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空氣冷凝器及干衣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衣物烘干裝置領域,公開了一種空氣冷凝器及干衣機,包括交叉設置的冷凝風道和冷卻管道,冷凝風道包括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其中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第一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本發明中空氣冷凝器上通過設置能夠部分進行熱交換的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使得從干衣機滾筒中流出的高溫高濕的空氣與經過空氣冷凝器冷凝后要進入加熱器的空氣進行換熱,能夠對冷凝風道中的高溫空氣的余熱進行有效的回收利用,減少熱量的損失,在提高換熱效率的同時達到節能的目的。
【專利說明】
一種空氣冷凝器及干衣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衣物烘干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干衣機的空氣冷凝器及具有該空氣冷凝器的干衣機。【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干衣機采用的冷凝器一般為交叉式空氣熱交換器,交叉式熱交換器只具有交叉的單一的冷凝風道和冷卻風道,對于在干衣機上的應用來說,冷凝風道中的進風熱量沒有被充分利用,因此熱效率低且能量損失大。
[0003]如圖1、圖2所示,是上述交叉式空氣換熱器的結構及其內部空氣走向示意,上述應用在干衣機上的傳統冷凝器的工作原理為:在干衣機使用過程中,經過傳統冷凝式干衣機的風道分為冷凝風道j’和冷卻風道i’,冷卻風道i’為不閉環風道,風扇將空氣吸入干衣機中并通過在空氣冷凝器1’內表面進行熱交換,空氣經過熱交換后被加熱再經過冷卻風道的出口排出空氣冷凝器1’。冷凝風道j’為封閉風道,空氣在干衣機的滾筒3’、空氣冷凝器1’、加熱器2’等部件間形成的冷凝風道j’內循環運行,風扇將滾筒3’內的經過空氣冷凝器前的飽和熱空氣5’吸入空氣冷凝器1’,在空氣冷凝器1’內表面進行熱交換,將經過空氣冷凝器前的飽和熱空氣5 ’水分冷凝為冷凝水9’,然后排出空氣冷凝器1’,排出空氣冷凝器1’的不飽和熱空氣8’經過加熱器2’加熱后變為熱干空氣4’,進入干衣機的滾筒3’內與衣物充分接觸,將衣物表面的水分蒸發為水蒸汽,再吸入空氣冷凝器1’進行冷凝,形成閉環的循環過程。冷卻風道i’中的空氣走向為經過空氣冷凝器前的室溫干空氣6’進入到空氣冷凝器1’中,與經過空氣冷凝器前的飽和熱空氣5’進行換熱后變為熱干空氣7’排出空氣冷凝器1’外。采用上述傳統冷凝器的干衣機在冷卻風道i’里從冷凝器排出的熱風所攜帶的熱量是被損失掉的,造成大量熱量的浪費。
[0004]因此,市場亟需一種應用于干衣機的空氣冷凝器及具有該空氣冷凝器的干衣及, 該冷凝器能夠將經過冷凝風道冷卻后的帶有水蒸氣的熱風的熱量回收利用,以對排出至加熱部件的不帶有水蒸氣的溫度較低的空氣進行預加熱,從而實現節能的效果。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空氣冷凝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交叉式換熱器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熱空氣熱量浪費嚴重,換熱效率低的問題。
[0006]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干衣機,該干衣機上設置有上述空氣冷凝器, 從而使得該干衣機在使用過程中能量損失少,換熱能效高。
[0007]為達此目的,一方面,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8]—種空氣冷凝器,包括交叉設置的冷凝風道和冷卻管道,所述冷凝風道包括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其中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第一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
[0009]進一步的,所述冷凝風道包括中間風道;其中至少部分中間風道連接在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之間;至少另一部分中間風道連接在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之間;中間風道與冷卻管道相交叉的設置以進行熱交換。
[0010]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組冷凝風道包括至少一片第一冷凝片構成,其中所述第一冷凝片上至少形成有第一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所述第二組冷凝風道包括至少一片第二冷凝片,其中所述第二冷凝片上至少形成有第二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 所述第一冷凝片與第二冷凝片間隔排列設置,使得所述第一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第二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相鄰設置且其投影至少部分相重合;所述第一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與第二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相鄰設置且其投影至少部分相重合。
[0011]進一步的,所述中間風道與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的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一體或分體形成。
[0012]進一步的,所述冷卻管道用于通入低溫氣體或液體。
[0013]進一步的,還包括四個接口,分別連接所述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第一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
[0014]另一方面,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15]—種干衣機,包括滾筒和加熱器,所述干衣機上設置有如上所述的空氣冷凝器;所述滾筒與所述空氣冷凝器的第一進風口和第二進風口相連通。
[001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有:本發明中空氣冷凝器上通過設置能夠部分進行熱交換的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使得從干衣機滾筒中流出的高溫高濕的空氣與經過空氣冷凝器冷凝后要進入加熱器的空氣進行換熱,在預加熱的同時,還能夠對高溫高濕的空氣進行預冷卻,能夠對冷凝風道中的高溫空氣的余熱進行有效的回收利用,減少熱量的損失, 在提尚換熱效率的同時還能夠達到節能的目的。
[0017]本發明中的干衣機上設置有上述空氣冷凝器,由于上述空氣冷凝器能夠對冷凝風道中的空氣余熱進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因此用于對空氣進行加熱的加熱器的換熱效率提高了 14% -20%,有效的節約了能耗,提高了換熱效率,使得干衣機在使用過程中能耗更小, 更加保護環境,提高了干衣機的市場競爭力。【附圖說明】
[0018]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空氣冷凝器的結構及經過該空氣冷凝器的風道走向的示意圖;
[0019]圖2是現有技術中的干衣機內部的空氣流動方向示意圖;
[0020]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出的空氣冷凝器風道結構示意圖;
[0021]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出的第一冷凝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出的第二冷凝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出的冷卻包薄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一提出的冷凝式干衣機內部空氣流動走向示意圖;
[0025]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二提出的第一冷凝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二提出的第二冷凝片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二提出的第一冷凝片和第二冷凝片的組合結構示意圖;
[0028]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二提出的直排式干衣機中空氣走向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12是本發明實施例三提出的空氣冷凝器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13是本發明實施例三提出的熱栗式干衣機中空氣走向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中:
[0032]i’、冷卻風道;j’、冷凝風道;1’、空氣冷凝器;2’、加熱器;3’、滾筒;4’、熱干空氣; 5’、經過空氣冷凝器前的飽和熱空氣;6’、經過空氣冷凝器前的室溫干空氣;7’、熱干空氣; 8’、經過空氣冷凝器后的不飽和熱空氣;9’、冷凝水;
[0033]1、空氣冷凝器;2、加熱器;3、滾筒;4、熱干空氣;5、飽和熱空氣;6、室溫干空氣; 7、熱干空氣;8不飽和熱空氣;9、冷凝水;10、換熱管;11、冷卻薄片;111、通風孔;12、第一冷凝片;121、第一導風凹槽;13、第二冷凝片;131、第二導風凹槽;23、重合區域;
[0034]1、冷卻管道;j、冷凝風道;A、第一進風口;B、第二進風口;C、第一出風口;D、第二出風口。【具體實施方式】
[0035]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0036]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空氣冷凝器,包括交叉設置的冷凝風道和冷卻管道,冷凝風道包括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其中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第一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冷凝風道包括中間風道,其中,至少部分中間風道連接在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之間;至少另一部分中間風道連接在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之間,中間風道與冷卻管道相交叉設置,以使得冷卻管道中的冷空氣或是制冷液體能夠與冷凝風道的中間風道進行換熱。
[0037]實施例一
[0038]如圖3-7所示,是本實施例提出的冷凝式空氣干衣機的空氣冷凝器的結構,以及干衣機中空氣在空氣冷凝器中的走向。本實施例中的空氣冷凝器包括交叉設置的冷凝風道j和冷卻管道i,冷凝風道j包括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其中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第一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冷卻管道i設置于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之間,冷卻管道i用于供低溫氣體或液體通過。在冷凝風道 j的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中通過的熱空氣均與冷卻管道i中的低溫氣體或液體進行熱交換。作為更進一步的實施方式,冷凝風道還包括中間風道,至少部分中間風道連接在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之間;至少另一部分中間風道連接在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之間。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中的熱空氣在中間風道處于冷卻管道i中的低溫氣體或液體進行熱交換。
[0039]冷卻管道i由冷卻薄片11構成,冷卻薄片11依次排列貫穿冷凝器的整個厚度方向。如圖6所示,是本實施例中的冷卻薄片11的結構,在冷卻薄片11上開設通風孔111, 通風孔111具有翻邊結構,通風孔111用于供從冷卻管道i中流通的室溫干空氣通過。冷卻薄片11上開設的通風孔111的形狀可以為任意形狀,只要能夠保證空氣能夠通過通風孔 111即可。
[0040]冷凝風道j的第一組冷凝風道包括至少一片第一冷凝薄片12,第一冷凝薄片上至少形成有第一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和出風風道;第二組冷凝風道包括至少一片第二冷凝片 13,第二冷凝片13上形成有第二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和出風風道。第一組冷凝風道由第一冷凝片12依次排列構成,第二組冷凝風道由第二冷凝片13依次排列構成,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和出風風道由第一冷凝片12的第一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和出風風道排列形成,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和出風風道由第二冷凝片13的第二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和出風風道排列形成。第一冷凝片12與第二冷凝片13間隔排列設置,是得第一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第二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相鄰設置且其投影至少部分相重合。同理,第一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與第二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相鄰設置且其投影至少不封相重合。第一冷凝片12與第二冷凝片13依次間隔設置貫穿空氣冷凝器整個厚度方向。在對冷凝風道中的中間風道進行設計時,中間風道與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一體或分體設置均可。
[0041]為了保證從冷凝風道j中通過的氣體能夠沿著風道的走向通過,本實施例在第一冷凝片12和第二冷凝片13上均設置有導風凹槽。作為更具體的實施方式,第一冷凝片12 上設置有第一導風凹槽121,第一導風凹槽121的方向由冷凝器的第一進風口 A向冷凝器的第一出風口 C方向延伸,第一導風凹槽121沿第一進風口和第一出風口的寬度方向均勻分布。第二冷凝片13上設置有第二導風凹槽131,第二導風凹槽131的方向由冷凝器的第二進風口 B向冷凝器的第二出風口 D方向延伸,第二導風凹槽131沿第二進風口 B和第二出風口 D的寬度方向均勻分布。
[0042]本實施例中在冷卻薄片11的通風孔111上設置有翻邊結構,翻邊結構用于支撐與其每一個冷卻薄片11相鄰的第一冷凝片12和第二冷凝片13,因此,翻邊結構的高度與設置于第一冷凝片12和第二冷凝片13上的導風凹槽的寬度相等。作為更進一步的實施方式, 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導風凹槽121的一端固定在冷卻薄片11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冷凝片12 上;第二導風凹槽131的一端固定在冷卻薄片11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冷凝片13上。
[0043]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干衣機,該干衣機包括本實施例中的空氣冷凝器1、加熱器2和滾筒3,滾筒3用于盛放衣物并在滾筒3中對衣物進行烘干。在本實施例中的干衣機對衣物進行烘干的過程中,在干衣機中空氣的流動方向和空氣的變化如下。在冷卻管道中,經過空氣冷凝器前的室溫干空氣6從冷卻管道的入口進入到空氣冷凝器中, 在冷卻管道中經過與從滾筒3中進入到冷凝風道中的經過空氣冷凝器前的飽和熱空氣5進行換熱后,室溫干空氣6變為熱干空氣7。在冷凝風道中,從滾筒3中進入到空氣冷凝器1 中的飽和熱空氣5分別從空氣冷凝器1的第一進風口 A和第二進風口 B進入到空氣冷凝器1中進行換熱,在空氣冷凝器1中經過換熱后變為熱干空氣7分別從第一出風口 C和第二出風口 D從空氣冷凝器中排出,并匯集后一同進入到加熱器2中被加熱。在空氣冷凝器 1中要進行兩方面的換熱,一方面在冷凝風道中空氣與冷卻管道中的空氣進行換熱,另一方面是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中的空氣進行換熱。在第一冷凝片12中第一導風凹槽121中通過的氣流和在第二冷凝片13的第二導風凹槽中131中通過的氣流在第一冷凝片12和第二冷凝片13的重合部分交匯并進行換熱。在第一冷凝片12的第一導風凹槽中通過的是經過空氣冷凝器前的飽和熱空氣5,在第二冷凝片13的第二導風凹槽131中通過的是不飽和熱空氣8。在第一冷凝片12和第二冷凝片13重合的部分,經過空氣冷凝器前的飽和熱空氣5將其的熱量傳給不飽和熱空氣8,對其進行預加熱;經過空氣冷凝器后的不飽和熱空氣8對飽和熱空氣5進行預冷卻,便于冷卻管道i中的室溫干空氣6對其進一步的冷卻,并將產生的冷凝水9排出空氣冷凝器1外部。
[0044]經過空氣冷凝器后的不飽和熱空氣8進入加熱器2,經過加熱器2加熱后變為熱干空氣4后接著進入到滾筒3中對衣物進行烘干,經過烘干后飽和熱空氣5,并進入到下一輪空氣循環之中。
[0045]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冷凝片12、第二冷凝片13、冷卻薄片11均由PVC、PET、或者鋁片中的一種材料制成。
[0046]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冷凝片12、第二冷凝片13和冷卻薄片11的厚度為0.2mm_0.4mm。
[0047]本實施例中空氣冷凝器1上通過設置能夠部分進行熱交換的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使得從干衣機滾筒3中流出的高溫高濕的空氣與經過空氣冷凝器1冷凝后要進入到加熱器2的空氣進行換熱,在進行預加熱的同時,還能夠對高溫高濕的空氣進行預冷卻,能夠對冷凝風道中的高溫空氣的余熱進行有效的回收利用,減少熱量的損失,在提尚換熱效率的同時還能夠達到節能的目的。
[0048]實施例二
[0049]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空氣冷凝器及直排式干衣機,如圖8-10所示,是本實施例中提出的空氣冷凝器的結構,與實施例一中一樣,本實施例中的空氣冷凝器包括交叉設置的冷凝風道和冷卻管道,冷凝風道包括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其中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第一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冷卻管道設置于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之間,冷卻管道用于供制冷氣體或制冷液體通過。在冷凝風道的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中通過的熱空氣均與冷卻管道中的制冷氣體或制冷液體進行熱交換。
[0050]冷卻管道由冷卻薄片11構成,冷卻薄片11依次排列貫穿冷凝器的整個厚度方向, 在冷卻薄片11上開設通風孔,通風孔具有翻邊結構,通風孔用于供從冷卻管道中流通的室溫干空氣通過。冷卻薄片11上開設的通風孔的形狀可以為任意形狀,只要能夠保證空氣能夠通過通風孔即可。本實施例中的第一組冷凝風道中的第一冷凝片,第二組冷凝風道中的第二冷凝片的結構與設置方式與實施例一中相同。
[0051]冷凝風道的第一組冷凝風道由第一冷凝片12依次排列構成,第二組冷凝風道由第二冷凝片13依次排列構成。第一冷凝片12與第二冷凝片13依次間隔設置貫穿空氣冷凝器整個厚度方向。為了保證從冷凝風道中通過的氣體能夠沿著風道的走向通過,本實施例在第一冷凝片12和第二冷凝片13上均設置有導風凹槽。作為更具體的實施方式,第一冷凝片12上設置有第一導風凹槽121,結合圖11所示,第一導風凹槽121的方向由冷凝器的第一進風口 A向冷凝器的第一出風口 C方向延伸,第一導風凹槽121沿第一進風口 A和第一出風口 C的寬度方向均勻分布。第二冷凝片13上設置有第二導風凹槽131,第二導風凹槽131的方向由冷凝器的第二進風口 B向冷凝器的第二出風口 D方向延伸,第二導風凹槽131沿第二進風口 B和第二出風口 D的寬度方向均勻分布。
[0052]本實施例中在冷卻薄片11的通風孔上設置有翻邊結構,翻邊結構用于支撐與其每一個冷卻薄片11相鄰的第一冷凝片12和第二冷凝片13,因此,翻邊結構的高度與設置于第一冷凝片12和第二冷凝片13上的導風凹槽的寬度相等。作為更進一步的實施方式,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導風凹槽121的一端固定在冷卻薄片11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冷凝片12 上;第二導風凹槽131的一端固定在冷卻薄片11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冷凝片13上。
[0053]其中,第一冷凝片12與第二冷凝片13在形成冷凝風道過程中形成重合區域23。 在重合區域23中,由于本實施例中的空氣冷凝器是應用于直排式干衣機上的,因此從第一冷凝片12上的第一導風凹槽121和從第二冷凝片13上的第二導風凹槽131中進入到空氣冷凝器中的飽和熱空氣5,在重合區域23中分別與第二冷凝片13中和第一冷凝片12中的不飽和熱空氣8進行換熱。
[0054]如圖11所示,是本實施例提出的一種直排式干衣機的內部空氣的風道循環系統, 包含冷卻管道和冷凝風道。室溫干空氣6進入到冷卻管道中,經過換熱后變為熱干空氣7 后進入到加熱器2,經過加熱器2加熱后的熱干空氣7變為熱干空氣4,并進入到滾筒3中對衣物進行烘干。在對衣物烘干之后,熱干空氣4變為飽和熱空氣5,并從第一進風口 A和第二進風口 B中進入到空氣冷凝器1中進行換熱,結合圖8-10,在空氣冷凝器1中經過換熱之后,飽和熱空氣5變為不飽和熱空氣8,并通過第一出風口 C和第二出風口 D排出空氣冷凝器1的外部。
[0055]實施例三
[0056]本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應用于熱栗式干衣機的空氣冷凝器,及使用該熱栗式空氣冷凝器的熱栗式干衣機。如圖12、圖13所示,是本實施例提出的空氣冷凝器的結構,及熱栗式干衣機內部的空氣循環路徑。
[0057]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中的空氣冷凝器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的冷卻薄片11上設置有安裝孔,安裝孔中安裝有用于通入冷凝氣體或冷凝液體的換熱管10。
[0058]本實施例中的熱栗式干衣機上的滾筒3與空氣冷凝器1的第一進風口 A和第二進風口 B相連通,加熱器2與空氣冷凝器1的第一出風口 C和第二出風口 D相連通。
[0059]從滾筒3中排出的飽和熱空氣5從第一進風口 A和第二進風口 B進入到空氣冷凝器1中與換熱管10中通入的冷凝氣體或是冷凝液體進行換熱后變為不飽和熱空氣8并從第一出風口 C和第二出風口 D排出到空氣冷凝器1外部,同時在換熱過程中產生的冷凝水 9通過換熱管10滴落下來,并排出到空氣冷凝器1外部。經過空氣冷凝器后的不飽和熱空氣8進入到加熱器2,經過加熱后變為熱干空氣4并再次進入到滾筒3中,繼續對衣物進行烘干。
[0060]而后重復上述空氣的循環路徑,直至對衣物的烘干完成為止。
[0061]本發明中的干衣機上設置有上述空氣冷凝器,由于上述空氣冷凝器能夠對冷凝風道中的空氣余熱進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因此用于對空氣進行加熱的加熱器的換熱效率提高了 14% -20%,有效的節約了能耗,提高了換熱效率,使得干衣機在使用過程中能耗更小, 更加保護環境,提高了干衣機的市場競爭力。
[0062]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了清楚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空氣冷凝器,包括交叉設置的冷凝風道和冷卻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風 道包括第一組冷凝風道和第二組冷凝風道,其中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 風道的出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第一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與第二組冷凝風道 的進風風道至少部分可熱交換的設置。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風道包括中間風道;其中至少部分中間風道連接在第一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之間;至少另一部分中間風道連接在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之間;中間風道與冷卻管道相交叉的設置以進行熱交換。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氣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冷凝風道包括至少一片 第一冷凝片構成,其中所述第一冷凝片上至少形成有第一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 道;所述第二組冷凝風道包括至少一片第二冷凝片,其中所述第二冷凝片上至少形成有第 二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所述第一冷凝片(12)與第二冷凝片(13)間隔排列設置,使得所述第一冷凝風道的進 風風道與第二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相鄰設置且其投影至少部分相重合;所述第一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與第二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相鄰設置且其投影至少部 分相重合。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空氣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風道與第一組冷凝風道和 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與出風風道一體或分體形成。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管道用于通入低溫氣體或 液體。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冷凝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四個接口,分別連接所述第一 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第一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第二組冷凝風道的進風風道和第二 組冷凝風道的出風風道。7.—種干衣機,包括滾筒(3)和加熱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干衣機上設置有如權利 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空氣冷凝器(1);所述滾筒⑶與所述空氣冷凝器⑴的第一進風口(A)和第二進風口⑶相連通。
【文檔編號】D06F58/24GK105986454SQ201510057233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5年2月4日
【發明人】邴進東, 孫鵬舉, 施衍奇, 王健
【申請人】青島海爾洗衣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