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線捻度保持構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紗線捻度保持構件。技術方案涉及紡出紗線的捻度保持構件,所述捻度保持構件被安裝在紡紗單元的主體中并且被布置在紗線的引紗噴嘴后面,所述捻度保持構件包括至少兩個制動元件。方案的原理在于,所述捻度保持構件包括所述捻度保持構件的圓柱形主體,所述圓柱形主體的入口部分與紗線的引紗噴嘴聯接,在主體中在引紗噴嘴后面按順序安裝有由制動銷形成的第一制動元件和由中間制動區段形成的第二制動元件,中間制動區段具有沿縱向方向的形成為凸弧形摩擦表面的槽,其中在保持構件的主體的出口后面是由端部制動區段構成的第三制動元件,所述第三制動元件連接到所述保持構件的主體,所述端部制動區段的至少一部分由漏斗形制動表面形成。
【專利說明】紗線捻度保持構件
【技術領域】
[0001 ] 紡出紗線的捻度保持構件被安裝在紡紗單元的主體中并被布置在紗線的引紗噴嘴后面,所述捻度保持構件包括至少兩個制動元件。
【背景技術】
[0002]紗線強度取決于紗線捻度的穩定性。紡出紗線的捻度可受被動構件的影響,該被動構件的與紡出紗線接觸的表面必須具有高摩擦系數。此外,重要的是此被動構件鄰近紡紗轉子放置。離開紡紗轉子(其用作捻度形成構件)的紗線穿過一區域,在該區域中捻度保持致使紗線抗拉強度增加到所需值。
[0003]CS141525提出在傳送通道的最初部分中的紡出紗線路徑中形成捻度保持構件,其可在紗線卷繞裝置前面的操作單元部段中保持紗線捻度。此捻度保持構件由一排彎曲的摩擦表面構成,所述摩擦表面纏繞有由弓I紗機構弓I出的移動紗線。
[0004]自由端紡紗的進一步發展致使出現這樣的捻度保持構件,其由傳送通道的一個圓弧來形成,在所述捻度保持構件的入口處布置有漏斗形引紗噴嘴,所述引紗噴嘴通過較短的平直部分接合傳送通道的圓弧。由此傳送通道的圓弧的內表面構成所需的摩擦表面。
[0005]這些布置(例如根據CZ 287093 B6或根據CZ 290466 B6的布置)的共同特征是傳送通道圓弧的大的包角,由此導致的插入的相應弧區段的大尺寸。另一個缺點是來自紡紗轉子的紡出紗線的出口和捻度保持構件的實際摩擦表面之間相對大的距離。這可通過具有摩擦表面的引紗噴嘴(諸如根據 DE 102004036953 AU DE 102005045817 Al、CZ14113 U1、CZ 2005-158的引紗噴嘴)部分地被解決,但是所述引紗噴嘴具有很短的摩擦表面。
[0006]DE 3609114 C2公開了紗線的傳送通道,其初始部分由棱柱主體形成,引紗噴嘴被安裝在棱柱主體中并且具有突起的兩個弧形紗線轉向器被布置在其后面。所述紗線轉向器被彼此相對地放置,穿過它們的紗線形成S形路徑,其中,兩個轉向器的纏繞表面都有利于保持紗線捻度。主體相對大并且其制造是費力的。
[0007]上述方案的大尺寸僅可應用于其中引紗噴嘴與紡紗轉子分離地相對地布置從而使得捻度保持構件的尺寸不受紡紗轉子限制的情形。
[0008]根據CZ 24237 Ul的紗線捻度保持構件具有可替換地可移位地安裝在管狀主體的橫向孔口中的一個或兩個制動區段,所述管狀主體可替換地可移位地安裝在紡紗單元的傳送主體中。此方案也適用于完全無軸的紡紗轉子。具有兩個區段的布置不具有加固紗線的最佳效率,紗線在捻度保持構件的出口處震蕩。技術方案的目的是消除保持構件后面的紗線震蕩并通過更好地使用紡紗單元中可用于保持構件的空間來提高保持構件的效率,同時保持制動區段的快速替換性能的優勢。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技術方案的目標由紡出紗線的捻度保持構件實現,捻度保持構件被安裝在紡紗單元的主體中,方案的原理在于:捻度保持構件由圓柱形主體構成,所述圓柱形主體的入口部分與紗線的引紗噴嘴聯接,在引紗噴嘴的后面在主體中按順序地安裝有由制動銷構成的第一制動元件、第二中間制動區段以及第三制動元件,所述第二中間制動區段沿縱向方向具有形成凸弧形摩擦表面的槽,所述第三制動元件在保持構件的主體的出口后面并且由端部制動區段構成,所述第三制動元件連接到保持構件的主體,端部制動區段的至少一部分由漏斗形制動表面形成。由此獲得具有經受相當大磨損的可更換部分的緊湊保持構件,其中,在紗線路徑中三個制動表面的組合提高了保持構件的效率并因此提高所得紗線的質量。
[0010]中間制動區段的槽的底部在剖面上是凸形彎曲的或在剖面上是V形。從通過保持構件側向導引紗線以及在摩擦表面和紗線表面之間實現合適的壓力的角度看,此形狀是有利的。
[0011 ] 可替換的中間制動區段和可替換的制動銷被安裝在保持構件的主體中,它們的位置由紡紗單元的主體中的孔口的內表面確定。這有助于移除磨損的機器零件并安裝新的零件,其中,可以根據需要重復地確保它們的相互位置。
[0012]第一偏斜孔口位于保持構件的主體中的中間制動區段的前部,第一偏斜孔口被制動銷的圓周重疊,并且在保持構件的主體中的中間制動區段后面存在第二偏斜孔口,其中,兩個偏斜孔口的縱向軸線、中間制動區段的摩擦表面的縱向軸線以及端部制動區段的漏斗形制動表面的縱向軸線與捻度保持構件的圓柱形主體的縱向軸線大致處于共同的平面中。在進一步有利于紗線平穩運動的一個平面中沿虛線路徑導引在引紗噴嘴與端部制動區段的出口之間的紗線。
[0013]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的縱向軸線與至位于其下的端部制動區段的入口的邊緣之間的距離在0.1-4.0mm的范圍內,優選在0.5-0.9mm的范圍內,而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的縱向軸線與至位于其下的制動銷的圓周之間的距離在0.1-4.0mm的范圍內,有利地在1.0-1.4mm的范圍內。以此方式,實現移動的紗線最佳地纏繞摩擦表面,由此,移動的紗線接近制動表面而不接觸銳利的邊緣。
[0014]為了提高制動效果,中間制動區段的摩擦表面和/或端部制動區段的摩擦表面設直有制動關起。
[0015]為了實現最小化由移動的紗線導致的可能的局部磨損,至少制動銷和/或中間制動區段和/或端部制動區段的摩擦表面由耐磨材料制成。
[0016]中間制動區段設置有定位突起,其中保持構件的主體設置有相應的定位凹部。此措施防止中間制動區段在安置期間被不正確地(顛倒地)插入保持構件的主體中。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在附圖中示意性地描繪了技術方案的實施例的例子,其中:
[0018]圖1示出組裝的保持構件的縱向中心剖面,
[0019]圖2示出沿圖1的方向Pl觀看的視圖,
[0020]圖3描繪了通過對應于圖1的平面的保持構件的主體的縱向剖面,
[0021]圖4提供沿圖3的方向P2觀看的保持構件的主體的視圖,
[0022]圖5a和6是保持構件的中間制動區段的兩個實施例的斜視圖,
[0023]圖5b是從圖5a的方向P3觀看的中間制動區段的正視圖,
[0024]圖5c是沿圖5b的方向P4觀看的視圖,以及
[0025]圖7描繪了從圖1的方向P3轉動180°的端部制動區段的斜視圖。
[0026]附圖標記列表
[0027]I 紗線
[0028]2紗線的引紗噴嘴
[0029]3捻度保持構件
[0030]31 (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
[0031]311 (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的)凸緣
[0032]312橢圓形孔口(在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中-橫向)
[0033]313 (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的)第一偏斜孔口
[0034]314 (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的)第二偏斜孔口
[0035]315孔口(用于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中的制動銷)
[0036]316 (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的)卡口接頭的第一部分
[0037]317制動銷(在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中)
[0038]32定位凹部
[0039]4紡紗單元的主體
[0040]41 (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之前的)圓柱形孔口
[0041]5中間制動區段
[0042]52定位突起
[0043]52槽(在中間制動區段中)
[0044]521槽的底部(在中間制動區段中)
[0045]522制動突起(在中間制動區段的槽中)
[0046]523橫向腔(在制動區段的主體中)
[0047]6中間制動區段(替代實施例)
[0048]61槽(在替代的中間制動區段中)
[0049]611槽的底部(在替代的中間制動區段中)
[0050]7捻度保持構件的貫穿蓋
[0051]71卡口接頭的第二部分(在保持構件蓋中)
[0052]8端部制動區段
[0053]81槽(在端部制動區段中)
[0054]811制動突起(在端部制動區段的槽中)
[0055]82 (端部制動區段的)下部平坦表面
[0056]83 (端部制動區段區域的)斜面
[0057]LI (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的)橢圓形孔口或中間制動區段的長度
[0058]L2 (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的)橢圓形孔口或中間制動區段的寬度
[0059]L3 (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的)圓柱形部分或中間制動區段的直徑
[0060]L4 (端部制動區段的入口的上邊緣在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的縱向軸線下方的)距離
[0061]L5 (制動銷的圓周在捻度保持構件的主體的縱向軸線下方的)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0062]從未被示出的紡紗轉子退出并通過紗線的未示出的引紗機構被引出的紗線I在位于捻度保持構件3的入口處的已知引紗噴嘴2的摩擦表面上被導引。捻度保持構件3包括在入口表面處裝配有凸緣311的保持構件的圓柱形主體31,凸緣311構成引紗噴嘴2的安置表面。在保持構件的主體31的中心部分,存在其長邊沿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的縱向軸線方向定向的橫向橢圓形孔口 312。在實施例的例子中,橢圓形孔口 312的區域的中心部分由矩形形成,其較長的平面狀側在兩側由半圓形區域連續地接合。在橢圓形孔口 312的一側上,其沿縱向方向接合到定位凹部32。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凸緣311中的延伸空間通過其第一孔口 313與橢圓形孔口 312連接。橢圓形孔口 312的表面通過第二橢圓形孔口 314與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端面互相連接。在剖面的所示平面中,與第一偏斜孔口 313中的相比,第二偏斜孔口 314相對于保持構件的主體31的縱向軸線也都具有類似的傾斜度。偏斜孔口 313、314的縱向軸線大致位于橫向橢圓形孔口 312的軸向縱向平面中。在第一偏斜孔口 313的區域中,在主體3中形成垂直于所示剖面平面的貫穿孔口 315,貫穿孔口 315的圓周的一部分與第一偏斜孔口 313的腔重疊。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與凸緣311相反的端部裝配有未示出的卡口接頭的第一部分316。借助于貫穿圓柱形孔口41,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被可替換地安裝在紡紗單元的主體4中,由此所述主體裝配有兩個制動元件,在主體31被插入紡紗單元4的圓柱形孔口 41中之前,所述制動元件位于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中。制動銷317插入貫穿孔口 315中,并且中間制動區段5 (圖5a、5b)插入橢圓形孔口 312中,由此,中間制動區段5的俯視圖對應于橢圓形孔口 312的俯視圖并因此具有長度LI和寬度L2。中間制動區段5設置有定位突起51,定位突起51在位置和形狀方面與保持構件的主體31中的定位凹部32相對應。通過將捻度保持構件3的組裝的主體31安裝在紡紗單元4的主體41的孔口中,制動銷317和中間制動區段5被固定在其位置中。出于技術原因,貫穿腔523沿橫向方向形成在制動區段的主體中。
[0063]在制動區段5中,沿平行于其長度的方向形成深槽52,深槽52的底部521是沿橫向方向凹入地彎曲并且設置有橫向制動突起522。在縱向方向上,底部521是凸出的,其中,其圓弧相對于制動區段的長度來說不對稱并且其頂點較靠近制動區段的如下表面,該表面遠離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入口凸緣311。在未示出的實施例中,槽52的底部521是平滑的,而不具有制動突起522。在替代實施例中,與制動區段5不同,中間制動區段6具有槽61,所述槽的底部611沿橫向方向是V形的(圖6)。顯然,制動區段中的槽還可以具有任何其它合適的形狀或任何其它底部表面。
[0064]在將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插入紡紗單元的主體中的圓柱形孔口 41中之后,制動銷317和制動區段5、6被固定在主體31中。中間制動區段5、6的定位突起51和在保持構件的主體31中的相應定位凹部32防止中間制動區段5、6在相對于保持構件的主體31來說的錯誤位置處被插入。主體31的遠離入口凸緣311的端部借助于卡口接頭的第一部分316從紡紗單元的主體4突出。捻度保持構件3的蓋7滑動到主體31的端部上并借助于卡口接頭的未示出的第二部分71被固定在所定向的位置。在蓋7的中心孔口中存在由漏斗形端部制動區段8形成的第三制動元件,該第三制動元件例如通過膠來固定。在縱向剖面中,該第三制動元件由位于捻度保持構件3的蓋7的上部中的大半個漏斗構成。蓋7的下部重疊在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縱向軸線下方。在圖7中,制動區段8轉動180°。它的彎曲的摩擦表面是平滑的,或者在制動區段8的表面中存在槽81,槽81具有圓形剖面且設置有偏斜摩擦突起811 (與中間制動區段5的突起類似)。槽81的縱向軸線與偏斜孔口 313、314的縱向軸線出于公共的平面內。當被組裝時,此槽81向上指向未示出的引紗管。端部制動區段8的外表面的大致半圓形環具有處于至下部平坦表面82的過渡區域中的斜面83。
[0065]在實施例的例子中,捻度保持構件3的第二偏斜孔口 314的出口的上邊緣位于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縱向軸線上,而至端部制動區段8的半個孔口的入口的上邊緣位于在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縱向軸線下方達距離L4處。在實施例的例子中,距離L4是0.7mm。在第一偏斜孔口 313中,制動銷316的圓周在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縱向軸線下方重疊達距離L5,距離L5在實施例的例子中是1.2mm。制動元件(即,制動銷317和/或中間制動區段5、6和/或端部制動區段8)由諸如工業陶瓷的耐磨材料制成,或至少它們的摩擦表面設置有耐磨材料。
[0066]引紗噴嘴2中的孔口的端部、制動銷316的圓周的下部、制動區段5、6的彎曲槽52,61的表面、以及至端部制動區段8的半個孔口的入口的上邊緣的相互位置確保借助于捻度保持構件3平穩地引導紗線,由此保證其最佳功能。距離L4、L5可在0.1-4.0mm的范圍內被選擇。在實施例的例子中,最佳距離是L4=0.7mm和L5=l.2mm。
【權利要求】
1.一種紡出紗線(I)的捻度保持構件(3),所述捻度保持構件被安裝在紡紗單元(4)的主體(41)中并且被布置在紗線的引紗噴嘴(2)后面,所述捻度保持構件包括至少兩個制動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捻度保持構件包括所述捻度保持構件(3)的圓柱形主體(31),所述圓柱形主體(31)的入口部分與紗線的所述引紗噴嘴(2)聯接,在主體(31)中在所述引紗噴嘴(2)后面按順序地安裝有由制動銷(317)形成的第一制動元件和由中間制動區段(5、6)形成的第二制動元件,所述中間制動區段(5、6)具有沿縱向方向的形成為凸弧形摩擦表面的槽(52、61),其中,在所述保持構件的主體(31)的出口后面是由端部制動區段(8)構成的第三制動元件,所述第三制動元件連接到所述保持構件的主體(31),所述端部制動區段(8)的至少一部分由漏斗形制動表面形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捻度保持構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制動區段(5)的槽(52)的底部(522)在剖面上是凸弧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捻度保持構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制動區段(65)的槽(61)的底部(611)在剖面上是V形。
4.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捻度保持構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制動區段(5、6)和所述制動銷(317)被可替換地安裝在所述保持構件(3)的主體(31)中,其中,所述中間制動區段和所述制動銷的位置由所述紡紗單元的主體(41)中的孔口的內表面確定。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捻度保持構件(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構件的主體(31)中的所述中間制動區段的前部存在第一偏斜孔口(313),所述第一偏斜孔口由所述制動銷(317)的圓周重疊,并且在所述保持構件的主體(31)中的所述中間制動區段后面存在第二偏斜孔口(314),其中,兩個偏斜孔口(313、314)的縱向軸線、所述中間制動區段(5、6)的摩擦表面的縱向軸線以及所述端部制動區段(8)的漏斗形制動表面的縱向軸線與所述捻度保持構件(3)的圓柱形主體(31)的縱向軸線大致處于共同的平面中。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捻度保持構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縱向軸線與至位于其下的所述端部制動區段(8)的入口的邊緣之間的距離(L4)在0.1-4.0 mm的范圍內,并且所述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縱向軸線與至位于其下的所述制動銷(317)的圓周之間的距離(L5)在0.1-4.0 mm的范圍內。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捻度保持構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縱向軸線與至位于其下的所述端部制動區段(8)的入口的邊緣之間的距離(L3)在0.5-0.9 mm的范圍內,并且所述捻度保持構件(3)的主體(31)的縱向軸線與至位于其下的在所述捻度保持構件的縱向軸線下方的所述制動銷(317)的圓周之間的距離(L4)在1.0-1.4 mm的范圍內。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捻度保持構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制動區段(5、6)的摩擦表面和/或所述端部制動區段(8)的摩擦表面設置有制動突起(522、81)。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捻度保持構件(3),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制動銷(317)和/或所述中間制動區段(5、6)和/或所述端部制動區段(8)的摩擦表面由耐磨材料制成。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捻度保持構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制動區段(5、6)設置有定位突起(51),所述保持構件(3 )的主體(31)設置有相應的定位凹部(32 )。
【文檔編號】D01H13/00GK204162848SQ201420225177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6日
【發明者】J.斯托雷克, P.塞姆拉德 申請人:里特捷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