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對片梭織機中的拋射體加速的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對片梭織機的拋射體加速的機構。還進一步涉及具有本發明加速機構的一種片梭織機。
從美國專利申請4922967號中可知片梭織機的拋射體的驅動是通過一種撞錘直接撞擊在于平直的導向槽中受引導的拋射體上。撞錘被固定在一個錘桿上遠離扭軸的一端,并且沿實際上為圓形的軌跡運動。錘桿通過撞錘和拋射體尾端的受擊表面部分相接觸并在幾微秒的時間內和在幾厘米的距離內將拋射體加速到高達30000米/秒2的加速度和60米/秒的速度。因此撞錘上的撞擊面和拋射體上的受擊面都承受很大的載荷而易以破損。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發明一種織機拋射體的加速機構。在加速過程中能減輕上述撞錘撞擊面和拋射體受擊面的損壞程度。由于主動式或被動式導向件是這樣作用于撞錘上并對撞錘的方位進行控制,即在引緯觸發的過程中,撞錘的撞擊面保持和拋射體上的受擊面相協調的相對位置,從而使本發明解決了上述問題。
對片梭織機的拋射體進行加速的機構具有一個帶有一錘桿的扭軸發射機構,在該錘桿上遠離扭軸的一端有一個撞錘。在發射過程中,該撞錘直接作用在拋射體的受擊面上。織機的拋射體是一個沿其彈射方向中空的管形件,其尾部可以局部封閉。安裝成能在錘桿上轉動的撞錘具有至少一個撞擊面,所述撞擊面以這樣的方式由一個導向件進行導向,即至遲在引緯觸發之前,觸發時或觸發后,撞擊面都能和拋射體上的受擊面保持相協調的相對位置,例如使兩個表面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這樣,可將撞擊能量通過受擊面均勻地傳到拋射體上,改善了撞擊面和受擊面的破損情況。
另外的優點是由于撞擊面具有確定的方位,因此在發射機構中可將拋射體安放得使撞擊面和受擊面之間只有很小的間隙,從而減輕對受擊面的沖擊。
另外還有一個優點是在拋射體的加速階段過程中,撞錘不和導向件相接觸。
一種用于對片梭織機中的拋射體加速的機構,該加速機構具有一個錘桿,在該錘桿遠離扭軸的一端裝有一個撞錘以便能夠旋轉并且在拋射體的加速過程中,能直接作用在所述拋射體的受擊面上并沿圓弧軌跡運動,其特征在于導向件作用于撞錘上并對撞錘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便在引緯觸發時,使撞錘上的撞擊面的位置能和拋射體上的受擊面的位置相協調。
通過參閱示出本發明實施例及其細節的示意圖,可更詳細地了解本發明。
其中
圖1是本發明所述片梭織機的發射機構的局部示意圖。圖中用實線表示的圖形是對應于拋射體發射之前的情況;而虛線則對應于發射后的情況;
圖2是裝有撞錘和拋射體的錘桿的側視示意圖,從圖中可看出拋射體在發射之中和之后的各種不同位置;
圖3a所示的是具有能偏轉一定的角度的T形撞錘的錘桿;
圖3b所示的是T形撞錘偏轉時的錘桿;
圖3c是沿發射方向所示的錘桿的視圖;
圖3d是T形撞錘的立體圖;
圖4a所示的是具有U形撞錘的錘桿;
圖4b是具有U形撞錘的錘桿的縱向剖面圖;
圖5是可轉動的撞錘的另一種形式;
圖6a是導向件示意圖。從圖中可看出在即將引緯觸發之前和之中(圖中虛線表示),撞錘和拋射體之間的相對位置;
圖6b所示的是錘桿在力作用下,導向件對撞錘方位的導向作用情況;
圖6c所示的是錘桿在力作用下,導向件對撞錘方位的導向作用情況;
圖7所示的是在拋射體的加速階段中,撞錘相對于拋射體的各種位置情況;
圖8所示的是彈簧狀的導向件;
圖9所示的是另一種導向件;
圖10所示的是一種主動式導向件。
圖1示出了片梭織機(圖中未示出)的拋射體加速機構1。其中錘桿3的一端和扭軸2相連,并能繞該扭軸擺動。錘桿3的另一端則裝上能偏轉的撞錘34,該撞錘上的撞擊面33最遲在引緯觸發之前,相對于拋射體4的受擊面43能保持協調的相對位置關系。沿發射方向具有多重導向的拋射體4在被發射后射入由導向齒11穿過梭口形成的通道10內,并通過這種方式引入緯紗14。該導向齒被安裝在鋼筘13上。扭軸2在圖中未示出的另一端被緊緊地夾住,并在該端施以扭矩和作用力。圖1中用虛線局部所示的錘桿3′是處于即將彈回的狀態。通過可樞轉的拋射桿7,從帶有拋射體4′的位置7′上(以虛線表示),將拋射體4逐一送到發射位置上,亦即被放在錘桿3上的撞錘34的前面。在已知片梭織機情況下,拋射體4′例如通過圖中未示出的傳送鏈被傳送回到拋射桿7′的位置上。
通過圖2可看出拋射體4的發射和裝在扭軸2上的錘桿3的擺動情況。圖中錘桿的其它兩個位置3′和3″以及其換向位置3″′都用虛線表示。雖然錘桿3能偏轉β角到達換向位置3″′,但當錘桿3偏轉α角后,發射階段實際上就結束了。由于錘桿3的受力狀態,錘桿3會回復到其起始位置3,在此同時,從起始位置3起的α角范圍內的至少一部分區域內,導向件5就對撞錘34的方位進行了導向。
從圖3a中可看到撞錘34是通過壓套在銷軸35上的襯套35′支承在錘桿3上,以便能在錘桿3上擺動。從圖中還可看到平坦的撞擊面33在發射方向上,沿其寬度呈T形。本實施例中的撞擊面33,在其發射位置上是垂直于發射方向的。但也允許撞擊面33偏離上述垂直于發射方向的方位。在每一情況下,拋射體上的受擊面43平行于或近乎平行于撞擊面33。導向件要和撞錘34的至少一個表面相接觸。例如表面37就適合于作為一導向面和導向件5相接觸。從圖3b中可看到止動面36限制了撞錘34的偏轉角δ大小。圖3c所示的是沿發射方向所看到的裝上撞錘34的錘桿3。圖3d所示的是具有一個撞擊面33和導向面37的撞錘34的一種實施例。撞錘34最好設計成繞襯套35′旋轉時能自行平衡。
圖4a和4b所示的是制成U形的撞錘34的另一種實施例,除U形之外,撞錘的功能和圖3a所示的情況一樣。其中寬闊的導向面37可減小接觸導向件5區域的表面壓力。若將圖3d中所述實施例中的導向面37的那些區域加寬成T形,也能獲得同樣的好處。
在圖5中,撞錘34是制成可旋轉的平面多邊形,如六邊形,使得多邊形的不同表面例如可順序地分成撞擊面33或導向面37。
圖6a示出了裝有撞錘34的錘桿3以及處于發射位置的拋射體4。撞錘34上的撞擊面33的位置由導向件50導向,使其平行于或近乎平行于拋射體4上的受擊面43。由于撞擊面33具有確定的位置,拋射體4可由拋射桿7將其放置在發射位置上,一般使受擊面43和撞擊面33之間的間隙只有零點幾毫米。在引緯觸發之后,撞擊面33由以可以忽略不計的理想速度以及以其與受擊面之間可以忽略不計的夾角與受擊面43相接觸,并在上述兩個表面保持相互接觸的同時使拋射體4獲得更大的加速度。導向條8迫使拋射體4′沿發射方向作直線運動,而撞錘34′則作圓弧運動。因此在兩者保持接觸的情況下,撞擊面33在垂直于緯紗運動的方向上,滑過受擊面43。
圖6b所示的是裝有撞錘34的錘桿3在受力過程結束后的情況以及在受力過程中撞錘可能有的各種不同位置34′、34″和34″′的情況。撞錘34能偏轉δ角,因此可用撞錘的各種位置34′、34″和34″′來表示導向面51的導向作用。但是這些取決于轉角δ的位置只是許多可能位置中的某個特定情況。
關于導向作用對撞錘34的方位所產生的影響,可通過在導向件50上對應分成的4個范圍來分析在進入范圍σ′內,導向面51距撞錘34的偏轉中心的圓弧軌跡的距離減小;此后,在σ″范圍內,上述距離不變;在隨后的σ″′范圍內該距離減小;最后是σ″″范圍,該范圍的形狀要使撞錘34上的導向面37和導向面51至少在局部區域上完全相互接觸而無間隙,從而確定撞錘34的方位。從所舉的例子中可看出在σ″′的范圍內,導向件5上的導向面51限制了撞錘34的偏轉角δ,以便在隨后的σ″″范圍內可使撞錘34處于無間隙的確定位置處。已證明,在σ′和σ″范圍內,以小的轉角δ開始是有利的。
在錘桿3受力的過程中,若兩個導向面37和51之間的撞擊角盡可能小,則導向面37對導向面51的撞擊可以得到減小甚至消除。為了使兩個導向面37和51之間的撞擊小,可將撞錘34上的導向面37的運行如圖3a所示那樣分為以下范圍引入范圍ㄒ′、導向范圍ㄒ″和定位范圍ㄒ″′。
另外,在受力過程中,適當成形的凸輪盤會影響錘桿3的擺動角速度的變化,使得例如兩個導向面37和51在開始接觸時具有相應較小的角速度。
使導向件50具有彈性,尤其是垂直于拋射體的緯紗運動路徑的彈性還可進一步減小兩個導向面之間的沖擊,例如可在導向件50上涂上例如塑料之類的柔軟材料或將導向件50支承在彈性支座上。
圖6c所示的是裝有撞錘34的錘桿3在受力過程結束后的情況以及在受力過程中撞錘可能有的各種不同位置34′、34″和34″′的情況。從圖中可看出沒有圖6b中所示的用來對撞錘34進行定位的σ″″范圍。因此在起始位置時,撞錘34會有一個小的轉角。
在拋射體4的加速階段中,撞錘34和拋射體4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如圖7所示。撞錘34離開了加速起始位置340′后,相對于拋射體移動到最大加速位置340″,以便最后到達拋射體的加速終止位置340″′。撞擊面33在保持接觸的同時,沿垂直于緯紗運動方向,滑過受擊面43。起碼從加速起始位置340′往上到最大加速位置340″的范圍內,撞錘34的重心S須在發射方向上落在拋射體4的受擊面43的區域內。在340″′范圍內,貫穿拋射體加速的始末,撞錘34的任何偏轉必然會影響保持完全貼合接觸的狀態。
導向件的另一種實施例如圖8所示。導向件52被制成像一個彈簧,例如固定在一個夾緊件53內的片簧。也可使夾緊件53具有彈性,這樣,就可將導向件52制成剛性的零件。帶有夾緊件53的導向件52當然可以是導向件50的一個部件,其通過導向件52來確定例如定位范圍σ″″。
圖9所示的是導向件的另外一種實施例。在錘桿3受力的后階段,圖中用虛線表示的撞錘34′以理想的很小角速度和導向件54相接觸。隨著錘桿3的進一步旋轉,撞錘34由導向件54進行導向。在拋射體4的發射方向上,導向件54的彈性是很有益的。
如圖10所示,撞錘34還可用一種電機驅動的主動式導向件55來導向,該導向件55例如在引緯觸發之前,在錘桿的起始位置上,通過直線運動或旋轉運動,對撞錘的偏轉角度進行控制。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對片梭織機中的拋射體(4)加速的機構,該加速機構具有一個錘桿(3),在該錘桿遠離扭軸(2)的一端裝有一個撞錘(34)以便能夠旋轉并且在拋射體(4)的加速過程中,能直接作用在所述拋射體的受擊面(43)上并沿圓弧軌跡運動,其特征在于導向件(5)作用于撞錘(34)上并對撞錘的位置進行控制,以便在引緯觸發時,使撞錘(34)上的撞擊面(33)的位置能和拋射體(4)上的受擊面(43)的位置相協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撞錘(34)通過緊固件(35,35′)支承在錘桿(3)的一端上以便能旋轉并且撞錘相對于其旋轉中心能自行平衡。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雖然在發射過程中,在任何時候均起作用的受擊面或撞擊面會有變化和/或移位,但撞擊面(33)的一部分始終能作用在受擊面(43)的一部分區域上。
4.如權利要求1到3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撞錘(34)具有多邊形的外形,多邊形的每一邊表面是所述撞擊面(33)。
5.如權利要求1到3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撞錘(34)具有單個的撞擊面(33),該撞擊面在發射過程中,一直抵壓著拋射體(4)的受擊面(43)。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撞錘(34)呈T形,其寬部形成所述撞擊面(33)。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撞錘(34)呈U形,其平面部分形成了所述撞擊面(33)。
8.如權利要求1到7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撞錘(34)具有一個確定的偏轉角δ。
9.如權利要求1到8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撞錘(34)具有一呈曲面外形的導向面(37),該曲面外形為與導向件(50)的作用相對應,劃分為引入范圍ㄒ′、導向范圍ㄒ″和定位范圍ㄒ″′。
10.如權利要求1到9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從加速起始位置340′至少到最大加速位置340″′的范圍內,所述撞錘(34)的重心沿發射方向上的投影落在拋射體(4)的受擊面(43)的范圍內。
11.如權利要求1到10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在引緯觸發之前、觸發之時或觸發之后,通過導向件(50)的導向作用,使撞錘(34)上的撞擊面(33)平行于或近乎平行于拋射體(4)的受擊面(43)。
12.如權利要求1到11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至少要在接近所述錘桿(3)受力階段結束之前,導向件(50)要限制撞錘(34)的偏轉角度δ。
13.如權利要求1到12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動式的導向件(50)具有呈曲面形狀的導向面(51),該表面至少由一個引入范圍σ和一個定位范圍σ″′組成。
14.如權利要求1到13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在導向件(50)上的導向面(51)形成一曲面,在該曲面范圍內,定位范圍σ″′將撞錘(34)的偏轉角δ減小到其初始范圍的一小部分。
15.如權利要求1到14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導向件(50)上的導向面(51)形成一曲面,該曲面另外還包括有一個定位范圍σ″″,在該范圍內,消除了導向面(37)上的間隙。
16.如權利要求1到15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接近受力階段結束之前,阻止了所述撞錘(34)相對于被動式導向件(53)的撞擊,該導向件53限制或消除了撞錘(34)的偏轉角δ。
17.如權利要求1到16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件(52)具有彈性。
18.如權利要求1到12中任一項所述的機構,其特征在于在錘桿(3)的靜止階段,電機驅動的主動式導向件(55)限制或消除了撞錘(34)的偏轉角δ。
19.一種具有如權利要求1到18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對拋射體加速的機構的片梭織機。
全文摘要
一種對片梭織機的拋射體加速的機構,其具有一帶錘桿3的扭軸發射機構1。在錘桿遠離扭軸2的一端裝有一撞錘34。在發射過程中,撞錘直接作用在拋射體4的受擊面43上。織機的拋射體4是一中空的管形件,沿其發射方向,其尾部可局部封閉。撞錘34裝成能在錘桿3上旋轉,其至少具有一撞擊面33。撞擊面在導向件5的導向下,至遲在引緯觸發之前,其位置能和拋射體4的受擊面43相協調,即例如使上述兩個表面保持相互平行。這樣就能將撞擊能量均勻傳給彈射體4的整個受擊面43,從而有利于減輕撞擊面33和受擊面43的破損程度。
文檔編號D03D47/27GK1074961SQ92114300
公開日1993年8月4日 申請日期1992年12月2日 優先權日1991年12月3日
發明者D·韋祖 申請人:蘇舍兄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