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為預防地震而設計的一種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裝置。
在
背景技術:
中,為了防止地震給建筑物帶來的災難,過去采用增加建筑物結構剛度等辦法來“抗震”;現在大多認為采用隔震的辦法較為合理可取,隔震的方法就是在上部建筑物與底部基礎之間,設立隔震層,以增大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避開地震的卓越周期,減輕震動。目前為了延長建筑物固有周期,通常是在建筑物與基礎之間設置可動支承,地震反應加速度才會大大降低,但反之,位移反應將增大;為減小位移,又要加入阻止其運動的阻尼器,同時也消耗地震能量,又會使周期變短;如果因阻尼器的加入而基本不改變周期,地震產生的反應加速度只有很少的下降,這將導致隔震裝置只有很窄的計算范圍。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裝置,有效地拓展其計算范圍,延長周期,減輕震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財產,減少和避免地震帶來的財產和人身損害。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包括在建筑物10與材料基礎7之間放置隔震的支承和阻尼器,其特征在于為阻尼器并兼有支承作用的耗能球體2表面裝配阻滑層3,耗能球體2上部和下部的接觸面為球面狀。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還包括支承為可動支承的滾珠1是圓形球體,分布的滾珠1上下接觸可預理的鋼板9。
耗能球體2上表面與阻滑層3組成球形表面。
耗能球體2上表面與阻滑層3組成弧形表面本實用新型的
如下圖1是第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第二種結構示意圖,圖3是平面裝置示意圖,圖4是建筑物使用示意圖。上述圖中標號說明如下1-滾球,2-耗能球體,3-阻滑層,4-耗能摩擦面,5-耗能摩擦層,6-地基,7-傳統材料基礎,8-建筑物底板,9-鋼板,10-建筑物。
下面依附圖作進一步的詳述參見圖1,地基是傳統的地基,如原土,在地基6上是傳統的鋼筋混凝土傳統材料基礎7,混凝土傳統材料基礎7凹形(呈弧形曲面或其它幾何形狀)槽內填充耗能摩擦層5,其粘合材料是起包裹加固作用,如建筑砂漿等,耗能摩擦層5凹形球形面是耗能摩擦面4,該面與耗能球體2下部接觸,兩者接觸面呈球形面接觸,使耗能球體2實現各方向微轉動,耗能摩擦面4是由形成耗能摩擦導5的材料粘合而成;耗能球體2上表面裝配阻滑層3,兩者組成球面形,阻滑層3由橡膠或其它阻滑材料制作,球形表面阻滑層3接觸支承建筑物底板8;圖1左上的滾珠1上下表面接觸鋼板9,鋼板9是為局部壓力過大而設置的,是混凝土預埋鋼板9,對應圖右側是滾珠1上下表面直接接觸建筑物底板8和材料基礎7,滾珠1和耗能球體2上表面共同作為可動支承,耗能球體2還起摩擦型陰尼器的作用,耗能球體2是由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制成,滾珠1可采用鋼珠或鋼筋混凝土等其它材料制作。根據實際情況,在建筑物10與傳統材料基礎7之間可不采用滾動1支承,僅采用耗能球體2支承。參見圖2,基本同上,不同的是耗能球體2不是球體,而是下部接觸面是球形表面,上表面與阻滑層3組成球形表面。當然也可采用弧面。參見圖3,耗能球體2和滾珠1在一起分布可呈對稱型,也可呈均布,也能呈非對稱、非均布,這里是根據建筑物10的設計風格及重心分布來決定。參見圖4起支承的主要是耗能球體2,在建筑物10中部分布,這一點圖3也顯示。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效果如下①由于采用不同大小的耗能球體和滾珠,故根據其數量之間的比例,確定摩擦面的摩擦系數,耗能球體的大小高度等諸多可調參數,都拓展了整個裝置計算的范圍。
②由于設計計算范圍的加寬,使整個隔震裝置可滑動,延長周期,減輕震動,并使位移在允許的范圍內;同時可滑動裝置根據實際情況,可以設計出各種建筑物自振周期,所以具有在相當廣的周期范圍內期待著隔震這一突出的效果。
③結合耗能球體的諸多參數,實現由中、小地震出發,直到抵御大地震的大變形的隔震效果。
權利要求1.新型建筑物的隔震耗能裝置,包括在建筑物10與傳統材料基礎7之間放置隔震的支承和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其為阻尼器并兼支承的耗能球體2表面裝配阻滑層3,耗能球體2上部和下部的接觸面為球面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裝置,其特征是在建筑物10與傳統材料基礎7之間有支承,其為可動支承的滾珠1是圓形球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裝置,其特征是分布的滾珠1上下接觸可預理的鋼板9。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裝置,其特征是耗能球體2上表面與阻滑層3組成球形表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裝置,其特征是耗能球體2上表面與阻滑層3組成弧形表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建筑物隔震耗能裝置。目的是拓展裝置的計算范圍,延長周期,減少和避免地震可帶來的財產和人力損害。構成是可動支承的滾珠是圓形的球體,耗能球體2上表面裝配阻滑層,上下部接觸面為球面形。優點是:根據可調參數,拓展了整個裝置的計算范圍,可滑動在相當廣的周期內期待隔震這一效果。
文檔編號E04B1/98GK2431333SQ0022659
公開日2001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0年7月11日 優先權日2000年7月11日
發明者楚宏 申請人: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