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及其織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及其織造方法,該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包括基布和基布兩側的絨面,其中一側的絨面具有由不同明暗區域組合成的圖案,另一側絨面沒有圖案,所述圖案側絨面的絲絨絨頭由固結在基布緯線上的圖案絨經經割絨形成,圖案絨經在基布上沿經線走向方向在一定長度區間連續向前傾斜或向后傾斜織造,形成由絨頭前傾聳立區或絨頭后傾聳立區排布成的絨面圖案,該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無需要染色或熱塑處理,僅通過織造就能在織物一面形成由不同明暗區域組合成的圖案,且無圖案一面的絲絨不受圖案影響,貼身使用的舒適性好,該絲絨織物還具有生產工藝簡單,對設備要求低,制造成本低等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及其織造方法【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尤是一種一面絨面具有明暗區域組合成的圖案,另一面具有拉緯形成絲絨絨面的單層雙面絲絨,屬紡織【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現在市場上的提花絲絨,因需染色可能會污染環境外,還需要很大的筒子架,占地面積大,技術要求又相當高,而爛花絲絨還要通過酸堿處理,也會污染環境,而拷花、刷花絲絨是強行將絨毛拷刷成不同聳立方向而獲得的,對原料有所限制,必須是熱塑性很好的化纖類才有效果,各種絲絨各有特色和缺陷,在百花齊放的今天,仍需不斷有新品絲絨出現,更需要既能環保又花色新穎的新品種絲絨,特別是家紡寢裝類的單層雙面新品絲絨出現。1989年紡織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絲絨的織造與染整》介紹了一種陰影提花絲絨,該織物要通過“地組織為兩組起點不同的六枚變化組織”才能獲得,即每根絨經需三根地經輔助才能獲得,實際生產較為繁瑣,因此,沒能形成規模化生產,同時也只是單面的絲絨;絲絨范德威爾公司提出一種將地經通過張力不同而使地緯處于絲絨基布橫截面的上中下或下中上的位置,從而使固結于地緯的絨毛因上中下而向前(左)或下中上而向后(右)傾斜的方法,但是,如果用這樣方法去生產單層雙面絲絨會影響到絲絨織物的另一面,即通過拉緯而形成的絨面,也會形成左右或前后傾斜,從而影響到將這一面絨面貼身使用的舒適性。
【發明內容】
[0003]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單層雙面絲絨織物,該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無需要染色或熱塑處理,僅通過織造就能在織物一面形成由不同明暗區域組合成的圖案,且無圖案一面的絲絨不受 圖案影響,貼身使用的舒適性好,該絲絨織物還具有生產工藝簡單,對設備要求低,制造成本低等優點;采用該方法可以織造出一面具有明暗圖案、另一面無圖案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該方法實施簡單,對織造設備要求低,所生產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圖案面美觀,穿著面舒適。
[0004]解決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一種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包括基布和基布兩側的絨面,其中一側的絨面具有由不同明暗區域組合成的圖案,另一側絨面沒有圖案,所述圖案側絨面的絲絨絨頭由固結在基布緯線上的圖案絨經經割絨形成,圖案絨經在基布上沿經線走向方向在一定長度區間連續向前傾斜或向后傾斜織造,形成至少一端前傾或后傾,連續前傾或后傾織造的圖案絨經經割絨后形成絨頭前傾聳立段或絨頭后傾聳立段,相鄰圖案絨經在基布上的絨頭前傾聳立段或絨頭后傾聳立段組合成絨頭前傾聳立區或絨頭后傾聳立區,絨頭前傾聳立區與絨頭后傾聳立區按一定規律錯落排布構成絨面圖案。
[0005]作為本發明的改進:無圖案絨面側絨頭是由在織造時埋伏在背絨絨經下面的拉緯紗將經割絨后形成的背絨絨經絨頭經過拉緯從割絨面拉到無圖案面側形成的,所述拉緯紗既不與基布的經紗交織,也不與構成圖案的絨面的圖案絨經交織,而只與構成無圖案一面絨面的背絨絨經并埋伏在背絨絨經下面進行交織。[0006]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由雙層基布織物經分割割絨和拉緯而成,上層基布與下層基布通過圖案絨經和背絨絨經織造連結,上層基布與下層基布之間連結的圖案絨經中,向前傾斜或向后傾斜織造的絨經與一層基布的緯紗固結后跨越單層至少3根緯紗后再與另一層基布緯紗進行固結織造連結。
[0007]作為本發明的優選:圖案絨經的絨頭以V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背絨絨經的絨頭以U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
[0008]圖案絨經絨頭和背絨絨經的絨頭以W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
[0009]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的織造方法,所述雙層基布織物經向以每二筘齒為一個單元,由第一筘齒內的下層基布第一經紗、上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圖案絨經、第二圖案絨經、下層基布第二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以及第二筘齒內的下層基布第一經紗、上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背絨經紗、第二背絨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共同與緯向基布緯紗、輔助拉緯紗共十六根緯紗一個循環進行交叉織造構成。
[0010]作為改進:輔助拉緯紗兩根一組成對設置,每對輔助拉緯紗之間間隔二根基布緯紗。
[0011]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的另一種織造方法,所述雙層基布織物經向以每二筘齒為一個單元,每個單元由第一筘齒內的第一圖案絨經、上層基布第一經紗、下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二圖案絨經、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第三圖案絨經,以及第二筘齒內的上層基布第一經紗、下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背絨經紗、第二背絨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共同與緯向基布緯紗、輔助拉緯紗共三十根緯紗一個循環進行交叉織造構成。
[0012]作為改進:輔助拉緯紗兩根一組成對設置,每對輔助拉緯紗之間間隔三根基布緯紗。
[0013]有益效果:本發明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由于采用了所述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包括基布和基布兩側的絨面,其中一側的絨面具有由不同明暗區域組合成的圖案,另一側絨面沒有圖案,所述圖案由絨頭前傾聳立區與絨頭后傾聳立區按一定規律錯落排布構成的技術方案,通過絨頭在基布上聳立方向發生前后傾斜,當光線照射到絨面時,由于對光線反射不同而在絨面呈現出不同的明暗光澤區域,組合成陰影圖案,而絨頭的前后傾斜是通過在織造時絨組織的投梭順序和提綜順序進行變化而取得的,并且可以按圖案要求,形成各種小提花、大提花花型,本發明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不像色織那樣用二種顏色才能顯示圖案,也不像普通提花絲絨那樣要很大的筒子架,要很大的占地面積,也不像爛花絲絨那樣要酸堿化學處理污染環境,同時又不像拷花絲絨那樣必須是熱塑性很好的化學纖維那樣要受到原料的限制,僅需要在普通絲絨織機上由圖案絨經織造裝置外再增加一組背絨絨絨經織造裝置和提花裝置,即可以織造出本發明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具有生產工藝簡單,對設備要求低,制造成本低等優點,同時,由于圖案側絨頭的傾斜不會影響絲絨織物的另一面,因此,本發明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絨面圖案花型含蓄,光澤柔和,無圖案一側絨面平整,環保且可以原生態,貼身舒適,可廣泛的應用于家紡寢裝,堪稱絨類的一款新秀;由于無圖案絨面側絨頭是由背絨絨經與埋伏在背絨絨經下面的拉緯紗交織織造經割絨后形成的絨頭經過拉緯從割絨面拉到無圖案面側形成的,所述拉緯紗既不與基布的經紗交織,也不與構成圖案的絨面的圖案絨經交織,而只與構成無圖案一面絨面的背絨絨經交織,進一步避免了圖案絨經與背絨絨經互相干擾,使本發明的織物無論圖案怎樣變化,均不會對背絨造成影響,不但保證了穿著的舒適性,也使圖案具有更多的變化空間;由于采用了所述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由雙層基布織物經分割割絨和拉緯而成,上層基布與下層基布通過圖案絨經和背絨絨經織造連結,上層基布與下層基布之間連結的圖案絨經中,向前傾斜或向后傾斜織造的絨經與一層基布的緯紗固結后跨越單層至少3根緯紗后再與另一層基布緯紗進行固結織造連結的技術特征,在保證圖案清晰的同時,最大限度的保證絨頭傾斜對絨面手感及彈性的影響;由于采用了圖案絨經的絨頭以V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背絨絨經的絨頭以U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的技術特征,使圖案面絨頭傾斜方向的一致性更好,呈現出的圖案更清晰;由于采用了圖案絨經絨頭和背絨絨經的絨頭以W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的技術特征,在保證圖案絨頭與背絨絨頭互不影響的情況下,使絨頭的固結更牢固,所形成的圖案更穩定,織物長期使用圖案不易變形;由于采用了所述雙層基布織物經向以每二筘齒為一個單元,由第一筘齒內的下層基布第一經紗、上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圖案絨經、第二圖案絨經、下層基布第二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以及第二筘齒內的下層基布第一經紗、上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背絨經紗、第二背絨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共同與緯向基布緯紗、拉緯紗共十六根緯紗一個循環進行交叉織造構成的技術特征,使絨頭傾斜方向可以在十六緯一個循環中完成前、后轉換,有利于圖案的設計和織造;由于采用了所述雙層基布織物經向以每二筘齒為一個單元,每個單元由第一筘齒內的第一圖案絨經、上層基布第一經紗、下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二圖案絨經、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第三圖案絨經,以及第二筘齒內的上層基布第一經紗、下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背絨經紗、第二背絨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共同與緯向基布緯紗、拉緯紗共三十根緯紗一個循環進行交叉織造構成的技術特征,使絨頭傾斜方向可以在三十緯一個循環中完成前、后轉換,有利于圖案的設計和織造;由于采用了拉緯紗兩根一組成對設置,每對拉緯紗之間間隔二根基布緯紗的技術特征,在不影響圖案的情況下,背絨的密度更好,且有利于拉緯處理;由于采用了拉緯紗兩根一組成對設置,每對拉緯紗之間間隔三根基布緯紗,避免拉緯對圖案造成影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發明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的沿經線方向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發明單層雙面絲絨織物中圖案絨頭與地緯V型結構固結、背絨絨頭與地緯U型結構固結時,上層基布絨頭前傾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本發明單層雙面絲絨織物中圖案絨頭與地緯V型結構固結、背絨絨頭與地緯U型結構固結時,上層基布絨頭后傾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本發明單層雙面絲絨織物中圖案絨頭與地緯V型結構固結、背絨絨頭與地緯U型結構固結時,上層基布絨頭由前傾轉為后傾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5為本發明單層雙面絲絨織物中圖案絨頭與地緯V型結構固結、背絨絨頭與地緯U型結構固結時,上層基布絨頭由后傾轉為前傾時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6為本發明單層雙面絲絨織物中圖案絨頭與地緯V型結構固結、背絨絨頭與地緯U型結構固結時,背絨絨頭織造結構示意圖。
[0020]圖7為本發明圖案絨頭和背絨絨頭與地緯W型結構固結時,上層基布絨頭前傾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8為本發明圖案絨頭和背絨絨頭與地緯W型結構固結時,上層基布絨頭后傾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9為本發明圖案絨頭和背絨絨頭與地緯W型結構固結時,上層基布絨頭由前傾轉為后傾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10為本發明圖案絨頭和背絨絨頭與地緯W型結構固結時,上層基布絨頭由后傾轉為前傾時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11為本發明圖案絨頭和背絨絨頭與地緯W型結構固結時,背絨絨頭織造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單層雙面絲絨作進一步的說明。
[0026]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包括基布3和基布兩側的絨面,其中一側的絨面具有由不同明暗區域組合成的圖案,另一側絨面沒有圖案,所述圖案側絨面的絲絨絨頭由固結在基布緯線上的圖案絨經經割絨構成,圖案絨經在基布上沿經線走向方向在一定長度區間連續向前傾斜或向后傾斜織造,形成至少一端前傾或后傾的絨頭,連續前傾或后傾的絨頭構成絨頭前傾聳立段I或絨頭后傾聳立段2,相鄰圖案絨經在基布上的絨頭前傾聳立段或絨頭后傾聳立段組合成絨頭前傾聳立區或絨頭后傾聳立區,絨頭前傾聳立區與絨頭后傾聳立區按一定規律錯落排布構成絨面圖案。
[0027]無圖案絨面側絨頭4是由在織造時埋伏在背絨絨經下面的拉緯紗將經割絨后形成的背絨絨經絨頭經過拉緯從割絨面拉到無圖案面側形成的,所述拉緯紗既不與基布的經紗交織,也不與構成圖案的絨面的圖案絨經交織,而只與構成無圖案一面絨面的背絨絨經并埋伏在背絨絨經下面進行交織。本發明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由雙層基布織物經分割割絨和拉緯而成,上層基布與下層基布通過圖案絨經和背絨絨經織造連結,上層基布與下層基布之間連結的圖案絨經中,向前傾斜或向后傾斜織造的絨經與一層基布的緯紗固結后再跨越一個上層返下層或者下層返上層的一個織造小循環的根數后再與另一層基布緯紗進行固結織造連結。
[0028]實施例1
圖2示出了本發明單層雙面絲絨織物中圖案絨頭與地緯V型結構固結、背絨絨頭與地緯U型結構固結,上層基布絨頭前傾時的結構,具體織造方法見表I中第一筘齒部份。
[0029]圖3示出了本發明單層雙面絲絨織物中圖案絨頭與地緯V型結構固結、背絨絨頭與地緯U型結構固結,上層基布絨頭后傾時的結構,具體織造方法見表2中第一筘齒部份。
[0030]圖4示出了本發明單層雙面絲絨織物中圖案絨頭與地緯V型結構固結、背絨絨頭與地緯U型結構固結,上層基布絨頭由前傾向后傾轉換時的結構,具體織造方法見表3中第一筘齒部份。
[0031]圖5示出了本發明單層雙面絲絨織物中圖案絨頭與地緯V型結構固結、背絨絨頭與地緯U型結構固結,上層基布絨頭由后傾向前傾轉換時的結構,具體織造方法見表4中第一筘齒部份。
[0032]圖6示出了本發明單層雙面絲絨織物中圖案絨頭與地緯V型結構固結、背絨絨頭與地緯U型結構固結時,背絨的具體結構,具體織造方法見表1至表4中的第二筘齒部份。
[0033]圖2至圖6中,Jil為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2為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ti為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2為下層基布第二經紗,Wil為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i2為上層基布第二緯紗,Wi3為上層基布第三緯紗,Wi4為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ti為下層基布第一緯紗,ffT2為下層基布第二緯紗,Wt3為下層基布第三緯紗,Wt4為下層基布第四緯紗,R1為第一圖案絨經,R2為第一圖案絨經,1?3第一背絨經紗,R4S第二背絨經紗,而F±1為上層輔助第一拉緯紗,Fi2為上層輔助第二拉緯紗,Fi3為上層輔助第三拉緯紗,Fi4為上層輔助第四拉緯紗,Fti為下層輔助第一拉緯紗,Ft2為下層輔助第二拉緯紗,Ft3為下層輔助第三拉緯紗,Ft4為下層輔助第四拉緯紗。
[0034]圖2至圖6中,圈內1—16為投梭打緯順序1、2、3、4、9、10、11、12為下層,5、6、7、8、13、14、15、16 為上層。
[0035]圖2至圖6中,經向以每二筘齒為一個單元,由第一筘齒內的下層基布第一經紗、上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圖案絨經、第二圖案絨經、下層基布第二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以及第二筘齒內的下層基布第一經紗、上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背絨經紗、第二背絨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共同與緯向基布緯紗、拉緯紗共十六根緯紗一個循環進行交叉織造構成,依次順序為:下層輔助第一拉緯紗Fti,下層基布第一緯紗Wti,下層基布第二緯紗Wt2,下層輔助第二拉緯紗Ft2,上層輔助第一拉緯紗F±1,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h,上層基布第二緯紗W±2,上層輔助第二拉緯紗F±2,下層輔助第三拉緯紗FT3,下層基布第三緯紗WT3,下層基布第四緯紗Wt4,下層輔助第四拉緯紗Ft4,上層輔助第三拉緯紗F±3,上層基布第三緯紗w±3,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4,上層輔助第四拉緯紗F±4,進行交叉織造。
[0036]如圖2所示,以上層基布圖案絨面絨頭方向為基準,當絨頭前傾時織造方法詳見表一,方法為:
第一梭,織入下層輔助第一拉緯紗Ft 1;絨經紗R4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一緯紗Wt 1;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沉下,打入一緯;
第三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二緯紗WT2,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i絨經紗R1沉下,打入一緯; 第四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2,絨經紗R4沉下,打入一緯;
第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1,絨經紗R3提起,打入一緯;
第六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1,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 ±1絨經紗R1提起,打入一緯; 第七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二緯紗W±2,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 ±2提起,打入一緯;
第八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2,絨經紗R3提起,打入一緯;
第九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3,絨經紗R3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三緯紗Wt 3,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一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四緯紗WT4,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i,絨經紗R2沉下,打入一
諱;
第十二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4,絨經紗R3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三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3,絨經紗R4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三緯紗W±3,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1絨經紗R2提起,打入一
緯;第十五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4,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2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六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4,絨經紗R4提起,打入一緯。
[0037]如圖3所示,當絨頭后傾時織造方法詳見表二,方法為:
第一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 1;絨經紗R4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一緯紗Wt 1;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絨經紗R2沉下,打入一
諱;
第三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二緯紗WT2,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 i沉下,打入一緯;
第四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2,絨經紗R4沉下,打入一緯;
第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1,絨經紗R3提起,打入一緯;
第六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1,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1提起,打入一緯;
第七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二緯紗W±2,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2絨經紗R !提起,打入一
諱;
第八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2,絨經紗R3提起,打入一緯; 第九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3,絨經紗R3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三緯紗Wt 3,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絨經紗R i沉下,打入一
諱;
第十一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四緯紗Wt4,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i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二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4,絨經紗R3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三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3,絨經紗R4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三緯紗W±3,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1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五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4,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2絨經紗R2提起,打入一
諱;
第十六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4,絨經紗R4提起,打入一緯。
[0038]如圖4所示,當絨頭由前傾轉向后傾時,轉換織造情況詳見表三,方法如下:
第一梭,織入下層輔助第一拉緯紗Ft 1;絨經紗R4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一緯紗Wt 1;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沉下,打入一緯;
第三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二緯紗WT2,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i絨經紗R1沉下,打入一緯; 第四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2,絨經紗R4沉下,打入一緯;
第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1,絨經紗R3提起,打入一緯;
第六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1,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 ±1絨經紗R1提起,打入一緯;第七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二緯紗W±2,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 ±2提起,絨經紗R1提起,打入一諱;
第八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2,絨經紗R3提起,打入一緯;
第九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3,絨經紗R3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三緯紗WT3,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沉下,絨經紗Rl沉下打入
一諱;
第十一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四緯紗WT4,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i,絨經紗R2沉下,打入一
諱;
第十二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4,絨經紗R3沉下,打入一緯;第十三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3,絨經紗R4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三緯紗W±3,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1絨經紗R2提起,打入一
諱;
第十五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4,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2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六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4,絨經紗R4提起,打入一緯。
[0039]如圖5所示,當絨頭由后傾轉向前傾時,轉換織造情況詳見表四,方法如下:
第一梭,織入下層輔助第一拉緯紗Ft 1;絨經紗R4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一緯紗Wt 1;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沉下,絨經紗R2沉下,打入一諱;
第三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二緯紗WT2,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i絨經紗R1沉下,打入一緯; 第四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2,絨經紗R4沉下,打入一緯;
第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1,絨經紗R3提起,打入一緯; 第六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1,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 ±1絨經紗R1提起,打入一緯; 第七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二緯紗W±2,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 ±2提起,打入一緯;
第八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2,絨經紗R3提起,打入一緯;
第九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3,絨經紗R3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三緯紗Wt3,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沉下,絨經紗R1沉下,打入一諱;
第十一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四緯紗WT4,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i,絨經紗R2沉下,打入一
諱;
第十二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4,絨經紗R3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三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3,絨經紗R4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三緯紗W±3,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1絨經紗R2提起,打入一
諱;
第十五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4,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2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六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4,絨經紗R4提起,打入一緯。
[0040]如圖6所示,背絨具體織造情況詳見表1至表4中的第二筘齒部份。背絨絨經織造情況己在上述圖案絨經前傾或后傾或相互轉換織造時連帶說明。
[0041]在本實施例中,向前傾斜或向后傾斜織造的圖案絨經與一層基布的緯紗固結后再跨越一個上層返下層或者下層返上層的一個織造小循環的根數(即:為單層的3根)后再與另一層基布緯紗進行固結織造連結。
[0042]實施例2
圖7示出了圖案絨經絨頭和背絨絨經的絨頭以W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上層基布絨頭前傾時的結構,具體織造方法見表5中第一筘齒部份。
[0043]圖8示出了圖案絨經絨頭和背絨絨經的絨頭以W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上層基布絨頭后傾時的結構,具體織造方法見表6中第一筘齒部份。
[0044]圖9示出了圖案絨經絨頭和背絨絨經的絨頭以W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上層基布絨頭由前傾向后傾轉換時的結構,具體織造方法見表7中第一筘齒部中份。
[0045]圖10示出了圖案絨經絨頭和背絨絨經的絨頭以W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上層基布絨頭由后傾向前傾轉換時的結構,具體織造方法見表8中第一筘齒部份。
[0046]圖11示出了圖案絨經絨頭和背絨絨經的絨頭以W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時,背絨具體織造結構,具體織造情況詳見表5至表8中的第二筘齒部份。
[0047]圖7至圖11中,J±1Q為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2Q為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tiq為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20為下層基布第二經紗,Wilo為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i20為上層基布第二緯紗,Wjl30為上層基布第三緯紗,Wjl40為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jl50為上層基布第五緯紗,Wi60為上層基布第六緯紗,Wi70為上層基布第七緯紗,Wi80為上層基布第八緯紗,V上90為上層基布第九緯紗,Wt1為下層基布第一緯紗,Wt20為下層基布第二緯紗,Wtso為下層基布第三緯紗,Wt4ci為下層基布第四緯紗,Wt50為下層基布第五緯紗,Wt60為下層基布第六緯紗,Wt70為下層基布第七緯紗,Wtso為下層基布第八緯紗,Wt9ci為下層基布第九緯紗,Rltl為第一圖案絨經,R2。為第二圖案絨經,R3tl為第三圖案絨經,R40為第一背絨絨經,R5(1為第二背絨絨經,而F±1(l為上層輔助第一拉緯紗,Fi2tl為上層輔助第二拉緯紗,Fi3tlS上層輔助第三拉緯紗,F±4(I為上層輔助第四拉緯紗,Fi5tl為上層輔助第五拉緯紗,F±6QS上層輔助第六拉緯紗,Ft1為下層輔助第一拉緯紗,Ft20為下層輔助第二拉緯紗,Ftso為下層輔助第三拉緯紗,Ft4ci為下層輔助第四拉緯紗,Ft5ci為下層輔助第五拉緯紗,Ft6ciS下層輔助第六拉緯紗。
[0048]圖7至圖11中,圈內1—30為投梭打緯順序,1-5,11-15,21-25為上層,6-10,16-20,26-30 為下層。
[0049]圖7至圖11本實施例中,經向以每二筘齒為一個單元,每個單元由第一筘齒內的第一圖案絨經、上層基布第一經紗、下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二圖案絨經、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第三圖案絨經,以及第二筘齒內的上層基布第一經紗、下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背絨經紗、第二背絨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共同與緯向基布緯紗、拉緯紗共三十根緯紗一個循環進行交叉織造構成,依次順序為:上層輔助拉緯紗F±10,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10,第二緯紗W上20,第三緯紗W±30,上層輔助拉緯紗F±20,下層輔助拉緯紗Ft K),下層基布第一緯紗Wtici,第二緯紗Wt2ci,第三緯紗Wt3ci,下層輔助拉緯紗Ft2。,上層輔助拉緯紗F±3(i,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4(l,第五緯紗講上50,第六緯紗省上60’上層輔助拉緯紗F±40,下層輔助拉緯紗FT30,下層基布第四緯紗WT40,第五緯紗WT50,第六緯紗Wt60,下層輔助拉緯紗Ft4ci,上層基布輔助拉緯紗F±5(i,上層基布第七緯紗V上70,第八緯紗V上8(1,第九緯紗Fi9tl,上層輔助拉緯紗Fi6tl,下層輔助拉緯紗Ftsi,下層基布第七緯紗Wt7(|,第八緯紗Wtsci,第九緯紗WT9(I,下層輔助拉緯紗Ft6ci進行交叉織造。
[0050]如圖7所示,以上層基布圖案絨面絨頭方向為基準,當絨頭前傾時織造方法詳見表五,方法為:
第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1(l,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1(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ltl提起,打入一
諱;
第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二緯紗切上2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i2tl絨經紗R4C1提起,打入一
諱;
第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三緯紗切上3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ltl提起,打入一
緯; 第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2(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 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一緯紗Wt 1(|,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2tl沉下,打入一
諱;
第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二緯紗WT2(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
諱;
第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三緯紗Wt3c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2tl沉下,打入一
諱;
第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2c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3(i,絨經紗R5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i4t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2(l絨經紗R2tl提起,打入一諱;
第十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五緯紗切上5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i2tl絨經紗R5C1提起,打入一諱;
第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六緯紗切上6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2O提起,打入
一諱;
第十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4(i,絨經紗R5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3ci,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四緯紗Wt4c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3tl沉下,打入一諱;
第十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五緯紗Wtsc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1(|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諱;
第十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六緯紗WT6(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3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二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4ci,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十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S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十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七緯紗W±7(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1(l絨經紗R3tl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八緯紗V上8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2(l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九緯紗V上9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3tl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6(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十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s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十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七緯紗WT7(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l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二十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八緯紗WT8(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 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二十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九緯紗WT9(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l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三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6c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0051]如圖8所示,當絨頭后傾時織造方法詳見表六,方法為:
第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1(l,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1(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ltl提起,打入一
諱;
第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二緯紗切上2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i2tl絨經紗R4C1提起,打入一
諱;
第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三緯紗切上3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ltl提起,打入一
諱;
第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2(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 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一緯紗Wt 1(|,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3tl沉下,打入一
諱;
第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二緯紗WT2(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
諱;
第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三緯紗Wt3c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3tl沉下,打入一
諱;
第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2c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3(i,絨經紗R5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4(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2tl提起,打入一諱;
第十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五緯紗切上5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i2tl絨經紗R5C1提起,打入一諱;
第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六緯紗切上6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2O提起,打入
一諱;
第十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4(i,絨經紗R5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3ci,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四緯紗Wt4c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ltl沉下,打入一諱;
第十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五緯紗Wtsc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1(|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諱;
第十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六緯紗WT6(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l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二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4ci,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十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S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十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七緯紗W±7(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1(l絨經紗R3tl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八緯紗省上8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i2tl絨經紗R4O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九緯紗V上9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3tl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6(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十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s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十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七緯紗WT7(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2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二十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八緯紗WT8(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 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二十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九緯紗WT9(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2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三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6c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0052]如圖9所示,當絨頭由前傾轉向后傾時,轉換織造情況詳見表7,方法為:
第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1(l,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1(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ltl提起,打入一
諱;
第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二緯紗切上2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i2tl絨經紗R4C1提起,打入一
諱;
第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三緯紗切上3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ltl提起,打入一
諱;
第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2(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 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一緯紗Wt 1(|,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2tl,絨經紗R3tl沉下,打入一緯;
第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二緯紗WT2(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
諱;
第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三緯紗Wt3c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2tl,絨經紗R3tl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2c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3(i,絨經紗R5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i4t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2(l絨經紗R2tl提起,打入一諱;
第十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五緯紗切上5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i2tl絨經紗R5C1提起,打入一諱;
第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六緯紗切上6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2O提起,打入
一諱;
第十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4(i,絨經紗R5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3ci,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四緯紗Wt4c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ltl沉下,打入一諱;
第十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五緯紗Wtsc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1(|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諱;
第十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六緯紗WT6(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l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二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4ci,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十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S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十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七緯紗W±7(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1(l絨經紗R3tl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八緯紗V上8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2(l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九緯紗V上9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3tl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6(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十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s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十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七緯紗WT7(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2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二十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八緯紗WT8(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 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二十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九緯紗WT9(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2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三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6c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0053]如圖10所示,當絨頭由后傾轉向前傾時,轉換織造情況詳見表8,方法為:
第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1(l,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一緯紗W±1(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ltl提起,打入一
諱;
第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二緯紗切上2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i2tl絨經紗R4C1提起,打入一
諱;
第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三緯紗切上3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ltl提起,打入一
諱;
第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2(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 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一緯紗Wt 1(|,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3tl沉下,打入一
諱;
第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二緯紗WT2(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
諱;
第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三緯紗Wt3c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3tl沉下,打入一
諱;
第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2c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第十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3(i,絨經紗R5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四緯紗Wi4t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2(l絨經紗R2tl提起,打入一諱;
第十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五緯紗切上5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i2tl絨經紗R5C1提起,打入一諱;
第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六緯紗切上6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2O提起,打入
一諱;
第十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4(i,絨經紗R5tl提起,打入一緯;
第十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3ci,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緯;
第十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四緯紗Wt4c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ltl沉下,打入一諱;
第十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五緯紗Wtsc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1(|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諱;
第十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六緯紗WT6(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l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二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4ci,絨經紗R4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十一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S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十二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七緯紗W±7(l,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1(l絨經紗R3tl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三梭,織入上層基布第八緯紗V上80,上層基布第二經紗J±2(l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四梭,織入上層基布第九緯紗V上90,上層基布第一經紗Jiltl絨經紗R3tl提起,打入一諱;
第二十五梭,織入上層輔助拉緯紗F±6(i,絨經紗R4tl提起,打入一緯;
第二十六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s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第二十七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七緯紗ν?70,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沉下,打入一緯;第二十八梭,織入下層基布第八緯紗WT8(I,下層基布第一經紗Jt 1(|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二十九梭,織入下層基布第九緯紗WT9(I,下層基布第二經紗Jt2ci絨經紗R2tl沉下,打入一諱;
第三十梭,織入下層輔助拉緯紗Ft6ci,絨經紗R5tl沉下,打入一緯。
[0054]如圖11所示,背絨具體織造情況詳見表5至表8中的第二筘齒部份。背絨絨經織造情況己在上述圖案絨經前傾或后傾或轉換織造情況敘述中同時進行了說明。
[0055]在本實施例中,向前傾斜或向后傾斜織造的絨經與一層基布的緯紗固結后再跨越一個上層返下層或者下層返上層的一個織造小循環的根數(即:為單層的6根)后再與另一層基布緯紗進行固結織造連結。
[0056]本發明實施例1、2是本發明構思最簡單的二種實施方式,凡按本發明的構思延伸,例如V型 結構中再增加二列絨經,再延遲一梭按同期循環織造就可以獲得絨毛更加密集的一面可以是陰影提花的單層雙面絲絨,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0057]
【權利要求】
1.一種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包括基布和基布兩側的絨面,其特征是:其中一側的絨面具有由不同明暗區域組合成的圖案,另一側絨面沒有圖案,所述圖案側絨面的絲絨絨頭由固結在基布緯線上的圖案絨經經割絨形成,圖案絨經在基布上沿經線走向方向在一定長度區間連續向前傾斜或向后傾斜織造,形成至少一端前傾或后傾,連續前傾或后傾織造的圖案絨經經割絨后形成絨頭前傾聳立段或絨頭后傾聳立段,相鄰圖案絨經在基布上的絨頭前傾聳立段或絨頭后傾聳立段組合成絨頭前傾聳立區或絨頭后傾聳立區,絨頭前傾聳立區與絨頭后傾聳立區按一定規律錯落排布構成絨面圖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其特征是:無圖案絨面側絨頭是由在織造時埋伏在背絨絨經下面的拉緯紗將經割絨后形成的背絨絨經絨頭經過拉緯從割絨面拉到無圖案面側形成的,所述拉緯紗既不與基布的經紗交織,也不與構成圖案的絨面的圖案絨經交織,而只與構成無圖案一面絨面的背絨絨經并埋伏在背絨絨經下面進行交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其特征是:所述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由雙層基布織物經分割割絨和拉緯而成,上層基布與下層基布通過圖案絨經和背絨絨經織造連結,上層基布與下層基布之間連結的圖案絨經中,向前傾斜或向后傾斜織造的圖案絨經與一層基布的緯紗固結后跨越單層至少3根緯紗后再與另一層基布緯紗進行固結織造連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其特征是:圖案絨經的絨頭以V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背絨絨經的絨頭以U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其特征是:圖案絨經絨頭和背絨絨經的絨頭以W型結構固結在基布緯紗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的織造方法,其特征是: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的織造方法,所述雙層基布織物經向以每二筘齒為一個單元,由第一筘齒內的下層基布第一經紗、上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圖案絨經、第二圖案絨經、下層基布第二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以及第二筘齒內的下層基布第一經紗、上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背絨經紗、第二背絨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共同與緯向基布緯紗、輔助拉緯紗共十六根緯紗一個循環進行交叉織造構成。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的織造方法,其特征是:作為改進:輔助拉緯紗兩根一組成對設置,每對輔助拉緯紗之間間隔二根基布緯紗。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的織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雙層基布織物經向以每二筘齒為一個單元,每個單元由第一筘齒內的第一圖案絨經、上層基布第一經紗、下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二圖案絨經、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第三圖案絨經,以及第二筘齒內的上層基布第一經紗、下層基布第一經紗、第一背絨經紗、第二背絨經紗、上層基布第二經紗、下層基布第二經紗共同與緯向基布緯紗、輔助拉緯紗共三十根緯紗一個循環進行交叉織造構成。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單層雙面絲絨織物,其特征是:輔助拉緯紗兩根一組成對設置,每對輔助拉緯紗之間間隔三根基布緯紗。
【文檔編號】D03D27/06GK104032454SQ201410225696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27日
【發明者】田馳, 楊明達, 李笑薇, 劉雅光, 張士龍, 馮玉 申請人:遼寧采逸野蠶絲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