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眼縫紉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鎖眼縫紉機。該鎖眼縫紉機能夠準確地將面線端部縫入鎖眼針跡。鎖眼縫紉機包括:送布機構,其用于輸送機座部的布;針跡形成機構,其利用機針將鎖眼針跡縫制在輸送來的布上;以及面線保持機構,其用于在縫制完鎖眼針跡之后將面線切斷并保持切斷后的面線端部。面線保持機構包括:切線構件,其能夠在打開狀態與閉合狀態間轉換;板部,其用于在切線構件處于閉合狀態時保持面線端部;以及凹部,其用于在切線構件處于打開狀態時朝向鎖眼針跡引導已被板部放開后的面線端部。當切線構件在開始縫制鎖眼針跡之后從閉合狀態轉換為打開狀態時,已被板部放開后的面線端部由凹部導向鎖眼針跡,因此鎖眼縫紉機準確地將面線端部縫入鎖眼針跡。
【專利說明】鎖眼縫紉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鎖眼縫紉機。
【背景技術】
[0002]以往的鎖眼縫紉機包括具有一對刀的切線構件,在對上一個鎖眼針跡的縫制完成時,通過使切線構件的一對刀處于閉合狀態,將面線切斷。閉合狀態下的一對刀保持被切斷后的面線的端部(以下,稱為面線端部)。鎖眼縫紉機在開始縫制鎖眼針跡時使一對刀處于打開狀態,從而自切線構件放開面線端部。鎖眼縫紉機將被放開后的面線端部縫入下一個鎖眼針跡(例如,參照日本特許公開2002年35459號公報)。
[0003]在開始縫制鎖眼針跡時,該鎖眼縫紉機的切線構件將從機針的針眼延伸出來的面線端部保持在相對于機針而言的針跡形成方向的下游側。在該狀態下,面線端部的延伸方向與針跡形成方向大致一致,因此,易于將面線端部縫入鎖眼針跡。
[0004]在對鎖眼針跡的縫制開始后,若放開切線構件所保持的面線端部,則被放開后的面線端部會因自身的打擰等而搖晃,位置不穩定。在該狀態下,面線端部的延伸方向相對于針跡形成方向來說,面線端部的位置發生偏差,因此,有時無法將面線端部準確地縫入鎖眼針跡。在無法將面線端部準確地縫入鎖眼針跡的情況下,存在針跡變得不整齊、發生針跡形成不良的可能性。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將面線端部準確地縫入鎖眼針跡的鎖眼縫紉機。
[0006]技術方案I的鎖眼縫細機包括:輸送機構,其用于向預定方向輸送被載置于機座部的布;縫制機構,其通過使被供給有面線的機針上下移動從而在由上述輸送機構輸送來的上述布上縫制鎖眼針跡;以及面線保持機構,其設置在上述機座部的上方,且是設置在開始縫制上述鎖眼針跡時上述輸送機構輸送布的方向中上述機針的上游側,用于在上述縫制機構縫制完上述鎖眼針跡之后將上述面線切斷并且保持被切斷后的上述面線的端部,即保持面線端部,在該鎖眼縫紉機中,上述面線保持機構包括:切線構件,其為一對刀,該一對刀在縫制上述鎖眼針跡時處于打開狀態,在縫制完上述鎖眼針跡之后,該一對刀從上述打開狀態轉換為閉合狀態從而將上述面線切斷;線保持構件,其設置于上述切線構件,用于在上述切線構件處于上述閉合狀態時將切斷后的上述面線端部保持在該線保持構件與上述切線構件之間;刀開閉機構,其用于在開始縫制上述鎖眼針跡之后將上述切線構件從上述閉合狀態轉換為打開狀態;以及凹部,其設置于上述切線構件,用于在上述刀開閉機構將上述切線構件轉換為上述打開狀態時朝向上述機針所縫制的上述鎖眼針跡引導已被上述線保持構件放開后的上述面線端部。
[0007]在上述鎖眼縫紉機中,當切線構件在開始縫制鎖眼針跡之后從閉合狀態轉換為打開狀態時,已被線保持構件放開后的面線端部由凹部導向鎖眼針跡。因此,鎖眼縫紉機能準確地將面線端部縫入鎖眼針跡。
[0008]在技術方案2的鎖眼縫紉機中,上述切線構件具有固定刀和可動刀,該可動刀重疊于上述固定刀,能夠在上述固定刀的上述機針側移動從而與上述固定刀之間在上述打開狀態與上述閉合狀態間轉換,上述線保持構件隔著上述可動刀在上述可動刀的與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側與上述可動刀相對,上述凹部設置于上述可動刀中的上述機針側的側面。在該情況下,鎖眼縫紉機能夠沿著形成于可動刀的機針側的側面的凹部準確地朝向位于面線保持機構的下方的鎖眼針跡引導面線端部。
[0009]在技術方案3的鎖眼縫紉機中,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動刀的上述機針側的側面從上端延伸至下端。在該情況下,鎖眼縫紉機能夠更加準確地朝向位于面線保持機構的下方的鎖眼針跡引導面線端部。
[0010]在技術方案4的鎖眼縫紉機中,上述切線構件具有固定刀和可動刀,該可動刀重疊于上述固定刀,能夠在上述固定刀的上述機針側移動從而與上述固定刀之間在上述打開狀態與上述閉合狀態間轉換,上述線保持構件隔著上述可動刀在上述可動刀的與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側與上述可動刀相對,上述凹部連續地設置在上述可動刀中的上述機針側的側面和上述可動刀的與上述線保持構件相對的上表面。在該情況下,鎖眼縫紉機能夠沿著在可動刀的上表面和側面連續形成的凹部準確地朝向位于面線保持機構的下方的鎖眼針跡引導面線端部。
[0011]在技術方案5的鎖眼縫紉機中,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動刀的上述上表面沿著上述機針側的側面方向朝向下方傾斜,并且在上述可動刀的上述機針側的側面從上端延伸至下端。在該情況下,鎖眼縫紉機能夠更加準確地朝向位于面線保持機構的下方的鎖眼針跡引導面線端部。
[0012]在技術方案6的鎖眼縫紉機中,上述切線構件具有固定刀和可動刀,該可動刀能夠在相對于上述固定刀而言的上述機針側移動從而與上述固定刀之間在上述打開狀態與上述閉合狀態間轉換,上述線保持構件在相對于上述可動刀而言的與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側與上述可動刀相對,上述凹部設置于上述可動刀中的與上述線保持構件相對的上表面。在該情況下,鎖眼縫紉機能夠沿著形成于可動刀的上表面的凹部準確地朝向位于面線保持機構的下方的鎖眼針跡引導面線端部。
[0013]在技術方案7的鎖眼縫紉機中,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動刀的上述上表面沿著上述機針側的側面方向朝向下方傾斜。在該情況下,鎖眼縫紉機能夠更加準確地朝向位于面線保持機構的下方的鎖眼針跡引導面線端部。
[0014]在技術方案8的鎖眼縫紉機中,上述面線保持機構具有輔助引導部,該輔助引導部隔著上述線保持構件設置于上述線保持構件的與上述可動刀相反的一側,并與上述可動刀一起移動,在上述切線構件變成上述打開狀態而暴露于上述線保持構件時,上述輔助引導部靠近上述可動刀而覆蓋上述凹部。在該情況下,利用輔助引導部,使被線保持構件放開后的面線端部處于能夠被凹部引導的狀態。因此,凹部能夠更加準確地朝向鎖眼針跡引導面線端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表示鎖眼縫紉機I的內部結構的側視圖。[0016]圖2表示鎖眼縫紉機I的內部結構的俯視圖。
[0017]圖3表示鎖眼縫紉機I的內部結構的主視圖。
[0018]圖4是切線構件30與連結構件31的俯視圖。
[0019]圖5是閉合狀態下的切線構件30與壓腳26的俯視圖。
[0020]圖6是切線構件30與壓腳26的主視圖。
[0021]圖7是打開狀態下的切線構件30的俯視圖。
[0022]圖8是可動部120的俯視圖。
[0023]圖9是圖8所示的A - A線向視方向剖視圖。
[0024]圖10是連動連結機構50的立體圖。
[0025]圖11是鎖眼針跡95的俯視圖。
[0026]圖12是位于縫制開始位置的切線構件30和壓腳26的俯視圖。
[0027]圖13是位于縫制開始位置的切線構件30和壓腳26的側視圖。
[0028]圖14是形成第一針跡后的切線構件30和壓腳26的側視圖。
[0029]圖15是打開狀態下的切線構件30與壓腳26的局部放大俯視圖。
[0030]圖16是圖15所示的可動刀125的B — B線向視方向剖視圖。
[0031]圖17是位于縫制中途位置的切線構件30和壓腳26的俯視圖。
[0032]圖18是位于縫制中途位置的切線構件30和壓腳26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3]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鎖眼縫紉機I的一實施方式。鎖眼縫紉機I能夠在布上形成鎖眼針跡。在圖1中,近前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右側,背面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左側,上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上側,下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下側,左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前側,右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后側。在圖2中,近前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上側,背面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下側,上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后側,下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前側,左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左側,右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右側。
[0034]參照圖1?圖3說明鎖眼縫紉機I的概略結構。鎖眼縫紉機I包括機座部10、支柱部11、機臂部12、針桿上下驅動機構14、針跡形成機構15、送布機構16、壓腳升降機構17、面線保持機構18、底線切斷機構(省略圖示)、鈕孔形成機構(省略圖示)和連動連結機構50。支柱部11從機座部10的后側向上方豎立設置。機臂部12從支柱部11的上部向前方延伸,與機座部10的上表面相對。
[0035]針桿上下驅動機構14用于驅動機針21和針桿20使它們上下運動。針跡形成機構15用于在布上形成鎖眼針跡。送布機構16通過與壓腳26協同動作沿前后方向送布。壓腳升降機構17用于驅動壓腳26使其做升降動作。面線保持機構18用于在縫制完鎖眼針跡之后將面線切斷,并且保持被切斷后的面線的端部(以下,稱為面線端部)。面線保持機構18位于機座部10的上方且是機針21的后方。底線切斷機構用于在縫制完鎖眼針跡之后在機座部10的內部將底線切斷。鈕孔形成機構用于在鎖眼針跡的中央部形成鈕孔。連動連結機構50用于連結壓腳升降機構17、面線保持機構18和底線切斷機構并使它們連動。
[0036]主軸23沿前后方向設置在機臂部12的內部。主軸23的后端部在支柱部11的后側向后關出。手輪22固定于王軸23的后纟而部。冋步皮帶22a架設在手輪22和設直于縫紉機電動機(省略圖示)的驅動軸的驅動輪(省略圖示)之間。縫紉機電動機的驅動力經由同步皮帶22a傳遞到主軸23,從而使主軸23旋轉。針桿上下驅動機構14隨著主軸23的旋轉借助曲柄機構(省略圖示)驅動針桿20使其上下運動。
[0037]針跡形成機構15具有設置于機臂部12的針桿20、機針21和挑線桿(省略圖示),以及設置于機座部10的旋梭機構(省略圖示)。旋梭機構具有旋梭和收納有底線梭心的梭心套。縫紉機電動機借助主軸23等驅動針桿20使其做升降動作。針桿20在下端安裝有機針21。旋梭捕捉供給到機針21的面線,并使該面線與從底線梭心陸續放出的底線交錯,從而形成鎖眼針跡。
[0038]送布機構16具有送布構件24和送布電動機(省略圖示),用于向前后方向送布。送布構件24呈在前后方向較長的矩形板狀。機座部10以使送布構件24在前后方向上移動自如的方式支承該送布構件24。送布電動機驅動送布構件24使其沿前后方向進行輸送。壓腳26連結于送布臂27的前端部,在俯視時呈矩形框狀。壓腳26相對于送布構件24從上側按壓鎖眼針跡的針跡形成區域的外周側部分。
[0039]送布臂27彎曲成向上突起的形狀,沿著前后方向延伸。送布臂27的后端部分到達支柱部11前端附近。送布臂27的后端部以能夠繞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軸轉動的方式連結于可動體(省略圖示),該可動體連結于送布構件24上部。壓腳26隨著送布構件24在前后方向上的輸送移動與送布臂27 —體地前后移動,并與送布臂27的前端部一體地升降。
[0040]壓腳升降機構17在機臂部12的前端部具有沿著上下延伸的連結桿28。連結桿28的下端部連結于壓臂29的上端部。壓臂29的下端部連結于送布臂27的前端部,并能夠相對于送布臂27向前后方向相對移動。借助連動連結機構50驅動連結桿28使其做升降動作。通過驅動連結桿28使其做升降動作,送布臂27的前端部借助壓臂29與壓腳26 —起升降。
[0041]參照圖4?圖9說明面線保持機構18的結構。在圖4中,近前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上側,背面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下側,上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后側,下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前側,左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左側,右側為鎖眼縫紉機I的右側。如圖4?圖6所示,面線保持機構18具有切線構件30和連結構件31。切線構件30在縫制鎖眼針跡時處于打開狀態,在縫制完鎖眼針跡之后從打開狀態轉換為閉合狀態。連結構件31是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狀構件。連結構件31的前端部連結于切線構件30。支承軸32沿著鉛垂方向延伸,以使連結構件31能夠轉動且能夠沿前后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該連結構件31的后端部。
[0042]面線保持機構18能夠使切線構件30在四個位置(切斷位置、縫制開始位置、退避位置和縫制中途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切斷位置是切線構件30在縫制完鎖眼針跡之后將面線切斷時所處的位置,位于機針21附近。縫制開始位置是切線構件30在要縫制鎖眼針跡之前進行移動時所處的位置,位于相對于切斷位置而言與縫制開始時的送布方向(前方)相反的一側(后側)(參照圖12)。縫制中途位置是切線構件30在縫制鎖眼針跡的過程中待機時所處的位置,位于縫制開始位置的左側且是位于切斷位置的后側(參照圖17)。退避位置是切線構件30從布切斷用切刀48的移動軌跡退避時所處的位置,位于切斷位置的左側。
[0043]說明切線構件30的結構。如圖5、圖7?圖9所示,切線構件30具有固定部100、板部110、可動部120和輔助引導部130。固定部100是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的板構件。固定部100的左端部連結于連結構件31的前端部。小徑的限制軸103豎立設置于固定部100的右側平面部的大致中央。固定刀105 (參照圖9)設置于固定部100的右端前表面。
[0044]板部110呈沿著大致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的平板狀,其配置于固定部100的固定刀105側的部分的上方。板部11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貫通的引導孔114。引導孔114內配置有一對豎立設置于可動部120的引導軸124。引導孔114不會與一對引導軸124干涉,在俯視時呈圓弧形狀。限制軸103連結于板部110的左端緣部。螺釘102在限制軸103的稍右側垂直貫通板部110的螺紋孔(省略圖示),使板部110連結于固定部100。因此,板部110不能相對于固定部100轉動。
[0045]可動部120呈大致字母L型的水平的平板狀,其設置于固定部100的固定刀105側的部分與板部110之間。可動部120具有兩個在上下方向上貫通的開口(螺紋孔122與限制孔123)(參照圖8)。螺釘102垂直貫通螺紋孔122,使可動部12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結于固定部100。限制軸103配置于限制孔123內。因此,可動部120以螺釘102為中心并且在限制軸103能夠在限制孔123內相對移動的范圍(可旋轉范圍)內旋轉自如。一對引導軸124從可動部120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能夠在引導孔114內移動。可動刀125設置于可動部120的右端。
[0046]S卩,切線構件30具有一對用于將面線切斷的刀(固定刀105和可動刀125)。可動刀125能夠相對于固定刀105繞垂直軸(螺釘102)旋轉。當可動部120繞俯視狀態下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可動刀125向固定刀105靠近。在圖5所示的切線構件30的閉合狀態下,固定刀105和可動刀125上下重疊。當可動部120繞俯視狀態下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可動刀125遠離固定刀105。在圖7所示的切線構件30的打開狀態下,固定刀105與可動刀125并不上下重疊。如上所述,隨著可動刀125相對于固定刀105的旋轉,切線構件30在打開狀態與閉合狀態間轉換。在切線構件30處于閉合狀態時,可動刀125與板部110的下表面相對,在切線構件30處于打開狀態時,可動刀125遠離板部110的下表面。
[0047]可動刀125具有刀尖部126、平面部127和凹部128(參照圖9)。刀尖部126是用于與固定刀105 —起將面線切斷的端部,刀尖部126設置于可動刀125的與固定刀105相對的后表面。平面部127是可動刀125的水平的上表面,平面部127從刀尖部126的后端向前方延伸。在切線構件30處于閉合狀態時,板部110的下表面能夠在其與平面部127之間保持面線端部。
[0048]凹部128具有在可動刀125的上表面與前表面連續地形成的第一凹部128a和第二凹部128b。第一凹部128a是在可動刀125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第一凹部128a與板部110的下表面相對。第二凹部128b是與第一凹部128a相連接的槽部,第二凹部128b在可動刀125的機針21 (參照圖5)側的前表面沿著上下方向(垂直方向)延伸。詳細地說,第一凹部128a以從可動刀125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前側下方傾斜的方式延伸。第二凹部128b從第一凹部128a的前端垂直地延伸,并且從可動刀125的前表面的上端延伸至下端。
[0049]輔助引導部130是直線狀的彈簧(日文:線〃' 木)。輔助引導部130的一端被夾在板部Iio的上側與螺釘102之間。輔助引導部130從螺釘102在可動部120的一對引導軸124之間穿過,朝向可動刀125的凹部128延伸。因此,輔助引導部130隨著可動部120的旋轉與一對引導軸124—起移動。輔助引導部130的另一端向下側施力。因此,在切線構件30處于閉合狀態時,輔助引導部130的另一端側與板部110的上表面相接觸(參照圖5)。在切線構件30處于打開狀態時,輔助引導部130與引導軸124 —起移動,輔助引導部130的另一端側與可動刀125的上表面相接觸(參照圖7)。
[0050]面線保持機構18具有刀開閉機構40,該刀開閉機構40用于使固定刀105和可動刀125打開/閉合(參照圖5)。刀開閉機構40具有承受部41、第一推動部42和第二推動部
43。承受部41是豎立設置于可動部120的后側緣部的突出片。第一推動部42是固定于送布臂27的左側面的板狀的突出片,該第一推動部42的右端部向送布臂27的下方延伸。推動部42的右端部被從前方朝向后方傾斜地切去,能夠與承受部41的左側面相卡合。第二推動部43是固定于送布臂27的右側面的板狀的突出片,該第二推動部43向送布臂27的下方延伸。第二推動部43的左側面能夠與承受部41的右側面相卡合。第一推動部42隨著送布臂27向前方移動而與承受部41相卡合,并推動承受部41。當第一推動部42推動承受部41時,可動部120相對于固定部100繞俯視狀態下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即,可動刀125轉換為打開狀態。第二推動部43隨著切線構件30向右方移動而與承受部41相卡合,并推動承受部41。當第二推動部43推動承受部41時,可動部120相對于固定部100繞俯視狀態下的逆時針方向旋轉。即,可動刀125轉換為閉合狀態。具體地說,刀開閉機構40在面線保持機構18處于切斷位置或縫制開始位置時使固定刀105與可動刀125閉合,在面線保持機構18處于縫制中途位置或退避位置時使固定刀105與可動刀125打開。
[0051]說明連結構件31的結構。如圖4~圖6所示,長孔31a是上下一對且在前后方向均較長的長孔,該長孔31a形成于連結構件31的后端部分。上下一對卡合構件39(參照圖1)以滑動自如且不能脫離的方式卡合于各長孔31a。卡合構件39連結于支承軸32的下部。縫紉機機架(省略圖示)以使支承軸32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該支承軸32的上部。因此,連結構件31能夠繞鉛垂軸心轉動并且能夠向前后方向移動。
[0052]長孔31b是在前后方向較長的矩形,該長孔31b形成于比連結構件3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稍靠前側的位置。圓弧孔31c形成于長孔31a、31b之間。可動構件33設置于連結構件31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可動構件33具有從前端向右方彎折的承受部33b和從后端向左方彎折的第—^合部33c。
[0053]可動構件33的大部分設置于連結構件31的左側。兩根螺釘34固定于連結構件31并滑動自如地卡合在形成于可動構件33的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長孔33a內。因此,可動構件33能夠相對于連結構件31前后移動。
[0054]承受部33b貫穿長孔31b并向右側突出。可動構件33能夠相對于連結構件31前后移動與長孔31b的大致長度相對應的距離。彈簧安裝構件35設置于連結構件31,連結有拉伸彈簧36的一端側。拉伸彈簧36的另一端側連結于第 ^合部33c。拉伸彈簧36相對于連結構件31向后方對可動構件33施力。
[0055]彈簧安裝構件37固定于連結構件31的比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側的上端,該彈簧安裝構件37向右方延伸。拉伸彈簧38的一端側連結于彈簧安裝構件37的右前端部。拉伸彈簧38的另一端側在連結構件31的左側連結于縫紉機機架。拉伸彈簧38向左側對連結構件31施加使其以支承軸32為中心轉動的力。突出部31f形成于連結構件31的上端部,呈整體向左方突出的板狀。第二卡合部31d形成于突出部31f的前部。臺階部31e設置于第二卡合部31d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局部地向左方突出。
[0056]第一^^合承受部45是能夠與第一^^合部33c相卡合的板狀構件。第二卡合承受部46是能夠與第二卡合部31d相卡合的輥。第一^^合承受部45與第二卡合承受部46安裝于后述的第二連桿66 (參照圖1、圖10)。在第一卡合部33c與第一卡合承受部45處于相卡合的狀態時,將切線構件30保持在縫制開始位置。在第一^^合部33c與第一^^合承受部45處于并未卡合的狀態時,容許切線構件30向退避位置或縫制中途位置切換。即,拉伸彈簧38對切線構件30向退避位置或縫制中途位置側施力。另一方面,在第二卡合部31d與第二卡合承受部46處于相卡合的狀態時,將切線構件30保持在退避位置、切斷位置和縫制中途位置中的任意一處位置。[0057]參照圖1~圖3、圖10說明連動連結機構50的結構。連動連結機構50具有升降板52、升降桿53,L形連桿54、55,連動板56、第一驅動系統57和第二驅動系統58等。
[0058]共用電動機51水平設置于支柱部11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共用電動機51的軸心沿左右方向延伸。共用電動機51借助連動連結機構50使壓腳升降機構17、面線保持機構18和底線切斷機構(省略圖示)連動。一對引導軸52a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以使升降板52升降自如的方式引導該升降板52。固定于共用電動機51的輸出軸的齒輪51a與形成于升降板52的下端部的齒條52b相嚙合。升降板52在前方上端具有兩岔部52c,兩岔部52c與固定于升降桿53的上端部的卡合軸53a相卡合。共用電動機51與升降板52 —同驅動升降桿53使其做升降動作。升降桿53的下端部連結于用于將底線切斷的底線切斷機構。
[0059]—對L形連桿54、55分別設置于機臂部12的前后。縫纟刃機機架利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軸54a以使L形連桿54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該L形連桿54,利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軸55a以使L形連桿55能夠轉動的方式支承該L形連桿55。連動板56是在前后方向較長的板構件,其設置在L形連桿54、55之間。連動板56的后端部連結于L形連桿54的上端部。連動板56的前端部連結于L形連桿55的上端部。
[0060]L形連桿54的后端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升降桿53的上端部。L形連桿55的前端部連結于壓腳升降機構17的連結桿28的上端部。當升降桿53升降時,L形連桿54、55轉動,連動板56 —邊稍做升降一邊向前后方向往復移動。當連動板56向前方移動時,壓腳26借助連結桿28下降。當連動板56向后方移動時,壓腳26借助連結桿28上升。
[0061]第一驅動系統57將連動板56向前后方向的往復移動傳遞到連結構件31,從而向前后方向驅動連結構件31。第一驅動系統57具有連桿構件60和第一連桿61。縫纟刃機機架以使連桿構件60能夠繞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軸心轉動的方式支承該連桿構件60。第一連桿61的上端部固定于連桿構件60。連桿構件60的頂端部具有卡合軸60a,卡合軸60a卡合在形成于連動板56的彎曲狀的第一引導孔56a內。第一連桿61的下端部具有卡合軸61a,卡合軸61a卡合在連結構件31的圓弧孔31c內。
[0062]第二驅動系統58將連動板56向前后方向的往復移動傳遞到第 ^合承受部45與第二卡合承受部46,從而向大致前后方向驅動第一卡合承受部45與第二卡合承受部46。第二驅動系統58具有連桿構件65和第二連桿66。縫紉機機架以使連桿構件65能夠繞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軸心轉動的方式支承該連桿構件65。第二連桿66的上端部固定于連桿構件65。連桿構件65的頂端部的卡合軸65a卡合在形成于連動板56的彎曲狀的第二引導孔56b內。第二連桿66在下端部設有第 ^合承受部45與第二卡合承受部46。
[0063]參照圖10~圖18,說明鎖眼縫紉機I縫制鎖眼針跡95 (參照圖11)的動作例。在縫制開始前的鎖眼縫紉機I中,連動連結機構50的連動板56位于大致后方臨界位置。因此,壓腳升降機構17將壓腳26保持在提升位置。切線構件30在保持有面線端部97的狀態下位于退避位置。作業人員將布放置于縫制位置。共用電動機51與作業人員踩下腳踏板(省略圖示)的操作相對應地使連動板56向前方移動。
[0064]在連動板56從大致后方臨界位置向前方臨界位置移動的過程中,壓腳26移動到壓下位置從而徹底將布壓在送布構件24上。在連動板56從大致后方臨界位置向前方臨界位置移動期間,連動連結機構50利用第二驅動系統58使第一卡合承受部45與第二卡合承受部46向后方移動。第二卡合承受部46與第二卡合部31d的臺階部31e相卡合而向右方推壓連結構件31。通過第二卡合承受部46向右方推壓連結構件31而使切線構件30向右方移動。
[0065]當連動板56進一步向前方移動時,第二驅動系統58使第一卡合承受部45與第二卡合承受部46向后方移動,并且,第一驅動系統57使連結構件31向后方移動。隨著連結構件31向后方移動,臺階部31e與第二卡合承受部46間的卡合被解除,第—^合部33c與第一卡合承受部45相卡合。如圖12、圖13所示,切線構件30切換至縫制開始位置。此時,壓腳26移動到壓下位置從而按壓布。
[0066]鎖眼縫紉機I從切線構件30位于縫制開始位置(參照圖12、圖13)的狀態起開始縫制鎖眼針跡95。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縫制之字形針跡95a之前,鈕孔形成機構(省略圖示)在布上形成了鈕孔95b (參照圖11)。
[0067]在形成了鈕孔95b之后,在切線構件30位于縫制開始位置的狀態下,鎖眼縫紉機I停止連動連結機構50的動作而進行縫制。換言之,機針21以切線構件30使在上一次縫制動作時被切斷后的面線的端部(即從機針21延伸出來的面線端部97)朝向后下方地保持著該面線的端部的狀態下開始縫制動作。
[0068]在剛開始縫制鎖眼針`跡95之后,送布臂27的推動部(省略圖示)推動第一卡合部33c從而使可動構件33向前方移動。例如,在第一針跡的縫制完成時,如圖14所示,切線構件30使從布延伸出來的面線端部97朝向后上方地保持該面線端部97。在一針一針地形成每個之字形針跡95a時,均是切線構件30使面線端部97朝向后上方地保持該面線端部97,并且,機針21將面線端部97縫入鎖眼針跡95的之字形針跡95a。換言之,機針21與壓腳26向前方的移動相對應地一邊從切線構件30抽出面線端部97 —邊將該面線端部97縫入之字形針跡95a。
[0069]如圖15、圖16所示,當開始縫制鎖眼針跡95且要形成多針之字形針跡95a時,刀開閉機構40使可動部120繞俯視狀態下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可動刀125逐漸離開固定刀105和板部110。當可動刀125離開板部110時,輔助引導部130的頂端從板部110上移動到可動刀125上。在切線構件30中,輔助引導部130代替用于保持面線端部97的板部110來防止面線端部97在第一凹部128a的上方脫離第一凹部128a的情況。因此,輔助引導部130將面線端部97保持為能夠被凹部128引導的狀態。
[0070]機針21沿著凹部128抽出面線端部97。面線端部97從可動刀125向機針21側移動。此時,面線端部97沿著第一凹部128a向與針跡形成方向相反的一側(前側)移動,再沿著第二凹部128b向下方移動。即,面線端部97以相對于之字形針跡95a筆直地向后側(送布方向)延伸的狀態向機針21側移動。機針21將被抽出來的面線端部97縫入鎖眼針跡95的內側。[0071]在送布量達到預定量(例如,大致5mm)后,解除第一^^合部33c與第一^^合承受部45間的卡合。連結構件31在拉伸彈簧38的施力作用下向左方移動。第二卡合部31d與第二卡合承受部46相卡合。因此,如圖17、圖18所示,切線構件30切換至縫制中途位置。
[0072]在形成鎖眼針跡95之后,連動板56從切線構件30位于縫制中途位置(參照圖17、圖18)的狀態起開始向后方移動。第二驅動系統58使第一卡合承受部45與第二卡合承受部46向前方移動,并且,第一驅動系統57使連結構件31向前方移動。連動板56進一步向后方移動,連動連結機構50利用第二驅動系統58使第 ^合承受部45與第二卡合承受部46向前方移動。第二卡合承受部46與第二卡合部31d的臺階部31e相卡合而將連結構件31切換至切斷位置。刀開閉機構40使切線構件30從打開狀態轉換為閉合狀態,從而利用固定刀105與可動刀125將面線切斷。板部110在其與平面部127之間保持被切斷后的面線的面線端部97。 [0073]此時,連動連結機構50使底線切斷機構(省略圖示)連動而將底線切斷,并使壓腳升降機構17連動而使壓腳26移動到提升位置。解除第二卡合承受部46與第二卡合部31d的臺階部31e間的卡合,從而將連結構件31切換至退避位置。因此,鎖眼縫紉機I返回到本動作說明中最初說明的原始狀態。即,處于在對鎖眼針跡95的縫制完成時能夠取出布的狀態。另外,鈕孔形成機構也可以在縫制之字形針跡95a的中途或在縫制完之字形針跡95a之后形成鈕孔95b,而非縫制之字形針跡95a之前形成鈕孔95b。
[0074]如上所說明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鎖眼縫紉機I包括:送布機構16,其用于輸送機座部10的布;針跡形成機構15,其利用機針21在輸送來的布上縫制鎖眼針跡;以及面線保持機構18,其用于在縫制完鎖眼針跡之后將面線切斷并保持面線端部。面線保持機構18包括:切線構件30,其能夠在打開狀態與閉合狀態間轉換;板部110,其用于在切線構件30處于閉合狀態時將切斷后的面線端部保持在該板部110與切線構件30之間;以及凹部128,其用于在切線構件30處于打開狀態時朝向鎖眼針跡引導已被板部110放開后的面線端部。當切線構件30在開始縫制鎖眼針跡之后從閉合狀態轉換為打開狀態時,已被板部110放開后的面線端部由凹部128導向鎖眼針跡。因此,鎖眼縫紉機I能準確地將面線端部縫入鎖眼針跡。
[0075]切線構件30具有固定刀105和可動刀125。凹部128設置于可動刀125,朝向機針21所縫制的鎖眼針跡延伸。因此,凹部128能夠以簡單的結構設置于狹窄的部位。
[0076]凹部128具有第一凹部128a,該第一凹部128a設置于可動刀125中的與同固定刀105相對那一側面相反的一面。因此,凹部128能夠沿著形成于可動刀125的上表面的凹部朝向位于面線保持機構18的下方的鎖眼針跡準確地引導面線端部。
[0077]凹部128具有第一凹部128a和第二凹部128b,該第一凹部128a設置于可動刀125中的平面部127,該第二凹部128b設置于可動刀125中的機針21側的側面。因此,凹部128能夠沿著在可動刀125的上表面與側面連續地形成的凹部準確地朝向位于面線保持機構18的下方的鎖眼針跡引導面線端部。
[0078]面線保持機構18具有輔助引導部130,在切線構件30處于打開狀態時,該輔助引導部130將被切線構件30切斷后的面線端部保持為能夠被凹部128引導的狀態。利用輔助引導部130,使已被板部110放開后的面線端部處于能夠被凹部128引導的狀態。因此,凹部128能夠更加準確地朝向鎖眼針跡引導面線端部。[007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送布機構16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輸送機構”。針跡形成機構15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縫制機構”。板部110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線保持構件”。第一凹部128a和第二凹部128b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凹部”。
[0080]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其能夠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凹部128只要是能夠在切線構件30處于打開狀態時朝向鎖眼針跡引導已被板部110放開后的面線端部的凹部即可。因此,凹部128也可以是在切線構件30處于打開狀態時朝向鎖眼針跡延伸的槽部或缺口。
[0081]凹部128只要設置于可動刀125中的與同固定刀105相對那一側面相反的一面(可動刀125的前表面)和能夠載置面線端部的平面部127 (可動刀125的上表面)的至少一者上即可。換言之,凹部128只要具有第一凹部128a和第二凹部128b中的一者即可。
[0082]輔助引導部130并不局限于直線狀的彈簧,例如,也可以是凹部128附近的部分向凹部128側彎折的形狀,也可以是板簧。為了將鎖眼縫紉機I的結構做得簡單,也可以不設置輔助引導部130。在該情況下,板部110也可以不具有引導孔114,可動部120也可以不具有一對引導軸124。
【權利要求】
1.一種鎖眼縫紉機(I),其包括: 輸送機構(16),其用于向預定方向輸送被載置于機座部(10)的布; 縫制機構(15),其通過使被供給有面線的機針(21)上下移動從而在由上述輸送機構輸送來的上述布上縫制鎖眼針跡;以及 面線保持機構(18),其設置在上述機座部的上方,且是設置在開始縫制上述鎖眼針跡時上述輸送機構輸送布的方向中上述機針的上游側,用于在上述縫制機構縫制完上述鎖眼針跡之后將上述面線切斷并且保持被切斷后的上述面線的端部,即保持面線端部(97),該鎖眼縫紉機的特征在于, 上述面線保持機構包括: 切線構件(30),其為一對刀,該一對刀在縫制上述鎖眼針跡時處于打開狀態,在縫制完上述鎖眼針跡之后,該一對刀從上述打開狀態轉換為閉合狀態從而將上述面線切斷; 線保持構件(110),其設置于上述切線構件,用于在上述切線構件處于上述閉合狀態時將切斷后的上述面線端部保持在該線保持構件與上述切線構件之間; 刀開閉機構(40),其用于在開始縫制上述鎖眼針跡之后將上述切線構件從上述閉合狀態轉換為上述打開狀態;以及 凹部(128),其設置于上述切線構件,用于在上述刀開閉機構將上述切線構件轉換為上述打開狀態時朝向上述機針所縫制的上述鎖眼針跡引導已被上述線保持構件放開后的上述面線端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鎖眼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線構件具有固定刀(105)和可動刀(125),該可動刀重疊于上述固定刀,能夠在上述固定刀的上述機針側移動從而與上述固定刀之間在上述打開狀態與上述閉合狀態間轉換, 上述線保持構件隔著上述可動刀在上述可動刀的與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側與上述可動刀相對, 上述凹部設置在上述可動刀中的上述機針側的側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鎖眼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動刀的上述機針側的側面從上端延伸至下端。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鎖眼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線構件具有固定刀(105)和可動刀(125),該可動刀重疊于上述固定刀,能夠在上述固定刀的上述機針側移動從而與上述固定刀之間在上述打開狀態與上述閉合狀態間轉換, 上述線保持構件隔著上述可動刀在上述可動刀的與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側與上述可動刀相對, 上述凹部連續地設置在上述可動刀中的上述機針側的側面和上述可動刀中的與上述線保持構件相對的上表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鎖眼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動刀的上述上表面沿著上述機針側的側面方向朝向下方傾斜,并且在上述可動刀的上述機針側的側面從上端延伸至下端。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鎖眼縫紉機,其特征在于,上述切線構件具有固定刀(105)和可動刀(125),該可動刀能夠在相對于上述固定刀而言的上述機針側移動從而與上述固定刀之間在上述打開狀態與上述閉合狀態間轉換,上述線保持構件在相對于上述可動刀而言的與上述固定刀相反的一側與上述可動刀相對, 上述凹部設置在上述可動刀中的與上述線保持構件相對的上表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鎖眼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在上述可動刀的上述上表面沿著上述機針側的側面方向朝向下方傾斜。
8.根據權利要求2~7中任一項所述的鎖眼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線保持機構具有輔助引導部(130),該輔助引導部隔著上述線保持構件設置于上述線保持構件的與上述可動刀相反的一側,并與上述可動刀一起移動, 在上述切線構件變成上述打開狀態而暴露于上述線保持構件時,上述輔助引導部靠近上述可動刀而覆蓋上述凹`部。
【文檔編號】D05B65/06GK203475127SQ201320308345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31日
【發明者】和田哲也, 鹽谷哲司, 柴田到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