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的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的制備方法,屬于立體織物編織領域。
【背景技術】
[0002] 層連結構織物具有交織結構緊密、整體性好、力學性能優良等諸多優點。近幾年 來,隨著層連結構織物復合材料產品的不斷增多,其應用領域不斷擴展,在航空航天、建筑、 漁業、體育、軍事等領域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廣大研宄工作者對層連結構織物的結構、 織造方法、材料性能等方面的研宄越來越多,但對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及層連結構織物的 仿形性研宄則比較欠缺。專利申請CN201110278215. 6雖然公開采用襯經、襯煒和改變 煒紗規格實現織物厚度的變化,但織物層數少,對織物厚度的改變具有局限性。專利CN 103031651通過減少經紗層數來改變織物厚度,即將織物表面的一層經紗減掉,使織物層數 減少,雖能使織物厚度改變,但編織過程中其他部分的紗束運動規律未發生變化,其截面厚 度的變化只能通過表面紗束的增減來實現,不僅厚度改變具有局限性,而且所得織物抗分 層性能差。
【發明內容】
[0003]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變厚度只能在表層進行,無法在內部進行,且所得織物抗分 層效果差等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的制備方法。
[0004]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 -種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的制備方法,首先是通過相鄰兩列紗束的相對移動和相 互間移動實現內外層紗束的交替;其次是將移動至表面的紗束進行減細或增粗紗束的操 作。
[0006] 上述方法適于板狀、錐管狀等各種形狀織物的變厚度織造。
[0007] 利用上述方法可得到一種新的層連結構,該結構可實現內外層紗束的交替移動, 即內層紗束可通過移動逐漸到表層,表層紗束也可移動至內層;同據時根新的層連結構內 外層紗束可交替移動的特點,可在織物表面進行減細紗束操作,實現織物厚度的變化及椎 體的制備。內外層紗束逐漸循環移動的設計和編織工藝方法,能有效地編織復合材料的增 強預制體,且使得層間連接深度和強度增加,抗分層性能更好,同時克服了現有層連結構織 物只能在表層進行經紗減細操作而內部紗束無法進行減細操作的缺點,且該新結構只需在 織物表層進行減細紗束操作,便可實現對內外層紗束的減細,從而實現織物厚度的變化和 椎體的制備。
[0008] 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優選為板狀或錐管狀。利用上述方法可有效實現對變厚度板 狀和錐管狀織物的織造。
[0009] 當為板狀時,減細或增粗紗束的操作優選通過雙側減細或增粗紗束細度來改變單 胞大小從而實現層連結構織物厚度的變化。當然也可根據所需求的形狀進行單側減細或增 粗。
[0010]當為錐管狀時,減細或增粗紗束的操作是通過單側減細或增粗紗束細度來改變單 胞大小從而實現層連結構織物直徑的變化。
[0011] 上述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的制備方法,通過相鄰兩列紗束的相對移動和相互間移 動實現內外層紗束的交替方法,包括順序相接的如下步驟:
[0012] (1)設定相鄰兩列經紗為一對,將織物外表面能看到的經紗所在的列定義為高列, 貝lj與其成對的另一列定義為低列,且高、低列相距至少2個錠子的間距;
[0013] (2)將內層第一層開口,引入煒紗,再將內層第二層開口,引入煒紗,依次類推,由 內層依次穿入煒紗至表面第一層;
[0014] (3)然后將高低列進行相對位移,相對位移距離不小于4個錠子的間距,位移后原 來的高列下移成為低列,原來的低列上移成為高列。
[0015] (4)將高列上表面一個以上錠子的紗束移至與其成對的低列上表面,同時將低列 下表面一個以上錠子的紗束移至與其成對的高列的下表面,然后進行步驟(2)的操作;
[0016] (5)重復步驟⑶和⑷至織物目標尺寸。
[0017] 上述步驟(4)中,紗束的移動數量可變化,但在同一次操作中,高列上表面的移動 數量與低列下表面的移動數量一致。步驟(2)中的內層相對于外層而言的,本申請內層紗 束和外層紗束可交替移動,各層間的連接強度有了顯著的提升。
[0018] 通過上述方法可有效實現內外層紗束的交替,從而增強織物層間的連接強度。
[0019] 上述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的制備方法,將移動至表面的紗束進行減細或增粗紗束 的操作為在步驟(4)中將高列上表面一個以上錠子的紗束移至與其成對的低列上表面時, 先將待移動錠子上的紗束減掉或增加一股以上。或者將移動至表面的紗束進行減細或增粗 紗束的操作為在步驟(4)中將高列上表面一個以上錠子的紗束移至與其成對的低列上表 面時,先將待移動錠子上的紗束減掉或增加一股以上;將低列下表面一個以上錠子的紗束 移至與其成對的高列的下表面時,先將待移動錠子上的紗束減掉或增加一股以上。
[0020] 本發明未提及的技術均參照現有技術。
[0021] 本發明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的制備方法是在層連結構編織設備的基礎上,通過紗 束的移動實現的一種新的層連結構,該新的層連結構織物層間連接深度更深,抗分層能力 更強,同時紗束的交替移動,便于在織物表面進行減細紗束操作,通過不改變織物中單胞數 量而改變單胞大小實現織物厚度的變化及錐管狀織物的制備,通過雙側減細紗束制備板狀 變厚度復合材料預制體及單側減細紗束制備椎體,通過內外層紗束循環移動得到的新的層 連結構如圖1所示,紗束可通過移動使內部紗束逐漸移動至織物表面,實現紗束在織物內 部的貫穿,層間連接能力增強。
【附圖說明】
[0022] 圖1為6層經紗進行內外層紗束移動形成的層連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3] 其中,〇表示煒紗,~表示經紗,1為經紗1,2為經紗6',經紗1代表初始狀態下上 表面的一根經紗在一個循環中的軌跡,經紗6'代表初始狀態下下表面的一根經紗在一個循 環中的軌跡;
[0024] 圖2為實施例2板狀變厚度織物的結構不意圖;
[0025]圖3為實施例3錐管狀變厚度織物的結構示意圖;
[0026] 圖4為相鄰兩列經紗紗錠排布示意圖;
[0027] 其中,
【主權項】
1. 一種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是通過相鄰兩列紗束的相 對移動和相互間移動實現內外層紗束的交替;其次是將移動至表面的紗束進行減細或增粗 紗束的操作。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為板狀或錐管狀。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當為板狀時,減細或增粗紗束的操作是 通過雙側減細或增粗紗束細度來改變單胞大小從而實現層連結構織物厚度的變化。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當為錐管狀時,減細或增粗紗束的操作 是通過單側減細或增粗紗束細度來改變單胞大小從而實現層連結構織物直徑的變化。
5. 如權利要求1-4任意一項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相鄰兩列紗束的相對 移動和相互間移動實現內外層紗束的交替方法,包括順序相接的如下步驟: (1) 設定相鄰兩列經紗為一對,將織物外表面能看到的經紗所在的列定義為高列,則與 其成對的另一列定義為低列,且高、低列相距至少2個錠子的間距; (2) 將內層第一層開口,引入煒紗,再將內層第二層開口,引入煒紗,依次類推,由內層 依次穿入煒紗至表面第一層; (3) 然后將高低列進行相對位移,相對位移距離不小于4個錠子的間距,位移后原來的 高列下移成為低列,原來的低列上移成為高列; (4) 將高列上表面一個以上錠子的紗束移至與其成對的低列上表面,同時將低列下表 面一個以上錠子的紗束移至與其成對的高列的下表面,然后進行步驟(2)的操作; (5) 重復步驟⑶和⑷至織物目標尺寸。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移動至表面的紗束進行減細或增粗 紗束的操作為在步驟(4)中將高列上表面一個以上錠子的紗束移至與其成對的低列上表 面時,先將待移動錠子上的紗束減掉或增加一股以上。
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移動至表面的紗束進行減細或增粗 紗束的操作為在步驟(4)中將高列上表面一個以上錠子的紗束移至與其成對的低列上表 面時,先將待移動錠子上的紗束減掉或增加一股以上;將低列下表面一個以上錠子的紗束 移至與其成對的高列的下表面時,先將待移動錠子上的紗束減掉或增加一股以上。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的制備方法,首先是通過相鄰兩列紗束的相對移動和相互移動實現內外層紗束的交替;其次是將移動至表面的紗束進行減細或增粗紗束的操作。本發明變厚度層連結構織物的制備方法是在層連結構編織設備的基礎上,通過紗束的移動實現的一種新的層連結構,該新的層連結構織物層間連接深度更深,抗分層能力更強,同時紗束的交替移動,便于在織物表面進行減細紗束操作,通過不改變織物中單胞數量而改變單胞大小實現織物厚度的變化及錐管狀織物的制備,通過雙側減細紗束制備板狀變厚度復合材料預制體及單側減細紗束制備椎體。
【IPC分類】D04C1-06
【公開號】CN104790116
【申請號】CN201510195792
【發明人】朱建勛, 趙敬, 張立泉, 郭洪偉, 湯丹芬
【申請人】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7月22日
【申請日】2015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