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鋼筋混凝土柱狀建筑物的使用碳纖維的韌性增強改建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通過使用碳纖維改建由混凝土制成的柱子或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柱狀建筑物,如橋墩和煙囪的方法,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增強韌性的改建方法。
背景技術:
:盡管由混凝土制成的柱子或現有的混凝土建筑物如橋墩和煙囪的屈服強度由于老化損壞而降低,這些建筑物表現出根據建造時適用的設計標準而大大不同的強度水平。在最近的GreatHanshin-Awaji地震中,對滿足日本在1981年實施的新的抗地震條例標準的建筑的破壞較輕微。由于這次的經驗,進行基于新的抗地震標準的檢査,并且還要求現有的建筑物符合新的抗地震標準。在現有建筑物的情況下,如果拆除這些建筑物,而建造新的建筑物,則可以得到符合新的抗地震標準的建筑物。然而,建造需要長時間,并且成本極大。因此,只要現有的建筑物沒有大的損壞,通常進行地震改建作業。鋼板接合方法(涉及將鋼板纏繞在柱子周圍的改建方法)作為這樣的地震改建作業是已知的。然而,因為鋼板的重量重,因此這種方法在用其進行建造的情況下差。另外,由于發生生銹等,這種方法造成了長期耐久性的問題。另一方面,出于輕質和長期耐久性的觀點,已知有一種涉及使用其中采用增強纖維的改建材料的改建方法。在使用增強纖維的改建作業中,首先,在矯正被改建的不規則部分等之后,根據需要形成底漆(primer)層,將增強纖維板粘住并且用冷固性樹脂浸漬,使其固化,由此在要修復和改建的表面上將增強纖維板轉變為纖維增強塑料(FRP)板,并且牢固地固定到該表面上。包括粘住預先固化的FRP板的方法也是已知的。非專利文件1描述了用于將采用碳纖維板的地震改建方法的應用擴展到鐵路高架橋柱子上的地震改建方法和建造指南。改建方法分為三種方法意在提高構件的剪切屈服強度的抗剪切應力改建,意在提高構件的韌性的韌性增強改建,以及意在提高構件的抗彎強度的抗彎曲應力改建。當通過采用碳纖維板進行地震改建時,通常的實踐是通過組合柱子中部的抗剪切應力改建和柱子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韌性增強改建進行地震改建(參見圖12)。抗剪切應力改建的改建區域覆蓋柱子高度L的整個區域,而在柱子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區域進行韌性增強改建,所述區域的高度為柱子寬度D(柱子的橫截面高度)的兩倍(2D)。圖13顯示了在鋼筋混凝土柱子的塑性鉸鏈區域變成粒狀團塊的混凝土的狀態。在涉及韌性增強改建的常規改建方法中,通常的實踐是進行改建使得在塑性鉸鏈區域變成粒狀團塊的混凝土被約束并且密封而不脫離到外面。因此,同樣在通過采用碳纖維板纏繞的韌性增強改建中,通過采用沒有間隙的改建材料覆蓋進行改建。在將FRP板以規定的量粘附到整個表面上的情況下,在過去的實驗實例中,已知的是增強纖維由于在提供塑性鉸鏈區域的基部中的增強件在極限行為中鼓起而斷裂,結果混凝土建筑物以脆性的方式斷裂。特別是在FRP的改建量小時,顯著發生增強纖維的斷裂。因此,必需層疊大量的FRP板以實現滿足新的抗地震標準的韌性。在成本方面,這是不實際的,迄今,這種方法僅僅在少量實例中采用。如果通過這種方法實施地震改建作業,則在實施作業之后,采用增強纖維板覆蓋混凝土表面。因此,在發生中等級別地震的情況下,很難進行檢查在混凝土中是否出現裂紋等的判斷。當釆用碳纖維板纏繞整個表面時,階梯狀部分、突部、不規則等的調整對于獲得足夠的粘附性是必不可少的,這使得作業過程變得復雜并且導致成本增加,延長的建造期限等。例如,圖14顯示了當存在大的陡峭部分時進行的打基礎(ground)準備。必需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修復將陡峭部分的上部削去,并且在下部填充灰漿等,使得下部與被削去的表面連續。同樣對于由形狀的不均勻性引起的小的階梯狀部分,要求在進行削除準備之后,通過在涂覆底漆的表面達到指觸干燥(set-to-tcmch)的狀態后使用環氧基膩子將涂覆底漆的表面變平滑,由此調整該表面以確保碳纖維板牢固地粘附到柱子表面上。專利文件l(日本專利公開號62-244977)和專利文件2(日本專利公開號62-242058)描述了用于以螺旋方式纏繞高強度長絲線的方法作為現有的混凝土柱子的地震改建方法。專利文件3(日本專利公開號2000-73586)公開了即使當存在障礙物如翼墻時,也能通過在纏繞改建帶的部分中提供翼墻的開口的纏繞FRP改建帶的方法。專利文件4(日本專利公開號2002-115403)提出了類似地改建帶墻壁的混凝土柱子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柱子的縱向上間隔地在墻壁中形成多個通孔,并且將增強纖維線束穿過每一個通孔纏繞在柱子的外圍。如果通過使用線、帶等以這種方式進行改建,則在實施作業之后的檢查是可以的。在專利文件1至4中描述的所有這些建造方法中,研究了混凝土建筑物的抗剪切應力改建,但是絲毫沒有涉及滿足新的抗地震標準的韌性。非專利文件L"采用碳纖維板的鐵路高架橋柱子的地震改建方法-設計和建造指南(SeismicRetrofitMethodsofRailroadElevatedBridgeColumnsbyCarbonFiberSheets-DesignandConstructionGuidelines)"第3版,由RailwayTechnicalInstitute于2003年6月4日出版專利文件1:日本專利公開號62-244977專利文件2:日本專利公開號62-242058專利文件3:日本專利公開號2000-73586專利文件4:日本專利公開號2002-11540
發明內容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韌性增強改建方法,所述改建方法通過將改建材料的纏繞間距最佳化,可以以與常規板粘附方法的碳纖維量相等或更小的碳纖維量實現滿足新的抗地震標準的韌性,減少打基礎準備的成本和時間,并且在實施作業之后能夠在發生中等級別的地震的情況下容易地檢査出在混凝土中裂紋等的產生。本發明還提供即使達到極限抵抗力,也防止混凝土建筑物的脆性斷裂,而不使增強纖維斷裂的改建方法。解決問題的手段作為認真研究解決上述問題的結果,本發明人發現,通過采用具有優異的環境抵抗力并且長期穩定的碳纖維作為增強纖維,并且以規定的間距纏繞碳纖維,可以提供一種改建方法,該改建方法降低增強纖維的需要量,防止在采用常規的碳纖維板的整個區域改建中所觀察到的增強件在極限行為中的鼓起,并且能夠容易地檢査裂紋等的產生。艮口,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柱狀建筑物的韌性增強改建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在離所述柱狀建筑物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尺寸不大于2D(D表示柱子的橫截面高度)的韌性增強改建區域中,從所述柱狀建筑物的所述端部將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材料以規定的間距纏繞,使得纏繞間距P不小于5cm并且P/D不大于1/3,改建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所述柱狀建筑物。本發明的優點根據本發明,將碳纖維以規定的間距纏繞,并且使施加到混凝土建筑物上的應力分布在整個建筑物上,由此改建構件可以采用少量的增強纖維經得住高達規定的變形性能的應力,并且不再發生在采用碳纖維板的常規的全部區域改建中所觀察到的增強件在極限行為中的鼓起,以及在改建量小時發生的增強纖維的斷裂,結果可以顯著提高混凝土建筑物的韌性。因為以規定間距纏繞碳纖維,因此即使存在階梯狀部分等,也不必大范圍打基礎準備,并且可以降低成本和縮短建造期限。圖1是說明如何纏繞改建構件的圖(a)顯示了以條狀纏繞改建構件;以及(b)顯示了螺旋地纏繞改建構件;圖2是顯示在改建構件的纏繞寬度W和纏繞間距P之間的關系的圖:(a)顯示了使用條狀改建構件的情況,以及(b)顯示了使用繩狀改建構件的情況;圖3顯示了編織的碳纖維改建構件的示意性側視圖;圖4是顯示其中將本發明的韌性增強改建方法和抗剪切應力改建方法組合的改建方法的圖5(a)和5(b)是說明在實施例中采用的試樣(混凝土柱子)的圖6是顯示試樣編號l(沒有改建)的負荷-位移曲線的圖7是顯示試樣編號2(條,5cm間距)的負荷-位移曲線的圖8是顯示試樣編號3(條,10cm間距)的負荷-位移曲線的圖9是顯示試樣編號4(條,10cm間距)的負荷-位移曲線的圖10是顯示試樣編號5(編帶,10cm間距)的負荷-位移曲線的圖11是顯示在剪切強度的安全裕度和韌性比率之間的關系的圖12是說明柱狀構件的韌性增強的改建區域和抗剪切應力改建區域的圖13是說明RC柱子在極限行為中的斷裂狀態的圖;和圖14是說明在常規方法(板方法)中的打基礎準備(階梯狀部分修復)的圖。符號說明l,ll鋼筋混凝土(RC)柱子2改建構件12柱墩13主增強件14環箍P間距W纏繞間距H纏繞高度具體實施例方式在本發明中對韌性所用的術語是與非專利文件1的描述一致的那些術語。剪切應力的安全裕度是剪切屈服強度與彎曲屈服強度的比率,并且由(Vu.a/Mu)表示。這里,Vu是柱子構件的設計改建剪切屈服強度,a是剪切跨度,并且Mu是柱子構件的設計改建彎曲屈服強度。韌性比率^是通過將7可以保持在屈服點Py的屈服強度(在試驗試樣的軸向張力增強條屈服時產生的水平負荷)時的臨界位移S,除以在屈服點Sy的位移(在試驗試樣的軸向張力增強條屈服時產生的水平位移)而得到的值。在非專利文件1中,對于采用碳纖維板的設計改建韌性比率4,顯示了與剪切強度的安全裕度相關的計算式。柱子構件的設計改建剪切屈服強度Vu是混凝土的份額Ved、剪切增強條的份額Vd和碳纖維板的份額VcFd之和,并且如果所要改建的鋼筋混凝土柱子相同,則設計改建剪切屈服強度Vu根據碳纖維板的份額VcFd增加或者降低。因為在韌性增強改建中的碳纖維板對碳纖維板的彎曲屈服強度的貢獻小于對剪切屈服強度的貢獻,因此剪切強度的安全裕度根據碳纖維板的改建量變化。因此,如果采用相同的碳纖維板,則剪切強度的安全裕度越低,碳纖維的消耗量越小。在包括以一定間距纏繞改建材料的韌性增強改建方法中,以小的剪切強度安全裕度獲得高韌性。因此,即使以預先設定在低值的剪切強度安全裕度進行設計,也可以進行充分的韌性增強改建。S卩,這導致碳纖維的消耗量的降低。特別是,在本發明中,當設計韌性比率低時,可以預計碳纖維消耗量的降低。在本發明中,通過將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材料以規定的間距纏繞在韌性增強的改建區域進行改建。即,不是將改建材料纏繞在整個韌性增強的改建區域上,而是其中纏繞改建材料的部分和其中不纏繞改建材料的部分交替出現。作為其結果,施加到構件上的力適當地分布,并且可以防止增強件在極限行為中鼓起。據認為,采用纏繞碳纖維板的常規的全部區域改建方法對抑制主增強件的彎曲的發生幾乎沒有作用(參見例如論文"通過碳纖維纏繞改建的橋墩的變形性能的研究(AStudyofDeformationPerformanceofBridgePierRetrofittedbyCarbonFiberWrapping)"ConcreteTechnologyAnnualCollectionofPapers,第22巻,第3期,235-240頁)。由采用纏繞碳纖維板的常規的全部區域改建,絲毫不能預見本發明的方法的以下效果可以抑制主增強件的鼓起(彎曲)。在采用纏繞碳纖維板的常規的全部區域改建中,力以大的應變形式施加,特別是施加到距基部不大于1.5D的塑性鉸鏈區域上,并且發生增強件的鼓起,而且當改建構件的量小時,8由于這種鼓起,切斷了改建構件,從而導致構件的脆性斷裂。由于這種原因,考慮到安全性,即使在設計韌性比率低時,也需要大量的碳纖維。然而,在本發明中,采用小的改建量獲得了高的韌性,并且防止了增強件在極限行為中的鼓起,結果本發明具有還可以防止脆性斷裂的優異效果。在圖l(a)禾卩l(b)中顯示了用于纏繞改建構件的方法。在與RC柱子的構件的軸向成直角的方向上,以條狀形式纏繞改建構件(環箍纏繞)(圖l(a))。還有相對于柱子構件的軸向傾斜地纏繞改建構件的方法,并且在這種纏繞方法中,還可以螺旋地纏繞長的改建構件(螺旋纏繞)(圖l(b))。順帶提及,同樣在螺旋纏繞中,如圖l(b沖所示,適宜的是在與構件的軸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纏繞起始端和末端以便于固定。在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柱子中,將主增強件安置在構件的軸向上,并且將環箍以規定間距安置以環繞該主增強件。同樣,在以前的建筑標準法律中,規定以不大于D/2的間距安置環箍。在本發明中,必要的是采用條狀的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材料以比采用這些環箍更窄的間距改建鋼筋混凝土柱子。在本發明中,纏繞改建材料使得P/D不大于1/3。如果間距P太窄,則與全部區域改建沒有什么區別,并且不能獲得本發明的效果。因此,改建是以不小于5cm的間距進行的。在改建構件的纏繞寬度W和纏繞間距P之間的關系示于圖2(a)和2(b)中。圖2(a)顯示了改建構件的寬度等于纏繞寬度W的情況,并且這里顯示了碳纖維板條的一個實例。圖2(b)顯示了通過采用構件寬度窄于改建構件的纏繞寬度W的改建構件進行改建的情況,并且這里顯示了通過采用繩狀構件進行改建的情況。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構件的纏繞寬度W是使得在改建構件之間以上述間距P形成間隙這樣的寬度。例如,當采用5cm的間距,即最小間距時,纏繞寬度可以是比該間距更窄的寬度,例如3cm。如果采用寬的間距以得到規定的改建量,則必需使每一條的橫截面變大。由于這種原因,必需增大纏繞寬度W或者增大橫截面的高度H(增加層疊層的數量)。當橫截面的高度為H并且纏繞寬度為W時,確定寬度W和高度H使得由W/H表示的高寬比不小于1,優選不小于1.5。當采用碳纖維板條時,適宜的是將其寬度在lcm至10cm的范圍內并且其W/P不大于1/2的條以構件寬度、所需的板數量使用,并且在編帶等的情況下,適宜9的是以規定的纏繞次數纏繞改建構件,使得纏繞寬度W在1至10cm的范圍內,并且W/P不大于1/2。更優選寬度W在2至5cm的范圍內,并且在本發明的規定范圍內采用較窄的間距。<改建材料>作為本發明中采用的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材料,可以采用其中纖維在一個方向上取向的碳纖維板的條、其中使碳纖維長絲集中的線,其中將線捻在一起的索或繩,以及其中編織碳纖維長絲的編帶等。在本發明中采用的編帶("Kumihimo")是通過機器生產的,并且大致分為8-線編帶,16-線編帶,實心繩索和更大數量的線束的編帶。而且,還有其中以平面形狀編織線束的平編帶,以及其中以圓形編織線的繩索。圖3顯示了其中以圓形編織線束的編帶的側表面的示意圖。特別是,當使用編帶時,如在將稍后描述的實施方案中所示,可以以小的剪切強度安全裕度實現非常高的韌性比率。使用碳纖維作為增強纖維。將玻璃纖維、芳族聚酰胺纖維、其它有機纖維等在不造成問題并且可以使用的范圍內混合,并且可以根據用途適當地選擇這些纖維。將在例如根據JISK7073的碳纖維增強塑料的拉伸試驗方法中,具有2.45x1()SN/mi^的拉伸模量的高強度型材料、具有4.40x105N/mm2的拉伸模量的中等彈性型材料以及具有6.40x105N/mm2的拉伸模量的高彈性型材料用作將被使用的增強纖維。而且,在本發明中,將增強纖維如碳纖維用熱固性樹脂浸漬,并且用作改建材料。對于在浸漬中使用的樹脂,可以使用冷固性或熱固性環氧樹脂、熱固性樹脂如聚酯基樹脂、自由基反應型樹脂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特別是,優選使用冷固性環氧樹脂,并且可以使用例如,由KonishiCo.,Ltd.生產的商品名為"BondE2500"系列、"BondE206"系列的那些等。<改建方法>在本發明中,改建是通過將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材料以規定的間距纏繞在混凝土建筑物如柱子周圍而進行的。如在非專利文件1的韌性增強的改建設計中所示,根據非專利文件1的設計改建韌性比率的計算式,通過由建筑物的屈服地震強度和等效固有周期得到設計塑性比率(設計韌性比率),適當地設計改建量。在常規的全部區域改建中,考慮了由增強件在極限行為中的鼓起所引起的增強纖維的斷裂,并且即使在允許較低的設計韌性比率的情況下,必需采用比由計算式計算的改建量略大的改建量進行改建。然而,在本發明中,采用通過計算式計算的改建量獲得了比足夠的效果更大的效果,并且采用比通過計算式計算的改建量更小的改建量表現出了高的韌性增強改建效果。如在稍后描述的實施方案中所示,在本發明中,可以在2.2的剪切強度安全裕度實現7的韌性比率,因此可以通過采用這些值作為指導降低改建量。在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柱子的韌性增強改建中,如非專利文件1中所述,在離柱子的上端部和下端部2D的韌性增強的改建區域進行改建。盡管在改建覆蓋2D的韌性增強的改建區域以外的抗剪切應力改建區域時沒有問題,但這是浪費的,原因是韌性增強改建的改建量超過了進行剪切增強改建的需要量。例如,在采用寬度為3cm的碳纖維板并且將碳纖維板的構件寬度設定為纏繞寬度W,以10cm的間距進行改建的情況下,必需將構件纏繞約5層,以實現10的韌性比率。然而,為了實現必要的剪切性能,如果以相同的間距進行纏繞,則層數是約0.2。即,改建量差別高達25倍。然而,同樣在本發明中,適宜的是與常規改建一樣,組合進行韌性增強改建和抗剪切應力改建。在除韌性增強的改建區域以外的抗剪切應力改建區域中的改建方法不受特別限制,并且可以將常規方法用于除韌性增強的改建區域以外的抗剪切應力改建區域。特別是,為了使應力分布在整個柱子上,優選使用包括在抗剪切應力改建區域也通過提供間距進行改建的方法。例如,如圖4中所示,可以在韌性增強的改建區域通過本發明的方法進行韌性增強改建,并且在除韌性增強的改建區域以外的抗剪切應力改建區域通過降低改建量,即伴隨加寬間距或者減少層疊數量,進行抗剪切應力改建。當柱子等的橫截面為矩形時,優選去角,從而形成圓形的形狀。而且,為了保持表面的漂亮外觀,或者進一步提高改建構件的耐久性,可以通過將修整灰漿涂覆到其上纏繞改建構件的表面上或者將油漆等噴涂到表面上進行修整。而且,還可以通過在被纏繞的柱子中鉆出淺孔,纏繞改建構ii件以將其嵌入凹槽中,并且采用灰漿等填充改建構件,在改建部分保持柱子的外觀和形狀的同時進行改建。順帶提及,在本發明中,迄今在常規的板粘附方法中進行的大范圍打基礎準備等變得不必要,因此,對于具有這樣的階梯狀部分的建筑物,可以縮短建造期限,并且顯著降低成本。優選的是,為了改善改建構件和混凝土之間的粘附,對要改建的部分進行底漆處理。與改建構件的浸漬樹脂一樣,可以有利地使用冷固性或熱固性環氧樹脂、熱固性粘合劑如聚酯基樹脂等作為底漆。例如,優選由KonishiCo.,Ltd.生產的商品名"BondE800"系列的底漆等。實施例將在下面通過給出實施例具體描述本發明。然而,本發明不限于這些實施例。順帶提及,在下列實施例中,通過下列試驗方法進行評價以確定改建效果。<試樣>如圖5(a)和5(b)中所示,使用具有由符號12表示的1200mmx1200mmx500mm的柱墩部分和300mmx300mmx100mm的柱子部分(縱向增強件13:12-D19;環箍14:6f@200)的RC柱子11作為試樣。在試樣的制造中,使用鋼模并且在混凝土澆鑄的7天之內進行模移除。之后,在室內進行固化。以20mm的R將該試樣去角,然后用碳纖維改建。<改建構件〉在試驗中使用的碳纖維是由TorayIndustries,Inc.生產的商品名為"TORAYCAT700S-12K"(拉伸強度4900MPa,拉伸模量230GPa,TEX:800g/km)的產品。通過編織7捆制造每一個編帶,每一捆由5根線束組成。編帶具有15mm的寬度和30g/m的重量。對于條,使用相同的碳纖維,并且制造寬度為30mm并且重量為30kg/m的直條。將這樣制造的編帶和條用環氧樹脂("BondE2500",商品名,由KonishiCo.,Ltd.生產)浸漬,由此制造改建構件。每一種制造的改建材料的物理性能示于下表2中。12虔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負載試驗>將底漆("BondE810L",商品名,由KonishiCo.,Ltd.生產)涂覆到試樣的改建區域的整個表面上,并且以條狀形式纏繞改建構件(環箍纏繞)。根據由RailwayTechnicalInstitute出版的"采用碳纖維板的鐵路高架橋柱子的地震改建方法-設計和建造指南"確定改建構件的改建量(設計式p=2.8+1.15x(Vu.a/Mu))。在制造CF編帶和CF條之后,在室溫下進行7天老化,之后進行負載試驗。試驗條件的組合示于表3中。通過使用PC鋼條將試樣的柱墩部分固定到反作用底板上,將與1N/mn^的壓縮應力對應的恒定軸向力的垂直負荷施加到試樣的頂部,并且將正負重復負荷交替地水平施加在柱子高度為800mm的位置。<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通過測壓儀測量所施加的負荷,并且通過位移計測量試樣在柱子的各個位置的位移。通過施加負荷進行測量,直至試樣達到斷裂或者試驗機達到其變形性能的極限(155)。在試驗結束時試樣的性能示于表3中。顯示在位移和負荷之間的關系的負荷-位移曲線示于圖6至10中。<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圖11顯示了在剪切強度的安全裕度和最大韌性的實驗值之間的關系。在圖11中,還顯示了非專利文件1的設計改建韌性比率的計算式。如從圖ll中明顯看出,在其中采用CF條的試樣(編號2至編號4)中,獲得了基本上相當于通過使用碳纖維板所設計的最大韌性的結果。在其中采用編織的CF的試樣(編號5)中,獲得了比通過使用碳纖維板所設計的最大韌性好得多的結果。在使用本發明的任何試樣(編號2至編號5)中,沒有觀察到主增強件在極限行為中的鼓起,并且沒有發生CF改建材料的破裂和脆性斷裂。在所有情況下,容易檢查試驗后的表面狀態。滿足韌性比率的實驗值所必需的碳纖維的量由說明書中的計算式計算。結果示于下表中。由編號4的結果,能夠在允許低的最大韌性的情況下證實碳纖維的量的降低效果。順帶提及,在采用碳纖維板的整個表面改建作業的實際實施中,可以由本發明的方法預計大于該值的降低效果,原因是考慮到由增強件在極限行為中的鼓起所引起的纖維板破裂,采用更大量的碳纖維。同樣在使用編織的CF的編號5中,證實了碳纖維的量的降低效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column></row><table>權利要求1.一種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柱狀建筑物的韌性增強改建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在離所述柱狀建筑物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不超過2D(D表示柱子的橫截面高度)的韌性增強改建區域中,從所述柱狀建筑物的所述端部將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材料以規定的間距纏繞,使得纏繞間距P不小于5cm并且P/D不大于1/3,改建所述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所述柱狀建筑物。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柱狀建筑物的韌性增強改建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碳纖維板條作為所述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材料,所述碳纖維板條的寬度(W)在lcm至10cm的范圍內,并且其中W/P不大于1/2的碳纖維在一個方向上取向,并且在于將所述碳纖維板條以規定數量的具有構件寬度的板的形式纏繞。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由鋼筋混凝土制成的柱狀建筑物的韌性增強改建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編織的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材料作為所述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材料,并且在于將所述編織的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材料以規定的纏繞次數纏繞,使得寬度(W)在lcm至10cm的范圍內,并且W/P不大于1/2。全文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韌性增強改建方法,其通過將改建材料的纏繞間距最佳化,采用比常規方法更小的碳纖維消耗量以降低的成本實現滿足新的抗地震標準的韌性,并且在實施作業之后能夠在發生中等級別的地震的情況下容易地檢查出在混凝土中裂紋等的產生,通過下列步驟進行改建通過在離柱狀建筑物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尺寸不超過2D(D表示柱子的橫截面高度)的韌性增強改建區域中,從所述柱狀建筑物的所述端部將含有碳纖維的改建材料以規定的間距纏繞,使得纏繞間距(P)不小于5cm并且P/D不大于1/3。文檔編號E04G23/02GK101466906SQ200780022108公開日2009年6月24日申請日期2007年6月14日優先權日2006年6月15日發明者中瀨理至,中田昌典,佐藤良一,垣尾徹,小牧秀之,森康弘,福田欣弘,竹山純德申請人:新日本石油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