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整體預應力裝配式板柱建筑的體外預應力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整體預應力裝配式板柱建筑的體外預應力結構,屬建筑工程領域。
現有的整體預應力裝配式板柱結構的預應力鋼絞線設于明槽內,該體系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明槽高度有限,不易獲得較大上抬力,因此,只有靠增加鋼絞線用量的方法來滿足結構承載力要求;2.隨著鋼絞線用量的增加,錨具數量也隨之增加,鋼絞線張拉次數多,不但施工效率較低,而且提高了結構造價。
3.隨著鋼絞線用量的增加,明槽寬度相應擴大,增加了澆灌明槽的混凝土用量,增加了施工現場的工作量;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一種能夠獲得更大的上抬力,減少預應力鋼絞線用量,降低造價,簡化施工程序,結構性能好的用于整體預應力裝配式板柱建筑的體外預應力結構。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該體外預應力結構由預制柱(7)、預制墊塊(3)和其底部開有凹槽的預制邊梁(5)、預制板(4),置于預制邊梁(5)、預制板(4)底部凹槽中的鋼管(1),設置在鋼管(1)下部和預制墊塊(3)底部的套管(2),穿過套管(2)的鋼絞線(6)組成。本結構將預應力鋼絞線折點布置在明槽及墊塊的下方,形成體外預應力,這樣就加大了預應力鋼絞線的壓折高度,可以用較少的鋼絞線獲得較大的上抬力,滿足結構承載力要求,同時,減少明槽寬度,將明槽內現澆混凝土改為高強微膨脹砂漿填縫,簡化施工程序。
附
圖1為體外預應力結構裝配示意圖。
附圖2為預制板(4)之間的體外預應力結構布置示意圖。
附圖3為預制邊梁(5)與預制板(4)的體外預應力結構布置示意圖。
附圖4為預制墊塊(3)底部體外預應力結構布置示意圖。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1)將預制柱(7)、預制邊梁(5)、預制板(4)及預制墊塊(3)吊裝就位,預制板(4)之間、預制板(4)與預制邊梁(5)之間形成明槽(8);(2)明槽底部(8)的預應力折點處的鋼管(1)就位;(3)兩端帶彎頭的套管(2)就位,套管(2)的根數根據需要定,將預制邊梁(5)與預制柱(7)之間縫隙、預制板(4)與預制柱(7)之間縫隙、預制邊梁(5)與墊塊(3)之間縫隙、預制板(4)與預制墊塊(3)之間縫隙用高強微膨脹砂漿填充并振搗密實,養護;(4)待上述填縫砂漿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將預應力鋼絞線束(6)穿入預制柱(7)的預應力鋼絞線孔道及套管(2)內就位;按設計要求張拉預應力鋼絞線(6);(5)預應力鋼絞線孔道灌漿、明槽用高強微膨脹砂漿填縫,養護;當預應力孔道灌漿及明槽砂漿達到設計強度后,拆除支撐,梁底用砂漿粉平,體外預應力整體預應力裝配式板柱結構施工完成。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1)取消明槽混凝土的現場澆筑工作,代之以高強微膨脹砂漿灌縫,提高施工效率;(2)采用體外預應力技術,在保證結構承載能力不變的前提下,減少預應力鋼絞線及錨具用量,節約鋼材,降低造價;(3)套管采用防火防腐材料制作并輔以管內灌漿,本專利的體外預應力技術具有耐火及防腐蝕性能,安全可靠;(4)由于明槽寬度變窄,預制梁、板與柱及墊塊的接觸面積增大,提高了摩擦節點的可靠性,提高了結構的可靠性;(5)本專利技術具有施工速度快、結構性能好、對現場施工條件要求不高等特點,可廣泛運用于小城鎮建筑、民居建筑和農宅建設,也可用于災后重建工程,有廣泛的適用性和良好的市場前景。
權利要求一種用于整體預應力裝配式板柱建筑的體外預應力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體外預應力結構由預制柱(7)、預制墊塊(3)和其底部開有凹槽的預制邊梁(5)、預制板(4),置于預制邊梁(5)、預制板(4)底部凹槽中的鋼管(1),設置在鋼管(1)下部和預制墊塊(3)底部的套管(2),穿過套管(2)的鋼絞線(6)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整體預應力裝配式板柱建筑的體外預應力結構,建筑工程領域。該體外預應力結構由預制柱(7)、預制墊塊(3)和其底部開有凹槽的預制邊梁(5)、預制板(4),置于預制邊梁(5)、預制板(4)底部凹槽中的鋼管(1),設置在鋼管(1)下部和預制墊塊(3)底部的套管(2),穿過套管(2)的鋼絞線(6)組成。具有能夠獲得更大的上抬力,減少預應力鋼絞線用量,降低造價,簡化施工程序,結構性能好等優點。
文檔編號E04B1/19GK2411291SQ00207560
公開日2000年1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0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00年3月30日
發明者柏文峰, 朱良文 申請人: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