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綢編織物的染色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綢編織物的染色方法,更具體地說是涉及大島綢的泥染方法。
以前,大島綢的泥染是按以下工序進行。即包括將綢編織物浸漬在由車輪梅煎出的染色液中搓揉使單寧酸色素吸收到絹絲里的染液操作工序的經染液操作工序染色的綢編織物在石灰水中浸漬使絹絲上形成單寧酸鈣的石灰操作工序以及將經石灰操作工序處理過的綢編織物浸漬在含大量鐵鹽類的泥土中使絹絲中吸收的單寧酸色素和鐵分化合的工序;其中,染色操作進行50至60次,石灰操作進行10至20次,泥土操作進行3至4次染成單寧鐵黑色,在上述石灰操作工序中,使用在1l水中混入5至8g石灰的石灰水進行操作。
但是,以前的大島綢的泥染僅限于黑色。
本發明的目的是用泥染方法使絹絲染成黑色以外的顏色,例如茶色。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之綢編織物的染色方法,是利用飽和濃度以下,PH值調整到9左右的石灰水進行泥染的石灰操作工序。
本發明中,所謂“綢編織物”,是指精煉過的底紗以及大島綢的經或緯構成的緊編織片。
實施例以下,就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首先將用普通方法緊編織片浸漬在由車輪梅煎出液構成的染色液中搓揉,使緊編織片的絹絲上吸收單寧酸色素。
雖然上述染液操作工序因其染色程度而異,但是通常在不銹鋼制球狀容器內容納有絲12倍量左右的染色液中將緊編織片揉制10次左右的方法進行染色。
然后,完成上述染液操作的緊編織片脫水后,按照浸漬在石灰水中并在石灰水中揉制的慣常方法進行石灰操作,使絹絲的單寧酸色素吸收力恢復,而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此石灰操作中使用的石灰水。
即石灰水處于飽和濃度以下,具體地說使相對于1l水中溶解的石灰量為1.6g以下,調整為PH9,使用這種PH調節到9的石灰水進行石灰操作。
將經過上述石灰操作的緊編織片脫水后再次進行染液操作。
以下,將染液操作進行3次后進行1次石灰操作,將此過程反復6次后,再進行3次染液操作并脫水干燥。
然后,將經過上述各工序使單寧酸色素吸收在絹絲上并使之干燥的上述緊編織片浸漬在含大量鐵鹽類的泥田中,用通常方法進行泥土操作,使絹絲上吸收的單寧酸色素和鐵分化合。
再次重復上述一系列工序后,再經過染液操作和石灰操作各一次、染液操作3次后進行石灰操作1次,將此工序重復4次,再經過3次染液操作并脫水干燥,繼續進行泥土操作,加熱約20分鐘后,最后再一次進行泥土操作以結束染色。
上述工序中全部石灰操作與最初的石灰操作相同,用濃度在飽和濃度以下且調整為PH9的石灰水進行。
經過上述實施例工序染成的緊編織片染上了漂亮的茶色。
如果用于石灰操作中的石灰水PH值為8以下,則茶色變淺而且得不到良好的碎花紋,在織造時很難調整碎花紋因而不理想。
如果將石灰水的PH值定為10以上,則緊編織片染上大致接近黑色的顏色,與原有方法染色的緊編織片沒太大的變化,因而也不理想。
如上所述,本發明由于將用于泥染之石灰操作工序中的石灰水濃度規定走在飽和濃度以下,且將PH值調整到9左右,所以在大島綢的泥染中可以將絹絲染成黑色以外的顏色,例如茶色。
因而可以得到底色為茶色等、黑色以外的泥染大島綢。
本發明對以前底色僅為黑色的泥染大島綢來說是件劃時代的事情。
權利要求
1.綢編織物的染色方法,該方法包括利用將綢編織物浸漬在由車輪梅煎出的染色液中搓揉使單寧酸色素吸收在絹絲上的染液操作工序、將經過上述染液操作工序的綢編織物浸漬在石灰水中使絹絲上形成單寧酸鈣的石灰操作工序和將上述染色液工序及石灰操作工序多次重復后的綢編織物浸漬在含大量鐵鹽類的泥土中進行揉制操作使單寧酸色素和鐵份化合的泥土操作工序,并且多次重復上述工序;其特征在于使上述石灰操作工序中使用的石灰水在飽和濃度以下調整為PH9左右。
全文摘要
綢編織物的染色方法,包括將綢編織物浸漬在車輪梅煎出染色液中揉制使單寧酸色素吸收在絹絲上的染液操作工序,將經過上工序的綢編織物浸漬在石灰水使絹絲上形成單寧酸鈣的石灰操作工序和將上述兩工序多次重復后的綢編織物浸漬在含大量鐵鹽類的泥土中揉制使單寧酸色素和鐵份化合的泥土操作工序,多次重復這些工序并且使用處于飽和濃度以下和pH9的石灰水進行石灰操作工序。
文檔編號D06P5/02GK1034968SQ8810288
公開日1989年8月23日 申請日期1988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1988年2月12日
發明者阿多利·未弘 申請人:友原商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