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鋼筋的錨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鋼筋的錨座,該鋼筋的錨座可用于鋼筋混凝土結構
(RC結構)以及鋼架鋼筋混凝土結構(SRC結構)中。
背景技術:
在RC結構與SRC結構中,通過將鋼筋的端部的預定長度以上埋設 于混凝土中,確保了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錨接作用力,而且,通過該錨 接作用力可防止鋼筋被從混凝土中脫出。
為了防止鋼筋脫出而將鋼筋端部埋設于混凝土中的操作稱作"錨接 (anchoring)"。當設計RC結構與SRC結構并進行施工時,適度地對這些 結構的多個部位進行錨接,這一點相當重要。
鋼筋端部的錨接,是通過確保錨接長度而實現的,然而,例如在梁 柱接合部那樣的區域中,鋼筋端部以相當復雜的方式彼此交錯,如此一 來,會導致鋼筋的過度擁擠(overcrowding)。因此,可能無法容易地執行 鋼筋的配置及混凝土鑄造操作。特別是,當設計所需要的彎曲力矩很大 的時候,則必須使用大直徑的鋼筋,因此隨著錨接長度的增加,會使上 述的傾向更加明顯。此外,由于不得不使用具有大拉伸強度的鋼筋,因 此,這些鋼筋本身都難以彎曲。
因此,已經廣泛地使用如下技術不是通過確保錨接長度來防止鋼 筋脫出,而是將錨接構件裝配至鋼筋端部上,通過該錨接構件的拉出阻 力來防止鋼筋被拔出,從而解決了由于鋼筋的擁擠所引起的配置時和混 凝土鑄造操作時的問題。
作為在上述技術中所使用的錨接構件,已知有多種結構與形狀,例 如,圓板狀錨接構件,其以摩擦壓力焊接的方式錨接到鋼筋上;經由接 合構件而接合到鋼筋上的錨接構件;以及螺合到鋼筋上的圓板狀錨接構件等。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8420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3763877號公報。
然而,在錨接構件螺合到鋼筋上或者經由接合構件而接合到鋼筋上 的現有方法中,存在有鋼筋必需進行螺紋加工的問題。此外,也產生了 如下問題在工作地點的裝配期間,當使錨接構件旋轉時,由于錨接構 件會與其周圍的鋼筋產生干擾而無法進行施工,而且,假設即使能夠完 成施工,也有著工作性(workability)很差的問題。而且,另外還有如下 的問題由于在螺接的過程中,錨接構件會接觸到鋼筋的端部,所以錨 接構件的可裝配位置會受到限制。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鋼筋的錨座,其 可在工作地點提供極佳的工作性,且能夠被應用于任何鋼筋,而不需要 進行螺紋加工。
此外,本發明另一項目的是要提供一種鋼筋的錨座,其具有可以被 裝配至鋼筋任何位置上的錨接構件。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申請的第一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由如下部 分構成錨接構件,其由錨接部及從該錨接部延伸出的連接桿構成;套 筒,其具有橢圓形剖面形狀,且允許所述連接桿和與該連接桿連接的鋼
筋能夠以該連接桿和該鋼筋重疊預定長度進行配置的方式貫穿該套筒; 以及楔形構件,其貫穿楔形貫通孔且被壓入到所述連接桿與所述鋼筋之 間,該楔形貫通孔形成在構成所述套筒的壁部中的一對相向配置的平板 狀壁部上。
此外,在本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中,所述錨接部形成為板狀體, 而且,在所述板狀體中形成有供所述鋼筋貫穿的鋼筋貫穿用開口。
此外,在本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中,所述錨接部形成為環狀體, 而且,形成為使所述鋼筋貫穿由該環狀體所環繞的空間。
此外,在本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中,所述連接桿由兩個彼此平行的連接桿體構成,而且,所述套筒構成為允許所述鋼筋及所述兩個連接 桿體在所述鋼筋被夾于所述兩個連接桿體之間的狀態下貫穿該套筒中, 所述楔形貫通孔設置在所述連接桿體和所述鋼筋之間的、相對于所述鋼 筋的軸線大致對稱的兩個位置上。
此外,本申請的第二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如第五方面所示,該鋼 筋的錨座由如下部分構成錨接構件,其由具有橢圓剖面形狀的套筒構 成;錨接構件固定用桿,其連同鋼筋一起貫穿所述錨接構件,其中,該 錨接構件固定用桿及該鋼筋被配置成彼此重疊預定長度,且所述錨接構
件固定在該鋼筋上;及楔形構件,其貫穿楔形貫通孔且被壓入到所述錨 接構件固定用桿與所述鋼筋之間,該楔形貫通孔形成在構成所述錨接構 件的壁部中的一對相向配置的平板狀壁部上。
此外,在本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中,在所述套筒的周面上設置有 凸緣狀的突起。
此外,在本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中,所述錨接構件固定用桿由兩 個固定桿體構成,而且,所述錨接構件構成為允許所述鋼筋和所述兩個 固定桿體在所述鋼筋被夾于所述兩個固定桿體之間的狀態下貫穿該錨接 構件中,所述楔形貫通孔設置在所述固定桿體和所述鋼筋之間的、相對 于所述鋼筋的軸線大致對稱的兩個位置上。
此外,本申請的第三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如第八方面所示,該鋼
筋的錨座由如下部分構成錨接構件,其由錨接部及從該錨接部延伸出 的串聯連接桿構成;套筒,其具有橢圓剖面形狀;錨接構件固定用桿, 其在該串聯連接桿和該鋼筋配置在同一直線上的狀態下,該錨接構件固 定用桿位于該串聯連接桿和該鋼筋的側方,并且該錨接構件固定用桿連 同所述串聯連接桿及鋼筋一起貫穿所述套筒,其中所述錨接構件固定在 該鋼筋上;及楔形構件,其貫穿楔形貫通孔且被壓入到所述串聯連接桿 以及所述鋼筋和所述錨接構件固定用桿之間,該楔形貫通孔形成在構成 所述錨接構件的壁部中的一對相向配置的平板狀壁部上。
此外,在本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中,所述錨接構件固定用桿有兩 根,并且允許它們以夾持所述鋼筋和所述串聯連接桿的方式配置于該鋼筋及該串聯連接桿的兩側。
此外,在本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中,所述錨接部形成為板狀體, 并且,在該板狀體中形成有桿貫穿用開口,而該桿貫穿用開口用于供該 錨接構件固定用桿貫穿。
在第一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中,鋼筋通過由錨接部及從錨接部延 伸出的連接桿構成的錨接構件,而被錨接于混凝土內。為了將錨接構件 裝配至鋼筋,首先,使錨接構件的連接桿及鋼筋以彼此重疊預定長度進 行配置的方式貫穿套筒,接著,使楔形構件貫穿楔形貫通孔中并被壓入。
通過此方式,鋼筋不需要進行螺紋加工,因而,可以省去進行螺紋 加工的勞力。
此外,由于當錨接構件被裝配到鋼筋上時,并不需要旋轉錨接構件, 所以能夠防止錨接構件在裝配操作期間與其它鋼筋產生干擾,并且,由 于僅通過將楔形構件壓入就能夠將錨接構件牢固地固定到鋼筋上,所以 顯著地提高了工作地點的鋼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
套筒由如下部分構成 一對半圓筒形壁部,這些壁部被配置成其彎 曲內表面彼此相對;以及一對平板狀壁部,這些平板狀壁部與所述一對 半圓筒形壁部的對應邊緣相連,并且,套筒的內部空間包括位于一方 的半圓筒形壁部側的鋼筋貫穿空間,及位于另一方半圓筒形壁部側的桿 貫穿空間。鋼筋貫穿所述鋼筋貫穿空間,而且,連接桿貫穿所述桿貫穿 空間。當鋼筋與連接桿貫穿套筒后時,它們被配置成在套筒內彼此平行。
楔形貫通孔分別形成于一對平板狀壁部,并且位于鋼筋及連接桿之間。
當楔形構件被驅動至鋼筋與連接桿之間時,通過從套筒的半圓筒狀 壁部取得反作用力,而使楔形構件咬入并卡合于鋼筋和連接桿。
如上所述,楔形構件的錐狀部位咬合到鋼筋及連接桿這兩者內,至 于相對于鋼筋與連接桿哪一個的咬合量較大,則主要是根據兩者之間的 硬度差異而決定。假如此錐狀部位并未充分地咬合到鋼筋內的話,則鋼 筋與楔形構件之間的卡合力將會不足。
因此,優選使連接桿的硬度等于或大于鋼筋的硬度,從而使楔形構件可以咬合到鋼筋內,而達到符合設計的程度。
錨接部可以具有任何的結構與形狀,只要它具有所需的錨接強度即 可,然而,假如錨接部形成為板狀體,并且在板狀體上形成有一個供鋼 筋貫穿的鋼筋貫穿用開口的話,則可以通過形成于錨接部的鋼筋貫穿用 開口而防止錨接部與鋼筋間之干擾,從而錨接構件能夠被裝配于鋼筋的 任何位置上。
在錨接部被形成為環狀體,且鋼筋通過此環狀體所圍繞的空間的結 構中,可防止錨接部與鋼筋之間的干擾。因此,錨接構件能夠被裝配于 鋼筋的任何位置上。
連接桿可以由例如具有圓形剖面的筆直鋼棒構成。并且,該連接桿 并不局限于由單體形成。例如,連接桿可以由兩個彼此平行的連接桿體 形成,并且套筒構成為使得鋼筋與兩個連接桿體均可以貫穿其中,且使 鋼筋被夾在兩個連接桿體之間,而且,楔形貫通孔設置在連接桿體和鋼 筋之間的、相對于鋼筋的軸線大致對稱的兩個位置上。
根據該結構,不僅錨接構件能夠更加穩固地固定到鋼筋上,而且, 由于錨接構件的固定結構相對于鋼筋的軸線對稱,因此來自鋼筋的張力 可以被傳送到錨接部,而不會偏離中心,因此,確保了更加穩定的錨接。
第二發明的所述的鋼筋的錨座中,鋼筋通過具有橢圓剖面形狀的套 筒的錨接構件,而被錨接于混凝土內。為了將錨接構件裝配至鋼筋上, 首先,將錨接構件固定用桿及鋼筋以彼此重疊預定長度進行配置的方式 貫穿錨接構件中,接著,使楔形構件貫穿楔形貫通孔并壓入。
通過此方式,不需要加工鋼筋,且可以省去現有技術中對鋼筋進行 螺紋加工所需的勞力。
此外,由于當錨接構件被裝配到鋼筋上時,并不需要旋轉,所以, 能夠防止錨接構件在裝配操作期間與其它鋼筋產生干擾。而且,由于僅 通過將楔形構件壓入就能夠將錨接構件牢固地固定到鋼筋上,因此可顯 著地提升工作地點的鋼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
在第二發明中,與第一發明不同,套筒作為錨接構件,并且克服鋼 筋的張力,與套筒相關的其它結構和作用,基本與上述的第一發明所述的套筒相同,因此,在此省略其說明。亦省略對楔形構件的說明。
另外,當套筒的周面上設有凸緣狀突起時,可以確保獲得更大的錨 接作用力。
與連接桿同樣地,錨接構件固定用桿可以由例如具有圓形剖面的筆 直鋼棒構成。并且,錨接構件固定用桿并不局限于由單體形成。例如, 錨接構件固定用桿可以由兩個固定桿體形成,并且錨接構件構成為使得 鋼筋與兩個固定桿體均可以貫穿其中,且使鋼筋被夾在兩個固定桿體之 間,而且,楔形貫通孔設置在固定桿體和鋼筋之間的、相對于鋼筋的軸 線大致對稱的兩個位置上。
根據該結構,不僅錨接構件能夠更加穩固地固定到鋼筋上,而且, 由于錨接構件的固定結構相對于鋼筋的軸線對稱,因此來自鋼筋的張力 可以被傳送到錨接部,而不會偏離中心,因此,確保了更加穩定的錨接。
在第三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中,鋼筋通過由錨接部及從錨接部延 伸出的串聯連接桿構成的錨接構件,而被錨接于混凝土內,在將錨接構 件裝配到鋼筋上時,以鋼筋與串聯連接桿位于同一條直線上、并且錨接 構件固定用桿設置于鋼筋與串聯連接桿的一側的方式,使鋼筋、串聯連 接桿及錨接構件固定用桿貫穿套筒,在此狀態下,楔形構件貫穿楔形貫 通孔并被壓入。
通過此方式,則不需加工鋼筋,且可以省去現有技術中對鋼筋進行 螺紋加工所需的勞力。
而且,由于當錨接構件被裝配到鋼筋上時并不需要旋轉錨接構件, 所以,能夠防止錨接構件在裝配操作期間與其它鋼筋產生干擾。而且, 由于僅將楔形構件壓入就可以將錨接構件牢固地固定到鋼筋上,因此可 顯著地提升工作地點的鋼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
第三發明與第一發明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三發明的錨接構件的串聯
連接桿與鋼筋被配置在同一條直線上,然而,與套筒、楔形貫通孔以及 楔形部件相關的其它結構和作用基本與第一發明相同,因而省略其說明。
圖1是第一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2(a)與圖2(b)均是鋼筋的錨座的剖視圖,圖2(a)是沿著A-A線的 剖視圖,圖2(b)是沿著B-B線的剖視圖。
圖3是鋼筋的錨座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示出完成鋼筋的錨座組裝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以交錯方式設置在鋼筋 上的狀態的圖。
圖6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被裝配到鋼筋上,并且 相對于端部位置不對齊的鋼筋使錨接部的位置對齊的狀態的圖。
圖7是示出變形例所述的錨接構件及使用此錨接構件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8是示出其他變形例的錨接構件及使用此錨接構件的錨座的立體圖。
圖9是示出變形例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分解立體圖。
圖IO是示出該變形例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11是示出該變形例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12(a)與圖12(b)是變形例的剖視圖,圖12(a)是沿著C-C線的剖視
圖,圖12(b)是沿著D-D線的剖視圖。
圖13(a)與圖13(b)是第二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圖,圖13(a)
是主視圖,而圖13(b)是沿著E-E線的剖視圖。
圖14是示出變形例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15是示出該變形例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16是示出該變形例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17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18(a)與圖18(b)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圖,圖
18(a)是沿著F-F線的剖視圖,圖18(b)是沿著G-G線的剖視圖。 圖19是示出變形例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20是示出該變形例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21(a)與圖21(b)是示出變形例的剖視圖,圖21(a)是沿著H-H線的剖視圖,圖21(b)是沿著I-I線的剖視圖。
圖22是示出該變形例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23(a)與圖23(b)是示出變形例的剖視圖,圖23(a)是沿著J-J線的 剖視圖,圖23(b)是沿著K-K線的剖視圖。
圖24是示出變形例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圖25是示出變形例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 標號說明
1、 la、 101、 121、 161:鋼筋的錨座
2、 102:套筒
3、 3a、 73、 103:錨接構件 4:連接桿
5、 5a、 105:鋼板(板體、錨接部) 6:楔形構件
9:楔形貫通孔
11:鋼筋(reinforcing bar)
12、112:鋼筋貫穿用開口
71:環狀體(錨接部)
104:連接桿體
122:錨接構件
123、162:錨接構件固定用桿
131:凸緣狀突起
133、151:錨接構件
163:錨接構件
164:串聯連接桿
165:鋼板(板體、錨接部)
166:套筒
193、213:錨接構件
194、214:鋼板(板體、錨接部)
195、215:桿貫穿用開口224、 234:鋼板(板體、錨接部)
225、 235:桿貫穿用開口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考
本發明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實施方式。另外, 對于實質上與現有技術相同的零件等,均會標示相同的符號,且省略其 說明。
其次,將說明第二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另外,實質上與第 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零件均以相同的符號標示,且省略其說明。圖13是顯示本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和剖視圖。從圖 可以清楚看出,本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121包括由具有橢圓剖
面形狀的套筒構成錨接構件122、具有圓形剖面且由筆直鋼棒形成的錨接 構件固定用桿123、及楔形構件6。
錨接構件122構成為使得錨接固定桿123及鋼筋11能夠彼此平行地 貫穿其中,并且使得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及鋼筋11彼此重疊預定長度。 與套筒2同樣地,錨接構件122包括 一對半圓筒狀壁部7、 7,其設置 成其彎曲內表面相互相向配置;及一對平板狀壁部8、 8,各平板狀壁部 8、 8與各半圓筒狀壁部7、 7的對應邊緣連接。各楔形貫通孔9、 9形成 于一對平板狀壁部8、 8上,并且楔形貫通孔9、 9形成于鋼筋11與錨接 構件固定用桿123之間并相互相向配置。
楔形構件6構成為能夠貫穿所述楔形貫通孔9、 9并被壓入其中,當 楔形構件6壓入鋼筋11與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間時,通過從錨接構件 122的半圓筒狀壁部7、 7取得反作用力,該楔形構件會咬入并卡合于鋼 筋11及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
像這樣,楔形構件6的錐狀部位咬合到鋼筋11與錨接構件固定用桿 123這兩者內。至于鋼筋11及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哪一個的咬合量較 大,則主要與兩者之間的硬度差異有關。假如此錐狀部位并未充分地咬 合到鋼筋ll內的話,則鋼筋11與楔形構件6間的接合作用力將會不足。
因此,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最好具有等于或大于鋼筋11的硬度, 從而使楔形構件6可充分地咬合到鋼筋11內,從而達到設計所能允許的 程度。
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錨座1不同,在本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121 中,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及由套筒構成的錨接構件122發揮錨接作用。
因此,依據錨接構件122被制造時所要求的錨接作用力,可以適當 地調整錨接構件122的壁厚。即,壁厚度越大,則其從鋼筋ll的周面上 突出的距離就越大,因此,能相應地產生更大的錨接作用力。
為了利用本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121實現鋼筋11的錨接,首 先,使鋼筋ll的端部從錨接構件122的一側開口插入,并貫穿該錨接構件122,并且使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從錨接構件122的同一側開口或相 反側開口插入,并貫穿錨接構件122。
接著,使錨接構件122相對于鋼筋11滑動,從而使錨接構件122位 于預期位置上。
在錨接構件122的定位結束之后,楔形構件6貫穿楔形貫通孔9、 9 并被壓入其中。可以適當地選擇并使用現有公知的楔形物驅動器來進行 壓入裝配。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鋼筋的錨座121,當錨接構件122被 裝配到鋼筋11時,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及鋼筋11貫穿錨接構件122, 且配置設置成使得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與鋼筋11彼此重疊預定長度。 在此狀態下,楔形構件6貫穿楔形貫通孔9、 9并被壓入。因此,錨接構 件122能夠牢固地接合到鋼筋11,而不需要加工鋼筋ll。因此,可以省 略在現有技術中在鋼筋上進行螺紋加工所需的勞力。除此之外,由于錨 接構件122僅通過將楔形構件6壓入就能夠牢固地固定到鋼筋11上,所 以,可獲得在工作地點鋼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顯著增加的作用效果。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121,由于當錨接構件122 被裝配到鋼筋11時并不需要旋轉錨接構件122,所以,在裝配操作期間, 能夠防止錨接構件122與其它鋼筋產生干擾,從而伴隨著上述固定操作 的簡單化,能夠更為高效地進行鋼筋配置操作。
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通過調整錨接構件122的壁厚,應對所需 的錨接作用力。然而,也可以使用圖14所示的錨接構件133,其包括 具有與錨接構件122相同結構的套筒132,及設置在套筒132的周面上的 凸緣狀突起131。
根據該結構,能夠通過來自套筒132的錨接作用力和來自凸緣狀突 起131的錨接作用力,來確保較大的錨接作用力。另外,能夠通過改變 凸緣狀突起131的形狀與尺寸,特別是從套筒132突出的高度,而確保 所需的錨接作用力。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鋼筋的錨座是由單一錨接構件122所組成, 然而,取代此結構,如圖15(a)所示,也可以設有兩個串聯配置的錨接構
18件122、 122。在該情況下,鋼筋的錨座能夠包含兩個錨接構件122、 122、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及兩個楔形構件6、 6。
在該變形例中,鋼筋11及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貫穿兩個錨接構件 122、 122,并且各楔形構件6、 6分別貫穿于在錨接構件122中形成的一 對楔形貫通孔9、 9并分別被壓入。
此外,可以使用圖15(b)所示的錨接構件141,其中,與鋼筋11的軸 線平行地形成有兩對楔形貫通孔9、 9,兩個楔形構件6、 6貫穿于在錨接 構件141中形成的兩組楔形貫通孔9、 9并分別被壓入。
此外,鋼筋的錨座不必由單一的錨接構件固定用桿構成。如圖16所 示,可以設有兩組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 123。在該情況下,鋼筋的錨 座可以包含有兩個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 123;錨接構件151,兩個 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 123及鋼筋11構成為能夠貫穿該錨接構件151, 并使鋼筋11被夾在兩個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 123之間;及楔形構件6、 6。兩組楔形貫通孔9、 9形成于錨接構件151中,每組楔形貫通孔9、 9 均形成在鋼筋11及其中一個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之間的位置上,而且, 該兩組楔形貫通孔9、 9被設置成實質上相對于鋼筋11的軸線對稱。
在該變形例中,鋼筋11及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 123貫穿錨接構 件151,并且使鋼筋11被夾在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23、 123之間。然后, 使兩個楔形構件6、 6分別貫穿兩組楔形貫通孔9、 9并分別被壓入。
此外,可以在錨接構件151的周面上設置一個與圖14所示相同的凸 緣狀突起。
圖17示出本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的主視圖,而圖18為剖視 圖。從圖示中可以看出,本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161包含有具 有橢圓剖面形狀的套筒166、錨接構件163、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 及楔形構件6。
錨接構件163包括作為錨接部的圓形鋼板165及立起設置于鋼板165 上的串聯連接桿164。串聯連接桿164由具有圓形剖面的筆直鋼棒形成。 套筒166構成為可允許串聯連接桿164、鋼筋11及兩個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貫穿于其中,串聯連接桿164及鋼筋11被設置成其軸 線處于同一直線上,而且,兩個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被設置成能 夠將串聯連接桿164及鋼筋11夾在兩者之間。從圖18(a)可以清楚看出, 套筒166包括 一對半圓筒狀壁部7、 7,其被設置成彎曲內表面相互相 向配置;及一對平板狀壁部8a、 8a,各平板狀壁部8a分別與各半圓筒狀 壁部7的對應邊緣連接。
楔形貫通孔9、 9形成于該對平板狀壁部8a、 8a中,并且楔形貫通 孔9、 9是相互相向配置地形成在鋼筋11和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 之間的位置上。同樣地,楔形貫通孔9、 9相互相向配置地形成于串聯連 接桿164與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之間的位置上。其中,楔形貫通 孔9、 9形成于鋼筋11的軸線兩側上,并且相對于該軸線對稱。因此, 在平板狀壁部8a、 8a內形成有四組楔形貫通孔9、 9。
楔形構件6能夠貫穿楔形貫通孔9、 9并被壓入其中。當楔形構件6 壓入到鋼筋11和各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之間時,通過從套筒166 的各半圓筒狀壁部7、 7取得的反作用力,楔形構件6會咬入并卡合于鋼 筋11及各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
同樣地,當楔形構件6壓入到串聯連接桿164及各錨接構件固定用 桿162、 162之間時,楔形構件6會咬入并卡合于串聯連接桿164及各錨 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
如上所述,楔形構件6的錐狀部位會咬入鋼筋11及各錨接構件固定 用桿162、 162兩者內,或串聯連接桿164以及各接構件固定桿162、 162 兩者內。至于鋼筋11及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或者串聯連接桿164與錨 接構件固定用桿162哪一個的咬合量較大,則主要視鋼筋11與錨接構件 固定用桿162或者串聯連接桿164與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之間的硬度 差異而定。假如錐狀部位并未充分地咬合到鋼筋11或串聯連接桿164的 話,則楔形構件6與鋼筋11之間或者楔形構件6與串聯連接桿164之間 的接合作用力會不足。
因此,優選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具有等于或大于鋼筋11或串聯連 接桿164的硬度,從而使楔形構件6能夠咬合到鋼筋11或串聯連接桿164內,并達到設計所能允許的程度。
為了將依據本實施方式的鋼筋的錨座161裝配至鋼筋11內,首先,
使鋼筋ll的端部貫穿套筒166的一側開口。然后,錨接構件163的串聯 連接桿164貫穿套筒166的相反側開口 。
在上述嵌入操作之前或之后,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貫穿套筒 166,以便將鋼筋11及串聯連接桿164夾在兩者之間。
接著,楔形構件6貫穿各楔形貫通孔9并被壓入其中。可以適當地 選擇并使用現有公知的楔形物驅動器來進行壓入。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161,當錨接構件163 被裝配到鋼筋11時,錨接構件163的串聯連接桿164及鋼筋11均貫穿 套筒166,并且使串聯連接桿164的軸線與鋼筋11的軸線對齊。此外, 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貫穿套筒166,并且使串聯連接桿164與鋼 筋11夾在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兩者之間。在該狀態下,楔形構 件6貫穿楔形貫通孔9、 9并被壓入其中。因此,楔形構件163能夠被牢 固地接合到鋼筋ll,而不需要加工該鋼筋ll。因此,能夠省去現有技術 中在鋼筋ll上進行螺紋加工所需的勞力。除此之外,由于僅通過將楔形 構件6壓入,便可將錨接構件163牢固地固定至鋼筋11,所以,能夠獲 得在工作地點的鋼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顯著增加的作用效果。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161,由于錨接構件163 被裝配至鋼筋ll時不需要旋轉錨接構件163,因此在裝配操作期間,能 夠防止錨接構件163與其它鋼筋產生干擾。如此一來,伴隨著上述固定 操作的簡單化,能夠更為高效地進行鋼筋配置操作。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所述的鋼筋的錨座161,錨接構件固定用桿 162、 162構成為能夠將串聯連接桿164及鋼筋11夾在兩者之間。因此, 錨接構件163能夠被更加牢固地固定至鋼筋11,且來自鋼筋II的張力能 夠被傳送到錨接構件163,而不會產生偏離中心的現象,這是因為錨接構 件163能夠被裝配成相對于鋼筋11的軸線對稱的緣故。因此,能夠確保 更加穩定的錨接。
在本實施方式中,可使用兩個錨接構件固定用桿,從而能夠將串聯連接桿164及鋼筋11夾在兩者之間。然而,并不一定需要設置兩個本發明所述的錨接構件固定用桿,也可以如圖19所示僅設置單一錨接構件固
定用桿。
在該結構中,可以如上述實施方式一樣,獲得以下的作用效果例如,可以省去現有技術中用以在鋼筋上進行螺紋加工的勞力;可以顯著地增進在工作地點對鋼筋配置操作的工作性;并且由于在裝配操作期間,可防止錨接構件與其它鋼筋產生干涉,所以能夠更加有效率的實施鋼筋配置操作。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圓形鋼板165作為本發明錨接構件的錨接部。然而,也可以使用圖20及圖21所示的大致圓形形狀的鋼板194,以取代圓形鋼板165。鋼板194具有缺口狀的桿貫穿用開口 195、 195,這些開口形成于相互相向配置位置上。
桿貫穿用開口 195、 195構成為能允許各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分別貫穿。
在該變形例的情況下,作為本發明所述的錨接構件的錨接構件193包括作為錨接部的大致圓形形狀的鋼板194,及立起設置于鋼板194上的串聯連接桿164。
根據該變形例,能夠通過形成于作為錨接部的鋼板194上的桿貫穿用開口 195、 195,來防止鋼板194與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92間的干涉,因此,可放寬對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的裝配位置的限制,從而增進工作性。
此外,可以使用如圖22及圖23所示的圓孔狀桿貫穿用開口,以取代缺口狀桿貫穿用開口 195、 195。
在這些圖所示的變形例中具有錨接構件213,該錨接構件213包括作為錨接部的大致圓形鋼板214,及立起設置在鋼板214上的串聯連接桿164。在該情況下,圓孔狀桿貫穿用開口 215、 215形成于大致圓形形狀的鋼板214內,且設置于串聯連接桿124所立起設置的位置的兩側。
桿貫穿用開口 215、 215構成為供各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分別通過。根據該變形例,能夠通過在作為錨接部的鋼板214內所形成的桿貫
穿用開口215、 215,來防止鋼板214與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之間的干涉。因此,可以放寬對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 162的裝配位置的限制,從而增進工作性。
此外,在上述的變形例中,圖19所示的變形例可以使用形成有缺口狀桿貫穿用開口 225的大致圓形形狀的鋼板224,以取代如圖24所示的圓形鋼板165。同樣地,如圖25所示,可以使用大致圓形形狀的鋼板234,并且其形成有一個圓孔狀的桿貫穿用幵口 235。
根據這些變形例,可以通過在作為錨接部的鋼板224內所形成的桿貫穿用開口 225,來防止鋼板224與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之間的干涉。因此,錨接構件223可以被裝配到鋼筋11上的任何位置。同樣地,可以通過在作為錨接部的鋼板234內所形成的桿貫穿用開口 235,來防止鋼板234與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之間的干涉。因此,可以放寬對錨接構件固定用桿162的裝配位置的限制,從而增進工作性。
2權利要求
1.一種鋼筋的錨座,其特征在于,該鋼筋的錨座由如下部分構成錨接構件,其由錨接部及從該錨接部延伸出的連接桿構成;套筒,其具有橢圓形剖面形狀,且允許所述連接桿和與該連接桿連接的鋼筋能夠以該連接桿和該鋼筋重疊預定長度進行配置的方式貫穿該套筒;以及楔形構件,其貫穿楔形貫通孔且被壓入到所述連接桿與所述鋼筋之間,該楔形貫通孔形成在構成所述套筒的壁部中的一對相向配置的平板狀壁部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筋的錨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錨接部形成為板狀體,而且,在所述板狀體中形成有供所述鋼筋貫穿的鋼筋貫穿用開口。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筋的錨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錨接部形成為環狀體,而且,形成為使所述鋼筋貫穿由該環狀體所環繞的空間。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筋的錨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桿由兩個彼此平行的連接桿體構成,而且,所述套筒構成為允許所述鋼筋及所述兩個連接桿體在所述鋼筋被夾于所述兩個連接桿 體之間的狀態下貫穿該套筒中,所述楔形貫通孔設置在所述連接桿體和 所述鋼筋之間的、相對于所述鋼筋的軸線大致對稱的兩個位置上。
5. —種鋼筋的錨座,其特征在于, 該鋼筋的錨座由如下部分構成錨接構件,其由具有橢圓剖面形狀的套筒構成;錨接構件固定用桿,其連同鋼筋一起貫穿所述錨接構件,其中,該 錨接構件固定用桿及該鋼筋被配置成彼此重疊預定長度,且所述錨接構 件固定在該鋼筋上;及楔形構件,其貫穿楔形貫通孔且被壓入到所述錨接構件固定用桿與所述鋼筋之間,該楔形貫通孔形成在構成所述錨接構件的壁部中的一對 相向配置的平板狀壁部上。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鋼筋的錨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套筒的周面上設置有凸緣狀的突起。
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鋼筋的錨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錨接構件固定用桿由兩個固定桿體構成,而且,所述錨接構件構成為允許所述鋼筋和所述兩個固定桿體在所述鋼筋被夾于所述兩個固 定桿體之間的狀態下貫穿該錨接構件中,所述楔形貫通孔設置在所述固 定桿體和所述鋼筋之間的、相對于所述鋼筋的軸線大致對稱的兩個位置 上。
8. —種鋼筋的錨座,其特征在于, 該鋼筋的錨座由如下部分構成錨接構件,其由錨接部及從該錨接部延伸出的串聯連接桿構成; 套筒,其具有橢圓剖面形狀;錨接構件固定用桿,在所述串聯連接桿和該鋼筋配置在同一直線上 的狀態下,該錨接構件固定用桿位于該串聯連接桿和該鋼筋的側方,并 且該錨接構件固定用桿連同所述串聯連接桿及所述鋼筋一起貫穿所述套 筒,其中所述錨接構件固定在該鋼筋上;及楔形構件,其貫穿楔形貫通孔且被壓入到所述串聯連接桿以及所述 鋼筋與所述錨接構件固定用桿之間,該楔形貫通孔形成在構成所述錨接 構件的壁部中的一對相向配置的平板狀壁部上。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鋼筋的錨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錨接構件固定用桿有兩根,并且允許它們以夾持所述鋼筋和所述串聯連接桿的方式配置于該鋼筋及該串聯連接桿的兩側。
10. 如權利要求8或權利要求9所述的鋼筋的錨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錨接部形成為板狀體,并且,在該板狀體中形成有桿貫穿用開口,而該桿貫穿用開口用于供該錨接構件固定用桿貫穿。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鋼筋的錨座(1),該鋼筋的錨座(1)由具有橢圓形剖面形狀的套筒(2)、錨接構件(3)及楔形構件(6)構成。錨接構件(3)包括由大致圓形的板狀體構成的鋼板(5),及立起設置于該鋼板上的連接桿(4)。該連接桿(4)由具有圓形剖面的筆直鋼棒形成。套筒(2)構成為能夠被連接桿(4)和鋼筋(11)以彼此重疊預定長度地進行配置的方式平行貫穿。在套筒(2)上以介于鋼筋(11)與連接桿(4)之間且彼此相向的方式分別形成有楔形貫通孔(9、9)。楔形構件(6)構成為貫穿該楔形貫通孔(9、9)并被壓入。
文檔編號E04C5/18GK101529028SQ20078003601
公開日2009年9月9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06年9月28日
發明者吉田光博, 平山貴章, 村山聰, 角屋治克 申請人:岡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