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減少光污染的玻璃幕墻的制作方法
一種減少光污染的玻璃幕墻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房屋建筑的玻璃幕墻,屬于房屋建筑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玻璃幕墻以獨有的特性和優勢已廣泛使用于重要建筑、高層建筑、超高層 建筑,但同時因浪費能源、產生光污染和安全隱患這三大弊端,引起人們的密 切關注,也阻礙了玻璃幕墻的進一步發展。時有發生的由于玻璃幕墻產生光污染和部件脫落而導致的各類事故,使建筑師和開發商感到困惑,2005年7月1 日正式施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對大賓館、商場、辦公大樓等公共建筑 采用玻璃幕墻的種種限制,使玻璃幕墻行業面臨極大挑戰,改進和提高玻璃幕 墻技術,減少降低玻璃幕墻這三大弊端已成為行業工程技術人員迫在眉睫的任 務和責任。
玻璃幕墻產生光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玻璃上的鍍膜層。現在玻璃幕墻的基本 做法是鋁合金(鋼材)骨架+中空鍍膜玻璃(中空Low-E低輻射玻璃),鍍膜層 在中空玻璃的外側玻璃上,這種做法優點是玻璃幕墻獲得隔熱保溫、隔聲防塵、 建筑效果,但由于玻璃鍍膜層特有的反射性對環境產生了光污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
通過改變玻璃上的鍍膜層位置的技術方案,獲得一種即保留玻璃幕墻隔熱 保溫、隔音防塵、建筑效果的優點,又同時在不增加玻璃幕墻工程造價的前提 下,能有效地減少玻璃幕墻產生的光污染。該技術方案可以讓建筑師更有信心設 計出由玻璃幕墻裝飾的更加豐富多彩的經典建筑,可以讓開發商仍然采用玻璃 幕墻興建標新立異的建筑。該技術方案可以使玻璃幕墻保持原有的特性及技術 指標,但同時減少玻璃幕墻三大弊端之一的光污染、降低玻璃幕墻的光污染造 成的危害。該技術方案為玻璃幕墻的健康發展提供一種新技術方案,為玻璃幕 墻的技術創新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改變玻璃上鍍膜層位置的玻璃幕墻,包括外層鋼化玻璃、內層鋼化玻 璃、玻璃上各種材料的鍍膜層、Low-E低輻射鍍膜玻璃、中空玻璃的封口方式和 材料、夾膠+中空玻璃、雙層玻璃幕墻的外幕墻做法和構造、雙層玻璃幕墻的內 層幕墻做法和構造、鋁合金(鋼材)骨架、建筑結構層等。
本發明涉及玻璃的種類包括浮法玻璃、吸熱玻璃、夾層(膠)玻璃、夾絲 玻璃、鋼化玻璃、半鋼化玻璃、非鋼化玻璃、雙層和多層中空玻璃、夾膠玻璃
加中空玻璃、多層夾膠加中空玻璃、Low-E玻璃、Low-E玻璃+中空玻璃、各類 防火玻璃及其他特殊玻璃等;涉及鍍膜玻璃的顏色包括灰色、青銅色、茶色、 金色、淺蘭色、棕色、古銅色等;涉及鍍膜方式包括熱解法、真空法、化學法 等;涉及鍍膜層所采用的材料包括金、銀、銅、鐵等;涉及玻璃幕墻的形式包 括單層幕墻、普通雙層幕墻、類似呼吸式特殊的雙層幕墻;涉及玻璃幕墻受力 形式和施工方式包括單元式幕墻、明框幕墻、隱框幕墻、半明半隱框幕墻、拉 索式幕墻、點支式幕墻等。
本發明效果在于
依據《幕墻工程手冊》普通玻璃與鍍膜玻璃接收和反射太陽光的不同技術 指標及特性,本發明使太陽光透過外層無鍍膜玻璃射入內外玻璃之間的中空層, 射入的這部分太陽光經過內層鍍膜玻璃時,除被內層玻璃吸收及進入內層玻璃 里側外,其中部分向外反射的太陽光再次經過外層玻璃時,由于外層玻璃的再 反射(折射)和吸收作用,降低了太陽光的反射量,因而降低和減少了這類反射 光對周圍環境的不利影響,進而降低了玻璃幕墻反射光所造成的危害。
圖1為本發明所述方法用于中空玻璃單層幕墻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中
1、外層玻璃;2、內層玻璃;3、內層玻璃的鍍膜層;4、內外玻璃之間的 中空層;5、內外玻璃之間的封口; 6、太陽光;7、外層玻璃的反射光;8、透 過外層玻璃照在內層玻璃上的太陽光;9、內層鍍膜玻璃的反射光;10、外層玻 璃上向內的反(折)射光;11、經過幾次反射和玻璃吸收后產生的余光;12、 進入內層玻璃里側的余光;13、玻璃吸收的太陽光;14、玻璃幕墻受力骨架; 15、結構膠。
圖2為本發明所述方法用于夾膠+中空玻璃單層幕墻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中
16、外層夾膠玻璃;2、內層玻璃;3、內層玻璃的鍍膜層;4、內外玻璃 之間的中空層;5、內外玻璃之間的封口; 6、太陽光;7、外層玻璃的反射光; 8、透過外層玻璃照在內層玻璃上的太陽光;9、內層鍍膜玻璃的反射光;10、 外層玻璃上向內的反(折)射光;11、經過幾次反射和玻璃吸收后產生的余光; 12、進入內層玻璃里側的余光;13、玻璃吸收的太陽光;14、玻璃幕墻受力骨 架;15、結構膠。
圖3為本發明所述方法用于中空玻璃雙層玻璃幕墻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中
17、建筑結構層;18、外層玻璃幕墻;19、內層玻璃幕墻;20、內層玻璃 幕墻上的鍍膜層;21、內外玻璃幕墻之間的空氣層;22、太陽光;23、外層玻 璃幕墻上的反射光;24、透過外層玻璃幕墻照在內層玻璃幕墻上的太陽光;25、 內層玻璃幕墻上鍍膜層的反射光;26、外層玻璃幕墻上向里的反(折)射光; 27、經過幾次反射和玻璃吸收后產生的余光;28、進入內層玻璃幕墻里側的余 光。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l、圖2、圖3和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圖1:由外層玻璃1、內層玻璃2、內層玻璃的鍍膜層3、內外玻璃之間的
空氣層4、內外玻璃之間的封口5、玻璃幕墻受力骨架14、結構膠15等部件構 成。當太陽光6照射在外層玻璃1時,絕大部分光8進入內外玻璃之間的中空 層4,少量太陽光形成向外的發射光7,另少量光13被玻璃吸收;進入內外玻 璃之間中空層4的這部分太陽光8照射在內層鍍膜玻璃層3上,部分形成反射 光9,另一部分光12進入內層玻璃2的里側,另少量光13被玻璃吸收;反射光 9在向外反射過程中,其中部分光10再反射(折射)向內層玻璃2,另外部分 余光穿過外層玻璃再形成反射光11,剩余少量光13被玻璃吸收。
由于普通玻璃與鍍膜玻璃的光學性能差異,依據《幕墻工程手冊》鍍膜玻 璃太陽光反射率為普通玻璃的3 4倍,可見改變玻璃鍍膜層位置,使太陽光經 過內外玻璃幾次反射(折射)和吸收后,最終降低和減少了所產生的不利于環 境的反射光。
實施例2:
圖2:由外層夾膠玻璃16、內層玻璃2、內層玻璃的鍍膜層3、內外玻璃之
間的空氣層4、內外玻璃之間的封口5、玻璃幕墻受力骨架14、結構膠15等部 件構成。當太陽光6照射在外層玻璃16時,絕大部分光8進入內外玻璃之間的 中空層4,少量太陽光形成向外的發射光7,另少量光13被玻璃吸收;進入內 外玻璃之間中空層4的這部分太陽光8照射在內層鍍膜玻璃層3上,部分形成 反射光9,另一部分光12進入內層玻璃2的里側,另少量光13被玻璃吸收;反 射光9在向外反射過程中,其中部分光10再反射(折射)向內層玻璃2,另外 部分余光穿過外層玻璃再形成反射光11,剩余少量光13被玻璃吸收。
由于普通玻璃與鍍膜玻璃的光學性能差異,依據《幕墻工程手冊》鍍膜玻 璃太陽光反射率為普通玻璃的3 4倍,可見改變玻璃鍍膜層位置,使太陽光經 過外層夾膠玻璃和內層鋼化玻璃的的幾次反射(折射)和吸收后,最終降低和 減少了所產生的不利于環境的反射光。
實施例3:
圖3:由建筑結構層17、外層玻璃幕墻18、內層玻璃幕墻19、內層玻璃上 鍍膜層20、內外玻璃幕墻之間的空氣層21等部件構成。當太陽光22照射在外 層玻璃幕墻18時,絕大部分光24進入內外幕墻之間的空氣層21,少量太陽光 形成向外的發射光23,另少量光被外幕墻的玻璃所吸收;進入內外幕墻之間空 氣層21的這部分太陽光24照射在內層幕墻的鍍膜玻璃層20上,部分形成向外 的反射光25,部分光28進入內層玻璃幕墻19的里側,另少量光被內幕墻的玻 璃吸收;反射光25在向外反射過程中,其中部分光26再反射(折射)向內層 玻璃幕墻,另外部分余光穿過外層玻璃幕墻再形成反射光27,剩余少量光被外 幕墻的玻璃所吸收。
由于普通玻璃與鍍膜玻璃的光學性能差異,依據《幕墻工程手冊》鍍膜玻 璃太陽光反射率為普通玻璃的3 4倍,可見改變玻璃鍍膜層位置,使太陽光經 過內外玻璃幕墻的幾次反射(折射)和吸收后,最終降低和減少了所產生的不 利于環境的反射光。
權利要求
1.一種減少光污染的玻璃幕墻,包括中空玻璃的外層玻璃1、內層玻璃2、內層玻璃的鍍膜層3、內外玻璃之間的空氣層4、內外玻璃之間的封口5、玻璃幕墻主體架16部件。id="icf0001" file="S2007100766631C00011.gif" wi="24" he="5" top="5" left = "5" img-content="drawing" img-format="tif" orientation="portrait" inline="no"/>改變中空玻璃的鍍膜層位置,將鍍膜層3設計在內層玻璃2上。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改變玻璃幕墻鍍膜層位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夾 膠+中空玻璃的幕墻時,鍍膜層3設計在內層玻璃2上。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改變玻璃幕墻鍍膜層位置,其特征在于用于 Low-E中空玻璃的幕墻時,鍍膜層3設計在內層玻璃2上。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改變玻璃幕墻鍍膜層位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夾 膠+Low-E中空玻璃幕墻時,鍍膜層3設計在內層玻璃2上。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改變玻璃幕墻鍍膜層位置,其特征在于用于雙 層玻璃幕墻時,鍍膜層20設計在內層玻璃幕墻19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減少光污染的玻璃幕墻,由于中空鍍膜玻璃的鍍膜層產生光污染,通過改變鍍膜層位置的技術方案,獲得一種即保留玻璃幕墻隔熱保溫、隔音防塵、建筑效果的優點,又同時經濟、有效地減少玻璃幕墻產生的光污染。本發明使玻璃幕墻保持原有的特性及技術指標,同時在不增加玻璃幕墻工程造價的前提下,有效減少玻璃幕墻三大弊端之一的光污染、降低玻璃幕墻光污染造成的危害。該技術方案為玻璃幕墻的健康發展提供一種新技術方案,為玻璃幕墻的技術創新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文檔編號E04B2/88GK101173537SQ20071007666
公開日2008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4日
發明者周嘉陵 申請人:周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