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及其制造方法。該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包括表層、中間層和底層;所述表層為棉紗或棉混紡紗;所述中間層為滌綸或尼龍;所述底層為滌綸或混紡紗;所述表層和底層通過所述中間層連接,所述底層經過起毛整理。本發明還提供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采用針織雙層織布方法,形成表層和底層,然后利用中間層將所述表層和底層連接成整體,形成針織雙層織物坯布;將所述針織雙層織物坯布進行功能性后整理,得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
【專利說明】
一種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針織面料領域,涉及一種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針織領域的起毛面料,在國內稱為衛衣布,國外稱為FLEECE,是一種單面結構,一 般為平紋加毛圈的織布工藝,毛圈面抓毛起絨,但現有衛衣布生產過程中,由于機型限制, 布面結構單一,正面只能做平紋組織,其產品彈性差、洗后易起球。由于上述缺陷的限制,在 制作成衣款式時只能選擇寬松型衛衣款或寬松型外套,而且這些成衣經洗滌后里層會出現 起球,影響外觀。
【發明內容】
[0003]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 料,該面料能夠解決傳統衛衣布正面組織結構單一、單面結構的產品彈性差、洗后抓毛面容 易起球的問題。
[0004] 為了達到前述的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所述雙層 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包括表層、中間層和底層;
[0005] 所述表層為棉紗或棉混紡紗;
[0006] 所述中間層為滌綸或尼龍;
[0007] 所述底層為滌綸或混紡紗;
[0008] 所述表層和底層通過所述中間層連接,所述底層經過起毛整理。
[0009]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中,優選地,所述表層為全棉紗或棉混紡紗;
[0010] 所述中間層為100%滌綸絲或100%尼龍絲;
[0011] 所述底層為100 %滌綸或混紡紗。
[0012]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中,優選地,所述表層為20-60英支、捻系數為 3.2- 4.0的環錠紡單紗棉紗,或者20-60英支、捻系數為3.2-4.0的緊密紡的單紗棉紗,
[0013]或者,所述表層為20-60英支、捻系數為3.2-4.0的棉毛、棉滌和棉絲混紡單紗,但 不限于此。
[0014]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中,優選地,所述中間層為20D-150D的滌綸或尼 龍,但不限于此。
[0015]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中,優選地,所述底層為20-60英支的滌棉混紡 紗,或者50D-150D的滌綸絲或尼龍絲,但不限于此。
[0016]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中,優選地,所述表層為20-60英支、捻系數為 3.2- 4.0的棉紗股線;
[0017]或者,所述表層為20-60英支、捻系數為3.2-4.0的棉毛、棉滌和棉絲混紡股線,但 不限于此。
[0018]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中,所述棉混紡紗與所述滌棉混紡紗可以為本領 域常規的混紡紗,所述滌棉混紡紗的滌棉混紡比可以為常規的滌棉混紡比。
[0019]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中,優選地,所述起毛面料的克重為250-400g/ m2〇
[0020]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中,優選地,所述起毛面料的抗起毛起球級數大 于 3.0〇
[0021] 本發明還提供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0022] 采用針織雙層織布方法,形成表層和底層,然后利用中間層將所述表層和底層連 接成整體,形成針織雙層織物坯布;
[0023]將所述針織雙層織物坯布進行功能性后整理,得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
[0024]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中,優選地,所述針織雙層織物坯布 采用針織雙面機進行編織;
[0025] 所述針織雙層織布方法包括平紋組織六模織法、珠地組織八模織法和珠地組織十 模織法中的一種,但不限于此。
[0026]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中,優選地,所述平紋組織六模織法 的方法包括:上下盤織針錯位排列,第一模上盤以第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 方式編織所述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二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 三模上盤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下盤以隔針集圈方式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第四模上 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五 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六模上盤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下盤以隔針 集圈的方式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或者,所述第一模與第四模互換、所述第三模與第六模 互換,所述第二模與第五模保持不變,實現雙層編織;其中,該平紋組織六模織法中的所述 第一模與第四模為互補模式編織,所述第三模與第六模為互補模式編織。
[0027]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平紋組織六模織法中的第一 模、第二模和第三模的排列順序可以改變,且不影響組織效果,所述第一模與第四模互換、 第三模與第六模互換之后編織的布面與互換前編織的布面完全相同。
[0028]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中,優選地,所述珠地組織八模織法 的方法包括:上下盤織針錯位排列,第一模上盤以第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 方式編織所述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二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方式編織所述 表層的紗線,第三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四模上盤編織所述中間層的 紗線,下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不編織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第五 模上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 第六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方式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七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 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八模上盤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下盤以第一針不編織、第二針集圈 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或者,所述第一模與第五模互換、所述第三模 與第七模互換、所述第四模與第八模互換,所述第二模與第六模保持不變,實現雙層編織; 其中,該珠地組織八模織法中的所述第一模與第五模互補模式編織,所述第三模與第七模 互補模式編織,所述第四模與第八模為互補模式編織。
[0029]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珠地組織八模織法中的第一 模、第二模、第三模和第四模的排列順序可以改變,且不影響組織效果,第一模與第五模互 換、第三模與第七模互換、第四模與第八模互換之后編織的布面與互換前編織的布面完全 相同。
[0030]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中,優選地,所述珠地組織十模織法 的方法包括:第一模上盤以第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層的 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二模上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 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三模上盤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下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不 編織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第四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方 式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五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六模上盤以第一 針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七模上盤以 第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八模上 盤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下盤以第一針不編織、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中 間層的紗線,第九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方式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十模上盤不 編織,下盤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或者,所述第三模與第八模互換,所述第一模、第二模、第 四模、第五模、第六模、第七模、第九模和第十模保持不變,實現雙層編織;其中,該珠地組織 十模織法中的所述第一模與第六模為互補模式編織,所述第二模與第七模為互補模式編 織,所述第三模與第八模為互補模式編織,第五模與第十模為互補。
[0031]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珠地組織十模織法中的第一 模、第二模、第三模、第四模和第五模的排列順序可以改變,且不影響組織效果,第三模與第 八模互換之后編織的布面與互換前編織的布面完全相同。
[0032]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中,雙層針織組織可以改變衛衣布正 面結構單一的情況,表層面與底層面可以根據需要采用6模、8模、10模的平紋或珠地結構, 并通過中間層的滌綸絲或尼龍絲使所述表層與底層連接,從而增加該雙層針織組織織物的 彈性,使其保暖效果更加顯著。
[0033]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中,優選地,所述功能性后整理包括 染色處理、洗水處理、抓毛處理、樹脂處理、軟油處理、絲光處理和液氨絲光處理中的一種或 幾種的組合。
[0034] 在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中,所述染色處理、洗水處理、抓毛處 理、樹脂處理、軟油處理、絲光處理和液氨絲光處理可以為本領域常規方法。
[0035]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0036] 本發明提供的上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采用針織雙層織布方法 形成了表層和底層,并通過中間層紗線滌綸絲或尼龍的特殊織法將該表層與底層連成整 體,改變了傳統針織設計的單面織法,在對所述底層進行起毛整理后獲得雙層針織組織的 起毛面料,解決了傳統衛衣布正面組織結構單一、單面結構的產品彈性差、洗后抓毛面容易 起球的問題,且本發明的起毛面料具有手感蓬松、柔軟,彈性優異的特點,同時具有一定的 保暖的功效。
【附圖說明】
[0037] 圖1是實施例1-3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的結構示意圖;
[0038] 圖2是實施例1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采用的平紋組織六模織法示意圖;
[0039] 圖3是實施例1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與普通衛衣布洗水后的毛效對比實物圖;
[0040] 圖4是實施例2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采用的珠地組織八模織法示意圖;
[0041 ]圖5是實施例3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采用的珠地組織十模織法示意圖。
[0042]附圖符號說明:
[0043] 1表層布,2中間層,3底層布
【具體實施方式】
[0044] 為了對本發明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本發明的技 術方案進行以下詳細說明,但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可實施范圍的限定。
[0045] 實施例1
[0046] 本實施例提供了 一種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該面料的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表層 布(1)、中間層(2)和底層布(3),其中,表層布(1)采用30英支100%環錠紡棉紗,其捻系數為 3.7;底層布(3)采用20英支滌棉混紡紗(60%棉/40%滌),其捻系數為3.5;中間層(2)采用 7OT/72F滌綸長絲。
[0047] 本實施例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為:
[0048] 采用機型:18G大圓機,機臺轉速為20r/min,筒口距1.0〇11,進紗張力為8〇1該大圓 機配置有積極送紗裝置的FEED機。
[0049] 采用平紋組織六模織法進行雙面針織,如圖2所示,18G大圓機的上下盤織針錯位 排列,第一模上盤以第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20英支滌棉混 紡紗,下盤不編織;第二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織所述30英支100 %環錠紡棉紗;第三模上盤 編織所述75D/72F滌綸長絲,下盤以隔針集圈方式編織所述75D/72F滌綸長絲;第四模上盤 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20英支滌棉混紡紗,下盤不編織; 第五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織所述30英支100 %環錠紡棉紗,第六模上盤編織所述75D/72F 滌綸長絲,下盤以隔針集圈方式編織所述75D/72F滌綸長絲;或者,所述第一模與第四模互 換、所述第三模與第六模互換,所述第二模與第五模保持不變,實現雙層編織;其中,第一模 與第四模、第三模與第六模為互補模式編織,調整所述第一模、第二模與第三模的排序,調 整前后其所編織布面完全相同,不影響組織效果,最終得到針織雙層織物坯布;同時,在該 大圓機織布時,需要注意露底是否均勻;
[0050] 將所述針織雙層織物坯布進行染色處理、抓毛處理、樹脂處理、軟油定型等常規的 功能性后整理,得到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
[0051 ]本實施例獲得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的克重為320g/m2。
[0052] 將本實施例獲得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進行彈性測試,并與普通 衛衣布進行比較,其結果如表1所示。
[0053] 表 1
[0054]
[0055] 對本實施例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進行常規物理化學指標測試, 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
[0056] 表 2
[0057]
[0058] 將本實施例獲得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進行AATCC 135 IIIA三次 洗水測試,并與普通衛衣布進行比較,其結果分別如圖3所示。圖3中,普通衛衣布在經過 AATCC 135 IIIA三次洗水測試后,明顯起球,本實施例獲得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 暖面料在經過AATCC 135 IIIA三次洗水測試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平整性。
[0059] 由此可見,本實施例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具有良好的性能,其抗 起毛起球級數大于3.0,而且耐磨性良好,此外,本實施例面料還還具有彈性優異、輕柔、保 暖及手感柔軟的優點,為市場提供了一種很好的秋冬保暖面料。
[0060] 實施例2
[0061 ]本實施例提供了 一種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該面料的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表層 布(1)、中間層(2)和底層布(3),其中,表層布(1)采用26英支100%環錠紡棉紗,其捻系數為 3.6;底層布(3)采用16英支滌棉混紡紗(60%棉/40%滌),其捻系數為3.5,中間層(2)采用 100D/144F滌綸長絲。
[0062]本實施例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為:
[0063] 采用機型:18G大圓機,機臺轉速為20r/min,筒口距1.0〇11,進紗張力為8〇1該大圓 機配置有積極送紗裝置的FEED機。
[0064] 采用珠地組織八模織法進行雙面針織,如圖4所示,18G大圓機的上下盤織針錯位 排列,第一模上盤以第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16英支,捻系數 3.5的滌棉混紡紗,下盤不編織,第二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方式編織所述26英支, 捻系數為3.6的100%環錠紡棉紗,第三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第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 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26英支,捻系數為3.6的100%環錠紡棉紗,第四模上盤以全成圈 的方式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下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不編織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 織所述100D/144F滌綸長絲,第五模上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 織所述16英支,捻系數3.5的滌棉混紡紗,下盤不編織,第六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 方式編織所述26英支,捻系數為3.6的100%環錠紡棉紗,第七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第一針 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26英支,捻系數為3.6的100%環錠紡棉紗, 第八模上盤以全成圈的方式編織所述100D/144F滌綸長絲,下盤以第一針不成圈、第二針集 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100D/144F滌綸長絲,或者,所述第一模與第五模互換、所 述第三模與第七模互換、所述第四模與第八模互換,所述第二模與第六模保持不變,實現雙 層編織;其中,該珠地組織八模織法中的所述第一模與第五模互補模式編織,所述第三模與 第七模互補模式編織,所述第四模與第八模為互補模式編織;同時,在該大圓機織布時,需 要注意露底是否均勻;
[0065] 將所述針織雙層織物坯布進行染色處理、抓毛處理、樹脂處理、軟油定型等常規的 功能性后整理,得到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
[0066]本實施例獲得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的克重為345g/m2。
[0067] 將本實施例獲得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進行彈性測試,其結果如 表3所示。
[0068] 表 3
[0069]
[0070] 對本實施例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進行常規物理化學指標測試, 測試結果如表4所示。
[0071]表4
[0072]
[0074] 由此可見,本實施例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具有良好的性能,其抗 起毛起球級數大于3.0,而且耐磨性良好,此外,本實施例面料還還具有彈性優異、輕柔、保 暖及手感柔軟的優點,為市場提供了一種很好的秋冬保暖面料。
[0075] 實施例3
[0076] 本實施例提供了 一種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該面料的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表層 布(1)、中間層(2)和底層布(3),其中,表層布(1)采用30英支100%環錠紡、捻系數為3.7的 棉紗;底層布(3)采用26英支捻系數為3.6的滌棉混紡紗(60%棉/40%滌),中間層(2)為 7OT/72F滌綸長絲。
[0077] 本實施例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為:
[0078] 采用機型:18G大圓機,機臺轉速為20r/min,筒口距1.0〇11,進紗張力為8〇1該大圓 機配置有積極送紗裝置的FEED機。
[0079]采用珠地組織十模織法進行雙面針織,如圖5所示,18G大圓機的第一模上盤以第 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26英支捻系數3.6的滌棉混紡紗(60% 棉+40%滌),下盤不編織,第二模上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 所述26英支捻系數3.6的滌棉混紡紗(60%棉+40%滌),下盤不編織,第三模上盤以全成圈 的方式編織所述75D/72F滌綸長絲,下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不編織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 編織所述75D/72F滌綸長絲,第四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方式編織所述30英支捻系 數3.7的100%環錠紡棉紗,第五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第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 替的方式編織所述30英支捻系數3.7的100%環錠紡棉紗,第六模上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 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26英支捻系數3.6的滌棉混紡紗(60%棉+40%滌),下 盤不編織,第七模上盤以第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26英支捻 系數3.6的滌棉混紡紗(60%棉+40%滌),下盤不編織,第八模上盤以全成圈的方式編織所 述75D/72F滌綸長絲,下盤以第一針不編織、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75D/ 72F滌綸長絲,第九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方式編織所述30英支捻系數3.7的100 % 環錠紡棉紗,第十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 所述30英支捻系數3.7的100%環錠紡棉紗,或者,所述第三模與第八模互換,所述第一模、 第二模、第四模、第五模、第六模、第七模、第九模和第十模保持不變,實現雙層編織;其中, 該珠地組織十模織法中的所述第一模與第二模為互補模式編織,第一模與第六模為互補模 式編織;所述第五模與第十模為互補模式編織,所述第三模與第八模為互補模式編織;同 時,在該大圓機織布時,需要注意露底是否均勻;
[0080] 將所述針織雙層織物坯布進行染色處理、抓毛處理、樹脂處理、軟油定型等常規的 功能性后整理,得到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
[0081 ]本實施例獲得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的克重為290g/m2。
[0082] 將本實施例獲得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進行彈性測試,其結果如 表5所示。
[0083] 表 5
[0084]
[0085]對本實施例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進行常規物理化學指標測試, 測試結果如表6所示。
[0086] 表 6
[0087]
[0088]
[0089] 由此可見,本實施例的雙層針織組織棉/滌綸起毛保暖面料具有良好的性能,其抗 起毛起球級數大于3.0,而且耐磨性良好,此外,本實施例面料還還具有彈性優異、輕柔、保 暖及手感柔軟的優點,為市場提供了一種很好的秋冬保暖面料。
[0090]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的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創造性地采用了雙面織法與中 間層結構相結合的特殊針織雙層織布方法,解決了衛衣布布面結構單一、正面只能做平紋 組織,以及彈性差、洗后易起球的問題,使獲得的雙層針織組織起毛面料還具有彈性優異、 輕柔、保暖及手感蓬松的優點,為制作修身款外套提供了理想的面料。
【主權項】
1. 一種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包括表 層、中間層和底層; 所述表層為棉紗或棉混紡紗; 所述中間層為滌綸或尼龍; 所述底層為滌綸或混紡紗; 所述表層和底層通過所述中間層連接,所述底層經過起毛整理。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層為全棉紗或 棉混紡紗; 所述中間層為100 %滌綸絲或100 %尼龍絲; 所述底層為100%滌綸或混紡紗。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層為20-60英 支、捻系數為3.2-4.0的環錠紡單紗棉紗,或者20-60英支、捻系數為3.2-4.0的緊密紡的單 紗棉紗, 或者,所述表層為20-60英支、捻系數為3.2-4.0的棉毛、棉滌和棉絲混紡單紗; 優選地,所述中間層為20D-150D的滌綸或尼龍; 優選地,所述底層為20-60英支的滌棉混紡紗,或者50D-150D的滌綸絲或尼龍絲。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層為20-60英 支、捻系數為3.2-4.0的棉紗股線; 或者,所述表層為20-60英支、捻系數為3.2-4.0的棉毛、棉滌和棉絲混紡股線。5. 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起毛面 料的克重為250-400g/m2。6. 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起毛面 料的抗起毛起球級數大于3.0。7. 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采用針織雙層織布方法,形成表層和底層,然后利用中間層將所述表層和底層連接成 整體,形成針織雙層織物坯布; 將所述針織雙層織物坯布進行功能性后整理,得到雙層針織組織的起毛面料。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針織雙層織物坯布采用針織雙面機進行編織; 所述針織雙層織布方法包括平紋組織六模織法、珠地組織八模織法和珠地組織十模織 法中的一種。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紋組織六模織法的方法包括:上下盤織針錯位排列,第一模上盤以第一針成圈、 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二模上盤不編織,下 盤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三模上盤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下盤以隔針集圈方式編織所 述中間層的紗線,第四模上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 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五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六模上盤編織所 述中間層的紗線,下盤以隔針集圈的方式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或者,所述第一模與第四 模互換、所述第三模與第六模互換,所述第二模與第五模保持不變,實現雙層編織;其中,該 平紋組織六模織法中的所述第一模與第四模為互補模式編織,所述第三模與第六模為互補 模式編織; 優選地,所述珠地組織八模織法的方法包括:上下盤織針錯位排列,第一模上盤以第一 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二模上盤不 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方式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三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織所述表層的 紗線,第四模上盤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下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不編織然后逐針交替 的方式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第五模上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 式編織所述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六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方式編織所述表 層的紗線,第七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八模上盤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 線,下盤以第一針不編織、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或者, 所述第一模與第五模互換、所述第三模與第七模互換、所述第四模與第八模互換,所述第二 模與第六模保持不變,實現雙層編織;其中,該珠地組織八模織法中的所述第一模與第五模 互補模式編織,所述第三模與第七模互補模式編織,所述第四模與第八模為互補模式編織; 優選地,所述珠地組織十模織法的方法包括:第一模上盤以第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 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二模上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成 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三模上盤編織所述中間層的 紗線,下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不編織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第四 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方式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五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織所 述表層的紗線,第六模上盤以第一針集圈、第二針成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底層 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七模上盤以第一針成圈、第二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所述 底層的紗線,下盤不編織,第八模上盤編織所述中間層的紗線,下盤以第一針不編織、第二 針集圈然后逐針交替的方式編織中間層的紗線,第九模上盤不編織,下盤以全成圈的方式 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第十模上盤不編織,下盤編織所述表層的紗線,或者,所述第三模與 第八模互換,所述第一模、第二模、第四模、第五模、第六模、第七模、第九模和第十模保持不 變,實現雙層編織;其中,該珠地組織十模織法中的所述第一模與第六模為互補模式編織, 所述第二模與第七模為互補模式編織,所述第三模與第八模為互補模式編織,第五模與第 十模為互補。10.根據權利要求7-9任一項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性后整理包括染 色處理、洗水處理、抓毛處理、樹脂處理、軟油處理、絲光處理和液氨絲光處理中的一種或幾 種的組合。
【文檔編號】D04B1/04GK105862238SQ201610398098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6月7日
【發明人】卓汪明, 何明麗, 王琴, 陳子明, 劉呈剛
【申請人】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