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保溫隔音空槽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構件,具體涉及一種保溫隔音空槽板。
背景技術:
傳統的房屋墻體大都采用實心磚砌成,承重能力強,而保溫性能差。為了保溫和隔音,則采用空心磚砌墻體或加厚墻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居住條件要求普遍提高,冬天和夏天都要求室內保持適宜的溫度,還要求隔音性能好。對于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框架房屋,墻體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承重,主要作用是間隔、保溫和隔音,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保溫性能差的磚塊砌房屋墻體,則必然造成基礎負荷增加和能源的巨大浪費。為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創造出多種新型復合墻體,如鋼網泡沫板、UBS墻等,但由于造價高,推廣使用受限制。中國專利96239121.2公開的“保溫隔熱細石砼墻砌塊”,其細石砼墻砌塊中部開有兩行條形空腔,空腔內填有保溫隔熱材料,雖然有一定保溫隔熱作用,但基體的導熱性能還是較強,而降低了保溫效果。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提供一種保溫、隔音效果好,施工簡便的保溫隔音空槽板。
發明的內容一種保溫隔音空槽板,其特征在于板體的上面和下面至少開有兩個相互錯開的空槽,空槽的深度大于板體厚度的2/3、小于大于板體厚度的5/6。
所述的一種保溫隔音空槽板,其空槽的斷面形狀為上寬下窄的楔形或上下相等的長條形,空槽內設有肋條,并與相鄰的空槽內設有的肋條錯開;肋條的高度與空槽的深度相等或低于空槽的深度。。設置空槽的目的,是利用“空槽效應”的作用,使板體的保溫、隔音性能提高;板體上下面交錯設置空槽,使傳導散熱的方向改變,距離增長,從而大大提高了保溫性能。
所述的一種保溫隔音空槽板,其特征在于板體的上面沿長度方向至少開有兩條平行的倒梯形或圓弧形的槽,在于板體的下面開有與槽對應的倒梯形或圓弧形的榫。由于砌塊下面倒梯形或圓弧形的榫與另一板體上面倒梯形或圓弧形的槽砌合,因而施工非常簡便。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有砌合榫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墻體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用于天棚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用于板柱復合墻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用于帶斜撐板柱復合墻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見圖1,可沿用現行的空心磚或粉煤灰磚的原料,采用擠壓法或沖壓法或碾壓法加工板體1,使其上面和下面開有多個相互錯開的斷面形狀為楔形的空槽2,空槽的深度大于板體厚度的2/3、小于大于板體厚度的5/6。
參見圖2,如用本發明砌墻體,則還需在板體1上面沿長度方向開有兩條平行的倒梯形的槽4,下面開有與榫槽對應的倒梯形的榫5,并在空槽2內設有肋條3,并與相鄰的空槽2內設有的肋條3錯開,肋條3的高度與空槽2的深度相等。參見圖3,砌墻體時,一塊空槽板翻轉180°使倒梯形的榫5與另一空槽板的倒梯形的榫槽4砌合,形成交錯的菱形空槽,可實現無沙漿砌筑,施工非常簡便。
參見圖4,用本發明作天棚保溫層,先在屋面板6上鋪上砂墊層7,再用本實用新型砌保溫層8,其上依次鋪設防水層9、找平層10。
參見圖5,用本發明作板柱復合墻的內表結構板11和外表結構板12,在內、外結構板中間設加強板13,在加強板與內、外結構板之間現澆交錯的結合柱14,形成的空隙填充泡沫塑料15。
參見圖6,用本發明作帶斜撐的板柱復合墻的內表結構板16、外表結構板17和斜撐板18,斜撐板的兩端與貼靠內、外表結構板的現澆結合柱19連接,形成的梯形空隙靠內填充泡沫塑料20、并在靠內、外表結構板一側留有空氣間層21。
權利要求
1.一種保溫隔音空槽板,其特征在于板體(1)的上面和下面至少開有兩個相互錯開的空槽(2),空槽的深度大于板體厚度的2/3、小于大于板體厚度的5/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保溫隔音空槽板,其特征在于空槽(2)的斷面形狀為上寬下窄的楔形或上下相等的長條形,空槽內設有肋條(3),并與相鄰的空槽內設有的肋條錯開;肋條(2)的高度與空槽的深度相等或低于空槽的深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保溫隔音空槽板,其特征在于板體(1)的上面沿長度方向至少開有兩條平行的倒梯形或圓弧形的榫槽(4),在板體(1)的下面開有與榫槽對應的倒梯形或圓弧形的榫(5)。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保溫隔音空槽板,其特征在于板體(1)的上面和下面開有相互錯開的空槽(2),空槽的深度大于板體厚度的2/3、小于大于板體厚度的5/6。空槽(2)內可設肋條(3),并與相鄰的空槽(2)內設有肋條(3)錯開;板體(1)的上面沿長度方向至少開有兩條平行的倒梯形或圓弧形的槽(4),在于板體(1)的下面開有與槽對應的倒梯形或圓弧形的榫(5)。本發明利用“空槽效應”的作用,使板體的保溫、隔音性能提高;砌塊上下面交錯設置空槽,使傳導散熱的方向改變,距離增長,從而大大提高了保溫性能。由于板體下面倒梯形或圓弧形的榫與另一板體上面倒梯形或圓弧形的槽砌合,實現無砂漿砌筑,因而施工非常簡便。
文檔編號E04C2/30GK1445423SQ0211348
公開日2003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2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02年3月19日
發明者景志熙 申請人:景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