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節能型全自動干衣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家用電器技術領域,特別是一個節能型全自動干衣機。
現有的一種柜式干衣機,在箱后壁上方裝有一排氣孔,加熱器安裝在箱底部。通過裝在箱底部的排氣扇直接將熱空氣向上吹入衣物叢中,并從上部排氣孔排出機外,以達到烘干衣物目的。箱內加熱溫度由溫控器控制,烘干時間由定時器預設整定。上述柜式干衣機的不足之處在于采用直接排氣,能耗大,若烘干8件棉布衫,需要3小時50分鐘,耗電3.1度;由于采用定時器計時烘干,而箱內被烘衣物的數量及干濕度不時變化,定時器整定值難以確定,往往不能確知箱內衣物是否已真正烘干。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處而提出一種干衣過程不受環境、氣候影響、熱效率高的節能型全自動干衣機。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節能型全自動干衣機,包括箱體、門、掛衣桿,箱體頂部裝有抽氣機及排氣裝置,加熱器設在箱體下部,箱體中部干燥室內裝有溫、濕度敏感元件,在緊靠加熱器上方設有平板型儲能器,箱體后背設有背負式冷凝器裝置,其進氣口與抽氣機連接,出氣口與干燥室連通,在干燥室內側壁上裝有鼓風機。
所述的平板型儲能器由鑄鐵或鑄鋁制成,其板體開有小通孔。背負式冷凝器裝置由冷凝器及空氣擴容箱構成,冷凝器由水箱及穿過水箱的蛇形管組成,蛇形管上端出氣口接抽氣機出風口,其下端與空氣擴容箱內腔相連通,位于水箱下方的空氣擴容箱側壁開有出氣口,其底部接有排水管,排水管外端部設有水封。所述的溫、濕度敏感元件安裝在箱內干燥室頂部后內壁且距左內側壁或右內側壁50-100mm范圍內。在箱頂蓋上裝設有排氣裝置,它由電磁鐵、滑輪及其支承、天窗葉片、拉力彈簧及在箱頂蓋上開設的對應于天窗葉片的天窗孔構成。通過繩索可由電磁鐵控制天窗葉片的開合動作。
本實用新型具有三個熱空氣環流系統。第一個熱濕空氣循環系統干燥室內的熱濕空氣被抽氣機抽上去后,流入蛇形管,其熱量被冷凝器內的水吸收,一部份濕空氣變成水滴,從排水管排至下水道,而未冷凝成水滴的空氣就回到干燥室內,形成環流。第二個熱濕空氣循環系統抽氣機抽上來的熱濕空氣,并不經冷凝器,而是直接返回到干燥室下部,再向上吹出來,在干燥室內形成大環流。此環流的作用在于加強熱空氣與濕衣服的接觸,使之較全面、均勻受熱,減少不加熱的“死角”、“靜區”。第三個熱濕空氣循環系統由干燥室內的鼓風機與排氣裝置所構成的熱氣流排出系統。依本機所設計之控制方式是抽氣機抽氣時,鼓風機不工作,箱頂蓋的天窗葉片不打開;反之,抽氣機不工作時,鼓風機則工作且天窗葉片打開。這樣,從鼓風機吹出來的氣流,在干燥室內的衣服之間形成一個較小范圍的循環,而在吹出氣流的作用下,也加速了熱濕空氣向上排走的過程。此一小循環的作用與第二個循環系統相似。
儲能器本身就是一塊隔板,把干燥室與加熱器隔開,同時,還能起到對加熱器的防水作用,即使將濕漉漉的衣物掛入干燥室內,也不會發生漏電現象。
本機箱體采用三層結構,內層為金屬板,中層為泡沫塑料層,外層為噴漆夾板或防火膠合板或鋼板,泡沫塑料層的保溫隔熱效果顯著。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能充分利用熱能的儲能器以及能在機內形成三個熱空氣環流系統,因而,具有熱效率高、節能效果顯著以及結構合理、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等優點。同時,干衣過程不受周圍環境、氣候變化的制約,干后衣服不會皺摺,可免漿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是排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背負式冷凝器裝置結構示意圖;圖4是表示天窗葉片關閉后機內熱風環流示意圖;圖5是表示天窗葉片打開后機內熱風環流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儲能器及加熱器結構示意圖。
通過下面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闡述。
參見
圖1-6所示。箱體(9)壁及門(10)均采用三層結構,內層為鍍鋅鋼板,中層為泡沫塑料板,外層為鍍鋅鋼板。箱體(9)分上、中、下三層,上層裝有抽氣機(14)及排氣裝置,用托板(2)與中層隔開。中層為干燥室(11),在托板(2)下方裝設有掛衣桿(15)。溫、濕度敏感元件(20)裝在干燥室(11)頂部后內壁且距左側壁約70mm處,其安裝位置正確與否,與能否完全烘干衣物有直接關系。本實施例的排氣裝置由1個電磁鐵(17)、2個滑輪(23)及其支承、2片天窗葉片(24)、2條拉力彈簧(25)、2個天窗孔(12)及2條繩索(26)組成。根據本機控制過程,由電磁鐵控制位于箱頂蓋(13)上的天窗孔(12)的開閉。平板型儲能器(7)將加熱器(21)與干燥室(11)隔開,在儲能器(7)上鉆有若干小通孔(22)。本實施例的儲能器(7)是采用鑄鐵型式,兩組直管發熱元件鑄鋁后再緊固在儲能器(7)下方。儲能器(7)用角鐵支承。本機電氣控制系統裝在箱頂蓋(13)前部。
箱體(9)后背設有背負式冷凝器裝置,由冷凝器(1)及空氣擴容箱(5)組成。冷凝器(1)由一密閉式長方形水箱(16),及一由鍍鋅鋼板焊接而成的蛇形管(15)構成,箱體材料為鍍鋅鋼板,箱內注滿水。位于水箱(16)下方的空氣擴容箱(5)亦用鍍鋅鋼板造成,形狀為扁方形。該箱上接蛇形管(15)的下出口,側壁開一出氣口(6)與干燥室(11)下部連通。空氣擴容箱(5)下方有一排水管(18),經水封(19)接到下水道。蛇形管(15)上端進氣口(27)與抽氣機(14)的雙通出口中的一個出口相連接,而另一出口與箱體(9)側壁的回氣管(3)相接。鼓風機(4)裝在箱體(9)后壁出氣口(6)上方。
本機具有三個熱風環流系統第一個環流路線是干燥室(11)——抽氣機(14)——蛇形管(15)——空氣擴容箱(5)——干燥室(11)。第二個環流路線是干燥室(11)——回氣管(3)——干燥室(11)。上述兩個環流系統工作時,天窗孔(12)是處于關閉狀態的。第三個環流系統工作時,天窗孔(12)是處于開放狀態的,其環流路線是鼓風機(4)——干燥室(11)——托板(2)——天窗孔(12),本系統除在鼓風機(4)附近有小環流形成外,主要是將干燥室(11)內濕熱空氣排出箱體(9)外。
本機工作過程如下在門上裝有一個機械聯鎖開關,只有將門關上,控制裝置才能啟動工作。通電后,加熱器(21)以全功率狀態加熱,鼓風機(4)也開始運轉。此時,因箱頂蓋(13)的天窗葉片(24)未打開,故鼓風機(4)的作用僅是把干燥室(11)內空氣攪動,使熱空氣在室內能較快地均勻分布。當干燥室(11)頂層的溫度上升到40℃以上時,通過溫控器(20)將加熱器(21)由全功率轉換為半功率運行,并控制抽氣機(14),開始間歇地抽走濕空氣。濕熱空氣經過冷凝器(1),有小部分冷凝成水,其余則返回干燥室(11)。間歇循環控制裝置控制抽氣機(14)、鼓風機(4)、排氣裝置,使得抽氣機(14)和鼓風機(4)輪流運轉,其目的是既要降低干燥室(11)內的空氣濕度,又不因熱空氣排出機外而致使箱內溫度下降過快。這樣,隨著箱內濕度逐步降低,其溫度在經歷一段短暫下降之后,便會逐漸回升,反之又有助于減低干燥室(11)內濕度。
實驗證明,當干燥室(11)內頂部溫、濕度敏感元件(20)周圍的濕度達到70%RH(此時其溫度應不低于39℃)時,干燥室(11)內衣物中的含水量已不足2%,此時,控制電路會發出信號,自動切斷加熱器(21)電路。而衣物余下的水分,就由儲能器(7)散發出自身的熱量將其烘干。當上述部位的濕度達到60%RH左右(此時其溫度應不低于39℃)時,衣物中的含水量已在0.5%以下,可以認為衣物已徹底干了。此時,控制電路會發出另一信號,切斷鼓風機(4)電路,并接通聲光信號回路,干衣指示燈亮,蜂鳴器響,整個干衣過程結束。
本實施例的節能型全自動干衣機,瞬時最大消耗功率為600W,半功率狀態時不超過330W,全過程平均消耗功率不超過360W。
權利要求1.一種節能型全自動干衣機,包括箱體(9)、門(10)、掛衣桿(15),箱體(9)頂部裝有抽氣機(14)及排氣裝置,加熱器(21)設在箱體(9)下部,箱體(9)中部干燥室(11)內裝有溫、濕度敏感元件(20),其特征在于在緊靠加熱器(21)上方設有平板型儲能器(7);箱體(9)后背設有背負式冷凝器裝置,其進氣口(27)與抽氣機(14)連接,出氣口(6)與干燥室(11)連通;在干燥室(11)內側壁上裝有鼓風機(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型全自動干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板型儲能器(7)由鑄鐵或鑄鋁制成,其板體開有小通孔(2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型全自動干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負式冷凝器裝置由冷凝器(1)及空氣擴容箱(5)構成,冷凝器(1)由水箱(16)及穿過水箱(16)的蛇形管(15)組成,蛇形管(15)上端進氣口(27)接抽氣機(14),其下端與空氣擴容箱(5)內腔相連通,空氣擴容箱(5)側壁開有出氣口(6),其底部接有排水管(18),排水管(18)外端部設有水封(19)。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型全自動干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溫、濕度敏感元件(20)安裝在箱內干燥室(11)頂部后內壁且距左內側壁或右內側壁50-100mm范圍內。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能型全自動干衣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氣裝置設在箱頂蓋(13)上,它由電磁鐵(17)、滑輪(23)及其支承、天窗葉片(24)、拉力彈簧(25)及在箱頂蓋(13)上開設的對應于天窗葉片(24)的天窗孔(12)構成。
專利摘要一種節能型全自動干衣機,箱體頂部裝有抽氣機及排氣裝置,箱背裝有與干燥室及抽氣機相連通的冷凝器裝置,箱內干燥室上方裝有溫濕度敏感元件,位于干燥室下方且緊靠加熱器上方設有儲能器,在干燥室內側裝有鼓風機。本機內部能形成三套熱風環流系統。本實用新型具有熱效率高、節能效果顯著及結構合理、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等優點,同時,干衣過程不受周圍環境、氣候變化的制約,干后衣服不會皺折,可免漿熨。
文檔編號D06F58/10GK2158883SQ9321985
公開日1994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1993年7月24日 優先權日1993年7月24日
發明者林勒熙 申請人:林勒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