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包括四組牽伸羅拉對。在后羅拉導紗桿位置加裝有間距可調的三喇叭口喂入裝置;后羅拉上加裝有機械式磁性集合器;中后羅拉采用窄槽式正壓空心羅拉;中后羅拉鉗口處加裝有分割輥裝置;中前羅拉為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所述前羅拉采用一種大直徑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在紡紗過程中,在細紗工序采用三粗紗A粗紗、B粗紗和C粗紗經間距可調的三喇叭口喂入裝置從后羅拉喂入,經過四羅拉三區超大牽伸得到所需的紗線。本實用新型總牽伸倍數最高可提高到300倍以上,從而可實現三種一般定量的粗紗同時喂入紡紗,有效提高紡紗效率。還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彩紗。
【專利說明】—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環錠紡紗新【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不斷更新,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越來越重視,對服裝的功能性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服裝的抗菌、保健、手感、品質等方面的要求不斷地提高。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大和我國紡織行業結構調整投入力度逐漸加強,為提高產品附加值及市場競爭力,紗線品種逐漸向高支化、差異化方向發展。因此,采用混紡方法通過將幾種不同功能的纖維進行組合,提高所生產紗線或者織物的綜合性能逐漸受到重視。 [0003]通過錠子轉動實現加捻的環錠紡是最為傳統的紡紗方法,也是現時市場上用量最多、最通用的紡紗方法,工藝技術十分成熟,盡管目前出現了很多生產效率高、工藝流程短的新型紡紗技術,如轉杯紡、噴氣紡等,尤其是噴氣紡,采用高速旋轉氣流使纖維束假捻包纏成紗而徹底改變了環錠紡的加捻機制,但是這些新型紡紗方法在原料適用性和紗線總體質量上仍無法取代環錠紡。因此,目前環錠紡仍然是最主要的細紗生產方式。通過對傳統環錠紡技術進行改進以實現高質量細紗的生產是目前紡織行業最熱門的課題。
[0004]牽伸系統是細紗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響到成紗質量。目前通用的細紗機均采用三羅拉牽伸形式,其中包括普通的三羅拉雙皮圈結構與可實現80-100倍大牽伸的三羅拉四皮圈結構。普通的三羅拉雙皮圈結構共分兩個牽伸區:前牽伸區和后牽伸區,而后區由于僅采用簡單羅拉牽伸,使得中部的摩擦力界較弱,牽伸倍數一般小于1.4倍,這對提高細紗機的總的牽伸倍數不利,因而其總牽伸倍數在20-50之間。為了解決后區牽伸能力低的問題,在中國專利“用于高支精紡機的牽涉裝置”(號碼:96107383)與“細紗機四皮圈牽伸機構”(號碼:012439010)中分別公開了一種三羅拉三皮圈與三羅拉四皮圈牽伸機構,較好的解決了三羅拉形式牽伸機構的后區牽伸能力弱的問題,使得總牽伸倍數可提高到100。但是,由于其采用三羅拉形式,也即只有兩個牽伸區,因而不能夠實現超大牽伸。在中國專利“細紗機四皮圈大牽伸裝置”(號碼:200520073617. 2)中公開了一種用于細紗機的四皮圈大牽伸機構,將總牽伸倍數提高到150。但是還不能滿足紡織原料的發展新的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大牽伸的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
[0006]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7]—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包括由后羅拉和后皮輥組成的后牽伸羅拉對,中后羅拉與中后皮輥組成的中后牽伸羅拉對,中前羅拉與中前皮輥組成的中前牽伸羅拉對,前羅拉和前皮輥、阻捻皮輥組成的前牽伸羅拉對,在后羅拉導紗桿位置加裝有間距可調的三喇叭口喂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羅拉上加裝有機械式磁性集合器,可實現喂入的粗紗的緊密混合;所述中后羅拉采用窄槽式正壓空心羅拉,可實現將后區整理過的須條吹散;所述中后羅拉鉗口處加裝有分割輥裝置,可實現被吹散開的纖維須條的分束和均勻混合;所述中前羅拉為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實現混勻后的纖維須條在進入前區主牽伸之前的集聚作用;所述前羅拉采用一種大直徑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有效實現牽伸后的纖維須條在緊密狀態下加捻。
[0008]其進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窄槽式負壓前羅拉直徑為50mm,所述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直徑為25mm,所述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直徑為27mm。
[0009]進一步的:所述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還包括集棉風道,所述集棉風道具有三個風道,分別用于集棉、為窄槽式負壓前羅拉和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提供集聚負壓。
[0010]所述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所需的纖維吹散正壓由單獨的正壓系統提供。
[0011]本實用新型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和紡紗方法可實現三粗紗同時喂入紡紗,有效提高紗線色彩風格,滿足實際需求,提高紗線附加值。在細紗工序部分,通過牽伸部分采用四羅拉四皮圈三區牽伸形式可實現30-300倍的超大牽伸,為三粗紗重定量喂入紡紗奠定基礎,有效提升紡紗效率。同時通過在后羅拉加裝一種機械式磁性集合器,并配合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以及相應鉗口處加裝的分割輥裝置可實現喂入的三粗紗在后區的牽伸整理和均勻混合,中前羅拉采用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實現混勻后的纖維須條在進入前區主牽伸之前的緊密集合作用,前羅拉采用一種大直徑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有效實現牽伸后的纖維須條在緊密狀態下加捻,大幅提高成紗質量;另一方面,采用四列牽伸羅拉可將原來三羅拉結構的兩個牽伸區:前牽伸區和后牽伸區,提升到現在的三個牽伸區:前牽伸區、中牽伸區和后牽伸區,有效提高牽伸倍數,總牽伸倍數最高可提高到300倍以上,從而可實現三種一般定量的粗紗同時喂入紡紗,有效提高紡紗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集棉風箱結構不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在后羅拉導紗桿位置加裝一種三喇叭口喂入裝置4 ;牽伸采用四羅拉牽伸機構,包括由后羅拉6和后皮輥15組成的后牽伸羅拉對,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7與中后皮輥16組成的中后牽伸羅拉對,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8與中前皮輥17組成的中前牽伸羅拉對,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和前皮輥26、阻捻皮輥18組成的前牽伸羅拉對。其中,在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的上方、前皮輥26和阻捻皮輥18之間含有一個可加強纖維集聚的氣流導向板裝置19 ;在后羅拉6上加裝機械式磁性集合器5,在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7鉗口處加裝分割輥裝置10。集棉風箱13帶有三個風道:第一風道14用于原有的集棉,第二風道12為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提供集聚負壓,第三風道23為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8提供集聚負壓,同時為保持集棉吸風系統的負壓穩定性,在集棉風箱13內含有壓力感應自動刮棉裝置11 ;正壓吸風系統25通過風道24為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7提供纖維吹散正壓。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為一直徑為50mm的鋼質空心羅拉,羅拉表面有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窄槽,其內部裝有吸風組件20,使用時,負壓通過吸風組件20傳遞到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表面的窄槽,使得通過羅拉表面的纖維實現集聚;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8為一直徑為25mm的鋼質空心羅拉,羅拉表面有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窄槽,其內部裝有吸風組件21,使用時,負壓通過吸風組件21傳遞到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8表面的窄槽,使得通過羅拉表面的纖維實現集聚;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7為一直徑為27_的鋼質空心羅拉,其內部裝有吸風組件22,使用時,正壓通過吸風組件22傳遞到窄槽式負壓中后羅拉7表面的窄槽,使得通過羅拉表面的纖維分散。
[0015]紡紗過程中,三根粗紗1、2和3由三喇叭口喂入裝置4從后羅拉6喂入,后經過機械式磁性集合器5的機械力的作用實現喂入的三根粗紗的緊密集合,集合后的粗紗經過后區較小的牽伸和整理后進入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7,在正壓的作用下分散開來,分散的纖維進入分割輥裝置10,實現后區整理過的纖維須條的分束和混合,繼而實現喂入的三粗紗的均勻混合,整理混勻后的纖維須條經過中區的牽伸后在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8內集聚負壓的作用下再次緊密集合后進入前區主牽伸,完成牽伸作用,牽伸后的纖維須條經過窄槽式負壓前羅拉9的緊密集聚作用后被加捻,后經導紗鉤卷繞在紗管上。
【權利要求】
1.一種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包括由后羅拉和后皮輥組成的后牽伸羅拉對,中后羅拉與中后皮輥組成的中后牽伸羅拉對,中前羅拉與中前皮輥組成的中前牽伸羅拉對,前羅拉和前皮輥、阻捻皮輥組成的前牽伸羅拉對,在后羅拉導紗桿位置加裝有間距可調的三喇叭口喂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羅拉上加裝有機械式磁性集合器,可實現喂入的粗紗的緊密混合;所述中后羅拉采用窄槽式正壓空心羅拉,可實現將后區整理過的須條吹散;所述中后羅拉鉗口處加裝有分割輥裝置,可實現被吹散開的纖維須條的分束和均勻混合;所述中前羅拉為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實現混勻后的纖維須條在進入前區主牽伸之前的集聚作用;所述前羅拉采用一種大直徑窄槽式負壓空心羅拉,可有效實現牽伸后的纖維須條在緊密狀態下加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窄槽式負壓前羅拉直徑為50mm,所述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直徑為25mm,所述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直徑為27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還包括集棉風道,所述集棉風道具有三個風道,分別用于集棉、為窄槽式負壓前羅拉和窄槽式負壓中前羅拉提供集聚負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羅拉三粗紗喂入全集聚紡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窄槽式正壓中后羅拉所需的纖維吹散正壓由單獨的正壓系統提供。
【文檔編號】D01H5/72GK203487299SQ201320561345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10日
【發明者】謝春萍, 高衛東, 徐伯俊, 劉新金, 蘇旭中, 張洪 申請人: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