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與支撐模板的鋼管支柱有關,詳而言之是指一種鋼管支柱,該鋼管支柱可承受軸向上的雙向作用力。
按,
圖1是顯示習知一種支撐模板的鋼管支柱10,其包含有一外管12;一調整座13,固接于該外管頂端;一頂持螺帽15,是螺設于調整座13周面,而可調整高低;一內管16,等間隔設有若干銷孔17,該內管16是穿設于該外管12及該調整座13內;一插銷18,橫向穿設于該調整座13的槽孔14而插設于內管16的一銷孔17中。使用時,將該內、外管12、16調整于所需的長度后,將該插銷18自調整座13的開槽14插接于內管16的一銷孔17中,復旋動該頂持螺帽15,如圖2假想線所示,令其頂持于該插銷18,以調整內、外管16、12的凸伸長度,用以支撐模板。
上述鋼管支柱10具有諸多缺失,例如于調整長度時,調整速度慢且操作不便,且于支撐時,是藉由插銷18及銷孔17的點接觸,接觸面積小,且易產生剪應力,故強度不佳。
為解決上揭缺失,業界復有提出另一種鋼管支柱20的結構,如圖3及圖4所示,具有一外管22,頂端具有一錐面23;一內管24,管身設有螺牙,其是穿設于外管22中。二卡掣件25,于內周各設有橫向的牙部26,該二卡掣件是置于該外管的錐面23,于一側是以一銷體27連接;一卡掣構件28,設于該二卡掣件25另一側。
使用時,如圖5所示,當該卡掣構件28的楔形卡掣桿29是位于上止點時,該二卡掣件25被未相互閉合,而未嚙接于該內管24。此時,使用者得將該內管24往上拉出,如圖6,于內管拉出至適當長度后,復以一工具將該卡掣桿29往下敲擊,如圖7所示,如此,即可將使該二卡掣件25閉合,而令卡掣件25的牙部26嚙合于該內管24外周的螺牙,如圖8,使內管24無法內縮于外管22中,藉此,即可用以支撐模板。
該鋼管支柱20于調整長度時是更為快速,可較
圖1所示者大幅節省時間,同時,其支撐時,是以該卡掣件的牙部26以面接觸方式夾固內管,故能提供較高的支撐強度。
然而,經創作人發現,上述二鋼管支柱10、20仍具有缺失,該等鋼管支柱只能承受軸向的壓力,并無法承受軸向的拉伸作用,換言之,該等鋼管支柱于卡掣狀態時,僅能防止內管不會縮入外管中,并無法防止內管移出外管,故,若施以一拉力往外拉引內管時,內管將會于外管中滑移。因此,該等鋼管支柱僅適于抵抗軸向壓力,如豎立支撐模板,并無法承受軸向上的拉力,如斜撐模板或水平支撐模板等,故適用性較低。
此外,該等鋼管支柱的外露構件較多,如
圖1所示的插銷18以及頂持螺帽15的活動握把151,與圖3所示的卡掣桿29等,該等活動的外露構件容易造成施工人員的碰撞而受傷,且鋼管支柱于堆疊搬時,該等外露的構件亦容易因碰撞而毀損。
本實用新型旨于解決上揭諸缺失,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該鋼管支柱能承受軸向上的壓力與拉力,而能提高使用性。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可降低人員的傷害或鋼管支柱的損毀的情形。
本實用新型一種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包含有一外管,其頂端內壁是具有一內徑往內收縮的錐面;一內管,于管身上設有連續狀的螺牙;該內管的底端是穿設于該外管中,而得沿該外管上下滑移;二夾掣件,各該夾掣件具有一體身,該體身的內周面是呈半圓形,于該內周面是設有若干的橫向牙部;各該體身的外周面是設一提把,于該提把下方是凸設一具有預定寬度的受壓部;該二夾掣件的二側是相互連接,使該二夾掣件可在適當的距離內相互閉合或退離;一卡固件,為中空的環體,其內周面往內凸設二等間隔的抵緣,于該二抵緣間則形成二缺口;各該抵緣的底面是形成一抵壓面;該卡固件是套設于該外管頂端,而可于該外管上轉動,且該卡固件底緣與該外管頂端之間是具有一擋止作用,使卡固件不會脫出該外管頂端;該二夾掣件的體身的下半段是位于該卡固件中,于一般狀態時,該二夾掣件底端是位于該錐面上;該等受壓部是位于該卡固件的抵緣下方;該二提把則位于該卡固件外,供人手操作。
其中該外管頂端是一外徑較大的垣部;該卡固件內周底緣是設一擋止部位,該擋止部位是卡抵于該垣部。
其中該卡固件內周面底緣是設一凹環;一擋止元件,是設于該凹環中,形成該擋止部位。
其中各該夾掣件的體身外周面于該受壓部下方是設一具適當長度的橫向凸緣,該凸緣是可受該卡固件的抵緣所擋止。
其中各該夾掣件的二側是各設一凸耳;二銷體,分別穿接于該等夾掣件二側所對應的該等凸耳,使該二夾掣件可相互閉合或退離。
其中該卡固件外周凸設有預定數目的撥控部。
其中該抵壓面是呈斜面狀。
其中各該受壓部頂面是呈斜面狀。
為使貴審查委員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所達成的功效,以下茲舉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細說明于后,其中圖式的安排為
圖1是習知一種鋼管支柱的主體圖。
圖2是
圖1的正視圖,顯示使用狀態。
圖3是習知另一種鋼管支柱的立體圖。
圖4是圖3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圖3的局部正視圖,顯示未卡掣內管的狀態。
圖6是圖5的縱向剖面圖。
圖7概同于圖5,顯示卡掣內管的狀態。
圖8是圖7的縱向剖面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10是圖9的分解立體圖。
圖11是卡固件的剖面圖。
圖12是圖9的縱向剖面圖,顯示夾固狀態。
圖13是
圖12的13—13剖面圖。
圖14是沿
圖13的14—14方向的剖面示意圖。
圖15概同于圖9,顯示解除夾固的狀態。
圖16是
圖15的縱向剖面圖。
圖17是
圖16沿17—17剖線的剖面圖。
圖18概同于
圖16,顯示拉出內管的狀態。
圖19為顯示收合內管的操作狀態。
圖20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狀態。
圖21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的又另一實施狀態。
首先請參閱圖9、
圖10,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鋼管支柱30的一較佳實施例,包含有一外管40,其頂端是設一外經較大的垣部42,該垣部42的內壁并設一直徑往內收縮的錐面43,該外管40的底端復具一底板部44。
一內管50,其頂端是設一頂板部52,而管身則設有連續狀的梯形螺牙54,該內管50是穿設于外管40的管身中,而可沿外管滑移。
二夾掣件60,是為相同的構形,各該夾掣件60具有一橫斷面概呈半圓形的體身62,該體身62的內周面是設有若干的橫向牙部63,以及一位于該等牙部63上方的凸部64,而外周面于二側是各設一凸耳65。各該體身62的外周面復于中央往外延伸一提把66,于該提把的下方則凸設一受壓部67;一凸緣68,呈半圓形,沿著該體身62的圓周設于體身62底緣,并位于該受壓部67下方;該體身62底端并得呈向下漸縮的斜錐狀。二銷體69,分別穿接于該等夾掣件60二側的凸耳65,使該二夾掣件對接而不會脫離,且該二夾掣件間并具有適當的余隙,而可在有限的距離內相互閉合或退離。該二夾掣件60是置于該外管40的錐面43上。
一卡固件70,為中空的環體,用以收容該二夾掣件60。該卡固件70內周面于頂緣沿徑向往內凸設二等間隔的抵緣72,于該二抵緣72間則形成二缺口74,其中各該抵緣72的厚度是一端薄和一端厚,使其底面,如
圖11所示,形成一斜向的抵壓面73。該卡固件內周面于底緣復設一凹環76。一擋止元件77,是一C形環體,設于該凹環76中,使該卡掣件底緣形成一擋止部位。另,卡固件的外周復等間隔凸設二撥控部78。該卡固件70是套設于該外管40頂緣,而可于外管上轉動,且卡固件底緣的擋止元件77并可卡抵于該垣部42外壁,如
圖12,而不會脫出外管。該二夾掣件60的體身62下半段是位于該卡固件70中,該等受壓部67及凸緣68是位于該等抵緣72下方,而該二提把66則位于暴露于外,用以如下文所述,供人手操作。
本實用新型組裝時,首先是將該卡固件70套設于外管上,復將該二夾掣件60裝設于該卡固件中,之后再將該內管50穿入該外管40。
圖12所示,是為該鋼管支柱30呈卡掣的狀態,此時,該卡固件70的該二抵緣72的抵壓面73是抵壓于該二夾掣件60的受壓部67,如
圖13、
圖14,該二夾掣件60并受該錐面43的導引而向內閉合,令其牙部63夾嚙于內管50的螺牙54,緊密的夾固內管,故內管即無法縮入外管內,同時,該卡固件70的擋止元件77并卡抵于該外管40的垣部42外壁,無法往上位移,連帶的,該二卡掣件60及內管50因受該卡固件70所限止,亦無法往外管外脫出。故于
圖12的構造中,當該等構件彼此間是呈緊密的卡固,該內管既無法往外管縮入,亦無法自外管拉出。
欲調整該內管50凸伸于外管40外的長度時,首先如
圖15所示的方向順時針轉動該卡固件70九十度,操作時,是先以工具敲擊于卡固件的撥控部78,將之旋松。此時,該二夾掣件60的受壓部67即正對于該卡固件的該二缺口74,如
圖16、
圖17所示,未受該二抵緣72所抵壓,得以解除被卡固件所抵壓的狀態。之后,操作者即得以手部握住該內管50,將內管往上拉出,如
圖18,使其頂板部52頂住橫梁、樓板的模板,或伸展至所需的高度。當操作者將內管50上移之初,由于該二夾掣件60是嚙接著內管50,而使得卡掣件隨著內管上移,于夾掣件底端離開該錐面43后,該二夾掣件60即可自由外張,如
圖18假想線所示,夾掣件的牙部63即不再銜合于內管50的螺牙54上,使內管可被順利的往外拉出。
如上所述,在剛拉動內管之初,夾掣件因仍嚙含于內管,故會隨著內管上移一適當距離。由
圖17所示可知,由于夾掣件的受壓部67是正對于卡固件70的缺口74,不會受到阻礙,故夾掣件可自由上移;而夾掣件的卡緣68則仍受該二抵緣72所擋止,可防止該二夾掣件脫出卡固件。
操作者將內管50推移至所需的高度,并卸去施力后,內管欲重力下滑時,落于該錐面43上的該二夾掣件60是受錐面43的引導向內靠合,其牙部63即會嚙接于該內管50的螺牙54,因此,卸去推移內管50的施力后,內管隨即受該二夾掣件夾固,立即定位于所推移的高度。
當該鋼管支柱是使用于支撐模板時,操作者是將該內管50頂端的頂板部52上移至模板處時,且可迅速到達。惟由于內管的螺牙54牙距的關系,通常內管頂端仍會距模板一微小的距離,此時操作者得以雙手握住該二提把66,逆時針旋動該二夾掣件60于外管40頂端旋轉,藉由該二夾掣件的牙部63與內管50的螺牙54的嚙合狀態,即可帶動該內管50上移,消除該微小距離,使鋼管支柱30的頂、底板部44、52確實支撐于樓板或模板間。之后逆時針轉動該卡固件70九十度,使之回復圖9以及
圖12至
圖14的狀態,該卡固件的抵緣72的抵壓面73即緊密的將該二夾掣件60下壓,使夾掣件再次受該錐面43的引導而閉合,緊密的夾固內管50,同時因該抵壓面73的斜向作用,該卡固件70亦會產生上移狀態,使該擋止元件77抵緊于垣部42外壁,如
圖12,藉以卡緊。因此,該等構件40、50、60、70即形成緊密的卡抵狀態使得內管50即無法往外管40內縮,亦無法朝外管外滑動。上述旋轉卡固件的操作,得以工具敲擊于卡固件的撥控部78,以確實將卡固件扣緊。
欲收合該鋼管支柱30時,先如
圖15所示,解除卡固件卡扣該二夾掣件的狀態,之后,操作者以雙手握住該二提把66,順時外轉動該二夾掣件60,使該內管50頂端下降,離開模板一些微距離后,再以雙手將該二提把66向上推移,如
圖19所示。同樣由
圖17可了解,夾掣件的受壓部67并不會受到抵緣72所限止,故可受操作者往上推移。當該二夾掣件脫離該錐面43后,夾掣件即不再受該錐面所限束而可張開,該內管50即不再受夾掣件60所夾掣,隨即重力下落,而完全收容于外管40中。操作者將該二夾掣件上提時,該二夾掣件的凸緣68仍會受該卡固件的抵緣72所卡止,不會脫出卡固件。
此外,于
圖19的狀態中,將該二夾掣件60上提使內管50落下時,該內管外周是磨擦于夾掣件的凸部64,防止內管與夾掣件間的滑動摩擦損傷該等牙部63。
再者,于卡固狀態時,該卡固件70的該二撥控部78是正對于該二夾掣件60的提把66,而于松放狀態時,該二撥控部78則對正于夾掣件的凸耳65,故由外觀即可輕易判斷該鋼管支柱是處于鎖固或松開狀況。
本實用新型的鋼管支柱可承受軸向上的雙向作用力,因此,除了可用以直立的支撐模板外,亦可如圖20是所示,將該鋼管支柱30一端固接于地面,而另一端則固接于一直立的壁面或模板80,形成一斜撐的作用,承受軸向的拉力與壓力,防止該壁面或模板80傾倒。亦或如圖21所示,可水平支撐直立狀的模板85。該等模板85、80于灌漿前并不會產生傾倒現象。
本實用新型的功效在于一、本實用新型是使鋼管支柱能承受軸向上的雙向作用力,除了可承受軸向壓力外,如支撐模板,亦可承受軸向拉力,如斜撐作用,大幅提高鋼管支柱的使用性。
二、該鋼管支柱的外部并無活動的外露構件,于施工場所中可避免造成人員的碰撞傷害;而于搬運或收藏的堆疊時,亦不會造成構件的碰撞毀損,提高使用壽命。
權利要求1.一種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外管,其頂端內壁是具有一內徑往內收縮的錐面;一內管,于管身上設有連續狀的螺牙;該內管的底端是穿設于該外管中,而得沿該外管上下滑移;二夾掣件,各該夾掣件具有一體身,該體身的內周面是呈半圓形,于該內周面是設有若干的橫向牙部;各該體身的外周面是設一提把,于該提把下方是凸設一具有預定寬度的受壓部;該二夾掣件的二側是相互連接,使該二夾掣件可在適當的距離內相互閉合或退離;一卡固件,為中空的環體,其內周面往內凸設二等間隔的抵緣,于該二抵緣間則形成二缺口;各該抵緣的底面是形成一抵壓面;該卡固件是套設于該外管頂端,而可于該外管上轉動,且該卡固件底緣與該外管頂端之間是具有一擋止作用,使卡固件不會脫出該外管頂端;該二夾掣件的體身的下半段是位于該卡固件中,于一般狀態時,該二夾掣件底端是位于該錐面上;該等受壓部是位于該卡固件的抵緣下方;該二提把則位于該卡固件外,供人手操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外管頂端是一外徑較大的垣部;該卡固件內周底緣是設一擋止部位,該擋止部位是卡抵于該垣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卡固件內周面底緣是設一凹環;一擋止元件,是設于該凹環中,形成該擋止部位。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該夾掣件的體身外周面于該受壓部下方是設一具適當長度的橫向凸緣,該凸緣是可受該卡固件的抵緣所擋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該夾掣件的二側是各設一凸耳;二銷體,分別穿接于該等夾掣件二側所對應的該等凸耳,使該二夾掣件可相互閉合或退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卡固件外周凸設有預定數目的撥控部。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抵壓面是呈斜面狀。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其特征在于,其中各該受壓部頂面是呈斜面狀。
專利摘要一種可承受雙向作用力的鋼管支柱,有一外管;一內管底端是穿設于外管中;二夾掣件各具有一概呈半圓形體身,內周面設有若干的橫向牙部;外周面設一受壓部;二夾掣件的二側是相互連接;一卡固件為中空的環體,其內周面往內凸設二等間隔的抵緣,抵緣的底面是形成一抵壓面;卡固件是套設于外管頂端;夾掣件的體身的下半段是位于卡固件中;受壓部是位于卡固件的抵緣下方;卡固件底緣是卡抵于外管頂端。
文檔編號E04G25/04GK2467672SQ0120822
公開日2001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01年3月6日 優先權日2001年3月6日
發明者施龍井 申請人:施龍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