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阻抗式復合保溫砌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砌塊,尤其涉及一種阻抗式復合保溫砌塊,屬于建筑材料技術領域。
技術背景
目前,建筑行業主要還是采用黏土制品或其他材料作為內墻、外墻的墻體材料,而 隨著國家大建設如火如荼的進行,對于建筑材料的需求量也將急劇增長,黏土制品是傳 統的墻體材料,人們已習慣于使用它們,但黏土制品存在諸多弊端,其一,黏土制品需 要良性粘土作為原料,大量地使用良性粘土必將會破壞耕地,破壞環境系統,不符合國 家可持續發展的大政策,也殃及子孫后代;其二,黏土制品的生產周期長,工人的勞動 強度大;第三,黏土制品砌成的墻體不保溫,不符合國家能效建設的方針,建設部已發 出要求,新建建筑的墻體保溫要達到節能50%的要求,第四,黏土制品基本都要經過燒 結過程,需要大量的煤炭,同時污染空氣,不符合節能減排政策。針對此項要求,有人 研制了外墻外保溫和外墻內保溫材料及工藝方法,即是在外墻內面或外墻外面上復合一 層保溫材料,但這樣做存在的弊端是,由于墻體本身和保溫材料分別為無機材料和有機 材料,它們的脹縮系數不同,久而久之,保溫層就會開裂甚至脫落,此種方法也將逐漸 被淘汰。現也有人使用空心砌塊,即在塊體內預留多個空洞,然后填入保溫材料,以實 現墻體自保溫,但是這些砌塊的中肋和邊肋會形成冷熱橋,保溫系數不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改進。設計一種結構合理、質 量輕、保溫隔熱性能好、抗壓強度大、環保節能的新型阻抗式復合保溫砌塊。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阻抗式復合保溫砌塊,所述砌塊本體由兩個呈"I"型的單元塊體構成,在每個單元 塊體內設有"I"型縱向盲孔,每兩個單元塊體形成中央為"回"字形中柱的砌塊整體。 所述砌塊整體的兩側面設有若干垂直的注漿槽。
有益效果砌塊本體中央形成"回"字形柱狀結構,解決了以往在混凝土空心砌塊 中添加其它保溫材料砌塊中肋、邊肋存在冷熱橋的問題,提高了砌塊的保溫隔熱的性能。
-
圖l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I-1向剖視圖。
圖中標號1、單元塊體,2、盲孔,3、注漿槽。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參見圖1一圖3,本實施例的阻抗式復合保溫砌塊,砌塊本體由兩個呈"I"型的單元
塊體i構成,在每個單元塊體內設有"r型縱向盲孔2,每兩個單元塊體形成中央為"回" 字形中柱的砌塊整體。具體實施時,砌塊本體主要原材料為膠凝材料,粗、細集料,并 摻和大量活性材料——粉煤灰。通過成型機模具液壓成型,并可在砌塊整體的兩側面設
有若干垂直的注漿槽3,以提高砌塊與水泥砂漿的粘結度。砌塊中預留的盲孔形成大孔
"回"字形結構,打斷了混凝土空心砌塊的中肋所形成的冷熱橋,提高了保溫隔熱的性 能。盲孔內注入發泡混凝土保溫材料,質輕卻承重,壽命長。根據實驗結論,此復合保
溫砌塊,無需再做內外保溫處理就能滿足墻體節能要求,同時滿足隔音要求,墻體190mm 厚傳熱系數0. 92W/m2 k,隔聲量48dB,能夠滿足我國夏熱冬冷地區50%—65%墻體節能 與隔聲量的要求。符合《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B4-2001的要求,滿 足《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06-93的規定。回字型柱狀結構,在減輕砌塊重量的前 提下抗壓強度不變,墻體的強度不變,砌塊重量《1100.00kg/m3,低于國家標準。輕集 料小型空心砌塊國家標準GB/T1529-2002中6.4項,強度等級中表四明確規定了強度等 級,密度等級范圍,質量關系《1200kg/m3為一等品,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院編制02J102-2 通用圖集中第3.5項明確規定輕集料砌塊質量要求設計密度等級標準《1200kg/m3。 本砌塊的各項物理技術性能達到《輕集料小型空心砌塊》(GB15229-2002)的標準要求。
權利要求1、阻抗式復合保溫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砌塊本體由兩個呈“I”型的單元塊體(1)構成,在每個單元塊體內設有“I”型縱向盲孔(2),每兩個單元塊體形成中央為“回”字形中柱的砌塊整體。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阻抗式復合保溫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砌塊整體的兩 側面設有若干垂直的注漿槽(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阻抗式復合保溫砌塊,砌塊本體由兩個呈“I”型的單元塊體構成,在每個單元塊體內設有“I”型縱向盲孔,每兩個單元塊體形成中央為“回”字形中柱的砌塊整體。所述砌塊整體的兩側面設有若干垂直的注漿槽,以增強它與水泥砂漿的粘結度,本砌塊解決了以往在混凝土空心砌塊中添加其它保溫材料砌塊中肋存在冷熱橋的問題,提高了砌塊的保溫隔熱的性能。它以工業廢料作為主要原料,對環境無污染,質輕卻承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墻體自保溫。
文檔編號E04C1/00GK201151965SQ20072004167
公開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28日
發明者陳亞光 申請人:陳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