫桿,14大模板,15橫撐,16三角支撐架,17操作平臺,18地腳螺栓。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附圖為本發明的一種具體實施例。該實施例包括水平上下放置的上弦桿(1、2)、下弦桿(8)以及連接二者垂直放置的附墻槽鋼(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弦桿(1、2)、附墻槽鋼(3)之間斜向連接有一斜撐鋼管(4、5),上弦桿(1、2)、附墻槽鋼(3)、斜撐鋼管(4、5)三者截面構成一直角三角形;附墻槽鋼(3)上活動安裝有可以與外墻(9)連接錨固的掛鉤螺栓(10);上弦桿(1、2)的上表面搭設有操作平臺(17),操作平臺(17)的上表面固定有地腳螺栓(18);上弦桿(1、2)、下弦桿(8)之間固定有垂直的腹桿A(6)和斜向的腹桿B(7);上弦桿(1、2)、附墻槽鋼(3)、腹桿B(7)三者的結合處以及下弦桿(8)、腹桿A(6)、腹桿B(7)、斜撐鋼管(4、5)四者的結合處分別固定有鋼板(11);架體外側設置有安全護欄;斜撐鋼管(4、5)、安全護欄的立桿(12)之間固定有橫桿(13)。在使用時,通過附墻槽鋼(3)上的掛鉤螺栓(10)把外掛架與外墻(9)連接錨固,然后用塔吊提升大模板(14),大模板(14)上有橫撐(15)和三角支撐架(16),三角支撐架(16)連接地腳螺栓(18),調整地腳螺栓(18)調節大模板(14)的垂直度,即可灌砼澆筑。本產品基本結構單元為三角形平面桁架,附墻槽鋼(3)采用10#槽鋼制作,上弦桿(1、2)、下弦桿8及腹桿采用由48X3.5制作,各桿件通過焊接連接成平面三角形桁架。結構單元三角架沿墻長單向組合,每段組合架體中不得少于2榀單元三角架。架體整體連接采用d)48X3.5扣件式鋼管連接。幾榀單元三角架在組合成整體架體后方可在上面搭設木板形成操作平臺,為加強架體整體性,架體分段處加設短鋼管連接。外掛架與外墻連接錨固采用&28T型掛鉤螺栓10連接,穿墻孔利用大模板最上一排對拉螺栓穿墻孔。操作層全封閉布置,最大配置間距1800mm。架體提升方式采用分段整體提升,以組合后單段架體、護欄及架體操作平臺為單元整體提升,提升機械采用塔吊,提升周期為一層一提升。外掛架架體外側設置安全護欄,護欄高度為6.0m,采用(J)48X3.5扣件式鋼管搭設。護欄立桿12高度為6.Om,立桿12縱距同單元三角架間距,操作平臺7以上高度為4.0m,操作平臺7下懸2.Om,立桿12通過十字扣件和旋轉扣件與架體連成整體,護欄橫桿步距不大于1.5m,安全護欄可設立網,操作平臺下側可掛平網。本產品對短肢剪力墻結構高層住宅進行施工可以節省大量鋼管,構架簡單、提升快捷、搭拆方便、安全可靠、經濟實用。實施例2:外掛架計算書已知條件外掛架寬度按1.4m計算,外掛架最大間距按1.8m計算,掛鉤螺栓采用C28圓鋼,外掛架材料水平桿、斜桿為C48X3.5鋼管,豎桿為C48X3.5鋼管,采用焊縫成型外掛架。一、荷載計算以每榀外掛架承重1.8m范圍荷載計算1、模板自重以外模高度按2800mm計算,模板重量按1350N/m2,荷載為2.8X1.8X1350=6804N=6.8KN。2、操作人員荷載1.8m間距內最多允許3人同時操作,每人按750N計,總計2.25KN。3、自重及工具荷載外掛架自重、腳手板、護欄鋼管、零星材料等,最大重量按3KN計。二、計算簡圖1、模板自重考慮為主要分布于腳手架內側荷載,將均布荷載化為節點集中荷載Fl=2.8X1.8X1.35/2=3.4KN2、操作人員及工具荷載視為在外掛架寬度方向均勻分布荷載,化為節點集中荷載F2二(2.25+3)/3=1.75KN計算簡圖如圖2、圖3、圖4所示即FA=Fl+F2=5.15KN,FB=5.15KN,FOl.75KN3、內力計算按桁架進行計算,各桿件內力值Nl=FCtg32°二1.09KNN2=N1=1.09KN■=(FBXO.7+FCX1.4)/2.2二2.75N4=RBH/Sin32°=5.19KNN3=N4Cos32。=4.40KNN5=FC/Cos32。=2.06KNN6=FB=5.15KNN7=Fl/Cos32°二4KNRAV=FB+N3+N7Cos32°=12.94KNRAH二N2+N7Sin32。=3.21KN■=N4Sin32°二2.75KN4、截面驗算(1)、桿件①②(D⑦皆為拉桿,最大內力N3=4.40KN,允許壓力乘以0.9折減系數。⑦拉桿為C48X3.5鋼管,A7=489mm2。③拉桿為10tt槽鋼A3二1274mm2強度驗算o7=N7/A7=4000N/489mm2=8.17N/mm2<0.9f=0.9X215=193.5N/mm2,強度滿足要求。o3=N3/A3=4400N/1274mm2=3.45N/mm2<0.9f=0.9X215二193.5N/mm2,強度滿足要求。(2)、桿件④⑤⑥為壓桿,N4=5.19KN,N5=2.06KN該桿件在平面外的計算長度(查表回轉半徑1=24.5mm)L0=LIX(0.75+0.25N5/N4)=2280X(0.75+0.25X2.06/5.19)=1936mm。桿件長細比入=L0/I=1936/24.5=79.02<[入]=150強度驗算由長細比査表得軸壓穩定系數V=0.6880=N4/(WA)=51謂/(0.688X489)mm2=15.4N/mm2<0.9f=0.9X215=193.5N/mm2,強度及穩定性滿足要求。(3)、桿件⑧為零桿。5、焊縫強度驗算節點焊縫驗算(節點處取最大內力值驗算)<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八⑧為零桿無需計算6、支座A外掛架螺栓驗算采用(t)28掛鉤螺栓受拉RAH=3.21KN,A=615mm:o=RAH/A=3210/615=5.22N/mm2<0.9f=0.9X215=193.5N/mm2,抗拉強度滿足要求。受剪t二RAV/A二12940/615二21.04N/mm2<[t]=125N/mm2,抗剪強度滿足要求。權利要求1.一種大模板外掛架,包括水平上下放置的上弦桿(1、2)、下弦桿(8)以及連接二者垂直放置的附墻槽鋼(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弦桿(1、2)、附墻槽鋼(3)之間斜向連接有一斜撐鋼管(4、5),上弦桿(1、2)、附墻槽鋼(3)、斜撐鋼管(4、5)三者截面構成一直角三角形;附墻槽鋼(3)上活動安裝有可以與外墻(9)連接錨固的掛鉤螺栓(10);上弦桿(1、2)的上表面搭設有操作平臺(17),操作平臺(17)的上表面固定有地腳螺栓(1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模板外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弦桿(1、2)、下弦桿(8)之間固定有垂直的腹桿A(6)和斜向的腹桿B(7)。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模板外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弦桿(1、2)、附墻槽鋼(3)、腹桿B(7)三者的結合處以及下弦桿(8)、腹桿A(6)、腹桿B(7)、斜撐鋼管(4、5)四者的結合處分別固定有鋼板(11)。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大模板外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體外側設置有安全護欄。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大模板外掛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撐鋼管(4、5)、安全護欄的立桿(12)之間固定有橫桿(13)。全文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建筑施工用設備,特別公開了一種大模板外掛架。該大模板外掛架,包括水平上下放置的上弦桿、下弦桿以及連接二者垂直放置的附墻槽鋼,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上弦桿、附墻槽鋼之間斜向連接有一斜撐鋼管,上弦桿、附墻槽鋼、斜撐鋼管三者截面構成一直角三角形;附墻槽鋼上活動安裝有可以與外墻連接錨固的掛鉤螺栓;上弦桿的上表面搭設有操作平臺,操作平臺的上表面固定有地腳螺栓。本發明節省了大量的鋼管,降低了工程項目的成本,具有構架簡單、提升快捷、搭拆方便、安全可靠、經濟實用等特點。文檔編號E04G3/20GK101250942SQ200810014760公開日2008年8月27日申請日期2008年3月19日優先權日2008年3月19日發明者堯劉,寧永奇,才曉梅,非董,韓亞倫申請人:韓亞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