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三均式砌塊成型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建筑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砌塊成型機。
背景技術:
現有的砌塊成型機生產的砌塊存在密實度不均勻的問題,砌塊密實度最低的一層其強度最低,但其整體強度取決于這最低一層的強度,同樣水泥用量下產品強度降低,相對造成水泥浪費,這主要與現有的布料方法和振動方法有關。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布料小車橫向推進式布料法,混合料裝在固定料斗內,隨料門打開,料先落入漏底布料小車內,小車在底板上橫向推進在上、下模之間,小車首先推到下模的後部,料就喂入下模后部模糟,其中間模糟料最多,二邊少一些,小車再往前部推,喂入前部模糟,但料就減少,特別是前糟兩邊的料相對的少。由于料一次不能把模糟喂平,故小車要往復幾次,但每次往復,混合料后糟多前糟少的狀態不會改變,造成模糟內各槽口受料時間不等水平方向喂料不均勻,密實度也就不均勻,這是小車橫向推進布料法的固有弊病,至今尚無改變,也難以改變。這種不均勻造成水泥浪費。同時小車要往復多次完成布料后才能開始振動,也耗用了節拍時間。另外垂直方向每一塊砌塊的下、中、上三層振動不均,就引起砌塊高度方向密實度不均,現有的式砌塊成型機主要采用雙振法,相應的振動方法和主要缺陷是①臺振和壓頭振結合法,砌塊的中層相對巰松;②模振和壓頭振結合法,砌塊的下層相對巰松;③芯模振和壓頭振結合法,砌塊的中層、下層和四壁相對巰松。已采用的三振法是臺、芯模、壓合振(專利96233883.4等),其振動器安裝在模箱壁上,故芯模振動時模箱不能振動,使得靠近模箱壁的四周混合料不能振動,也不能達到均勻振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均勻布料,落入模槽內的混合料在水平、垂直方向的分布都是密實、均勻,從而達到生產均勻密實度砌塊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技術方案,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三均式砌塊成型機,一組滑柱與下部的機座連接配合,上滑梁連接設置上模,下滑梁連接設置下模,上滑梁、下滑梁分別與滑柱滑動配合,其特征在于滑柱的外側配合設置機架,機架上端連接頂架,頂架通過料斗支架設置料斗,料斗的下方與上滑梁連接設置的上模為由左上模、右上模構成的對開模結構,一對搖桿齒輪通過滑板搖桿分別與左上模、右上模連接,上滑梁中央對應于左上模、右上模位置設置滑動配合的沉箱,與下滑梁連接設置的下模下方配合設置臺振箱、出型機構。
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料斗為移動料斗,即頂架上設有上導軌,料斗通過料斗支架連接并與上導軌滑動配合。
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沉箱邊側設置的沉箱平鉤與設置在上滑梁內側的底鉤對應配合,沉箱的底部設置一對與沉箱門座轉動配合的沉箱門,沉箱門通過沉箱門臼與開關拉桿下端配合連接,開關拉桿上端與沉箱門開關、保持彈簧連接配合。
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左上模、右上模上端分別與左滑板、左上模架和右滑板、右上模架配合連接,左滑板、右滑板與滑軌滑動配合,滑板搖桿下端分別連接在左上模架、右上模架上。
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下模由下模模箱、下模模芯連接構成,下模模箱的外側配合設置模振箱,模振箱左右、前后分別設置左右偏心振動裝置、前后偏心振動裝置,左右偏心振動裝置、前后偏心振動裝置與安裝在下滑梁內壁上的主油馬達柔性配合連接。
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出型機構設置在機座上,主體結構包括擺動板、安裝在其上的一組鏈輪及相互嚙合的傳動鏈,擺動板與安裝在機座上的第一曲軸座、第二曲軸座、第三曲軸座配合連接,擺動油缸連接在與第二曲軸座對應配合的偏心軸上,與第三曲軸座相應配合的偏心軸上設置與傳動鏈傳動配合的主鏈輪。
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料斗下部設置相互嚙合的料門齒輪、傳動齒輪,料門齒輪與料斗門配合連接,傳動齒輪通過小搬動桿與搬動桿連接,搬動桿與搬動油缸連接。
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左右偏心振動裝置、前后偏心振動裝置與安裝在下滑梁內壁上的副油馬達柔性配合連接。
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模振箱通過彈簧與下滑梁彈性連接。
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搬動桿的一端與固定于頂架上的搬動桿支架轉動連接,另一端設置頂開輪,頂開輪的外側配合設置一端與料斗轉動連接的擒縱爿。
上述三均式砌塊成型機,采用對開上模、沉箱布料及移動料斗的結構設計,實現了突然撞擊式布料,使砌塊在水平方向布料均勻,達到水平方向密實度均勻;再配以臺振箱、模振箱、上模壓頭三振結合的結構,使砌塊振動均勻,達到垂直方向密實度均勻;從而生產出密實度均勻的砌塊,充分發揮了水泥的作用,強度提高,相對減少了水泥用量,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縮短了生產用時,提高生產效率。
圖1為三均式砌塊成型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三均式砌塊成型機移動料斗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對開模沉箱結構示意圖。
圖4為三均式砌塊成型機臺振合模振結合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出型機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結合說明書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
如圖所示,一組滑柱42與下部的機座72連接配合,上滑梁28連接設置上模66,下滑梁31連接設置下模67,上滑梁28、下滑梁31分別與滑柱42滑動配合,滑柱42的外側配合設置機架73,機架73上端連接頂架15,頂架15通過料斗支架5設置料斗4,所述的料斗4為移動料斗,即頂架15上設有上導軌2,料斗4通過料斗支架5連接并與上導軌2滑動配合,料斗4下部設置連接料斗門(14)的料門齒輪7,料門齒輪7與傳動齒輪8傳動配合,傳動齒輪8與小搬動桿10的一端配合連接,小搬動桿10的另一端配合連接搬動桿9,搬動桿9的一端與固定于頂架15上的搬動桿支架6轉動配合,搬動桿9的另一端由內而外設置料斗移動輪11、頂開輪11a,頂開輪11a的外側配合設置擒縱爿13,擒縱爿13一端與料斗4轉動連接,料斗4的移動、料斗門14的開關由搬動桿9控制,搬動桿9由搬動油缸3驅動繞搬動桿支架6轉動,設置在上導軌2的移動輪擋板12、12a為搬動桿9的擺動限位點,移動輪11在右邊的移動輪擋板12位置時,料斗門14關閉、擒縱爿13的另一端鉤住上導軌2,搬動油缸3啟動,搬動桿9繞搬動桿支架6逆時針轉動,小搬動桿10隨搬動桿9轉動并帶動傳動齒輪8轉動,料門齒輪7與傳動齒輪8嚙合轉動而打開料斗門14,搬動桿9繼續轉動頂開輪11a頂開擒縱爿13鉤住上導軌2的一端,料斗4在移動輪擋板12a帶動下向左移動。反之,搬動桿9反向轉動時,關閉料斗門14,料斗4在移動輪擋板12帶動下向右移動。搬動油缸3通過搬動油缸座1安裝在頂架15上。
料斗4的下方與上滑梁28連接設置的上模66為由左上模16、右上模29構成的對開模結構,與左上模16、右上模29上端分別與左滑板17、左上模架65和右滑板17a、右上模架65a配合連接,左滑板17、右滑板17a與滑軌27滑動配合,滑板搖桿20下端分別連接在左上模架65、右上模架65a上,一對搖桿齒輪24通過滑板搖桿20分別與左上模16、右上模29連接,上滑梁28中央對應位置設置滑動配合的沉箱75,沉箱75內設置布料葉片70,沉箱75邊側設置的沉箱平鉤19與設置在上滑梁28內側的底鉤18對應配合,沉箱75的底部設置一對與沉箱門座26轉動配合的沉箱門51,沉箱門51通過沉箱門臼25與開關拉桿23下端配合連接,開關拉桿23上端與沉箱門開關22、保持彈簧21連接配合,開關拉桿23拉住沉箱門臼25、保持彈簧21保持關閉狀態時沉箱75在上模66的上方,用以承接料斗4中落下的混合料,由油馬達帶動的一對搖桿齒輪24帶動滑板搖桿20擺動,通過其端頭的小齒輪和上、下齒條嚙合后,將左滑板17、右滑板17a連同左上模16、右上模29一起快速向左右推開,留出中部空間,即對開模,同時撞開底鉤18,沉箱75從中間垂落,將混合料布在下模67模面上,實現撞落式布料,隨即由復位缸71驅動,退回沉箱75,合攏上模66。
與下滑梁31連接設置的下模67下部位置配合設置臺振箱43、出型機構50,下模67由下模模箱35、下模模芯37連接構成,,下模67配合設置下模料框38及相應的破拱桿45、犁頭46和刮板47,料堆在框內容易結拱,破拱桿45分布在下模料框38的中間,往復拉動數次可以破拱,下模模箱35配合設置于臺振箱43的臺面69上,臺振箱43連接在臺振架57上。下模模箱35的外側配合設置模振箱74,模振箱74通過彈簧33與下滑梁31彈性連接,模振箱74左右、前后分別設置左右偏心振動裝置34、前后偏心振動裝置36,左右偏心振動裝置34、前后偏心振動裝置36與安裝在下滑梁31內壁上的主油馬達32、副油馬達39配合連接,主油馬達32、副油馬達39不同速,副油馬達39相對較慢,開始喂料時模振箱74的偏心振動裝置由副油馬達39驅動慢振作快速喂料入下模模槽68,犁頭46幫助撒料,喂滿后刮板47把料刮平,接著偏心振動裝置由主油馬達32驅動快振密實中層,配合設置的加壓缸48驅動上模66下行壓入下模67模槽,上模66的上部設有壓頭振動器49,臺、模、壓同振、密實成型,隨后由設置在滑柱42內的左頂缸30、右頂缸40頂起脫模,型件留在第二托板56上等待出型。主油馬達32、副油馬達39的動力油由軟管41通入,下滑梁31沿滑柱42與臺振箱43作上下相對滑動,用以上脫模。壓頭振動器49、臺振箱43為現有技術,具體結構在此不再贅述。
出型機構50設置在機座72上,主體結構包括擺動板44、安裝在其上的一組鏈輪52及相互嚙合的傳動鏈53,擺動板44與安裝在機座72上的第一曲軸座54、第二曲軸座61、第三曲軸座63配合連接,擺動油缸60連接在與第二曲軸座61對應配合的偏心軸上,與第三曲軸座63相應配合的偏心軸上設置與傳動鏈53傳動配合的主鏈輪64,曲軸由油缸60驅動每旋轉一次擺動板44即擺動一次,前進時完成接板、上板、出型、裝車四個動作,即把第一托板55接到出型架上;把第二托板56送到振臺上;把振臺上等待出型的型件58送到出型架上,即第三托板59的位置,第三托板59帶著型件隨傳動鏈53向前傳輸,即到達即第四托板62的位置,繼續前行并將型件裝到型車上。
上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的各個動作均用液壓驅動,并由電腦板控制自動進行,可以設置余料檢測裝置,用紅外線光電管對括板后余料測定并反饋電信號,以控制料門開關時間,調節落料多少,采用臺、模振協調器以控制臺、模振干涉。
權利要求
1.三均式砌塊成型機,一組滑柱(42)與下部的機座(72)連接配合,上滑梁(28)連接設置上模(66),下滑梁(31)連接設置下模(67),上滑梁(28)、下滑梁(31)分別與滑柱(42)滑動配合,其特征在于滑柱(42)的外側配合設置機架(73),機架(73)上端連接頂架(15),頂架(15)通過料斗支架(5)設置料斗(4),料斗(4)的下方與上滑梁(28)連接設置的上模(66)為由左上模(16)、右上模(29)構成的對開模結構,一對搖桿齒輪(24)通過滑板搖桿(20)分別與左上模(16)、右上模(29)連接,上滑梁(28)中央對應于左上模(16)、右上模(29)位置設置滑動配合的沉箱(75),與下滑梁(31)連接設置的下模(67)下方配合設置臺振箱(43)、出型機構(50)。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料斗(4)為移動料斗,即頂架(15)上設有上導軌(2),料斗(4)通過料斗支架(5)連接并與上導軌(2)滑動配合。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沉箱(75)邊側設置的沉箱平鉤(19)與設置在上滑梁(28)內側的底鉤(18)對應配合,沉箱(75)的底部設置一對與沉箱門座(26)轉動配合的沉箱門(51),沉箱門(51)通過沉箱門臼(25)與開關拉桿(23)下端配合連接,開關拉桿(23)上端與沉箱門開關(22)、保持彈簧(21)連接配合。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左上模(16)、右上模(29)上端分別與左滑板(17)、左上模架(65)和右滑板(17a)、右上模架(65a)配合連接,左滑板(17)、右滑板(17a)與滑軌(27)滑動配合,滑板搖桿(20)下端分別連接在左上模架(65)、右上模架(65a)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下模(67)由下模模箱(35)、下模模芯(37)連接構成,下模模箱(35)的外側配合設置模振箱(74),模振箱(74)左右、前后分別設置左右偏心振動裝置(34)、前后偏心振動裝置(36),左右偏心振動裝置(34)、前后偏心振動裝置(36)與安裝在下滑梁(31)內壁上的主油馬達(32)柔性配合連接。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出型機構(50)設置在機座(72)上,主體結構包括擺動板(44)、安裝在其上的一組鏈輪(52)及相互嚙合的傳動鏈(53),擺動板(44)與安裝在機座(72)上的第一曲軸座(54)、第二曲軸座(61)、第三曲軸座(63)配合連接,擺動油缸(60)連接在與第二曲軸座(61)對應配合的偏心軸上,與第三曲軸座(63)相應配合的偏心軸上設置與傳動鏈(53)傳動配合的主鏈輪(64)。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料斗(4)下部設置相互嚙合的料門齒輪(7)、傳動齒輪(8),料門齒輪(7)與料斗門(14)配合連接,傳動齒輪(8)通過小搬動桿(10)與搬動桿(9)連接,搬動桿(9)與搬動油缸(3)連接。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左右偏心振動裝置(34)、前后偏心振動裝置(36)與安裝在下滑梁(31)內壁上的副油馬達(39)柔性配合連接。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模振箱(74)通過彈簧(33)與下滑梁(31)彈性連接。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其特征在于搬動桿(9)的一端與固定于頂架(15)上的搬動桿支架(6)轉動連接,另一端設置頂開輪(11a),頂開輪(11a)的外側配合設置一端與料斗(4)轉動連接的擒縱爿(13)。
全文摘要
三均式砌塊成型機,屬于建筑機械技術領域。一組滑柱與下部的機座連接配合,上滑梁連接設置上模,下滑梁連接設置下模,上滑梁、下滑梁分別與滑柱滑動配合,滑柱的外側配合設置機架,機架上端連接頂架,頂架通過料斗支架設置移動料斗,移動料斗的下方與上滑梁連接設置的上模為由左上模、右上模構成的對開模結構,一對搖桿齒輪通過滑板搖桿分別與左上模、右上模連接,上滑梁中央設置滑動配合的沉箱,與下滑梁連接設置的下模配合設置模振箱、臺振箱、出型機構。該三均式砌塊成型機構思新穎、結構合理,采用突然撞擊式布料和三振結合的結構,實現水平方向均勻布料、垂直方向均勻振動,具有較好的實用性,能提高砌塊強度、節省水泥、降低成本。
文檔編號B28B1/087GK1785635SQ200510061310
公開日2006年6月14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28日 優先權日2005年10月28日
發明者錢紀春 申請人:錢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